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现代史下卷 >

第93部分

现代史下卷-第93部分

小说: 现代史下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合作条约”,取消苏联军舰使用亚历山大等港口的便利,给苏联霸权主义 

以沉重的打击。 

     长期以来,苏联极为重视控制非洲之角,企图实现其南下波斯湾,扩张 

印度洋,控制红海口的侵略计划。 

     早在1967年“六·五战争”后,苏联便乘苏丹因中东战争而与美国断交 

之机,加紧对苏丹渗透。1971年和1976年,苏联在苏丹两次策动政变,均 

遭失败。苏丹政府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反对苏联的颠覆渗透活动,于 1977 

年5月宣布驱逐全部在苏丹的90名苏联军事专家和部分外交官员。 

     1974年9月,埃塞俄比亚发生军事政变。不久,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 

被废黜。苏联趁机通过“军援”,将势力渗入埃塞俄比亚。当时埃塞俄比亚 

和邻国索马里正为埃塞俄比亚东南部欧加登地区的归属问题激烈争执。苏联 

支持埃塞俄比亚反对索马里的领土要求。美国因反对埃新政权而支持索马 

里。两个超级大国竞相插手非洲之角。特别是苏联,在1977年7月的埃索战 

争中直接援埃,甚至出动大批飞机,为埃塞俄比亚空运武器和古巴军事人员。 

11月,索马里宣布废除《索苏友好合作条约》,驱逐全部苏联军事顾问和文 

职专家。埃塞俄比亚在苏、古武器、军人支持下,自1978年1月起在欧加登 

地区反攻得手,使索马里军队遭到惨败。苏联在非洲之角的大规模卷入招致 

了非洲和世界各国主持正义舆论的强烈谴责。他们要求苏、古军队撤走,让 

非洲人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1975年苏联对安哥拉进行赤裸裸的武装干涉,使苏联对非洲的侵略扩张 

和苏、美在非洲的争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安哥拉原属葡萄牙殖民地。50— 

60年代安哥拉人民在争取解放斗争的过程中先后成立了三个民族解放组织 

—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安哥拉人民联盟和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三派尽管 

有不和和冲突,但都坚持进行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然而,苏联却趁着 

葡萄牙殖民统治宣告瓦解、安哥拉即将独立之际,开动宣传机器,把三个解 

放组织人为地分为“革命的”、“爱国力量”和“反动的”、“右派势力”, 

挑起三派之间的冲突。苏联开始采取由古巴出人,自己出钱出枪的手法进行 

代理人战争。1976年初,苏联支持的“人运”击溃了“解阵”部队,并将“安 

盟”部队赶出城市。此后,苏、古军队仍赖在安哥拉不走,并通过一系列条 

约和协定,乘机打入安哥拉各要害部门。 


… Page 323…

    苏联在干涉安哥拉暂时得手之后,又在1977年3月和1978年5月两次 

策动前加丹加宪兵组成的雇佣军队从安哥拉对扎伊尔沙巴省的武装入侵。扎 

伊尔蒙博托总统召回驻苏大使,以示抗议。在第二次入侵沙巴事件时,摩洛 

哥、塞内加尔、象牙海岸、多哥、加蓬、中非、埃及7国共同出兵,组成支 

援扎伊尔的联合部队。西方法美比等一些国家为了抵制苏联在中非的扩张, 

维护自身的利益,也向扎伊尔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支援。这样,苏联对扎伊尔 

的扩张不得不暂时却步。 

    在西撒哈拉、乍得、厄立特里亚等其他非洲地区燃起的战火,也有苏联 

直接间接的插手。 

    苏联对非洲的侵略扩张,是它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全球战略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苏联的行动败坏了社会主义在非洲的声誉,同时也削弱了自己。 



               二、西方大国的经济霸权主义与南北对话 



    经济霸权主义是新殖民主义的表现 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 

以后,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仍然处于不平等的依附地位。50年代后期以来,西 

方大国尽管迫于形势而承认被压迫民族享有民族自决权利,但仍变换手法, 

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来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渗透和控制,以实现不带政治“兼 

并”的经济“兼并”,实行被称之为新型的殖民主义政策,或经济霸权主义 

政策。西方国家的政府,特别是迅速发展的跨国公司,成了西方垄断资本推 

行经济霸权主义的主要工具。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本输出、国际信 

贷、国际贸易、技术转让等各种途径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支配,在国际 

范围内进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再分配,给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造成严重 

困难。据统计,7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仅从投资、外债和对外贸易三方面 

对发展中国家的年剥削量,就在240亿美元左右。及至80年代后期,每年榨 

取的垄断利润至少为2500—3000亿美元,几乎相等于全部发展中国家国内生 

产总值的1/10左右。正是这一源源不断增加的海外利润,支撑了战后西方发 

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保持了这些国家近几十年的社会稳定。而发 

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严重挫折。特别是80年代以后,多数国家经济 

陷入严重困境。据联合国有关材料,1981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为 6 207 

亿美元,1986年下降到 4 975亿美元,减少了20%,直到1988年才有所回 

升。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出口,由 1981年的 11 982亿美元,增至 

1988年的19 283亿美元,增加了 61%。从 1980年到 1988年,发展中国 

家的外债从6 300亿美元增至 12 397亿美元,增加了近 1倍。这 9年期间, 

发展中国家支付的外债利息即达5 500多亿美元。由此而使得大部分发展中 

国家自80年代以后陷入深重的经济危机之中。1981—1988年,整个发展中 

国家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不计中国)仅为1。9%,不仅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2。5%),也远低于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除亚洲地区情况 

稍好(5。5%)外,其他地区都出现了严重倒退情况。这些固然与广大发展中 

国家由于经验不足,在经济发展中存在严重失误有关,但不公平的旧的国际 

经济秩序却起着关键作用。 

    南北对话的历史进程与曲折 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领域内的反霸斗 

争,集中在要求改革旧的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经 

济秩序上。自6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即采取联合行动,要求同西方发达 


… Page 324…

国家对话(“南北对话”)。1964年,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会上,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一致,揭露和控诉西方大国对它们的控制和剥削, 

提出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一系列原则主张和具体要求。会议结束时,77个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成立了七十七国集团。其 

后,发展中国家所提出的要求范围不断扩大,并且制订共同纲领和各个领域 

的具体斗争纲领。1974年4月,应第三世界国家的要求,联合国召开了研究 

原料和发展问题的第六届特别会议。会议通过了七十七国集团起草的《关于 

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和《行动纲领》。《宣言》指出,国际经济 

新秩序是“建立在所有国家的公正、主权、平等、互相依靠、共同利益和合 

作基础上”的各国间的经济关系体系。“这种秩序将纠正不平等的现存的非 

正义、并且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日益扩大的鸿沟有可能消除……”。 

 《宣言》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原则,《行动纲领》则确定了新 

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目标。它们主要包括:各国都有权对其自然资源和国 

内经济活动行使永久主权;打破国际商品市场的垄断,确保和稳定初级产品 

的出口价格;反对发达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 

财政和技术方面的合作,改革现有的国际货币制度,改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 

国家商品交换方面的不合理关系等等。同年12月,第29届联大通过了《各 

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至此,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发展到了一个 

新的阶段。 

     但是,这场国际经济关系中“破旧立新”的斗争,触及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的根本利益,必然会受到它们的阻挠、反对和抵制。1975年12月,19个 

发展中国家同7个发达国家及欧共体在巴黎召开的南北对话的“国际经济合 

作会议”,一开始就成为“聋子的对话”。对话持续两年之久,因分歧太大 

而成果甚为有限。后来南北双方又进行了多次谈判,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取 

得了某些成就,但在涉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问题上,始终存在巨大分歧。 

为了打破僵局,发展中国家于1979年在联大提出举行全球谈判的建议,把原 

料、贸易、发展、能源和货币金融五个领域的问题联系起来讨论,联大为此 

通过了决议。但是由于南北的分歧而难以实现。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发达 

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原材料的依赖相对减弱,而发展中国家却在资金、市场、 

技术等方面更有求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利用这一形势,力图置发展中国家 

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特别是美国,为维护其霸权地位和既得利益,始终对南 

北对话采取僵硬态度,而且美国只知道透过东西方关系的棱镜来看待南北关 

系,全不把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和贫穷国家的困境放在心上。美国的这种政策 

阻碍了南北问题的解决,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发达国家 

的经济发展。西欧、日本的政策与美国不完全相同。它们既想维持现行国际 

经济体系,保持既得利益,又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南北关系,使自身在争夺 

第三世界资源、市场和投资场所方面居于有利地位。由于南北双方相互依赖 

的日益加深是一个越来越不容忽视的事实,发达国家中一些有识之士逐渐懂 

得,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落后状况,最终也将给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带来严重影响。 

     事实证明,第三世界改革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 

斗争,同过去砸碎殖民主义枷锁、争取政治独立一样,将是一个长期、激烈、 

艰苦的斗争过程。 


… Page 325…

                          三、南南合作的发展 



     南南合作的会议和纲领 第三世界国家为了促进本身经济的发展,增 

强团结斗争的力量,提高在南北谈判中的地位,在开展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 

秩序斗争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加强彼此间合作即南南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 

     发展中国家之间团结合作的历史由来已久。1955年万隆会议开创了发展 

中国家独立自主、团结合作的新(被禁止)。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及其以后在 

联合国形成的七十七国集团,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奠定了基础。60年代 

下半期和70年代,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斗争的展开,南南合作也有了长足的进展。1974年,联合国第六届特别大会 

通过的《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明确指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 

本原则之一,是“通过单独的和集体的行动,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主要在优 

惠基础上进行的经济、贸易、财政和技术方面的相互合作”。为了促进南南 

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制定了许多纲领和措施。 

重要的如1979年2月,七十七国集团在坦桑尼亚阿鲁沙举行部长会议,通过 

了《阿鲁沙自力更生纲领和谈判纲领》;1981年5月,七十七国集团高级会 

议通过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的行动纲领》(《加拉加斯纲领》); 1983 

年 3月第七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经济合作行动纲领》和《集体自 

力更生宣言》等等,这些纲领和宣言都一致强调要促进南南合作,加强发展 

中国家独立的和集体的经济力量,以推动南北谈判,实现国际经济新秩序的 

目标。到80年代,南南合作已成为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对世界经济的发展 

起到巨大的影响。 

    合作的领域 几十年来,南南合作关系,遍及贸易、金融、技术、能源、 

交通运输、工农业等各个领域。在贸易领域,南南贸易不断扩大。过去发展 

中国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