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 >

第181部分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第181部分

小说: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睾途莸闶俏靼嘌赖男洛忍牵欢阱忍诤驼诓浚煌堑刂髋烧忌戏纭:耗岚巫揭獯罄诩湟恢泵挥械玫焦忍闹г辉蚓驮谡饫铩:耗岚嗡淙痪哂薪艹龅木虏拍埽坏峭陈实氖且恢Ч铝⑽拊⒂氡竟负醵暇叵怠⒅饕晒陀毒槌傻木樱欢沂窃谒焱辽献髡剑淮呈鞘掷训摹<又耗岚挝岩磺蟹绰蘼砹α客沤崞鹄吹奈按蠹苹钟捎诙礁鞴骷涞拿芎拖嗷ザ始刀О堋�
也有人认为;汉尼拔之所以未能征服罗马;其致命错误就是在战略上没有适时地将打击重点放在攻占罗马城上。当汉尼拔取得一系列胜利;特别是在坎尼会战之后;罗马军的主力已不复存在;整个半岛的大部地区已摆脱了罗马的控制;罗马城几乎成了孤城;而汉尼拔军却正是兵威极盛之时。如果汉尼拔能抓住这个时机给予罗马城一击;攻占罗马城的可能性极大。因为罗马城是罗马人的〃心脏〃;它的存在是罗马复兴的希望;在基本不受战火摧残的情况下;罗马人没有必要向汉尼拔投降;更不会自行崩溃。由于罗马城的存在;罗马人有了重建军备的基地;而其它尚在坚持的罗马城堡也有了精神寄托。汉尼拔在战略上犯的这一错误是无法弥补的;因为在以后的岁月中;类似坎尼战役以后所出现的那种良机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说得夸张一点;罗马人保住了一个罗马城便赢得了整个战争;而迦太基人忽视了一个罗马城便输掉了一场战争。这是汉尼拔的悲剧所在。此外;汉尼拔的极端复仇思想与盲目自信情绪禁锢了迦太基军的行动;坐视罗马军队由弱变强;从而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汉尼拔之所以失败关健的一点在于他兵力太少和罗马军事指挥艺术的改进。法国的孟德斯鸠说:只要汉尼拔〃和他的军队留在一起;他就能击败罗马人;但是当他不得不把卫戎部队留在各个城市的时候;当他要保卫他的同盟音的时候;当他要围攻要塞或者当他使自己的要塞不受罗马人围攻的时候;他的兵力就太少了;而他的一部分军队就是这样零敲碎打地消耗掉的。历次出征之所以容易取胜;是因为在出征时都是全力以赴;出征成果之所以难于保持;是因为要保持它们时只能使用自己一部分的兵力。〃同时在战争后期罗马人握有主动权却不与汉尼拔进行大规模会战;这恰恰是罗马军事指挥艺术改进的表现。罗马人虽拥有绝对优势;依靠这个优
势也许能直接打败汉尼拔;但毫无疑义;面对汉尼拔这样一位天才统帅;这种胜利是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才能换来的;也很可能出现得不偿失的局面。
相反;在确保取得境内战场主动权的前提下;将这个优势转到境外去;转用到没有汉尼拔的地方去;那么用同样的优势同样的代价;必然会取得更大的胜利。这无疑是正确的决策;此后罗马军队入侵迦太基本土;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总之;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使人完全接受的观点。汉尼拔为何没能征服罗马?仍是个未解之谜;有必要进一步探究。
(杨俊明)
古罗马战士为什么会驻守在我国甘肃河西地区?
这是古代世界发生的一场有记载的历史争斗:刀光剑影;喊声震天;全副武装的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一路杀来。罗马统帅克拉苏气宇轩昂;出言不凡;策马飞奔;正指挥大军沿幼发拉底河而上;追击安息帝国的骑兵。
克拉苏是罗马〃前三头〃之一;公元前71年镇压了国内的斯巴达克奴隶大起义后;谋求战功心切;在执政官任期未满的情况下;便全力投入了入侵东方安息帝国的战斗中。蓦地;克拉苏向前方四下眺望:只见眼前是一片草地;满目荒凉;渺无人烟;尘埃尽头;已不见敌方骑兵的踪影。〃不好;我们要中安息人的奸计了!〃克拉苏勒住马鞍;不由大声惊呼起来。
是的;克拉苏果真中了安息人所布下的诱敌深入、围而歼之的计谋了。
公元前53年5月;克拉苏率罗马远征军7个兵团;4万余人;渡过幼发拉底河;乘胜追击安息骑兵。是月6日;两军在幼发拉底河上游卡雷城郊交战;没几个回合;安息骑兵便佯作退却;渐渐地把罗马大军引入荒无人烟的草原深入;陷进安息人巧妙设计的包围圈中。
〃杀!〃说时迟;那时快;早已埋伏在两侧的安息骑兵;个个纵马扬鞭;挥舞战刀;向罗马人冲来;这突如其来的袭击;顿时使罗马军团阵脚大乱;晕头转向;安息骑兵四面夹击;人马相互践踏;死伤不计其数;战死2万人;被俘1万人;主帅克拉苏在乱军之中也被杀。残部在突围途中;由克拉苏之子率领的一支部队终于冲出重围;辗转东行;几经变迁;约在公元前36年消失在中国境内。驻守在我国甘肃河西地区的古罗马将士;就是这支当年被安息人击败的罗马的败军。
追溯公元前后的古代世界;在亚欧大陆上自东而西并存着三个强大的国家:中国的汉王朝、安息帝国和罗马帝国。在那时;由于交通不畅;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成了一条联系亚欧;横贯中亚的交通大道。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其副使则远行至安息;这次出使;打通了从中国抵达安息的通道。公元1世纪;东汉和帝派班超经营西域;其助手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后闻大秦路遥艰险难至;但却走通了从中国到达波斯湾的路。这是由东而西;即由中国经安息力图与罗马帝国直接沟通的典型事例。
如果说;由于种种原因;张骞、甘英未能与罗马人直接沟通;并抵达罗马帝国;那么;古罗马人的这支败军却在无意中由西而东;走通了从罗马到达中国的路。
然而;关于在中国甘肃河西地区何以会驻守古罗马将士;却是一个多年来令历史学家困惑而又感兴趣的历史之谜。早在1955年;专门研究中国古史的英国历史学家德效谦教授在其《古代中国的罗马城》一书中认为:公元前53年;145名遭安息击败的罗马军残部;东逃至中国;于次年被汉王朝西域
都护陈汤俘获;将他们安置在〃骊靬〃(汉代人对罗马帝国或罗马人的称谓;又称犂靬)。澳大利亚学者戴维。哈瑞斯在研究了这支古罗马军队后也得出与德效谦相同的结论;并认为这支逃脱的罗马残兵后来成了北匈奴的附庸;公元前36年他们最终在中国境内消失踪影。
但有的历史学家不同意这样的见解。美籍华裔历史学家余英时在其著作《汉代中外经济交通》中;对上说提出了质疑。余英时认为;依照汉朝制度;设县至少要有几千人口;145名罗马将士不可能设县。因此;余教授指出;德效谦的论见没有历史根据;并认为德效谦可能受了王先谦《汉书补注》的误导。中国大陆学者莫任南在《汉代有罗马人迁来河西吗——骊靬县的起源问题》的论文中亦认为罗马〃降人置县〃不足为据。莫任南认为;中原统治王朝有自大传统;是〃汉借骊靬为县名;因犂靬眩人来华献技;取朝廷'威德偏于四海'远夷慕义向化之义〃;又云:〃汉廷在歌舞酒宴之余;会觉得于犂靬眩人所经过的河西;设置骊靬县;自可矜夸一番。〃莫氏的〃自大〃、〃矜夸〃说;都着意否定罗马降人在我国河西地区安置的可能性。
台湾攻研秦汉史的学者邢义田认为;以上两说;各执一词;难以断定是非。他希望大陆学者能拿出确凿有力的考古证据来。传来的消息是令人鼓舞的;历史学家们决心把它弄个水落石出。晚近以来;中外历史学家在我国兰州进行了合作研究;其初步的结果是:这支古罗马的败军;是罗马共和国的残部;会摆〃鱼鳞阵〃;他们随匈奴部队与汉王朝军队交战;失败后被收编;并把他们安置在今甘肃河西地区;建立了〃骊靬〃城。汉朝军队收编这支古罗马共和国的残并兵;派它协同驻守在我国河西地区;时间距今约为2025年。1989年3月;中外学者在一张公元前9年的地图的帮助下;已进一步确定该城位于兰州西北约300公里的永昌镇附近;并准确地找到了这处废墟。
甘肃永昌〃罗马城〃将在近期内开始挖掘;届时随着这个历史之谜的索解;将为人们了解古代中西交通提供了又一个生动有力的事例。
(张广智)
怛逻斯战役中溃败的唐朝官兵下落怎样?
公元7世纪;世界上出现了两个强盛的大帝国;一是东方的中国唐朝;一是西方的阿拉伯帝国。这两个雄踞东西的大帝国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兵力强大。它们之间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两大帝国之间也曾发生过战争;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公元751年的怛逻斯战役。
我国新疆和中亚各国在汉唐时代称为西域;到7世纪后期;那里绝大多数国家不是已经纳入唐朝的版图;就是成了唐朝的藩属;与我国中原地区的关系十分密切。阿拉伯帝国兴起以后;积极向东方扩张。公元705年;屈波底就任阿拉伯帝国的呼罗珊总督;大帐设在谋夫城(今天土库曼的马里城)。
屈波底肩负征服中亚的使命;多次对那里的一些小国用兵。经过数十年征战;阿拉伯人控制了中亚的一些地区;但是唐朝在那里的势力和影响还要大一些。唐玄宗天宝年间;高仙芝出任安西四镇节度使;管辖西域地区。由于高仙芝在处理石国(今塔什干)国王一事上失信于人;结果引发了怛逻斯战役。
怛逻斯战役发生在751年。阿拉伯人只有伊本。阿勒。阿西尔记述了这一战事;但是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甚多。《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传》(下)
写道:〃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劾其(即石国国王——引者注)无藩臣礼;请讨之。王约降;仙芝遣使护至开远门;俘以献;斩阙下。于是西域皆怨;王子
走大食乞兵;攻怛逻斯城;败仙芝军。〃大食即阿拉伯;石国王子当时向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悉林请援报仇;总督派大将齐亚德统兵出征。高仙芝闻讯;率众深入700里到怛逻斯城迎战。两军会战五日之后;随唐军征战的葛逻禄部忽然反戈;与阿拉伯军配合夹击唐军。高仙芝大败;偕部将李嗣业、段秀实等苦战突围;返回安西城。
唐军在这次战役中损失惨重;只一小部官兵回到安西;其余大部分或被杀;或被俘;或逃散;其具体情况就很难弄清了。
首先;参加这次战役的唐朝官兵到底有多少人;也是众说不一。《旧唐书》说两万人;伊本。阿勒。阿西尔却说有7万人;相差极大。到底孰是孰非?中亚史专家巴尔托里德说7万是夸大了的数目。然而唐朝政治家、学者杜佑所撰写的《通典》卷一八五边防类说:〃高仙芝伐石国于怛逻斯川;七万众尽殁。〃与伊本。阿勒。阿西尔的记载吻合。杜佑是当时的官员;这段文字是根据其族子、亲身参加过怛逻斯战役的杜环提供的材料写成的;比较可靠。《旧唐书》为什么只写两万呢?问题是参战的高仙芝军除唐兵以外;还有很多西域兵。白寿彝先生在《禹贡》半月刊35卷11期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唐朝〃当时实际参加战争的军队最多不过两万人〃;但协助唐军作战的著军人数却很多。因此;很可能参加此役的唐军只有两三万人;而随唐军征战的西域兵有四五万之众。不过;这种人数上的区分也只是一种推测而已;真实情况还有待弄清。
现在来看高仙芝所部军队战败后命运如何。《旧唐书》卷一零九《李嗣业传》云:〃仙芝大败。会夜;两军解。仙芝众为大食所杀;存者不过数千。〃
数千人回到安西是实;其余皆〃为大食所杀〃却明显有误;因为被俘的不少。
而伊本。阿勒。阿西尔说7万唐军5万被杀;2万被俘;似乎无一人生还;也有讹误;因为有数千人逃回确是事实。还有这数千人全是唐兵;还是包括了西域兵?据《旧唐书》前后的逻辑;似乎没有把逃脱的西域兵计算在内。
而西域兵确有不少比唐兵先逃走;《李嗣业传》中就有〃跋汗那兵众先奔〃
并且阻塞了道路的记载。因此7万人中逃回的不止数千;5万被杀、两万被俘的说法也不准确。到底多少被杀、多少被俘、多少逃脱;现在还是一笔糊涂帐。说两万人被俘;同样不一定准确;但被俘的人数也不会很少。而这些俘虏是怎么度过余生的;这恐怕永远是个历史之谜。
据现有文献记载;有一部分被俘的唐朝官兵被编入阿拉伯军队赴西亚作战去了。前面提到的那位杜环也是战俘;他被派往叙利亚、地中海一带打仗;尔后又到过秋萨罗(西班牙)、摩邻(摩洛哥)等地。杜环762年回国后写了一部《经行记》;叙述自己被俘后辗转各地的生活经历;可惜原书已经散佚;部分内容因收入《通典》才得以保存;如生动地记述阿拉伯穆斯林的生活风习:〃不食猪狗驴马肉;不拜国王父母之尊;不信鬼神;把天而已。其俗每七日一假;不买卖;不出纳;唯饮酒;谑浪终日〃。
除参军打仗外;还有很多俘虏被阿拉伯人当奴隶使用;有些留在中亚地区服劳役和做工。俘虏中有不少能工巧匠和知识分子;因而把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思想带到了中亚乃至西亚、北非各地。其中最突出的是把中国的造纸术传出去了。早在公元10世纪;一位阿拉伯学者比鲁尼就写道:〃中国战俘把造纸法输入撒马尔罕。从那以后;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