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子脩之,春作秋成,谓之《春秋》者,失之远矣。云云之说,在首卷。
君子脩之曰“星霣如雨”。明其状似雨尔,不当言雨星。不言尺者,霣则为异,不以尺寸录之。何以书?记异也。列星者,天之常宿,分守度,诸侯之象。周之四月,夏之二月,昏,参伐狼注之宿当见,参伐主斩艾立义,狼注主持衡平也。皆灭者,法度废绝,威信陵迟之象。时天子微弱,不能诛卫侯朔,是后遂失其政,诸侯背叛,王室日卑,星霣未坠而夜中星反者,房心见其虚危斗。房心,天子明堂布政之宫也。虚危,齐分,其后齐桓行霸,阳穀之会有王事。○常宿,音秀,下同。参伐,所林反,下同。狼注,张又反,与味同。朱鸟口星也;一音之住反。艾,鱼废反。坠,有类反。分,扶问反。
'疏'注“分守”至“之象”。○解云:言分者,谓十二之分野矣。言守度者,守三十度为一次矣。言诸侯之象者,谓星度有多少,若诸侯之国有大小耳。○注“昏参”至“当见”。○解云:正以参伐狼注,为西南之维候故也。○注“参伐”至“立义”。○解云:以其在西方,金主断割之义故也。○注“狼注”至“平也”。○解云:正以其在南方,南方主礼故也。○注“而夜”至“危斗”。○解云:火见於周为五月者,谓昏时。今在周之四月,是以半夜之后,乃房星见。其虚危斗者,谓在夜半时明矣。○注“房心”至“宫也”。○解云:即上备云房为天子明堂,《文耀钩》云“房心为中央火星,天王位”。若相对言之,则房为明堂,心为天王矣。既有天王,复有明堂布政之象也。○注“其后”至“王事”。○解云:齐桓行霸者,虚危斗也。有王事者,房心见也。
秋,大水。
无麦苗。无苗,则曷为先言无麦,而后言无苗?苗者,禾也。生曰苗,秀曰禾。据是时苗微麦强,俱遇水灾,苗当先亡。一灾不书,待无麦,然后书无苗。明君子不以一过责人。水、旱、螟、,皆以伤二穀乃书。然不书穀名,至麦苗独书者,民食最重。螟,音终。
'疏'“一灾不书”。○解云:一穀之灾,不书于经也。○注“明君”至“责人”。○解云:谓灾伤五穀者,皆人行致之故也。○注“水旱”至“穀名”。○解云:大水伤二穀书於经者,即桓元年“秋,大水”,传云“何以书?记灾也”,彼注云“灾伤二穀以上,书灾也”。其旱伤二穀以上书者,即僖二十一年“夏,大旱”是也。其螟螽书者,即隐五年经书“螟”,传云“何以书?记灾也”;文八年经书“螽”之类是也。○注“至麦”至“最重”。○解云:灾伤麦苗常书,即此及庄二十八年“大无麦禾”之属皆是也。麦禾比於馀穀最重,故言民食最重矣。
何以书?记灾也。先是庄公伐卫纳朔,用兵逾年,夫人数出淫泆,民怨之所生。○数,所角反。泆,音逸。
'疏'注“先是”至“逾年”。○解云:即五年“冬,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六年“秋,公至自伐卫”是也。○注“夫人数出淫泆”。○解云:即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师”,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於防”,“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穀”之属,故言数出耳。
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穀。
《春秋公羊传注疏》
庄公卷七(起八年,尽十七年)
庄公卷七(起八年,尽十七年)
八年,春,王正月,师次于郎,以俟陈人、蔡人。次不言俟,此其言俟何?据次于陉俟屈完不书俟。○屈,居勿反。
'疏'注“据次”至“书俟”。○解云:即僖四年经云“遂伐楚,次于陉”,传云“其言次于陉何?有俟也。孰俟?俟屈完也”是也。然则彼但录其次而不书俟,与此异,故据之。
讬不得已也。师出本为下灭盛兴,陈、蔡属与鲁伐卫,同心人国远,故因假以讳灭同姓,讬待二国为留辞主,所以辟下言及也。加以者,辟实俟。陈、蔡称人者,略以外国辞称,知微之。○本为,于伪反,传及注“为久”皆同。属与,音烛。
'疏'注“陈蔡”至“伐卫”。○解云:即其经云“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是也。○注“同心人国远”。○解云:欲对齐、宋、虽亦同心而近鲁,是以不得讬待齐、宋。○注“所以辟下言及也”。○解云:即经下云“夏,师及齐师围成”是也。凡言及者,汲汲之辞。若此时已出师,其间更无所待,即下文言及乃至汲汲之甚者,便是鲁人欲得灭同姓,孜孜之深,是以讬待陈、蔡以辟之。○注“加以者,辟实俟”。○解云:若其实俟,宜但云师次于郎俟陈人、蔡人而已,何须言以乎?今言以俟陈人、蔡人,明更有由以乃始俟之,故言加以者,辟实俟也。
甲午,祠兵。祠兵者何?出曰祠兵,礼,兵不徒使,故将出兵必祠於近郊,陈兵习战,杀牲飨士卒。○祠兵,音辞,祭也。《左氏》作“治兵”,下文注同。卒,子忽反。
'疏'“祠兵者何”。○解云:凡出师之礼,皆有祠兵之事,而此特书,故执不知问。○“出曰祠兵”。○解云:何氏之意,以为祠兵有二义也:一则祠其兵器,二则杀牲享士卒,故曰祠兵矣。○注“礼兵”至“近郊”。○解云:时王之礼也。
入曰振旅,五百人曰旅。
'疏'注“五百人曰旅”。○解云:《大司马》叙官文。其礼一也,皆习战也。言与祠兵礼如一,将出不嫌不习,故以祠兵言之;将入嫌於废之,故以振讯士众言之,互相见也。祠兵,壮者在前,难在前。振旅,壮者在后,复长幼,且卫后也。○讯,音信,又音峻,本亦作“迅”。相见,贤遍反,下同。难,乃旦反。长,丁丈反。
何言乎祠兵?据不书。
'疏'注“据不书”。○解云:今此书之,而言据不书者,正谓他处皆不书,即例不书矣。而此书之者,是以致难。
为久也。为久稽留之辞。
'疏'注“为久稽留之辞”。○解云:为犹作,言作久稽留之辞矣。曷为为久?据取长葛久之。
'疏'注“据取长葛久之”。○解云:隐五年冬,“宋人伐郑,围长葛”;六年“冬,宋人取长葛”,传云“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久也”是。然则彼所以书者,讥其久。今以祠兵者,为久稽留之辞,似於义反,故难之。
吾将以甲午之日,然后祠兵於是。讳为久留辞,使若无欲灭同姓之意,因见出竟,明盛非内邑也。
'疏'注“因见”至“邑也”。○解云:“出曰祠兵”,即《尔雅》“出曰治兵”之文也。今书祠兵,即是出竟之义,则知下言围成者,非内邑明矣。
夏,师及齐师围成,成降于齐师。成者何?盛也。以上有祠兵,下有盛伯来奔。○成,如字,二传作“郕”。降于,户江反,传及下注皆同。
'疏'“成者何”。○解云:成为内邑,孟氏所有,而与齐围之,故执不知问。○注“以上”至“来奔”。○解云:文十二年“春,王正月,盛伯来奔”,传云“盛伯者何?失地之君也。何以不名?兄弟辞也”是也。
盛则曷为谓之成?讳灭同姓也。因鲁有成邑,同声相似,故云尔。
'疏'注“因鲁”至“云尔”。○解云:定十二年“十有二月,公围成”者,是鲁有成邑之文。曷为不言降吾师?据战於宋不言归郑。
'疏'注“据战”至“归郑”。○解云:桓十二年“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是也。彼则不言宋归于郑,此言成降于齐师,故难之。其归字有作“败”字者,误也。
辟之也。辟灭同姓。言围者,使若鲁围之而去,成自从后降於齐师也。降者,自伏之文,所以醇归於齐。言及者,起鲁实欲灭之。不月者,顺讳文。不书盛伯出奔,深讳之。
'疏'注“言及者”至“灭之”。○解云:以及者,汲汲之文故也。○注“不月者,顺讳文”。○解云:凡灭例月,即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庄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之属是也。今此亦灭而不书月者,顺讳文使若不灭矣。○注“不书”至“讳之”。○解云:如此注者,正欲决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之属,书其出奔也。今成被灭,至文十二年春乃书“盛伯来奔”。於所传闻世不言所奔者,深讳故也。
秋,师还。还者何?善辞也。此灭同姓,何善尔?病之也。慰劳其罢病。○慰劳,力报反,下同。其罢,音皮,下同。
'疏'“还者何”。○解云:欲言其恶,还是善辞;欲言其善,实灭同姓,故执不知问。
曰:“师病矣。曷为病之?据师出皆罢病,曷为独劳此病也?非师之罪也。明君之使,重在君,因解非师自汲汲。
'疏'注“明君”至“在君”。○解云:所以慰劳师之罢病者,明君之灭同姓,非师之罪,其重在于君也。○注“因解非师自汲汲”。○解云:正以及者,汲汲之辞故也。
冬,十有一月,癸未,齐无知弑其君诸儿。诸儿,襄公也。无知,公子夷仲年之子,襄公从弟。○儿,如字,一音五兮反。从,才用反。
九年,春,齐人杀无知。
公及齐大夫盟于暨。公曷为与大夫盟?据与高傒盟,讳不言公。○暨,其器反,《左氏》作蔇。
'疏'注“据与”至“言公”。○解云:庄二十二年“秋,七月,丙申,及齐高傒盟于防”,传云“齐高傒者何?贵大夫也。曷为就吾微者而盟?公也。公则曷为不言公?讳与大夫盟也”者是。
齐无君也。然则何以不名?据高傒名。为其讳与大夫盟也,使若众然。邻国之臣,犹吾臣也。君之於臣,当告从命行,而反歃血约誓,故讳使若悉得齐诸大夫约束之者愈也。不月者,是时齐以无知之难,小白奔莒,子纠奔鲁,齐迎子纠欲立之,鲁不与而与之盟,齐为是更迎小白,然后乃伐齐,欲纳子纠,不能纳,故深讳使若信者也。不致者,鲁地也。子纠出奔不书者,本未命为嗣,贱,故不录之。○为其,于伪反,注“为是”及下注“寔为”、“鲁为”同。歃,所洽反,又所甲反。难,乃旦反。
'疏'注“不月”至“信者也”。○解云:《公羊》之例,大信时,小信月,不信日。经今不月,使若信者,谓若大信也。不谓月,非信辞也。○注“不致者,鲁地也”。○解云:正决桓二年秋,“公及戎盟于唐。冬,公至自唐”之文也。若然,定十二年十有二月,“公至自围成”。然则成是内邑而书致者,彼注云“成,仲孙氏邑。围成月又致者,天子不亲征下士,诸侯不亲征叛邑,公亲围成不能服,不能以一国为家,甚危,若从他国来,故危录之”是也。○注“子纠”至“录之”。解云:如此注者,正决桓十一年“郑忽出奔卫”书之故也。子纠出奔鲁,宜言来奔,而言出奔者,据齐言之,亦无伤矣。
夏,公伐齐,纳纠。纳者何?入辞也。其言伐之何?据晋人纳捷菑于邾娄,不言伐。○纳纠,《左氏》经亦作“纳子纠”。
'疏'“夏,公伐齐,纳纠”。○解云:无子字者,与《左氏》经异。○“纳者何”。○解云:欲言得国,下有齐人取杀之文;欲言不得国,纳者入辞,故执不知问。○“其言伐之何”。○解云:案隐七年冬,“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传云“此聘也,其言伐之何”,彼注云“加之者,辟问轻重两举之”。然则此传非问轻重两举而亦言之,下十年传云“觕者曰侵,精者曰伐。战不言伐,围不言战,入不言围,灭不言入,书其重者也”。然则侵伐战围入灭,数者相对,是其轻重之名。今以纳问伐,直据纳接菑不言伐而巳,实非轻重两举,故得言之矣。○注“据晋”至“言伐”。○解云:即文十四年经云“晋人纳接菑于邾娄”是也。
伐而言纳者,犹不能纳也。伐者,非入国辞,故云尔。
'疏'注“伐者”至“云尔”。○解云:下十年传云“觕者曰侵,精者曰伐”。然则伐者,虽重於侵,仍非入国之义,是以此经兼举其伐,见不能纳矣。
纠者何?公子纠也。何以不称公子?据下言子纠,知非当国,本当去国见挈言公子纠。○去国,起吕反,下“故去”同。
'疏'“纠者何”。○解云:欲言已臣,纳於他国;欲言齐臣,文不继齐,故执不知问。○注“据下”至“子纠”。解云:下经云“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传云“其称子纠何?贵也。其贵奈何?宜为君者也”,彼注云“故以君薨称子其言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