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圣典 关世谦居士-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嗄罩荆瞪⑽抻唷�
应身佛,为了完成佛的救度,应合世人的习性,以不同的形态出现于世间,包括:诞生、出家与成道;想尽各种方法予以引导,甚或以病和死来示警于世人。
佛身的本体是同一法身的,但以世人的习性各有不同,所以佛以各色各样的形体显现于世,而世人各有其本能所希求的心和行为,以致各人所见的佛相,也各有不同;但佛只以一种真实示现于人。
佛虽分为三身,但是只为完成一件事体——那就是救助世人。
常以若干殊胜之身,出现于一切境界,那种身不是佛陀之身,因为佛身不是肉体的。佛陀只以悟得之身,充满于一切处,经常出现于体悟实相之人的面前。
——金光明经第三·三身品
第二节 与佛相会
(一)佛之出现于这个世界,是甚为希罕的。佛在这世界上开悟、说法、断决疑网,拔除爱欲之根、杜塞罪恶渊薮,而一无障碍,悠然自得地在这世上行化,世人都以佛为无上的善行。
——华严经
佛示现在这世间宣说教法,是为了施惠人类以真正的福祉。为了不愿舍弃痛苦与烦恼的人类,所以佛才示现在这苦难的世界。
——华严经第三四·入法界品
这个世界上缺乏公理,邪见横生,欲壑永难填满,以致身心均陷入堕落。在这人命苦短的世界上,布施教法给人,是非常困难的。佛只凭著这分大悲心,终于克服了这项困难。
——阿弥陀经
(二)佛在这个世界,视一切人类都是好友;为烦恼重负所苦的人遇上了佛,佛会替他担荷起重负。
佛在这个世界是良师,为愚痴所迷的人遇上了佛,沾佛智慧之光,得以驱散黑暗。
——华严经
牛仔始终是不肯离开母牛的。佛的教法只要听过一次,便不想再离开佛,这是由于常常闻到快乐的缘故。
——杂阿含经三五·卷五
(三)当月落时,人们会说月亮沉下去了;月升时,人们则说月亮又出来了。其实,月亮是常住不变的,并无所谓出没或升沉。佛陀也是一样,是常住而无生灭的,只是为了教化人类才示现生灭相。人认为月亮有盈亏,其实月亮原本就是常满的,既无增、也无减。佛亦未尝不如是,常住不变而无生灭,只是依各人的所见,而产生有生灭感罢了。
月亮映现在一切物体之上,不论在街市、在村落、在山野、在河川、在池沼中,或在瓮缸里,乃至在树叶末梢的露珠上,都无所不现。人们所到之处,即使千百里,月亮常会紧随其人。月亮本身虽然是不变的,却因人们蔽于所见,而有不同。佛依然同此道理,为了适应世界上的人类,显示出无数的形态,但佛的本体却是常住而不变的。
(四)佛在这个世界上,不论是出现抑或隐没,总是不离因缘的。为了救度世人,当好的时节因缘来临,便出现了;当因缘消灭,也会从世界上隐没而去。
佛虽有生灭之相,但却没有生灭的实质。了解这番道理,对佛所示现的生灭,乃至对一切事物的变迁,都能处变不惊而不为感伤,从而开启了觉悟,得到无上的智慧。
佛非肉体,乃由觉悟而成的道理,已如前述。肉体不过是个容器而已,里面如果盛得觉悟,便称为佛。因此,执著肉体,为佛的逝世而伤感者,实际上,这种人是见不到佛的。
本来,一切事物的实相,是离开生灭、去来、善恶的差别,而属于体空平等的。
如果当体认为有差别,那是由于意识上所起的判断所致。佛的实相,其实既未显现、亦无隐没。
——大般涅槃经
第三节 伟大的德行
(一)佛具备五项胜德,而为人所尊敬,包括:伟大的素行、卓越的见地、崇高的智慧、宣扬觉悟之道,使人能依教奉行等。
佛另外并具有八项胜德:一者,佛给予人类利益和幸福;二者,依佛的教化,可以立获福祉;三者,对善恶正邪能施正确的教诲;四者,宣示正道,令人觉悟;五者,不论何人,皆将导之入正途;六者,佛陀没有骄傲和自满;七者,所言必行,所行必孚所言;八者,不疑惑,所愿必满,成就善美之行。
佛在禅定中得到寂静与和平,对所有的人以慈心、悲心相待,而了无分别,祛除心中一切污垢,保持喜悦。
——巴利本中部八·七七·善生优陀夷大经
(二)佛是一切人类的父母,当婴儿生下来尚在襁褓期间,父母和著孩子的发音说话,然后,再渐渐教以语言。
佛,亦复如是,随著人类的语言来宣说教法,并以各人所见,显示不同的形相,使每个人都能处在安稳不动的境地。
此外,佛虽用一种语言说教,但各人所听到的,认为都能符应自己的习性,觉得佛陀现在是对我开示,不胜欣悦。
——大般涅槃经
佛的境界,远超于一般人所想像,很难用语言说出一个端倪。如果勉强描述那种境界,除了譬喻之外,别无他途。
恒河虽然屡为龟、鱼、马、象等所染污,但依然经常清净;佛亦恰如恒河,虽为异教的鱼、龟等竞相侵扰,但思绪却丝毫不为所乱,清净如常。
——楞伽经
(三)佛的智慧能明察一切道理,远离偏颇的两种极端而立于中道,而且超越一切文字和语言,了知一切人类心中所思惟的,而能在瞬间即洞澈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太空中的繁星,在恬静的大海里反映出它们各自的形相。佛的智慧如海,把一切人类心地上所思惟的,乃至宇宙万物,原原本本地显现出来,因此佛亦称为一切智者。
佛的这种智慧,润泽了一切人的心地,赐人以光明,使人明确地了解这世界上的意义、盛衰和因果道理。诚然,人类经由佛陀智慧的启示,而得知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
——华严经第三二·如来性起品
(四)佛,并不只以佛的身分见示于世人,有时也作恶魔,时而也会以女人相、神仙像、国王、大臣等姿态出现,有时也会出现在妓院或赌场。
——法华经第二五·普门品
当你患病时,佛以医师之身,示临施药并演说教法。当战事乍起,佛则演说正教,速离灾难。对于留恋常情者,佛说无常的道理;对于骄傲自大者,佛说无我的法则;对于耽乐世俗娱悦者,佛则昭示世间的苦楚百态。
佛的功用,如此地展现在事物之上,而这一切,又都是从法身的根本处所流露出来。那无限的生命,以及那无限光明所救度的,其归根结抵都是法身之佛。
——大般涅槃经
(五)这个世界犹如火宅般的不具安全感,人们由于愚痴与无知而愤怒、嫉妒、猜忌,终至陷入一切烦恼之中。一如婴儿的需要母亲,人们也同样必须依赖佛陀的慈悲。
——法华经第二·方便品
佛陀是圣者中最可尊敬的圣人,也是整个宇宙之父。一切人类都是佛子,他们一味地沉湎于世间的享乐,却未具备可以看穿灾祸的智。世界上充满了痛苦而值得恐惧的,一如老、病和死的火焰,正燃烧不息。
但是,佛离开了这个称为迷惘世界的火宅,处于寂静之林。
并且说:“现在这个无常而多苦的世界,是属于我的;生存在这里面的,均为我子,能够拯救他们无限烦恼的,也只有我而已。”
佛,实际上是大法之王,依自己的证悟去说教。其实,佛只是为了人们的安乐,施人以幸福而出现于世,为了从痛苦中拯救人类,佛才宣说了教法。但是人们被物欲所诱惑,总是充耳不闻,涅不经心。
不过,听了教法而心怀喜悦的人,决不致于再退堕到迷惑之境。佛曾说:“我的教法,须凭信仰,才能得入。”亦即因为相信佛的话,才符合被救的条件,而不是靠自己的智慧得救;从而,静聆佛陀的教法,并应依之奉行。
——法华经第二·方便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佛教圣典(教法篇)
第一章 因缘
第一章 因缘
第一节 四种真理
(一)这个人类的世界,充满了苦恼。生固然是苦,老、病、死更何尝不是苦?冤家却常常碰面;自己所爱慕的,偏偏又须别离;心所企求的,则往往得不到,这些无不都是苦。诚然,不离执著的人生,样样都是苦,这就称作是苦的根本——苦谛。
这些人生之苦,是由何而起呢?无疑的,乃是由于纠缠人心的烦恼所产生。如果再对烦恼加以探究,便不难了解与生俱来的欲望之于人生,是以强烈的执著为基础;因而对于所见、所闻便兴起贪婪,转而甚至对死也成了愿望,这就是苦的原因——集谛。
把这种烦恼的根本毫无保留地予以消灭,并且远离一切执著,那么,人类的苦恼便无从存在。消灭这苦的真理,就称作灭谛。
想进入消灭苦的境地,必须修行八种正道——八正道。那就是:正确的见解、纯正的思想、正经的语言、端正的行为、正常的生活、正当的努力、正实的记忆和正当的心志集中等。这八种是消灭贪欲的正道,称为道谛。
这些真理,人们必须澈底地以身实践。因为既知这个世界充满了苦恼,任何人想从这苦境中挣脱,就必须先断除烦恼。到了烦恼与痛苦双亡的程度,便达到了觉悟的境地。准此,觉悟就是以这八正道,才得以达成的。
——巴利本律藏大品一·六、巴利本相应部五六·一一·一二·转法轮经
(二)致志于修道的人士,必须了解这四项圣哲的真理。一般人就是因为不能理解于此,所以才长时期在迷路上彷徨不已。一旦了解到这四种圣哲的真理所在,才算得到了觉悟之眼的人。
因此,专心一志领受佛的教诲,同时也必须明确了解这四种圣哲真理的义蕴。
无论何世或任何圣者,想做一位光明正大的人上人,都必须是这四种圣明哲理的觉者,当然也是接受这四种真理教化的人。
——巴利本本事经一○三
一个人,当他真正开始通达这四种真理之时,便对各种欲望渐渐疏远,自然与世无争,不杀生、不偷盗、不违犯邪乱的淫欲、不欺骗、不毁谤、不陷害、不嫉妒、不嗔恨、不忘记人生无常的道理,更不离开正道。
——巴利本中部二·一切漏经
(三)修行正道的人,就像挑起了灯火,走进漆黑的屋中,黑暗马上消失,顿时充满光明。
学习正道,如能明了这四种圣明的哲理,便可得到智慧的灯火,愚昧的黑暗便从此消灭。
佛揭示这四种真理以接引人类,身受这正大教化的人,凭著这四种真理,在这无常的人世中,开启了真正的觉悟,成为此世人类所共同信守、共同依止的准则。
因此,如能明了这四种真理,进而才可以消灭一切烦恼的根本——无明。
——四十二章经
佛的弟子们!凭这四种真理,便可通晓所有的教法,从而,了解一切真理的智慧和功德,面对著任何人种,都可以演说教化。
第二节 微妙的联系
(一)人类的苦恼,是有其原因的;人类的觉悟,是有道理可以遵循的。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依缘——条件——而生,也依缘而灭。
下雨、刮风、开花、落叶,一切一切都是依缘而生,依缘而灭的。
我们的身体,是由父母的缘而生,靠食物才得以维持成长,心也是靠经验和智识才培育而成。
因此,身、心都是依缘而成立的,也可以说是依缘而变迁的。
网的孔目,是由于互相牵连才得以成网。其实,世间的一切事物又何尝不都是由于相互牵连而成呢?
对于网目,如果把它视为只是整个网的一个孔目,那是一项大的错误。
网目必须与其他的网目相牵扯,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网目,而且,每个网目各与其他的网目联贯,才结成一个整体的网,从而才能发挥网的功能。
(二)开花的缘集齐了,花朵才得以绽放;落叶的缘聚拢了,树叶才会掉下来。绝不是无缘无故说开花就开花,想落叶就掉叶子。
惟其依缘而开花、依缘而落叶,所以不论何种物体,都是各有变化的,没有一项是可以独自存在而常住不变的。
一切物体,依缘而生、依缘而灭的道理,是永远不变的。因此,有变迁、非常住不移的理念,也是天地间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这一点才永久不变。
——胜鬘经
第三节 依存关系
(一)人类的忧愁、悲伤、痛苦、郁闷是由何而起呢?归结起来,不外是由于人们有了执著而生。
执著财势富有、执著名闻利养、执著快慰娱乐、执著自我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