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佛顶首愣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 >

第34部分

大佛顶首愣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第34部分

小说: 大佛顶首愣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见、闻、知,包括嗅、尝、觉这六精之性,是圆融无碍,周遍法界的。本来是不动不摇,不生不灭。当知无边际不摇动的虚空,和其摇动之地、火、水、风,同名为六大,其体性是平等的。其色相虽是妄,但其体性是真,圆融无碍,都是如来藏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不摇不动的。

 

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

 

阿难!你之心性沉沦,迷于权教,不明白自己之见性、闻性、嗅性、尝性、觉性和知性,本来都是如来藏中之妙真如性。你现在应该再观察,这六精之性是有生灭,还是无生灭?是同异呢?还是非同异?

 

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你还未曾知道,如来藏中性具之见即是觉体的本明,本觉之精即是妙明的真见,本来是清净寂然,广大圆满,周遍法界。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

 

堕九法界众生胜劣之心,大小之量,皆能一一应之。如一见精之根性,其体就能周遍法界,则耳根之闻性,鼻根之嗅性,舌根之尝性,身根之觉性以及意根之知性,都具妙性之德用清净光明,好像玉之莹光皎洁,周遍法界,圆满十方虚空。即无在无所不在,岂有一定方所?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循九法界众生之业,而各发现他们之见。如肉眼不能见障外之色,天上见空,慧眼见色了空,法眼遍观尘世。此皆循业而发现胜劣之见,而世上无正知之辈,惑为因缘及自然性,其实皆是识心在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

 

现在讲识大。什么是识?识就是认识,是明了分别的意思。你认识什么?说我认识张三李四、王五赵六。认识他们做什么?认识他们可做朋友。就因为认识就把你拖下去,沉迷不悟,认假作真,把自己最亲之七兄弟都不要。所以佛不怕麻烦,一个一个把它找出来,这是你的到亲骨肉哩!法门眷属你不认识,只挂住张三李四王五赵六,所以你虽说认识,其实什么都不认识。因为把自己最亲兄弟都丢在一边,把如来藏里面的本有家珍,本地风光都放弃,而往外驰求,舍本逐末,舍近求远,去拉拢社会关系,认贼作子,认假为真,尽在外边用识心来做事。有人说:“现在这个亦是识心。”

 

不错!但这个识心在凡夫分上不明白,这就有害。若明白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把七兄弟找到了,即这个识心就变成如来藏性。找到自己的家珍,就不会再向外驰求了。

 

阿难!识性是无根源的,它必须藉著六根对六尘,虚妄为缘,才能显现分别之识。你现今在这个楞严法会上,试把眼睛依著次序来看在会圣众,但在你看的时候,即根尘相对的时候,就如从镜里所照到的一样,没有丝毫分析之念,不分别美恶高低之念,亦即一念未生之时,这个就是眼根中的见性。

 

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

 

这个识即识相,亦即眼识,你之眼识就会随著眼根,次第分别指出,这是文殊译妙德,这是富楼那译满慈,这是目犍连译采菽氏,这是须菩提译空王,这是舍利弗译鹙子。

 

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

 

这个能分别了知之识,是生于能见之眼,是生于所见之尘相,是生于虚空,抑是无缘无故,突然而生出呢?

 

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

 

阿难!若说你之眼识,是生于眼根中,那如果无明暗和色空诸尘相映托它,根本就没有你之见性。见性尚且没有,又从何处发生眼识?

 

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

 

若说识性是生于尘相中,不是从见根生,既然没有见根,又怎能见光明和黑暗。明暗都看不见,当然亦没有色和空。明暗如和空诸相都没有,眼识又怎能发生?

 

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

 

若说识生于空,既非尘相又非见根,则无能分辨之性,自然不会知道是明是暗,是色是空。这是离根无尘,若非尘相,就无所缘之境,那么见闻觉知就离尘无根,没有立足之地,怎能还有见有闻有觉有知呢?

 

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

 

处此非相非见二非之中,而能生眼识之虚空,根本同于无,因为没有见,怎能辨别。若强说虚空是有,但虚空之中,又不同于物质之有,纵使你发出眼识,又怎能有所分别呢?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若说眼识是无因而生,只是突然而出,为什么不在白日的时候,突然能生出你看见明月的眼识?

 

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

 

你更要详细小心审察,能见的眼根,寄托在你眼睛里面,所见的尘相,就是现前所对之境。有形可状的,叫做色尘之相,无形可相的,成为无相之虚空。在这根尘色空之中,你详细审察,能生你眼识的来源,究竟在何处呢?

 

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识是有分别属动,见是无分别属静。二者体性各异,分明不是和合与非和合。而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也是一样,这六种识必须要根尘相对才能生识,并不是无因而生,自然而有的。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来,那就非和合而有,当知这能分别之训和见闻觉知等根,同是圆满湛然不动。它们的体性都不是从因缘所生的,兼同无情的虚空,及地水火风,都叫做七大。七大之相虽妄,但其性则真,圆融无碍,皆是如来藏性,本来没有生灭而常住不动的。

 

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阿难!你的心粗浮,粗即不细,浮则不深,即无细深之智慧,故不能明白见和闻等根原是如来藏性,又不能明白了知之识性,亦是本属如来藏性。汝应当小心观察,这六处识心是同呢?是异呢?苦说同,但它们的六用是差别的;若说异,则原本是同一精明。是空呢?是有呢?若说空,但能了别分析;若说有,又全无形相。是非同呢?非异呢?若说非同,则原本是一体;若说非异,则六处用殊。是非空?非有呢?若说非空,则离于根尘原无所有;若说非有,但却能分别诸尘境界。若能明白这些道理,便知道识大和其他六大,都不是和合非和合,非不和合而有的。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

 

你本不知道如来藏性中,性具之识即是妙明真知,本觉之明即是性真之识,妙觉湛然不动,而能遍满十方世界。

 

含吐十虚。宁有方所。

 

识性的伟大,能含吐十方虚空,能包涵及出生十方无边际虚空。何况虚空中,所有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切万法呢?所以说:“三界唯识”,即识心,亦是:“万法唯心”,识既然这样伟大,那还有什么方所来限量它呢?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循著九法界众生之业感,而发现其应得果报。世间没有正知之辈,就迷惑为万法是因缘生,是自然有。其实皆是意识心在虚妄计度,只是戏论的言说,而没有真实的义理。

 

有问:此经先破识心,名义皆妄,毕竟无体,至显见文中,又复兼相形而破之,但至十八界,即许为如来藏性,妙真如性,至七大时,更称为周遍法界,含吐十虚,即是性之全体。为何前说它是极妄,而后又说它是极真?

 

答:初心修道,须从方便,抉择真妄,舍生死根本,取涅槃妙心。所以一定要先破识,决定不用它。既悟彻识全是妄,然后才能圆解普融,就明白无法不真,无法不如,直到刹尘亿劫,无非一真法界矣。

 

指掌录说:“识之所以为恶者,因不知其妄”。因不知其妄,所以就误认以为真,遂不复更求真本,终将如来藏性,日洎没于情尘之中,从迷积迷,浩劫不返。若果知道是妄,不会认作真,还须会归如来藏性。如不然者必至全体灰泯,反将含吐十虚之妙觉明用,永沉幻果,尘劫莫升。故知前之正破旁破,务令了识是妄。后之会相融性,即要返妄成真。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当如来讲完七大之时,阿难及在法会大众,都得到佛的微妙开示,说明破妄显真的道理。大家都觉得,身心空空荡荡地一点都无所挂碍。各人都自觉知,妄身和妄心本来是虚妄空幻,真心自性的本体,则遍满十方法界,看见十方虚空,犹如看手中所持的树叶一样地渺小。这是说:真心能包罗万法,将十方世界,缩大为小,好像看自己手里所持的叶物一样。

 

阿难最初认为识就是心,经世尊逐一破剖识是妄心后,就舍妄求真,求世尊说明真心。世尊就指‘见’是心,说明见性是不动不灭、不失不还、不杂不分、无碍、超情、离见——作十种显示妙明真心。再为会合四科: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全事即理。又融会七大,全相皆性,普融万法,分析真心包罗万方,真心极微细而奥妙。所以阿难和大众,都能了然明白,顿开天眼,领悟到十方虚空都在自己真心里,都不出现前一念心。所以心法是妙不可言,万法唯心,心包万法。诸法从心生,诸法从心灭。

 

为何我们不能荡荡然,了无挂碍?就是因为放不下,心里还有执著。一句不顺耳的话就生烦恼,不高兴。没有接到男友或女友来信,就天天惦挂。其实惦挂有何用?只会把头发变白,自己弄老而已。好像我以前在香港建寺,太过担心,头发就都变白。现在什么都不挂,头发又变黑了。又好像现在我和你们讲经,讲完就算,看书亦一样,看完就算,全无执著。遇有困难问题,即想办法当场解决,从不放在心头,不是故意忘记,只是自然而忘。这就是能看开,对一切事都很平淡,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遇一切灾难都不怕,就是山崩屋塌,亦无惊恐。为何你有惊恐?就是因为放不下,怕伤害,其实灵性是完整的,什么都不能伤害它!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上四句是万法唯心,下二句是心包万法。及一切有情世间及器世间所有的物相,皆是正觉妙明,真心自性所变现。真心是纯一无杂染,而且周遍圆融,能含裹十方世界里的一切。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迷惑时,将自己的法身,埋没在色身中。现在已明白,法身广大遍满十方。再反看父母所生的肉身,犹如虚空中,吹起一粒微尘,若存若亡,至渺至小,终归都会灭亡的。又好像在湛然澄清的大海上,飘浮著一点点的水泡,忽起忽灭,无从知道。幻妄的色身就是这样无常,现在经世尊开示后,已了然明白,本自具足的灵妙真心,是永远常住不灭的。所以不要太宝贵这个不清净的肉身,不要执著它。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在法会中的大众,都合掌礼佛,得闻前所未闻的妙法。大众跪在如来面前,由阿难说偈来赞佛。

 

妙湛总持不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