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第1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基督教徒〃自己描绘出一个基督〃。还有;罗马著名史学家塔西陀在《编年史》一书中提到有某个基督被处死之事;但未说该基督姓甚名谁;何况《编年史》是1429年发现的;公诸于世之前谁也不知道是否有人做过手脚。另一位罗马史学家苏艾托尼乌斯也记述了有个自称基督的人进行煽动的事;但同样没有说他名叫耶稣。至于其他罗马作者;在他们汗牛充栋的著作中无一提及过耶稣之名。
可见;视耶稣为历史人物的证据实在太缺乏了。因此;许多学者或认为耶稣完全是一个传说人物;或认为是基督教徒神化的偶像;或认为是基督教创始人和初期传播者的集合形象。由此看来;耶稣的生辰无从考证也就不令人奇怪了。因而基督教很可能不是如耶稣这样单独一个人创立的;而是如同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是悄悄地产生的。
其次;即使退一步讲;承认公元1世纪确实有一位生活在巴勒斯坦的耶稣;也无法查证其确切的出生年月和日期。例如;英国学者卡本特在《耶稣》一书中肯定有耶稣其人;却又承认他的生平事迹一点也不能确定。而圣诞节是在耶稣身后整整300年时;即直到公元354年的一本拉丁文史籍才写道:〃主历元年12月25日;月望;耶稣降生。〃这种说法很快就引起了争议;即使在教会内部意见也不统一。罗马教会指定这一天为圣诞节以后;并没有马上为各地教会所接受;亚历山大教会直到公元430年才把12月25日称为圣诞节;而东正教会很多至今尚以1月6日为圣诞节;这一天恰好是罗马天主教会的显现节。
耶稣的出生日期固然是笔糊涂帐;他的生年同样弄不清。很多学者通过对《圣经》的多年研究;认为耶稣不是公元元年出生的。不少人认为是公元前4年。梁实秋主编的《世界名人伟人传记全集》丛书中《耶稣》一书所附
的年谱则把其生年定为公元前6年。还有;公元3世纪的教会学者德尔图良依据罗马典籍;提出耶稣应生于公元前8年。如今这一说法找到了进一步的佐证;《圣经》记载耶稣出世恰逢罗马进行户籍登记;这种登记当时每隔14年进行一次;公元前8年正是户籍登记年。
这样一来;圣诞节就变得名不符实了。圣诞节可能有另外的起源。而今多数研究者认为起源于罗马帝国时期民间的传统节日——太阳神节。公元四世纪以前;罗马人以冬至为祭奠太阳神的节日;因为从这一天起;黑夜开始缩短;白昼则开始变长;意味着太阳赐给人们的光明和温暖与日俱增;而北半球的冬至就在12月25日前后。此外;当时的罗马流行来自波斯的密司拉教;该教主神太阳神的诞辰就是12月25日。而且密司拉教的教规教义与后来的基督教颇为类似。如最后审判与天堂地狱的观念、吃圣餐、施洗礼及星期日举行宗教仪式等规定。实际上2至3世纪的基督教学者尤斯青。穆切尼克和德尔图良都曾强调过两教之间的相似之处。还有一个理由;基督教借用太阳神节为圣诞节;既可以表示那稣的降生即太阳的再生;又可以通过民间传统节日基督教化来吸引更多的教徒。再则;12月25日乃新年在即之际;可以增添不少喜庆气氛。以上诸端;大体可以推测出圣诞节很可能就是起源于太阳神节;不过依然不能当作最后的结论。
(丁笃本)
1508年罗马教皇教谕佚失了吗?
在殖民地时期的美洲;西班牙君主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协作、又相互争斗的对手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国王的教职人选推荐权是王权和教权为共同维护殖民统治而相互勾结的产物;是两者联系的纽带;同时更是王权至上论的最重要成果。在漫长的年代里;通过罗马教廷与西班牙王室的一系列协议、教谕和其他教廷文件;以及王室的各种训令、西印度院的法令和决议中的有关规定;国王的这种特权逐步扩展为一整套国王对教会的保护制。
形成保护制的最重要文件是1508年7月28日罗马教皇教谕;它宣布永久授予西班牙国王教职人选推荐权。然而;在罗马和马德里都没有保存这份重要文件的原本;这就引起了人们的猜测:也许这份教谕根本就不存在;其文本只是伪造的。关于教谕原本的佚失;首先引起了罗马教廷的关注;因为没有原本;所述的国王特权也就无效了。所以;有人揣测梵蒂冈可能隐瞒或销毁了教谕原本;并且其代理人也销毁或窃取了存放在马德里档案中的原本。数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是个悬案。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个悬案产生前后的历史过程。
15世纪末;西班牙在欧洲和美洲都取得了重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成果。
1492年初;西班牙人夺占了格拉纳达;从而结束了收复失地运动。同年10月12日哥伦布发现美洲;并开始准备征服新大陆的活动。这一时期;由于西班牙君主与罗马教皇保持着盟友关系;所以罗马教皇立即把向印第安人传播基督教的使命委托给西班牙王室。次年5月4日;亚历山大六世的教谕把过去给予葡萄牙国王对其殖民地的一切权利的特权也授予西班牙君主。
然而;美洲的发现和征服迅速增强了西班牙的政治经济实力。另一方面;罗马教廷也十分垂涎美洲的财富;力图分得一杯羹。因此;到十六世纪初;王权和教权不可避免地开始明争暗斗。在西班牙的压力下;罗马教皇在1501年11月16日的教谕中宣布;把在海外领地收取什一税的权利授予王室;同
时国王有义务建造宗教设施和帮助维持教士的生计。但是;亚历山大六世的教谕还不能完全满足西班牙王室;同时国王的这些权利也没有得到明确和系统的阐述。
另一方面;罗马教廷也是不甘心它在美洲的被动和受控制的地位的。它不顾过去授予西班牙国王的权利;而利用伊莎贝拉女王弥留之机;1504年11月15日教皇胡利奥二世颁布新教谕;越俎代庖地宣布在小西班牙岛上建立三个主教管区;并授权有关的神职人员收取什一税和实物税。无疑;这是对王权的挑战。
女王去世后;其丈夫斐迪南国王忙于应付因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统一而出现的复杂的政治问题;因此;只是在十个月之后他才对新教谕作出反应。
鉴于教廷不尊重王权;1505年9月13日国王指示其驻罗马教廷的大使;要求教皇颁布特别教谕;把教职人选推荐权永久授予西班牙君主。
经过近3年的谈判和施展各种计谋;教皇才被迫同意斐迪南五世的要求。这样就产生了1508年罗马教皇教谕;它永久授予西班牙国王一系列特权:向教皇推荐殖民地的主教衔和其他教职人选;自行任命副职教士;按其意见组建主教管区和教区;以及变更其界限;收取什一税和其他教会赋锐;还规定;西班牙教会的最高权威——塞维利亚大主教;同时是殖民地教会的首脑。这份教谕不仅丰富了西班牙国王的教职人选推荐权的基本内容;而且使之成为国王对教会的一种保护制;实质上成为国王控制教会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如此重要的文件原本却同时在罗马和马德里轶失了;这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吗?
这个悬案持续了四百多年;直到1946年才成为某些学者进一步探究和解决的历史难题。该年;耶稣会教士佩德罗。莱图里亚发表了一篇专题论文;他援引了不少证据;证明了1508年罗马教皇教谕原本确实是存在过的。他还在所保存的抄件基础上;重新构成了教谕原本。尽管如此;这个悬案尚未彻底解决。这份文件的两份原本为什么会同时轶失?它的轶失是偶然的;还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计谋?假如是计谋;那么它是由哪一个人指使;何人编织和实施的?这些疑问依然存在。
然而;我们从罗马教廷的言行中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梵蒂冈长期认为;国王的教职人选推荐权是对教廷荣誉的侮辱;是其历史上屈辱的一页。
因此;1917年天主教会编纂的《教会法典》规定;将来任何时候都不得授予这种特权。天主教会的这个行动对于彻底解决所述的悬案;是有一定裨益的。
(刘文龙)
胡格诺教徒为什么会掉进〃圣巴托罗缪之夜〃的陷阱?
公元16世纪;一场席卷整个西欧的宗教改革运动使罗马天主教会发生了分裂;一个名为新教的大教派分离出去了。两大教派在基本教义方面倒没什么原则差别;新教的〃新〃就在于不承认罗马教皇的统治地位;并且简化了宗教仪式;采用民族语言而不是采用过时的古拉丁语传教。新教在各国又有不同的派别:德国和北欧各国为路德教派;瑞士、法国和苏格兰为加尔文教派;英格兰为国教会即圣公会。法国的加尔文教徒又叫胡格诺教徒。
天主教和新教虽同出一源;但分裂后相互视为仇敌;还往往发展为相互厮杀。在法国;自1562年瓦西镇发生天主教徒屠杀胡格诺教徒的事件之后;便爆发了极其残酷的宗教战争。这场杀戳持续整整10年后;双方才表示愿意和解。胡格诺教徒的重要首领、波旁家族的那瓦尔诸侯国君主亨利与信奉天
主教的法国国王查理九世之妹玛格丽特。华洛瓦还订了婚;并定于1572年8月在首都巴黎举行婚礼。这对仇恨双方来说都是一个盛大的庆典;为此法国各地数百名胡格诺教徒贵族云集天主教势力的中心巴黎城。他们当中有胡格诺教徒最显要的领袖人物;如年迈的海军上将科利尼;战死疆场的胡格诺军队统帅的儿子、年轻的孔德亲王等。婚礼在8月18日举行;事后许多胡格诺教徒仍滞留在巴黎;因为他们不仅觉得呆在首都既舒适又安全;而且他们还召集更多的胡格诺教徒;准备从这里出发去援助尼德兰新教徒反对西班牙统治的革命战争。〃圣巴托罗缪之夜〃终于降临了。
1572年8月24日凌晨;巴黎数万名天主教市民伙同警察与士兵对城内的胡格诺教徒进行血腥的大屠杀;他们根据事先画在胡格诺教徒居所门前的白十字记号闯进屋去;把多数还浓睡未醒的胡格诺教徒尽行杀戮、然后剥光死者的衣服;将尸体抛进塞纳河中。这一夜;包括科利尼上将在内的3000人成了牺牲品。查理九世的妹夫亨利及孔德亲王因刚改宗天主教而幸免于难。继巴黎大屠杀之后;另外许多法国城镇也发生了屠杀胡格诺教徒的事件。
由此又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直到1598年南特赦令颁布后才告停息。
胡格诺教徒的领导人都是阴谋场中的老手;在圣巴托罗缪之夜以前10年中;他们曾多次挫败了天主教徒的种种阴谋;自己也对敌方施行过各色诡计;为什么这一次会掉进人家的陷阱而束手待毙呢?胡格诺教徒在对方阵营中的密探为什么没有发现半点征兆呢?为什么在事发之前两天有人袭击了科利尼上将;而且在他的住所附近布置了1200名前膛枪手;而胡格诺教徒还是无动于衷呢?这实在叫人大惑不解;怪不得引起了种种推测。
胡格诺教徒及各国新教徒长期认为;圣巴托罗缪之夜是法国天主教徒预谋的一次背信弃义行为;有的还把梵蒂冈罗马教廷也牵扯进来了。胡格诺教徒由于信守妥协所以毫无防备;遭此厄运。这种说法于情于理都是讲得通的;但是终因缺乏充足的原始资料而使其可靠性大打折扣。尽管太后喀德琳。美第奇和查理九世在事后写给教皇的信件中大肆张扬他们与天主教徒的预谋;但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做样子给西班牙等天主教强国看的;并非真有其事。
学术界后来更倾向于这么一种观点;即圣巴托罗缪之夜不是巴黎天主教徒的预谋;梵蒂冈更没有插手;而是垂帘听政的王太后一手导演的。她眼看科利尼上将快要说服年轻的国王出兵援助尼德兰反对西班牙;心急如焚;认为这是拿法国的命运去冒险;于是决心除掉海军上将和准备参战的胡格诺教徒。而科利尼他们只注意防范法国天主教徒的首领吉斯家族的暗算;根本没想到多次与胡格诺派谈和妥协、眼下正利用胡格诺派同吉斯家族抗衡的王室会在自己背后捅一刀;结果罹此大难。天主教会的史学著作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否认法国的天主教徒与圣巴托罗缪之夜有任何瓜葛;称他纯粹是王室为剪除叛逆而采取的极端行动。这恐怕说不过去;因为第一;天主教首领吉斯家族确实参加了预谋;第二;普通的天主教徒充当了主要凶手;他们的仇恨早就被教会人士特别是耶稣会的修士们煽动起来了。
当时英国驻法大使弗伦西斯。沃辛海爵士则别有一种感慨;他从使馆的窗口目睹了圣巴托罗缪之夜的惨状。这位毕业于间谍学校的外交官以他的职业目光来看待这一事件;在事后给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信中;他认为胡格诺教徒吃亏就吃在情报混乱上。他们尽管在对方安插了不少间谍;但互不通气;更谈不上配合行动;所以落得个引颈就戮的下场。他得出的教训是必须建立
一个协调情报工作的中心机构;有意思的是;后来他被女王任命为英国谍报机关的负责人。沃辛海爵士的看法不无道理;然而圣巴托罗缪之夜很可能是临时在深宫中决定的;对此间谍们也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因为太后将女儿许配给异教徒亨利。波旁并不是借举行婚礼之机来捕杀胡格诺教徒;而是为了利用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