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六祖坛经详细讲解-净空法师共41会 >

第6部分

六祖坛经详细讲解-净空法师共41会-第6部分

小说: 六祖坛经详细讲解-净空法师共41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环境不许可,吃肉边菜实在是不得已之事。下面一段是讲六祖大师的弘护因缘。
 

六祖坛经讲记   (第七集)  1981  台北中广电台  档名:09…04…07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遯。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云:风动;一僧云:幡动。议论不已。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徵诘奥义。见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能曰:不敢。宗於是执弟子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印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能曰:指授即无,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谓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有一天,六祖暗自思惟:时机成熟,应当弘法了,不可以老是隐迹潜居。於是就离开四会的猎人队,到达广州的法性寺,正好遇到印宗法师在讲《涅盘经》。当时有风吹动悬幡,有一位出家人说,这是风动;另一个出家人说,这是幡动;两个人争论不休。惠能走上前面,向他们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在动。」大众听了此话,都非常惊异!印宗法师将惠能迎请到座中上席,向惠能求教佛法深奥的义理。见惠能言词简单、义理确当,并不像是从文字中来。印宗说:「行者一定不是平常人。久闻黄梅五祖的衣法南来,莫非就是行者吗?」惠能说:「不敢。」印宗法师於是执弟子礼,宣布这桩事情,请惠能将祖祖相传的衣钵拿出来给大众看。印宗法师又问道:「黄梅五祖付嘱衣法时,是如何指示传授?」惠能说:「指授是没有的,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印宗说:「为何不论禅定解脱?」惠能说:「因为禅定解脱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在这一节中,印宗法师之於六祖就像鲍叔牙之於管仲,因缘际会,成就一番非常事业。初见面的问对中,就将佛法宗旨托出:唯论见性。《禅宗血脉论》云:「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纵然是念佛诵经、持斋持戒,只不过是修世间有漏福报而已,於成佛作祖无益处。黄檗禅师说:「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本觉真性,就是佛性,悟时称作般若智慧,修持称为楞严大定。宗密大师说:「若顿悟自心(六根之性就是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圆满智慧,本来自己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理体於日用平常中修正心行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如果能念念修学,历事炼心,自然渐渐就证得百千三昧,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不住一切缘境所显的清净心就是。达摩这一派所传的,就是这样的禅。由此可知,顿悟自心,就是见性,就是六祖所传的禅定;并不是见性之外,别有能修所得的禅定。
  「解脱」,是解除迷惑造业的系缚,脱离三界六道的苦果。慧海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云:「曰:云何得作佛去?师曰:不用舍众生心,但莫污染自性。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曰:若如是解者,得解脱否?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这与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同样意思。由此可知,自心是佛,自心就是自性。自性本来清净,自性本无染著,自性本来解脱,并不是见性之外,别有一个能修、能证的解脱。
  六祖说:「佛法是不二之法。」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就是不二法门。见性就是禅定、解脱,禅定、解脱就是见性,这是三而一,一而三,即三即一,即一即三,是谓之不二之法。慧海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云:「欲修何法,即得解脱?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为顿悟?顿者,顿除妄念,放得下;悟者,悟无所得,看得破。问:从何而修?答:从根本修。云何从根本修?答:心为根本。云何知心为根本?答:《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遗教经》云:但制心一处(控制心在一处),无事不办。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由是之故,知道善恶一切皆是由於自己的心,所以心是根本。如果想求解脱,首先必须认清根本。要是不能通达这个道理,必定是徒劳无功,著相外求,无有是处。」禅门经云:「於内觉观,如一念顷,即证菩提。」而根本的修法,就是修习禅定。何谓「禅」?妄念不生为禅。何谓「定」?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就是自己不生不灭的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是指:利益、衰耗、毁谤、荣誉、称赞、讥刺、受苦、受乐,这八种境界。若能於此八种境界中如如不动,得此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菩萨戒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证得如此境界,就是解脱,就是不二法门。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能曰:法师讲《涅盘经》,经明见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涅盘经》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法师又问:「什么是佛法不二之法?」六祖说:「法师讲《涅盘经》,经明见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涅盘经》高贵德王菩萨对佛说: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应当断善根佛性吗?佛说:善根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不是常,亦不是无常,是故说为不断,这就是不二之法。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因此名为不二之法。五蕴与十八界,凡夫见之以为二,有智慧的人通达事理,知道其性本来不二,无二无别之性就是佛性。」
  在这一番问答里,六祖举例《涅盘经》的经文,向印宗法师解释什么是佛法不二之法。『犯四重禁』是指根本戒,四种重罪就是杀生、偷盗、淫欲、大妄语。『作五逆罪』是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恶意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一阐提』是印度话,意思是不信佛法、不信因果、不信业报、没有惭愧心,这样的人,诸佛菩萨都无法帮助他。《涅盘经》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对佛说:如果犯四种根本大戒、毁谤大乘经论、造五种大逆不道的罪恶、又不信佛法的人,如是等人要是还有佛性的话,为何还要堕地狱?这些人要是还有佛性的话,佛为何又说无常乐我净?没有善根的人叫「一阐提」,没有善根的人,他的佛性何以不断?佛性要是断了,为何又说有常乐我净?如其不断,为何又称他为一阐提?佛陀对於这一连串的问题,就以「佛性非内非外、佛性非有漏非无漏、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的道理,来解答高贵德王菩萨的疑问。
  「五蕴」也叫做五阴,是指「色、受、想、行、识」五类。「色」是指一切物质的总代名词,就是百法中的五根、六尘,十一法。「受、想」是心所有法中的二法。「行」,除受想之外,包括心所有法中其余四十九法,及不相应行法的二十四法。「识」是通指八识。所以,五蕴已全部包含一切有为生灭法。「十八界」是六根、六尘、六识。凡夫妄见,愚痴迷惑,不明真相,故说为二。智者明了事理,通达真相,於一切法不起有无分别妄念,无心无念,则五蕴十八界皆空。所以,蕴之与界,无二无别。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
  印宗法师听了六祖所说,心里非常欢喜,恭敬合掌说:「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述经中的义理,犹如真金。」我们从印宗法师的言词、态度上来看,印宗法师的确是非常人也。莲池大师说得好:「六祖既然接受黄梅五祖的心印,避难隐藏在屠户猎人佣贱一十六年。以后他遇到印宗法师的讲席,出风幡语,为印宗法师听到而延入,为他剃染,礼请升座说法。人知六祖之为龙天推出矣,未知印宗之不可及也。其自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要晓得,印宗法师已经久居讲席,已是前辈的大法师,若是法师人我不忘,贡高我慢,好胜之心尚在,怎么能如是尊贤重道、舍己从人,以至於如此?六祖固然是乘愿再来之人,而印宗法师亦是六祖同一类人物。圣贤聚会,岂偶然而已哉!」
  【於是为能剃发,愿事为师。能遂於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能於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因。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世圣人无别。】
  印宗於是为惠能剃发,愿意事师六祖大师。惠能在智药三藏手植的菩提树下开演东山禅宗顿教法门。惠能於东山得法以后,受尽辛苦,生命就像悬丝般的危险。今天能与史君、官僚及僧尼道俗共同聚集在此一会,莫非是多生多劫所结的法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才有缘闻得如上顿教得法的因缘。教法是先圣所传,并不是惠能自智。愿欲听闻古圣先贤教法之人,自己先要净自心,用清净心听法。听了以后,各自除疑生信,就如先世圣人一样而没有差别了。在这一段中,最重要的开示就是得法端在净心除疑。《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不但参禅需要净心,研教、念佛亦必须清净心才能大开圆解、一心不乱。
  【师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六祖告诉大众:「善知识!菩提般若的智慧,世间众生本来自己就有,只因一念妄缘,不觉心迷而不能自悟,必须借助大善知识来指导见性。应当知道,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因迷悟不同,所以才有愚人智人不同。」六祖说「佛性本无差别」,的确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一切法平等。又说:「人人具足,个个圆成,本来是佛,与佛无异。」迷则佛是众生;悟则众生是佛。迷人向文字中求,悟人向心地而觉。迷人修因待果,悟人了心无相。悟时本性不增,迷时本性不减,是真正平等,一切佛经无非令人悟入此事而已。迷者执著身心为我,悟者智照应用自在。愚人分别著相自生障碍,智人见性事事无碍。菩萨触物懂得用观照的功夫,无所不照;声闻怕境昧心。悟者日用无生,迷者现前不觉。从这些话中我们体会到,佛与众生其实只不过是迷悟不同而已。
 
六祖坛经讲记   (第八集)  1981  台北中广电台  档名:09…04…08
  【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六祖说:「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你们大众各得悟入自性智慧。志心谛听,我为你们说。善知识!世间人终日口头上念著般若,却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终不能饱。口但说空,心不能行,如是,虽经万劫亦不会明心见性,终究是无有益处。」六祖此话说得极是!世间作恶者多,心善者少;能讲的多,肯行的少。要不是久植善根,於佛教法如何便生信解、心行不退?六祖曾说:「口虽诵经,光明不生,必须外诵内行,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定慧等持,方得见性。」《楞严经》云:「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毕竟不能证得自性般若。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六祖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名词的意义,「摩诃」译作「大」;「般若」译作「智慧」;「波罗蜜」译作「到彼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到家」,有究竟圆满的意思。这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