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下卷-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界中居第二位。这一年日本还从债务国变成债权国。自60年代起,随着美国
霸权地位的衰落和日本经济的“起飞”,日本垄断资本谋求扩大商品和投资
市场,要求逐步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日美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逐渐激化
起来。
日美贸易斗争,以1965年为分界,这一年日本对美贸易从入超转为出
超。以后日本的顺差数额直线上升,这就导致了日美贸易摩擦的连续发生。
1968年,日对美贸易顺差突破10亿美元,引起了1968年至1972年的第一
次日美贸易摩擦。此后日美经济发展不平衡更形加剧,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
日美经济、政治摩擦的进一步加剧。到了70年代,日本已一再强调要发挥其
与经济大国相称的政治作用。
美日两国的控制与反控制斗争早已显露端倪。1956年10月日方不顾美
国阻挠,与苏联签署联合宣言,规定两国结束战争状态,恢复外交关系。1957
年2月,双方互派大使。美日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更为突出地表现在修正1951
年签订的《美日安全条约》的问题上。日本人民一直强烈反对这个条约。日
本统治集团在50年代后半期也开始普遍对这个条约的不平等性表示不满。他
们利用日本人民的反美运动,对美国施加压力,使美国最终不得不于 1960
年1月同日本签署了《日美共同合作安全条约》,即新日美安全条约,以代
替1951年的旧约。新条约确认美国有权继续在日本驻军和保持军事基地,但
限定双方必须就此进行协商,并删去了旧约中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国内“暴动
和骚乱”的条款;此外,规定在日本管理下的领土上受到武装进攻,双方将
采取行动以对付共同危险。
新日美安全条约的签订,意味着日本在依附于美国的前提下,取得了更
大的自主权,加强了同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1969年11月日美两国同意自
动延长新日美安全条约并签订美国归还冲绳行政权的协定。1972年5月,美
国把冲绳行政权正式移交日本。至此,日美领土争执最终解决。
综上所述,到60年代后半期,西方帝国主义阵营已逐步分化,这归根到
底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结果。
… Page 177…
第七章 世界科技革命的(禁止)及其社会影响
科学技术革命包括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三个既有联系、又有
区别的过程。它们在近代以来,特别是从20世纪以来,逐渐联结在一起,依
次而出现,又在交错中进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发生过两次自然科学革命和两次技术革命。战后初
期,开始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这
次革命在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达到(禁止),到80年代以更大势头发展。
新的科技革命促进着社会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文化教育的变革,孕育
着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世界观,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
展。它向国际政治和全球生态环境提出挑战,并在新的条件下促进了各国相
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的整体化、国际化进程。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
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结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
性力量。
… Page 178…
第一节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和进程
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起因
技术革命是在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关于制造和操作的系统知识的社会性
根本性的变革。它的发生有社会的因素,也有科技自身的内在动因。
科学理论的准备 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理论基础。人类只有对自然界
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飞跃,才有可能在能源利用和生产工具、生产工艺
的变革方面有所突破。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理论准备应追溯到19世纪末、20
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在物质观、
时空观、运动观和方法论方面改变了牛顿力学体系,从而将人们对自然界的
认识从宏观世界引向微观世界。30年代原子物理学的迅速发展揭开了核裂变
的奥秘,使人工利用原子能成为可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家们进一步探索原子核更深层次的内部结构,
即构成原子核的众多基本粒子的结构及其转化规律,从而建立了高能物理
学,到70年代,发现基本粒子数达300多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李
政道、丁肇中在这方面的理论贡献对核技术和其他新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意
义。
形成于战后初期的“三论”即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也是当代技术
革命的主要理论依据。“三论”各有独立性,又有内在联系。
系统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路德维格·贝塔朗菲创立的。早在二三十
年代他就探讨生物机体系统。1945年发表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正式提
出系统论是一门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并对其功能进行数学描述的
科学。1968年他编著了《一般系统论的基础、发展和运用》一书,全面阐述
了系统论思想,引起普遍的重视。
信息论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存贮、处理和变换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尽管人类很早就懂得利用信息,但将其发展为一门科学是在1948年。当时正
在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工作的数学家申农发表了《通讯的数学理论》一文,
从理论上阐明了信源、信宿、信道、编码等有关通讯方面的基本问题,并用
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信息的变换和传递,进行信息的度量,分析信息的特征。
60年代后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
控制论是研究系统控制和调节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的诞生经历了一个
漫长的过程。美国数学家维纳于1948年出版他的名著《控制论》,揭示了由
信息和反馈构成的系统自动控制规律,为此,他被认为是控制论的创始人。
控制论提供的信息方法、黑箱系统辨识法、功能模拟法、反馈法等,有力地
推动了新技术革命的发展。
技术与物质前提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有继承性和连续性的。第三次技术
革命的兴起是与第二次技术革命创造的技术与物质条件分不开的。第二次世
界大战前,随着电力技术、内燃机技术、冶炼、化工等技术的发展,在欧美
国家兴起了电力、电通讯工业、汽车、飞机制造、石油化工、高层建筑业等
一系列新型的产业部门,使社会生产力大为提高。新产业不仅为社会创造了
巨大的财富,而且还给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所需要的超高压、超低压、超高
温、超低温、超纯度、高真空等实验手段,使一大批精密仪器,如电子显微
镜、电子示波器、质谱仪、同位素测定仪、原子光谱仪以及能获得高速质子
… Page 179…
的回旋加速器等得以在二三十年代问世。正因为有了这些先进的实验条件,
才使新技术的诞生成为可能。
第二次技术革命中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是电子计算机得以诞生的直接前
提。30年代无线电广播已遍布全球,1937年英国又发明了探测飞机的军用雷
达,把电子的电路和元件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1936年图林发表了题为《理
想计算机》的论文,解决了数理逻辑和计算理论问题。到40年代,制造电子
计算机的技术基础和理论基础已相当完备,遂使美国在1946年研制出世界上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战后初期,属于第二次技术革命领域的一些尖端技术开始从军用转为民
用,进一步扩大了新兴产业,推动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到来。例如,飞机制
造技术在二战期间实现了从活塞式到喷气式的转化。1949年英国德·哈威兰
公司研制出第一架喷气式客机“慧星—1号”,开始向民用方向发展。其飞
行高度达1万米,速度超过800公里/小时,在计算和材料方面都有更高的要
求。这类新产业的发展是电子计算机不断改进的动力。30年代后期,在高分
子化学领域,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尼龙、涤纶)与合成塑料三大合成材料
的发明被用于军事,战后转向民用。但在生产中人们难以控制和避免高温、
高压、剧毒等危害,故要求研制自动控制装置和不断提高计算机的水平。同
时,各种新合成材料的生产又为宇航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来源。此外,
战后石油开采和冶炼技术有很大的发展,石油已成为发达国家工业的主要能
源。由于它大大降低了工业成本,从而使西方国家获得大量利润,这又为研
制和应用新技术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社会条件 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
①
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速了第三次技
术革命的到来。关于原子能的利用问题,物理学家们早在二战前就从理论上
解决了。按照爱因斯坦提出的能量与质量转换关系的公式,科学家已预见到
原子能会是一种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能源,但是否能人工利用,科学家则普遍
持悲观态度,直至二战爆发,科学家才改变态度,相信战争的需要能创造出
以往不能创造的条件。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致信罗斯福总统,建议试
制原子弹。1941年12月美国政府作出制造原子弹的决定。为了实施“曼哈
顿工程”计划,美国政府动员了50万人力,投资22亿美元,耗费了全国电
力生产的1/3,才保证了试制成功。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也是由于战争的需要。对于核裂变的计算和弹道的计
算都需要有更高效率的计算机。当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电工系
与阿伯丁弹道实验室协作,为陆军计算炮击表。200多名计算员用机械计算
机计算一张火力表要两三个月,远远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于是,莫希莱提
出了研制电子计算机的方案,得到军方的支持。由于利用了无线电、雷达、
微波和脉冲技术的新成果而最终获得成功。德国同样是出于战争的需要而在
波罗的海的庇纳门德建立了火箭研究中心。在冯·布劳恩主持下,1942年10
月V-2远程液体燃料火箭研制成功,为未来宇航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布
劳恩被俘后,为美国服务,成为美国的“宇航之父”。二战后,美苏军备竞
赛的加剧对科技发展起了刺激作用。例如,美国为了称霸世界,继续将大量
军费用于研制尖端武器。1950—1951年度政府为原子武器的研制拨款23亿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505 页。
… Page 180…
美元,比“曼哈顿计划”的全部费用还多。又如,氢弹、洲际导弹、中子弹、
制导导弹、激光、遥控、深海武器系统等都是在激烈的军备竞赛中诞生的。
此外,空间技术的每一步发展也都是美苏军备竞赛的结果。
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科学
技术的发展有双重的作用,一方面由于使科学服务于垄断资产阶级少数人的
利益,从而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促进作用。垄断组织由于巨型
化、国际化、实力大大加强。为了增强产品的竞争力,重视科学研究和不断
开发新产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能运用政权的力量组织规模大、耗资大、
利润低而风险大的尖端科研项目以及基础研究项目,从而促进了科学事业的
发展。战后西方国家普遍重视教育,特别是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来大力培养科
技人才。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分析1929—1957年美国生产增长时发现,生产
增长幅度远大于人力与资本投入增长的幅度。主要原因是由于教育事业的发
展使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有所提高,从而促使劳动率大大提高。美国还一贯
重视用高薪和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从国外吸引人才,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