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六祖坛经详细讲解-净空法师共41会 >

第2部分

六祖坛经详细讲解-净空法师共41会-第2部分

小说: 六祖坛经详细讲解-净空法师共41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听法?
  【大师告曰: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大师良久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大师告诉大众:「善知识!总而言之,此事须要以清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当时的会场必定非常宁静,大众都聚精会神的倾听说法。实际上,大师已经将般若法要和盘托出,只是大众不悟。於是,大师隔了很久又告诉大众:「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四句话是解释前一句,肯定前一句,教导我们「总净心念」的法要。也可以说,在大梵寺开示,到此地已经将悟入的法要讲完了。
  在此简短开示里,最重要的就是「净心念」。「净心」就是无住,「念」就是生心。佛在金刚般若会上教诫须菩提尊者:「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诸菩萨由此悟入,六祖也是由此悟入。六祖之所教所传,无不由此门出,无不与此相应,真传佛心印之法主也。「净心」,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的心就是净心,就是无住心,也就是自己不生不灭的真心。生灭心是妄想心、分别心、执著心。「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才是圆成总净心念。「念」,不是分别,不是叫我们起心动念;而是一心正念,是大乘经常说的「一心正念真如」,就是真正圆满的智慧。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菩提意思是觉,自性就是本性。人人都有本性、智慧觉性,本来是清净的,从来也没有染污,就是禅家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个面目从未缺失,只可惜众生日用而不觉,所谓迷失真性。佛与众生的差别,只在一心。一心是真,一心是正念,一心是真如,一心是实相,一心见真法界,就叫做佛菩萨,就叫做觉者。众生一念不觉,三心二意,缘虑妄境,染著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妄想、分别、执著,心为境转,这才无迷自迷,不见自性本来面目,不能证得自性如来智慧德相;愈转愈远,愈迷愈深,所谓可怜悯者,就叫做凡夫、就叫做迷。六祖大慈大悲,只教人认得真性,性德本净,然后直指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正是无上佛道,何其简易!永明大师说:「至理一言,点凡成圣。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性净心明本来是佛,正是这个意思。这一段开示是大师一生教学的总纲领,我们千万不可轻易忽略。大众愿闻般若法要,大师於此总示法要。
  以下经文开示,是大师叙述自己求法得道的经过,对於后学极具启示作用,是大师的身教,现身说法。
  【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於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於市卖柴。】
  大师原籍是范阳,现在的河北省。大师先人作官,被降职流放到岭南,岭南就是五岭之南,是现在的广东省,新州即广东新兴县,落籍为平民。大师童年遭遇非常不幸,父亲早亡,他与老母迁居到南海,家境非常清寒,靠卖柴度日。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能一闻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礼拜五祖。】
  有一天,有一位顾客要买柴,要我把柴送到客店。顾客将柴收下。我得了钱,退出门外时,见到一位客人在念经,听到经中所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中豁然开悟。於是就问客人诵念什么经?客人说:《金刚经》。我再问他:从哪里来,怎么得到这本经的?客人说:我从蕲州(湖北省)黄梅县东禅寺来。东禅寺又称莲花寺,位於黄梅县西南约一里的东山,是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主持教化的道场,参学门人有一千多人。我就在那个寺院礼拜祖师,听受此经。五祖常劝出家、在家大众们:「只要受持、念诵《金刚经》,就自然能见自本性,直下了悟成佛。」我听他说完之后,真是前世有缘,承蒙一位客人取十两银子给我,做为老母衣食之用,叫我到黄梅去礼拜五祖。
  这一段文,在流通本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八个字。而这八个字却非常重要,说明大师开悟机缘乃在偶然闻经。他在当时必定与那些客人议论经义,而为众人衷心敬佩,才有人慷慨赠金,劝勉参学。不然,何以黄梅初见五祖,就显出机锋,超绝不凡?由此可知,黄梅八个月,乃是求印证此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明代莲池大师解释说:「应」是当也,应当无住而生心,不应当有住而生心也。无住而生者,是清净心也。若以心本不生,不得言生。「应生无所住心」,又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前言应,后言不应,正是反覆说明「无所住而生者,生即无生也」。
  六祖是不识字之人,却能一闻经句心即开悟,可见他的心平常就很清净,什么事情都能放得下、都能看得开,虽然贫苦,却不求富贵。他对五祖说:「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听了这几句话,可见悟达之人福慧本来具足,夫复何求?是一位真正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止於至善境界之人。他的为人也必然是和悦、诚信的达人,才能一闻便悟。这就是六祖大师现身说法教导我们。我们和大师一样、和诸佛一样,都具足福慧圆满的清净心,何以我们不能证得?原因在「有住而生心」,住色生心、住声生心,乃至住法生心,生分别心、生妄想心、生执著心,生贪心、瞋心、无明心,所以才有八万四千尘劳烦恼,清净的真心自然不能证得。如果我们真发心愿意证得,大师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换句话说,只要依此经理论和方法,持之以恒,便有悟入的机缘。
 
六祖坛经讲记   (第三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4…03
  【能安置母毕,即便辞亲,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大师开悟之后,接受诸客人的劝教,於是备足老母生活所需,一切都安置好,辞别了母亲。还不到三十多天,就到达湖北黄梅县东禅寺,礼拜五祖。
  【问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五祖问:「你是哪里人?到我这里来想求些什么?」惠能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的平民百姓,远道而来礼拜大师,只求作佛,不求其他。」这是两位祖师初见面时第一番问对。只看他「远来礼师,只求作佛」一句,能大师就活活泼泼的现在我们面前,是何等的气象!是何等的超脱、庄严、非凡!真是人中龙凤。这是教我们学佛求道要向最上乘著眼,而槽厂踏碓正是最下处著手,这是修无住心、修无住行的真实样子。因此,我们不可以轻易念过,这正是菩萨学处。反省自己,也曾经拜师、求戒、参学,欲求何物?是不是也求作佛?若求作佛,何以心行相违?如果参学不为作佛,而为名利五欲,此是修三恶道,而不是菩萨道。此处一定要认识清楚,辨别明了,才不至求觉反迷、求升反堕。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如何能作佛?」岭南是中国的边疆,文化落后。獦獠,是未开化的蛮夷少数民族,通称西南夷者。五祖此言看来平常,其实乃是对能大师的口试,也就是入学考试。而能大师的答案,佛性无分南北,佛性也不分文明人与野蛮人。佛经云:「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成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成佛的意思。《大涅盘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楞严经》云:「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五苦章句经》云:「一切壮无过心」,世出世间最为强壮有力的无过於心,「心是怨家,常欺误人,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说明心造六道轮回,「作形貌者,皆心所为」,这是讲相随心转,「能伏心为道者,其力最多」,这两句与《金刚经》「降伏其心」的意思相同,「吾与心斗,其劫无数。今乃得佛,独步三界,皆心所为。」这几句话说明,成佛也是心之所为,正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大师亲证如是境界,於是,六祖口试的答案得到满分。
  【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予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
  这一节经文,我们又见到五祖充满了不寻常的喜悦,使我们想起《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真是「知心人乍见话知心」。但是又恐别人嫉妒,只好差遣随众去做事务。「作务」,就是为大众、为团体服务,这是为自己修福、为团体造福而令大众享福,这是佛陀教育中真参实究、福慧双修、三学等运的方便妙门,诸佛菩萨共行的大道。五祖也不例外,教六祖如是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当六祖听到五祖差遣他随众作务时,他又说:「惠能启和尚」,和尚是印度话,意思是亲教师,是学生对老师的尊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就是福田。不知道和尚要我去做什么?」这几句话,正是考试满分之后,还格外要求加分,希有!希有!直叫五祖叫绝,欣然赞叹,也是印证,说道:「这獦獠根性太锐利了,你不必多言,到槽厂去吧!」
  在此番对话里,已经显示六祖大师业已功圆果满。破柴踏碓,正是慈悲示现身教,为后学做榜样。这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六祖这几句话。「弟子自心常生智慧」,这是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一境界中,皆现无量智慧、无量喜悦。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学行圆满,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必於法喜充满,始得见道;於一一法生无量喜悦,充满尽法界时,是为菩萨初入欢喜地的境界。反观我辈,於一一法中迷惑颠倒,生无边尘劳烦恼,岂不愧对佛祖?这又是怎么回事,何以落得如此模样?参!
  六祖说:「不离自性,即是福田。」这两句话更不容易体会。自心常生智慧,是慧圆满;无住生心,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是福圆满。慧圆满是理事无碍,福圆满是事事无碍,他已经具足菩萨学行。如是境界,我们在佛祖、孔子、颜回生活言行中,得到消息、得到证明;方东美先生说「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也正是佛陀教学的宗旨,真正的离苦得乐。现在的问题,要如何才能证得「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我们也藉禅宗的一句话说:参!
  【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
  惠能大师於是接受五祖的教诫,退到后院槽厂。有一位行者,在寺院带发修行叫做行者,分派惠能一份破柴、踏碓舂米的工作,就这样工作了八个多月。向下经文是五祖传法。
  【祖一日见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知之否?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有一天五祖到后院,见到惠能,告诉他说:「我想你的见地可用,唯恐有坏人对你不利,所以不与你多说,知道吗?」六祖出生在盛唐,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佛门中就存有嫉贤妒能,障碍阻挠正法的弘传。不仅於此,佛氏内有六群比丘、提婆达多等为佛障缘;外有恶王、外道时加阻挠,可见正法的弘扬、承传必有其时节因缘,尤其善巧方便。若云一切顺利而无逆缘,不可能也!须知大觉至善,顺逆皆方便,原是不二法门。孔门教学亦有类似境缘。我们应该深省,忍辱、恒顺、随喜,完成自己的修学、弘传、继往开来神圣使命,才是真佛弟子。佛氏盛唐尚有恶人,何况末法今时?逆境、障难乃意中之事。能大师是一位大觉大悟者,岂会不知?他说:「弟子也知道师父的用意,不敢在法堂前行走,避免大众生疑。」
  六祖大师初见五祖仅三番问对,说话不多。八个多月并未见面,至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