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探索智慧+可以改变自我的心理学智慧 >

第2部分

探索智慧+可以改变自我的心理学智慧-第2部分

小说: 探索智慧+可以改变自我的心理学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孩子面临的危险因素较5年前有所增加〃这一观点。也就是说,人们一旦成为人父人母,就会开始认为世界上存在着诸多危险因素。也正因如此,为人父母者对于现在电影、电视剧中出现的以〃F〃打头的某国〃国骂〃,表现得非常不满。对此,记者伊
  丽莎白·奥斯丁指出:
  〃人们一旦做了父母,就会对电影、爱情剧、音乐,以及没有子嗣的朋友口中,频繁出现的污言秽语表现得异常敏感。〃 
  如此看来,我们每天看在眼里、听在耳里的内容,都受到了〃心态〃的极大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世界〃、对身边人所做出的评价,与其说是他依据自己对于世界、对于该人的了解所得出的结论,莫不如说是他当时的心态所做出的决定。


第6节:以自己为中心的心态(1)
  第3章以自己为中心的心态
  心理学家将〃自我〃称之为〃独裁政权〃。
  我们无法阻挡自己通过各种手段去认识世界,可是,智慧要求我们,在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创造的极限面前,要将谦虚进行到底。
  数年前,有一个名为《传播见闻录》的节目,一直颇受观众喜爱。此节目是这样的,主持人首先会请一位小朋友以儿童的视角去解释某种事物,然后让参加节目的艺人们分组猜测儿童解释的是什么。由于目标事物是从儿童视角被做出诠释的,所以艺人们若想准确猜出答案并不容易。下面,我就为大家列举几个曾在《传播见闻录》中出现过的问题,读者们不妨一同去猜测一下。
  1)〃妈妈会吓一跳,爸爸会按下去。〃→(?)
  2)〃一旦他走了,我就会挨训。〃→(?)
  3)〃我得到100分时,爸爸妈妈会说这句话。〃→(?)
  4)〃没有这个唱不了歌。〃→(?)
  5)〃这个东西老是在晃荡。〃→(?)
  此节目备受欢迎的原因在于,对待同样的事物,儿童和大人会表现出不同的心态。看到那些大人因心态长期以来被惯性思维所驯化,在这些无厘头解释面前手足无措的搞笑模样,确实会让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而更加有趣的是,在节目进行中,主持人只将正确答案展示给观众。当观众知道答案以后,再去看那些一头雾水的艺人们,就会感觉他们的样子异常搞笑,甚至忍不住想要数落他们两句明明已经给了那么多提示,怎么还答不上来?事实上,这是因为我们(观众)已经知道了答案,所以才会觉得这些提示非常清晰,并且有可能会认为,即使不知道答案,自己也能依据提示猜出一两个来。
  那么,在看到上述提示以后,读者朋友猜出答案来了吗?我们不妨去看看自己到底猜对了几个。
  1)〃妈妈会吓一跳,爸爸会按下去。〃→(蟑螂)
  2)〃一旦他走了,我就会挨训。〃→(客人)
  3)〃我得到100分时,爸爸妈妈会说这句话。〃→(真的吗?)
  4)〃没有这个唱不了歌。〃→(预备…起)
  5)〃这个东西老是在晃荡。〃→(爸爸的大肚子)
  当我们得知答案以后,再去看这些提示,是不是感觉很贴切呢?
  自我中心性
  美国耶鲁大学史端博教授认为,愚蠢的第一表现就是〃自我中心性〃。而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进行的实验,则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是多么的以〃自我〃为中心。


第7节:以自己为中心的心态(2)
  在试验中,研究人员将两名大学生分成一组,其中一人用手指敲打桌子演奏某首歌曲,而另一人则需要猜测对方演奏的是什么。此时,演奏者既不能告知对方歌名,亦不可哼唱,只能用手指敲打桌子以表现曲调。当演奏结束以后,扮听众的一方需要猜测歌名,并将其记录下来,而演奏者则需要猜出并记录对方猜对的概率。
  实验以这种方式反复进行几次,最终,演奏者的期望值和观众的正确度,又会各是多少呢?
  实验结果显示,至少有50%的演奏者认为,听众在听过自己的演奏以后,应该能够猜对歌名,但是,真正猜对的人却只有2。5%!也就是说,真正能够听懂的听众甚至连25%都没达到,而只有可怜巴巴的2。5%,这种结果是不是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难道演奏者的手指演奏有问题吗?
  我们不妨自己做一下这个实验,由你本人充当演奏者,顺着〃噢!必胜KOREA〃的节奏,用手指在桌子上敲打、演奏。这时,如果你闭上眼睛,头脑中应该会出现自己要演奏的音乐,并会伴有架子鼓声、贝司声,以及铿锵有力的欢呼声。〃噢~〃的部分,强力敲打,〃必胜KOREA〃部分,缓和节奏,然后再上升到〃噢~〃部分,又是强力敲打……当你睁开眼时会发现,自己已然在不经意间开始耸动肩膀了。是不是感觉这是一场很享受的演出?节拍、音乐、情感……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无可挑剔、堪称完美。
  那么,再让我们换个角度,当回观众吧。你在不知道对方演奏什么曲目的情况下,只能凭借该人用手指打出的节拍来猜测歌名。没有歌词、没有哼唱、没有架子鼓声、电子琴声等任何音律,有的只是根本揣测不出任何意义的敲击声。你丝毫感觉不到任何旋律或演奏所带来的兴奋,无论你怎样努力,试图进入状态,耳边响起的声音只是〃啪……啪……〃可相反,这时演奏者却会认为,他向别人传达的是自己头脑中所形成的、可谓幻想性的节奏。
  一旦进入名为〃自我〃的框架中,我们时常会认为,自己表达出的意志既正确又客观。但是,我们所传达的语言、记录、文字信息、邮件信息等,其实只在我们自己的心中是清晰的,别人若以自身的心态去参详,就会感到含糊不清、不确定,而在这种因信息传达不正确引发的误会和矛盾面前,人们又往往会误认为是对方没感觉、没能力、冷漠无情。
  父母总是会以〃学前教育〃为借口,将那些难度高于孩子所处年龄段的知识,硬塞给自己的子女,且又经常会把〃这么简单你都不会〃挂在嘴边。很显然,做父母的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知识其实只是对大人而言才是简单的。男女关系中同样如此,面对数小时一直闷闷不乐的女友,男友往往不会去安慰她,反而会说〃只不过开个玩笑,你就这样小肚鸡肠!〃这是因为他并不知道,虽然在自己看来这只是个玩笑,但对于女朋友而言,她的内心已经受到了伤害。


第8节:以自己为中心的心态(3)
  我们经常要求对方〃当别人打你右脸时,将左脸贴上去让他打〃,可事实上,别人若是打你的右脸,你一定会迅速还他一记左勾拳。
  人们为何会相信自己的选择带有普遍性
  世界完全如感官上所体会到的那般实实在在,在这个实实在在的世界中,人们更易相信自己的主观经验与客观现实毫无偏差。哲学、心理学上将这种观点称之为〃朴素实在论(Naiverealism)〃,在这种理论的作用下,人们普遍认为〃我所选择的,别人也会选择〃。
  197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李罗斯教授带领团队进行过如下实验。[2]研究人员询问参与实验的大学生〃你能否手举写有'悔改吧'三字的牌子,走到校园内,并观察学生们的反应?当然,如果不愿意我们也可以换作其他实验。〃询问结束以后,有一部分学生对此表示了同意,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示了拒绝。随即,研究人员又让参与实验的学生们推测,在本校中,回答〃Yes〃或〃No〃的同学会呈现怎样一个比例。
  实验结果显示,参与实验的学生中,有64%认为其他同学会做出与自己相同的选择;但拒绝参加实验的学生则预测到〃答应这种要求的同学不会超过2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人还是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具有普遍性的。
  同意参加实验的一组学生,其解释如下:〃如果遇到熟人就对他说,只是实验而已。这有什么可丢脸的?〃〃如果一定要参与某种实验的话,这种新奇的实验更有意义。〃
  但是,拒绝参与此实验的学生却普遍认为,这个实验盲目且荒唐,他们说道:〃举着这种牌子!别的同学会怎样看我啊?〃〃未必非要举起牌子看别人的反应,才能知道结果吧,这不是很明显的事情吗?〃〃即使能够得到学分,又有谁会冒险参加如此荒唐的实验?〃
  但值得一提的是,无论这些学生是选择〃做〃还是〃不做〃,在他们的意识中,自己的想法和感觉都是〃正常〃的。同意举牌的学生认为,其他同学应该不会在意这种举动;而表示拒绝的学生则预测,其他同学一定也会认为这是一个很荒唐的举动。
  正因为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在作祟,所以我们时常会认为,别人的想法应该与自己相差无几,并误以为这就是〃事实〃。此现象被称为〃错误共识效应〃(falseconsensuseffect)〃,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误认为自己的意见、偏爱、信念、行动比实际中更加普遍的错误理论。被〃错误共识〃所包围的我们必须要认清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与自己想法截然不同的人,远比我们想象之中要多得多。


第9节:以自己为中心的心态(4)
  映射形象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怀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因此在评价他人时,往往会将自身形象映射到他人身上。[3]例如,有些人在评价他人时,习惯于用〃聪明〃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无论遇到谁,他们总是会说〃看着很聪明〃、〃看上去很有能力〃、〃没能进入好大学〃、〃他只是性格不错而已〃等等。与之相反,另有一些人则爱从〃热情四射〃、〃好客〃等角度去评价他人,例如,〃真是个好客之人〃、〃真的很热情啊〃等等。
  心理学家列维奇研究发现,评价他人时以〃能力〃为最佳衡量标准的人,在评价自己时,最注重的也是能力。事实上,这是因为他们在做自我评价时,最看重〃能力〃这一点,所以才会将这种标准转移到对他人的评价之上。同理,在自我评价时,注重〃热情〃的人,评价他人时同样会采用这一标准。
  让我们将目光转向周边人群吧。通常我们在评价10个人的时候,评价标准也就一两条而已。看重金钱的人会以这10个人的身价为评价标准;注重身材的人会去评价对方的身材;没有房子的人,在看到路人甲时会说〃他看起来像是有房子的样子〃,并会因此感慨到〃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为何唯独没有我的栖身之地呢?〃
  就此而言,从我们对别人的评价及其内容上看,与其说我们是在对某人做出评价,莫不如说我们是在暴露自己的人性。因此,倘若某人喜欢发牢骚说身边有人诽谤自己,那么你最好对他敬而远之,这样做的原因不在于他身边那个〃毁人不倦〃之人,而是因为此人本身就极有可能是个喜欢揭人短的人。相反,如果有人常说〃这个世界还是很美好的〃、〃我身边有很多好人〃,那么,你则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去亲近他,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无论和谁在一起,首先看到的都是对方的优点。俗语云〃佛眼看佛,魔眼看魔〃,这句话真的一点都不假。
  大脑中的自我主义
  我们为何会以自己为世界的中心呢?在我们的大脑中,是不是也有一个领域专门负责控管〃自我〃呢?如果当真存在这么一块对其他信息不做反应,只对〃自我〃有感觉的〃自我中心〃,我们应该就可以确定一项事实在眼观世界时,〃自我〃的确能够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假设下方这一单词出现在了电脑屏幕中。
  Polite(有礼貌的、客气的、殷勤的)随后,在下列四项问题中挑选一项对你进行提问。
  1)这个词能表现出你的品行吗?


第10节:以自己为中心的心态(5)
  2)这个词能表现出乔治·布什总统的品行吗?
  3)这个词是大写的吗?
  4)这个词是Rude(粗野的、粗鲁的、无礼的)的同义词吗?
  如果你表示同意,就按〃P〃,如果不同意,则按〃Q〃。如此这般,使用几个形容词反复进行这种提问,一段时间过后,研究人员会突然对你进行记忆力检查,要求你列出实验中出现过的所有词语。读者不妨想想,你列出的单词,会与上述四项提问存在什么联系呢?如果真有联系,那么这些单词在接受哪种形式的提问后,会被记得最牢?
  问题4)与单词的含义有关,所以在作出回答前,你需要去思考该词的含义;问题1)、问题2)同样与词义有关,但在回答问题1)时,你需要琢磨的是〃自己〃,而回答问题2)时,你需要琢磨的却是〃别人〃;只有问题3)涉及的是该词的物理属性,也就是说除此以外,其他三项提问都需要你对这个词做出思索。
  反复进行这一实验以后,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在被问及问题1)时,记下的词汇量最大。就是说,虽然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