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修行-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法的受用,要不然你来受持个戒和斋,这其他的宗教也都有了,如印度婆罗门教本来就有了,所以佛陀用这种方便引导,使大家除了持斋受戒外,也能有很好的佛法受用,佛在斋戒经中跟我们说:“受戒一日,应当修持六念”,什么叫做六念呢?也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现在我们分开来解释,一条一条来做简单解释。
第一念佛,佛是人间的大圣者,也就是已经达到圆满体证人生的实相即缘起性空的人,佛陀的正觉是将自己证悟后的法,用他的悲智推及世间,使能彻悟自他,便众生彻悟出自己都是由因缘生因缘灭的东西,也就是说佛已经是真正了解中道教义的人。佛陀他不但自己得到究竟解脱一切忧悲苦恼,来断灭贪嗔痴等等,简单说已经灭尽生死轮回的大苦集了,他才能确实在这世间教化众生,也就是他自己在自利之后,不是独拥享受,并包括教化别人,让别人知道,让一切众生同样和佛陀一样,能依教奉行,按照佛陀所说法来修持,能得到真正的解脱,佛陀有如此不可思议的清净功德,包括如此悲愿,所以修行者不管你是不是受持八关斋戒,必须时时刻刻念佛陀的智慧、念佛陀的人格,我们来信佛陀并不是落入跟其他神教的信仰一样,我们所说的信是追随着佛陀伟大的人格,追随着佛陀的智慧,以他慈悲智慧的精神来做为我们修持的模范,并不是跟佛陀拜、求、贿赂,并不是这样子。所谓的念佛,也不是像现在一般人所认为的想法,因为这种思想,只有嘴念佛号,那么心其实是散乱的,念佛必须忆念佛陀的智慧、想佛陀的人格、伟大的智慧以及他的无量无尽功德,你光是嘴念,心却无法了解佛陀的伟大,也无法来赞叹佛陀,那么空念有什么用呢?所以念佛,最主要是忆佛,想他,像我们想我们自己的小孩一样,当爸爸妈妈的人想孩子,只有嘴里念着儿子、儿子、儿子,有什么实益呢?不是这样的。念佛就是忆佛,想佛陀伟大的精神和智慧,这我们应该要了解,所以念佛所种的实相,念佛所说的法门,念佛的十种德号,佛有十种德号,就是说:佛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什么叫做善逝呢?就是说行一切八正道而入涅槃),第六世间解,第七无上士,第八调御丈夫,第九天人师,第十就是佛世尊,念佛就是要念他十种伟大的圣号,伟大的精神并不是空嘴念,要时时对佛生起崇高的敬仰,那为什么要专心念佛呢?因为佛具足两种,就是圆满智慧和慈悲者,我们如果能时时刻刻用真正的诚心来念佛忆佛,想他崇高无量的功德智慧的话,那么我们的智慧会慢慢开启,所以佛陀过去走过的路,我们跟着想,在我们的意识当中,也就会种下善的种子,慢慢地追随佛陀的教法,力行来修持,所以慢慢地能够体悟出真理,我们就有办法真正和佛陀一样,能断除一切的烦恼,并且善用佛陀他的智慧弘法做利器,使得悲智双运,福慧具足,每一个学佛行者均不可缺少六念中的念佛,因为佛教的解脱是重于智慧而不是重视在平常的信仰和迷信,虽然平常的信仰能够培养出宗教的情操,但这只不过是做为我们来悟缘起教法和开显智慧的助缘而已,所以我们要增长智慧必须时时刻刻来念佛陀的清净功德,然后依教奉行,不可以只有空嘴念而已,一定要时时刻刻依止于佛陀的教法,确实来依教奉行,因此常常念佛清净功德并依教奉行,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念佛既不是空念,也不是迷信、信仰的念法。
第二念法,“法”梵语叫做达摩,法是如来(佛)所说的言教,什么言教呢?就是他的经验,佛陀所说的言教就是将他经验过的来教我们,佛陀运用修行来观察体证,并发现自体证过程的方法,所以这并不是他自己的幻想,或是凭着自我主观意识,或思想想出来的东西,佛陀他实证,实体证自体证这种法,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也就是道的规律。唯有按照佛陀所走过的方法,他的规律来体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因为佛陀是过来人,所以他说的法当然我们可采信,因为他是自体证的觉者,佛陀亲身发现这种秘密,他立刻公开于大众,让人知道什么叫做诸法的真理,什么是道的规律,能让人人按照这种规律向着真理之路精进,最后终能步入体证真理,包括证得涅槃,断灭一切生死忧悲苦恼。如果你在修学佛道过程当中没有依佛陀的法来行持,是不能得到真理体悟完成正觉,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做一件事情必需要有他的次第和引导法,佛陀他就是摸索出次第,也就是他已经走过了,教我们的方法,就是依止他这样走,绝对能达到灭苦,所以规律的道则究竟是什么呢?也就是指中道的德行,法就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中道,这中道德行则重于身心的躬行实践,佛教不是重视理论而已,佛教也不是重视自我主观的建设去说一些理论道理,佛教不是这样,佛教重视理论和实践并行的,也就是解行须并重,所说的理论不能实践,对我们没有帮助,这就不能说是佛法。所以他实践中道法,向上向善向解脱,说明白一点就是八条正道,就是八正道,人人若能将八正道实践向上,即是具有正确知见可以达到离一切苦的目标,假如我们无法依止八正道修行,那么就会偏离了,若依止八正道修行,就可达到不偏不邪的正行,达到向上向善向解脱正见的究竟解脱,简单说若没有依止八正道修行,就容易偏了却不知道而空过岁月,所以八正道是我们解脱的唯一道路,这种实现究竟解脱的路也称为法,也就是引导我们修行达到究竟解脱的方法,那么依八正道老实实践者,他所证得的是什么呢?当然也是缘起正法,缘起正法是侧内侧外遍一切处,而无所不在,他说他已经看清楚,人生宇宙都看清楚了,所以成为自觉,自证解脱自在者。所以佛要我们经常思惟法,他的动机也就是在这里,在生活当中常常忆念法,做一个自由解脱的人,若无法将佛陀所说的法,时时刻刻来思惟,想他的方法,我们就容易散乱也容易产生邪知邪见,我们在生活当中时时刻刻拿出佛陀正见的法和八正道来思惟力行,就能使我们时时刻刻走在正行当中,当然就可以得到自由解脱了。因为你有依止八正道,身口意就能安住,一切行为动念都是正见如法,一天一天慢慢的熏习(熏习就是不断的继续用功),终归可以得到解脱。
第三念僧,僧就是三宝之一,大家应该都知道(三宝就是佛、法、僧。),僧伽是承担如来家业者,是住持正法的主要人物,在佛法中有他特殊的地位,僧为人天的福田,怎么说呢?佛陀已经入灭了,但是僧伽就是专精研究佛陀的教义,僧伽就是依教奉行,代表佛陀弘法,所以僧伽很重要,是住持正法的主要人物。有的人认为在家居士和僧伽一样,就修行而言是一样,不错,在家居士认真精进也是一样,可是,不是说在家居士学到究竟,僧伽也学到究竟,两个一起走出去,别人看到在家居士,不知道他是有法可问的人,那么在家居士胸前必须挂一个牌子,上面写说我是在家居士,然而僧伽他就不一样了,佛陀他有设定,他的生活,别人一看就知道,他是出家师父,所以你有问题就可以问他,差别是在这里。并不是在家居士不能修行和出家人一样,可以,但是,至少僧伽是专职,在家居士他无法专职,所以佛经所说在家居士可能只能证到三果,僧伽可以证四果,但是在家居士,若是他的生活、修持和僧伽一样,也是有很多证四果的个案。简单说在家居士无法按照僧伽生活来修持,却可以证得四果,真是更加的不简单,僧伽在佛教当中是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僧伽的质很重要,不要自己本身教别人错误,却来误导了别人,很多在家居士听到师父所说的都对,因为他初学不了解什么叫做三法印,他不了解什么对不对,听起来好像对又好像不对,听一听每一条都对,因为他是初学,所以认为出家师父所说的都对,在不断增进之下才发觉,哇!不对了,这样已经浪费很多时间了,因此僧伽的质很重要,他的地位在佛教中也是很重要,依据佛说斋经记载:所谓的念僧是念真实的僧,清净的僧伽,乃是证得四果的圣者、圣僧,虽然现在要找到证得四果的圣者很难,但我们时时刻刻念僧伽的清净,也可以。四果就是第一须陀洹初果,第二斯陀恒,第三阿那含,第四就是阿罗汉这就是四果,这也是修行的次第。但是对凡夫比丘僧也应该恭敬和供养,此处所谓的“念”,乃是念其功德,为承担如来家业,将他的身心奉献于佛法中,专心研究修证佛法以自利利他者,所以你念胜义真实僧,平日依止学习,能离一切大苦集,证得不生不死的大涅槃,何况僧伽是僧团的和合众,利用身心来奉献佛教,以大众力量和合僧,除专心研究佛法之外,包括来推行佛法,因为是人弘法,而不是法弘人,也就是佛法虽然很好,但是也必须我们去推广,简单说僧伽是推广佛法的团体。
念天持戒积福 增长解脱资粮
第四念天,佛教的修行目的并不是想求生天,啊!修一修到天上去,并不是这样,那么若是这样,佛陀为什么叫我们去念天呢?因为佛教的目标重视在解脱,并不是重视死后求天,因为死后求天就是印度婆罗门教,印度其他六道很多,很多印度思想,也都想求死后念天,不要说印度,现在我们中国佛教里也很多死后想求生天,其实佛教修行的目标,并不是求天,而是求解脱,天人虽然有福报,但是也有享尽的时候,所以天人不如修行人,也不如我们在人间修行,修行的目标也是在这地方,为什么佛陀叫我们念天呢?佛陀他再三开示我们,不要以升天作为学佛的唯一目标,因为诸天是不究竟的,各位我们应了解,当福报享尽后也必须要堕落,所以念天的目的并不是贪执天上的福乐,并不是这样子,而是念诸天人所有功德,记详细,念天就是念诸天人所有的功德,想到他们一切因地的行为,就是说他在因地修善的时候,而感召天人的果报,回想自己是不是依止具足如此行为功德没有?这样的念天思惟,可以加强持净戒的信念,因为福,持戒积福,也就是持戒就是积福,能时时刻刻念天人,因地修行的福报,能助长听闻佛法的信心,包括行一切向善的功德,增长我们修福的助道因缘,最后能成就道业,简单说念天不是想死后升去天上,不是这样子,不要误解了。念天目标是念天人的福报,那么我们有依止天人的福报的目标行持没有,这样会使我们时时刻刻安住在戒,因为持戒而生福。所以念天是念天人的功德,并不是念天的享福,求升天上的美好,在此处要记详细。
第五条念戒,戒是道德的规律,要做为一位佛陀的弟子,就必须将自己的身口意行为合于道德规律,所以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佛教的弟子,若没有合于道德规律,我们就不要去做。不合于道德规律去做者,那你就是犯恶业,只有如此我们身心才能得到安住,所以修行必须时时刻刻随时观察我们的身口意,身口是否安住在道德范围里,意根有没有时时刻刻安住在八正道里,若没有的话我们到底要怎样修行呢?所以关于修行的次第我安排一个德目,那就是:修行随观身口意,行住坐卧悉明觉,口语不离一切法。不要利用空闲的时间来说长说短,说别人的是,说别人的非,当然最好是能够谈论佛法,大家在一起谈论佛法,能相互慢慢熏习,使我们提起正念,所以真正有修行者,他平常对于不是有关于修行的事,他比较不喜欢说,他对修行的事比较喜欢说,因为你嘴要说心就先要想,所以当你心想时,就已经种下意识,因此便能培养我们平常落实于八正道当中,所以佛教修行有次第,所受的戒当然也有层次,但是不管你受的是什么戒,既然你去受戒了,我们就必须要持戒。不能只有受戒而不持戒,持戒也叫你一定要了解戒的精神,千万不能让所谓的戒条绑死,很多人受戒之后,却被戒条绑死,演变成有的戒师所说的戒是不能如实修行,是不能落实生活的,到最后反而一些在家居士认为不如不要去受,反正做不到我去受戒做什么?其实佛陀所说的戒是大家都能做得到的,他不是谈玄说妙,大家按照他这样做都能做得到,所以受戒一定要持戒,要不然你去受戒要做什么?不能别人走跟着别人走,这样不可以,前面曾经说过你只去受戒,没有持戒又多犯了一条戒罪,不要只是跟着别人走而已,不可以认为这没有什么,业力的力量是很怕人的哦!虽然佛教是主张多因多果的,但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