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修行-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也就是要学佛的法、律,学佛的方法,成就的方法,就像佛陀所说应该必须要做的戒律,所以学法和戒律,两种的意思就是这样。千万不要认为我去行菩萨道这才会成佛,不是这样,不能误解,这样就变成错误了,要能利益众生必须要学佛,智慧开启了,觉者才能教导别人,否则就容易把别人带偏了。所以这是提醒我们,要如何在菩萨的因地当中培养我们出离心,培养我们慈悲心,出离就是要对治自己,以慈悲心来思念众生,跟我们息息相关,不忍心看他痛苦,要培养慈悲心,就一定要想到我们人并不是独居的生活,而是群居的生活,今天我有衣服穿,也要有做衣服的人,虽然你用钱去买,但是若没做衣服的,我们有钱也是没有用,吃也一样,住也一样,所以在群居的生活当中,大家都不能被否定的。我们不可瞧不起他人,我们一定要了解跟大家都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如果依佛法来说,我们在还没有学到究竟之前,并不是一期生命就结束,如果依据业力的轮回来说,我们有缘见面说不定是过去具有亲戚关系,也可以这样说,培养你自己本身,有一种慈悲的心态,不要把它误解了,因此菩萨是成佛的正因,成佛是菩萨的结果。
菩提道次第 三十七道品
这地方我再补充一下才能更加了解,如果要行菩萨道,就必须要清楚法与律,若不知法与律要如何去行菩萨道,若是行世间善,只是世间的善人而已,佛所说的离苦方法很多,但是依三十七道品受持才能成就道业,三十七道品是修行实践的次第。三十七道品是什么呢?简单解释分七段来跟各位说明,第一是四念处,四念处当中,第一就是身念处,第二受念处,第三心念处,第四法念处,所以四念处就包含四项;第二是四正勤:一、已生恶令断灭,二、未生恶令不生,三、未生善念令生,四、已生善念令增长,四正勤重修精进;第三是四如意:一、欲神足:乐修、持戒解脱之法,二、勤神足:一心正念精进佛法,三、心神足:安心一境,四、观神足:观察五蕴生灭变化,四如意足重修禅定;第四是五根:一、信根:信正信的道理,二、进根:精进正法,三、念根:一心念无常苦,四、定根:心不散乱,行住坐卧悉明觉,五、慧根: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五种就是慧根能生圣道;第五就是五力,一、信力,二、进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此五种慧力能入圣道;第六是七菩提分:一、择法菩提分,二、精进菩提分,三、喜菩提分,四、轻安菩提分,五、念菩提分,六、定菩提分,七、行舍菩提分,这七菩提分能由凡夫地由迷而达到悟,由未觉悟而成觉;第七是八正道:一、正见:见四圣谛真理,正确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相,走向正道,二、正思惟:思惟四圣谛真理,来断灭恶的欲念及我执等,生起正当的正念,三、正语:摄口,摄口不是什么都不说,开口都说善语及法,说出和善真实话,不离正法的语言,口语不离一切法的意思,四、正业:常摄行善,时时刻刻要摄住心,来行善持戒不要去造恶,努力行正当的行为,五、正念:以正业来维持我们生命,不做不道德的职业,为了自己生活,为了自己物质享受,做一些不道德的生活,这都不是正业,六、正精进:一心专精不间断的向了解体证苦集灭道方向去努力,七、正念:忆念道精进正业,不要使我们的心经常思想而行为偏向邪见,八、正定:身口意保持清净,触境不染,你的身口意时时保持清净,根尘触境不会被境染,自在生活,你会过得生活自在。
我们为什么不自在?十二因缘所说的触受落入爱取有,在回归自然中有讲到(若要回归自然,我们常住有,从演讲集当中做成书,可打电话来索取,我们可以帮你寄去),所以行菩萨道除了了解佛法以外,也必须行持体证苦集灭道四圣谛,更要了解戒律,因为菩萨戒是菩萨应受持的戒律。简单讲菩萨是由于受持菩萨戒而来的,那么什么是菩萨戒呢?就是菩萨应持守的戒,菩萨戒是一切成佛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要受持菩萨戒,也应该学佛陀当时弘法利生的精神为根本,梵网经有说:菩萨戒是诸佛之本源,菩萨是根本,是大众诸佛之根本,菩萨戒是佛陀入灭后,经过部派佛教才产生出来的,所以我就不介绍菩萨戒,因为我是将菩萨戒来引导大家,要学佛陀出离的精神,和利益众生的精神为根本,所以菩萨戒也就是学佛陀当时利益众生四十九年弘法的精神。因为菩萨戒不是佛陀当时所说的,是佛陀入灭后,有分山林派及都市派,经过部派佛教时,才有菩萨戒的出现,菩萨戒以提倡佛陀一生弘法利生的精神为出发点,若不是这样,我们就没办法跟佛陀的精神结合。今天时间刚好到了,祝福各位身心安乐,所求皆愿,时时刻刻活在自在清净当中。再见!
大愿语录:
“妄想欺骗别人,必须先欺骗自己;不信因果诳众生,最可怜者莫过如此。”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十一
回归根本佛义
我们这个在家居士戒律篇,已经讲到菩萨戒了,菩萨戒我没从戒条讲,前集已经讲过,菩萨戒应该是佛陀灭度后,在部派佛教才开始产生菩萨戒,所以我们一定要来提倡佛陀度化众生,弘法四十九年的这种精神,那么我们就称这种为菩萨的精神。戒本有很多种版本,希望各位有兴趣去探讨,我们不能说,对、不对,好或坏,这种对、不对或好坏是相对待的,是依各人现在所需要的解释分别法来区分。因为各个时代的生活,文化等等都不同,也就是说当时印度的文化,和现在我们的文化及生活习惯已经有所差异,何况说离开了二千多年至今当然一定会有所不同。佛教是印度悉达多太子由于他感叹人生很无奈,对生老病死不能了解,所以才来离家出走,为了追求我们人的生老病死到底是何因,彻底来自体证,最后发现到法的自然,那么我们堪称为缘起法,后来传遍了全世界。印度的生活文化,和我们生活完全不同,何况佛陀当时为了想要度一些印度原有思想的外道,外道就是心外求佛,从心外去追求,认为说藉由天人、什么人的帮助可以让我们得解脱的方法,这种称为外道法。要借用印度现有的沙门生活甚至将旧有印度的一些习惯、方法,戒加以转变它的内容,目的也就是希望能够用他们过去执着的方法,来转化、引导他们走入正信。因为很多人,既然他要出家作沙门,或是修行的主要目标是想要离苦,追求解脱,但是毕竟他们找不到门路,无法找到一条解脱的路,既然是这样,佛陀当时想说若一下子全部改掉,他们会觉得难以接受。像我们现今社会世俗有一种俗例讲说“新例不设,旧例不灭”,有人若这样拜,我们跟着就这样拜,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盲目跟从的习惯性,所以佛陀他,当然是大开智慧的人,认为说我就不要设立什么所谓的新例,只须利用他们旧有的风俗习惯,来转化它的内容就可以了,藉此慢慢引导他们走入正信,所以佛陀用很多方法来应机教化。但是传到中国,当时,因为佛法要传过来之前,已经有大乘与小乘佛教的区别,大乘佛教取道较快的沿海路线传入东亚,而且也很快的就传遍中国,另外原始佛教则顺由斯里兰卡路线较慢地传布于各地。所以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当然有中国人的生活、文化方式,印度的生活方式,与我们中国的生活方式,当然不一样,因为它的天气、生活、历史,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通通不一样,所以为了要将佛法传布,等于也就是要将印度佛法传在中国里把它传布推广出去,就必须一定要运用方便法。过去传法的祖师,为了顺利弘法也一定必须运用。所谓的“方便法”也就是现有的中国文化,用中国文化加入我们佛教思想,来作方便的转变,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转迷入悟让他们走入正见。但是后来,时间愈久,方便法却愈来愈多,有的人以方便法作转变却不能将他本有的宗旨稳住,反而随顺了方便,慢慢离正见愈来愈远,就如我在回归自然第一辑所说,我们眼睛远远的看,若要看到一棵树的树枝及树叶较简单,那么若要看到这棵树头,就必须要走近一点了,同样的道理,我们已经离开佛陀二千多年了,只能见到枝叶,要见到树头较难,所以若要真的见到树头,我们一定要研究探讨根本佛教。既然我们要学佛,就应该好好地来学习佛陀的身教及言教,这才堪称是学佛,我们不能否认其它的宗教,也不能排斥其它的宗教,因为各人有各人的因缘,各人有各人的智慧,各人也有各人契机的方法,要信什么我们没资格去要求别人,也没有资格去希望别人信什么,但是既然我们已经要来信佛了,我们就一定要来学佛。虽然佛离开我们二千多年了,难免我们离这棵树的距离愈来愈远,看不见树头,那么若要真正看到树头你就需要走近,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走近并亲近佛陀以前的根本佛教思想,这样我们就有办法彻底了解佛陀在说什么,既然我们要学佛了,我们就一定要学佛,这是我的希望。各位思惟看看如何?所以离开根本佛教愈来愈久,离开正见的生活当然会愈来愈远,虽然外型看起来是佛教,但法门的传布却是已经偏离了佛法,初学者往往智慧不能具足,当然也就不能够对佛法彻底了解,不能分辨出什么叫做真?什么叫做假?何况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有漏与无漏?再就当时印度复杂的宗教派别中,各个宗教都宣扬其法门均是究竟解脱之道,尤其耆那教所讲的法门,他们完全与佛教看起来似是而非,好像与佛教相同,也好像与佛教不同,你若不是真正有用功过,了解研究过,是分不清楚这到底是不是佛教,对不对,所以往往外表是要学佛,结果所走的却是走向印度外道的宗教,这样的现象很多,也很可惜,如何可惜呢?我们想学佛,结果无法学到佛的教义,却学到印度婆罗门教的教义,这样你想想看,我们可怜吗?实在很可惜,讲起来也真的很可怜,他有心,但是初学者无法选择对与不对,所以不知不觉就走错了,他有要学的心,实在很好,但是因缘不具足,却自己误解佛法,学到印度的婆罗门教,及印度其它的宗教外道,这样实在可惜。所以佛法现在传遍整个世界,其中当然涵盖很多各国的文化色彩,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的根本目的、根本思想一定要与佛法的根本教义完全相应及契机,若无的话,只有外形是学佛,内在的涵意已经偏离,那样就太可惜了。所以此处我们一定要了解,千万不要盲目的信仰及盲从认假为真,否则,经过长时间的认假为真,要转变就没那么容易。也等于我们慢慢养成那个习惯,若不是大智慧的人,他就无法扭转过来,却随顺我们自我的主观,随顺人说我们就去听,不去分析对或不对,所以产生演变成佛教多元化。各人讲各人的话,一百个人讲一百个人的话,所以很多被称为名嘴的人,名嘴就是很会讲话的人,那么就受人称赞、及拥护,赞叹及供养,但是时代不同,真正的明师却反而被遗弃,明师就是他真的有修行,他讲的法真的正确无误,并且能与佛陀真正的教义相呼应,这样的修行者结果反而被人遗弃,不能得到像名嘴一样地受人赞叹供养,因此产生了很多的后遗症,所以这是现代社会的共业吧!
法尔如是 提升教众素质
因为社会的转变,不是过去多子多孙的时代,过去的人一生就是生十几个,像我父母生我们就总共生十个,现有的人生一个、二个,三个已经就太多了,社会在变、环境在变,以前农业社会走入现在所谓的工业社会,所以演变慢慢不同,从前是追求多子多孙,现在则是一个、二个恰恰好,有一些佛教里面的团体为了道场人员需求,不得不勉强来收僧众,这是因为道场广及道场分院多,所以若无法多纳一些僧众,就无法掌理寺院,寺院也等于是无人照顾,所以就比较不去注意这项,任何人来都不拒绝,来就收,不依照佛陀的教诫,因为依教诫来说应该先留在寺里面,经过见习两年的规定,导致引起了一些社会不满和误解佛教的问题。我们常常在报纸上都可以看到,这些也是社会在变、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的一种现象,这也是很如实,因为时代环境,走到每一个地方当然都有每一个地方的倾向出来。如果女众欲求出家,应该先住在寺院两年学式叉摩尼法,如此不仅可提升僧众素质,也可避免被误解产生很多是非出来,而影响到整个佛教。谈到式叉摩尼法的因缘,就是佛陀当时为了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