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第2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他的淑女〃捧上天堂;大概也不算没有理由罢?
然而在1310年以后他被逼得不能再尽〃人事〃的时候;他再理旧稿;却已心情改变;他将本来预定赞颂最光荣的女性的诗篇改作对于政治社会的批评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神曲》。在这时的《神曲》里;贝德丽采不复是〃爱情〃的化身而是〃信仰〃的象征了。
那么;这改定的《神曲》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改写〃的呢?对此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直到1313年〃日耳曼皇帝〃亨利第七死后;但丁才动手改写;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最可靠的推断是将改写年代移至1305年到1306年。
对《神曲》各部分的脱稿时间也有不同意见存在。有的人从《神曲》内叙述的故事和但丁的政治主张上研究;较为肯定地认为:〃地狱〃篇开始于1308年以前;〃炼狱〃篇则在1308年至1312年;〃天堂〃篇肯定是在1314
年以后。
普遍的意见(也是比较有力的假说)认为;〃地狱〃篇完成于1308年;〃炼狱〃篇大概于1313年完成;而〃天堂〃篇则是在1321年9月但丁去世时刚刚完篇的〃初稿〃而已;也有一说是;但丁去世的时候;〃天堂〃篇最后数章(或谓共13章)并未脱稿;现在我们所见的最后13章实际上是但丁的儿子约各伯所续而冒称是但丁的手笔罢了。
研究但丁的学者们推定的这些时期;一方面固然根据了许多〃传说〃;这些〃传说〃的可靠程度主要是依各人的看法而大有伸缩;另一方面也在《神曲》里找到了有力的证明。《神曲》的三部分均述及但丁当时的政治;这些政治里的〃人〃和〃事〃大半可考。据研究的结果;〃地狱〃篇中所引证的史实除一个例外;其余都是1302年或1303年以前的:〃炼狱〃中的典故没有一个是在1308年之后的;而〃天堂〃篇中的描述则在1316年。
尽管对但丁《神曲》写作的时间推测各异;但有一点是比较为大家所接受的;那就是《神曲》的〃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不是在一个时期里完成的。
(刘佐)哥伦布航海约定书是什么性质的文书?
1492年4月17日;在西班牙的格拉纳达平原的圣菲;哥伦布的代表和国王的代表签订了约定书;国王有条件地接受了哥伦布的大部分权益要求:(1)授予由其亲自发现或占据的一切岛屿和陆地的远征军司令头衔;根据卡斯蒂利亚的惯例;该头衔是终身的、可继承和永久的。
(2)授予所述岛屿和陆地的总督和总管头衔;有权向国王推荐管辖那些土地的三个候选人;国王挑选其中之一。
(3)在远征军司令辖区范围内可获得财产或商品的十分之一。
(4)如因所发现土地上生产的这些商品或财产问题出现诉讼;如〃属于其职权范围内〃;国王授权哥伦布或其副手负责裁决。
(5)准予他对去新发现土地进行贸易的船队投资八分之一;并可获取利润的八分之一。
这份约定书是合同;还是国王赏赐书?从其签订之日起;文件的性质就含糊不清;因为约定书和有关特权的行文措词都不严谨;这使一方和另一方都有可能按照不同的依据;作出不同的解释。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同西班牙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有关。
首先;西班牙可能考虑到同葡萄牙的关系;在圣菲约定书中故意采取闪烁其词的做法;所以在这份文件中出现不少疑点。其一;文件中动词时态用现在完成时;似乎哥伦布已经在新大陆。其二;约定书没有提到去印度的路线;而只是讲到发现和占据大洋海中的岛屿和陆地。关于动词时态;也许说的是哥伦布过去的爱尔兰、冰岛和米纳之行。至于不提航海路线;哥伦布很快在其航海日记的序言中谈到(有些学者认为这篇序言是后来才写的);他明确指出国王的意图:〃眼下;因一些理由和目的;我们派遣尊贵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率领三艘有装备的三桅帆船;经大洋海到印度地区。〃据推测;约定书中所采取的许多措施;都是为了不让葡萄牙人知道协议的内容;因为1479年西班牙同他们签订了《阿尔卡索瓦斯条约》;规定把到那时在大洋海所发现的一切岛屿都划归葡萄牙(亚速尔群岛、马德拉群岛、弗洛勒斯、佛得角群岛等);除开加那利群岛和在该岛至几内亚以外所发现和夺取的任何其他岛屿。西班牙人不能沿着葡萄牙的亨利王子所开辟的航道航行。哥伦布
提出的发现计划是以航行在其对面海洋上为基础的。这表明;在西班牙南部的港口和土地;可以筹备航海活动;而又不侵犯葡萄牙的发现成果。
其次;在不同的形势下;西班牙王室和哥伦布出于不同的动机和需要;对约定书作出不同的解释。王室认为;所签订的文件是采取用国王恩赐的形式;而没有构成一份合同。由于我们尚不了解的理由;或可能为了维护西班牙国王的威望;文件采用由王室单方面赏赐的形式。1492年4月23日一项王命;通过批准约定书;更明确了该约定书的性质;因为王命没有一次指明它具有合同的特点;相反;多次把它称为〃赏赐书〃。
但是;哥伦布及其继承人一直把约定书看作为一项合同。1492年4月30日王室批准授予哥伦布的头衔;从〃发现〃之日起其头衔就开始生效。但这是一项有条件的任命;因为哥伦布如有发现;那将在陌生的、不确定的土地上行使其一切职权。后来他有了〃发现〃;所以;1493年5月28日国王在巴塞罗那批准了上年4月所作的一切任命;但是其承诺没有兑现。这样;1495年哥伦布与王室之间出现了第一次分歧;这就是著名的〃哥伦布诉讼〃的前奏。
美洲的〃发现〃和探测活动的发展;使人们确信这将涉及一个辽阔的新世界。这些因素可能促使西班牙王室坚持否认约定书是一项合同;并畜意缩减授予哥伦布的权益。1497年;国王重新授予和批准这一切。但是在第三次航行时;形势变得严重了。
为了理解所发生的这一切;有必要分析在类似情况下王室的政策变化。
在15世纪头30年间;西班牙保持着中世纪制度:把所夺取的土地授予征服者作采邑;条件是征服者承认君主的权威和提供兵役。然而;到15世纪末;它已遵循另一种不同的制度了;已不再授予采邑;而是给予经济利益。由于上述的情势变化;王室不得不重新考虑约定书的内容。
原先应哥伦布的请求;王室勉强授予其重要的职权;因为哥伦布是第一个组织远航事业的人。现在;哥伦布果真〃发现了〃新大陆;西班牙国王如果履行约定书的承诺;那么它就会面临一种尴尬的境地:出现由一个外国人建立的政权组织;而西班牙王室并不深入了解哥伦布;所以它不择手段地赖帐;不让哥伦布拥有卡斯蒂利亚海外最大领地的远征军司令的职权;和担任这么辽阔土地的总督及总管。实际上;王室利用约定书措辞含糊不清的弱点;剥夺已授予哥伦布的职权。这样;从1508年起;哥伦布的继承人进行旷日持久的诉讼;案件积累了无数案卷;从而成为世界著名的悬案之一。
而这个悬案正是围绕着另一悬案展开的:哥伦布航海约定书是什么性质的文书:是合同;还是国王赏赐书?这是数百年未解决的难题。
(刘巍)
《彼得大帝遗嘱》是不是伪造的?
1836年;法国一个名叫德奥的人出版了一本回忆录。在这本回忆录里;德奥首次披露了一份令世人震惊的《彼得大帝统治欧洲的计划》;因而引起轰动;回忆录立刻一售而空。
这份《计划》亦称之为《彼得大帝遗嘱》;其正文部分有14条。主要内容有:一;俄国长期保持战争状态;二;罗致各种人才;三;积极参与欧洲事务;四;瓜分波兰;五;征服瑞典;六;王室联姻;七;与英国结盟通商;八;沿黑海、波罗的海向南北扩张;九;挺进君士坦丁堡与印度;十;对奥地利行使其种保护;十一;挑动奥地利与欧洲各大国作战;十二;全面统治
希腊;十三;利用法、奥中的一个制服另一个;十四;征服日耳曼和法国。
《遗嘱》暴露了沙俄妄想通过称霸欧洲进而达到征服世界的野心;涉及到欧洲10多个国家的安全。许多国家对此表示密切关注;《遗嘱》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遗嘱》的真实性如何?这是许多国家关注的热点。
德奥在回忆录中描述了他窃取《遗嘱》的详细经过。
德奥是法国机要局成员;奉命打入俄国宫廷窃取情报。当时的俄国;由彼得一世的女儿叶丽萨维塔。彼得罗夫娜(即伊丽莎白)雄踞沙皇宝座。伊丽莎白是一个荒淫无耻的女人;她在宫廷里豢养了一批〃面首〃供她随时玩乐。德奥投其所好;成了一名走红的〃面首〃。德奥凭借这样的身份;不仅可以任意出入宫廷;还可以随便翻阅历代沙皇绝密档案;为他的情报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有一次;在圣彼得堡城郊的沙皇夏宫里;德奥在堆积如山的档案中意外地发现《彼得大帝统治欧洲的计划》。他阅读后;深知《计划》的价值;于是将全文完整抄录。1757年;德奥将抄件全文呈递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引起法国政府的重视。
德奥的回忆并非杜撰;他确实奉命打入沙俄宫廷充当间谍;完全有可能获悉沙俄宫廷内部的绝密消息。更为重要的是;在德奥将《彼得大帝统治欧洲的计划》呈递法国国王42年后;一个流亡法国的波兰将军索科尔斯基向法国执政府提交了一份据称从沙俄档案中发现的《俄罗斯扩张计划概要》;内容竟与德奥的抄件相同;真是无独有偶。这么一来;《遗嘱》的真实性几乎不容人怀疑了。
但是;最有权威的前苏联历史专家说;《遗嘱》纯系伪造;断然否定它的存在;对于流传世间的种种传闻;表示不屑一谈;不值一驳。
曾经关注过《遗嘱》的许多国家经过长年考证;亦认为《遗嘱》是伪造的。
据史料载;1724年冬;沙皇彼得一世巡视芬兰湾后暴发肺炎;竟至一病不起。次年1月7日下午;彼得已处于弥留之际;他勉强写下了〃将一切传给〃几个字后便无法再提笔。彼得令唤公主;拟口授遗嘱。可是当公主来到榻前时;彼得已昏迷不醒;此后一语未发;直至1月8日凌晨死去。
实际上;彼得既没有留下书面遗嘱;也没有留下口头遗嘱;甚至连继位的遗嘱也未留下;所谓《彼得大帝遗嘱》有头有尾、有条不紊、读之成章、顺之成理;何来之有?
从《遗嘱》的发现经过看;高度机密的国家文件竟会夹在堆积如山的一般档案里;这是令人怀疑的。再则;依据德奥提供的线索;有关人员在沙俄档案中没有检索到所谓《遗嘱》原件。
从《遗嘱》内容本身看;全文的表述方式过于露骨;也是令人怀疑的。
各国翻译的《遗嘱》文本;其内容虽大体相同;但文字与细节有较大出入。
关于《遗嘱》的起草与修改时间;各种文本说法不一。
刘存厚同志在《百科知识》(1980年第四期)撰文说:〃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毋宁相信;所谓《彼得大帝遗嘱》;并非出自彼得一世本人之手;而是他人的杜撰〃。
谁是《遗嘱》的杜撰者呢?专家们认为;只能是德奥本人。德奥出于邀功的目的;杜撰了《遗嘱》。流传于世以后;法国、波兰、土耳其等国的一些人可能又进行过加工和补充。至于波兰将军索科尔斯基发现的《俄罗斯扩
张计划概要》;或许是与德奥不谋而合;或许另有幕后戏。
专家们认为;《遗嘱》的文字虽然是杜撰;但内容完全可能是真情。
17世纪的俄国是一个远离海洋的内陆国家。彼得代表了俄国农奴主和新兴商人的利益;要求夺取出海口;开辟新市场。彼得上台以后;立即着手制定了征服世界的蓝图。彼得发动了长达21年之久的北方大战;战胜了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接着与波斯一决雌雄;获得里海沿岸一带。此外;又设谋瓦解了波兰武装力量;两次对土耳其作战。1712年;彼得下令将沙皇的宝座由莫斯科移至彼得堡;窥视整个欧洲。彼得还命令俄国海军总司令阿普拉克辛找到一条经北冰洋到中国和印度的航线。彼得的一生是穷兵默武的一生;他尽毕生之力;终于使沙皇俄国从一个完全的陆地国家变成一个濒海帝国。
从彼得大帝一生的所作所为看;与《遗嘱》是十分吻合的。刘存厚在文章中说:〃《彼得大帝遗嘱》作为一份反映沙俄统治集团对外扩张野心的文件;还是有着极大的真实性〃。
(华强)
尼采的著作被人篡改过吗?
尼采是德国最引起后人争论的一位哲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饱受战乱之苦的学者们分析法西斯主义的基础;纷纷认为尼采的思想是德国法西斯思想的直接来源。德国的桑德福斯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就叫《尼采与希特勒》;详细列举两人思想上的相似之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还写过三篇有关尼采的论著;分别题为《作为法西斯美学先驱者的尼采》、《法西斯主义和尼采》和《理性的毁灭》;最后的结论把尼采说成是一个极端的纳粹分子。这样说也事出有因;尼采学说确曾被法西斯利用。希特勒当年多次去魏玛参观尼采博物馆;并把尼采全集当作礼物送给墨索里尼。纳粹思想家罗森堡也自称信奉尼采的学说。
与此相反;也有些学者认为尼采根本就不是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先驱。尼采对法西斯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