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2007年合订本1-第1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按照凡斯科的指示在卡特的大脑内安放了排血管。四十分钟后,他缝合了伤口,为孩子转院做好了一切准备。
就在他刚刚准备好几分钟后,丹佛的飞机到了。
四
丹佛的外科医生又把卡特脑部的切口打开,捡出一些头骨碎片和血凝块,缝合了动脉的破损处。他们清理了出血处,又把明胶海绵取出。最后他们把用钛修补好的头骨放回原处,固定,合上头骨,缝合好大脑皮层,把卡特送到了重症病房,继续观察。
由于孩子的大脑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医生告诉英格斯达姆夫妇,可能卡特的恢复要持续几个月。当天晚上,安妮睡在卡特的急症病房里,耳边不时传来心脏监控器发出的嘀滴声。儿子的脖子上套着一个支撑器,身体连着有进有出的各种管子。安妮还是第一次看见一个人被剃光了头发,在透着血管的头皮上缝着大大小小的针口。
第二天早上卡特已经可以去掉呼吸机了,安妮紧紧握着儿子的手。
“妈妈在这儿。”安妮说,他隐隐约约地听到了儿子的声音,“我知道”。
“妈妈爱你!”她轻声地对儿子说。
“我也爱你!”儿子小声说。
医生们又给卡特做了脑CT,结果非常令人高兴:卡特脑内的淤血已经完全消失了,而且大脑丝毫没有受到破坏。医生把他腿上的静脉疏导管也撤了下来,并且将他转移到中级监控病房。
几天后,经过物理治疗后的卡特出院了,丹佛的医生们觉得他完全可以回家了。
如今博尔金医生还工作在悉尼小镇,他的手术仍旧是安排得满满的。
“如果情况危急而且你的援助远在千里之外,你就得尽你最大所能,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博尔金医生说。
此时的亚伦和安妮夫妇正看着他们的儿子从这个房间跑到那个房间,和他们的侄子们疯闹着,他们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开心和美好。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么11期P30
胡也频的期盼
●张兴渠
1930年,在济南省立高中担任国文教员的胡也频,因宣传革命文学,被山东省政府怀疑为“左倾”分子,下令通缉,逼得他和楚图南等人再度来到上海。同年5月,胡也频在上海参加了“左联”,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出席了“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会后,柔石写了《一个伟大的印象》,胡也频写了《侗居》,冯铿写了《红的日记》。胡也频整天忙于工作,很少有闲暇,也难得与丁玲去一次电影院。
1931年1月17日,由于叛徒的出卖,胡也频和其他同志不幸被捕。胡也频一生贫困,被捕前正值严冬,他却买不起御寒衣物,仍然衣薄鞋单。好友沈从文自武汉到上海,见到胡也频这般窘境,深感不安,便把一件新海虎绒衣袍借给他御寒。这件长袍被胡也频穿着进了监牢,而未能归还。胡也频在狱中始终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柔石向殷夫学习德文,而胡也频天天听难友们讲故事。他听得那样入迷,津津有味,写作欲望倍增。他打腹稿,拟提纲,相信自己能写出比过去更好的作品来。他把这个愿望写信告诉了丁玲,要丁玲尽量多寄些稿纸给他。然而事与愿违,这位满怀抱负的青年作家最终还是死在了反动派的屠刀之下。
胡也频没有留下什么遗物,只是在被捕前不久,他给老家寄了一张照片。这是一张六寸见方的照片,是他和丁玲姐妹的合影。1950年, “左联”成员马宁要整理有关胡也频的资料,特地拜访了胡也频的父亲胡廷玉,老人就拿出了这张极为珍贵的照片。虽历经沧桑,照片仍完好无损。马宁望着照片,思绪万千,难以自抑。他忽然发觉这张照片有些异样,它的背面似乎有几层折叠的道林纸,依稀可见淡蓝色的方格子。马宁十分诧异,细心地把它一层一层地摊开。奇迹出现了,原来是一张生活书店为作家们特地设计的文稿纸,稿纸上有一行苍劲醒目的字迹:“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政府是我们的政府。”
这是年轻的胡也频和丁玲对未来的热切期盼。胡也频恨透了旧社会和旧政府。在那个黑暗的世道,他在金铺当学徒,被人诬告偷金戒指;在济南高中教书,被反动政府迫害和通缉;在上海工作,又被叛徒出卖。他多么盼望能有一个自己的政府——一个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好政府啊!
摘自《读者》2007年第11期P47
感恩的老人
●'菲律宾'珍妮弗·叶·卡斯佩
“谢谢你,姑娘。”当我把一枚10比索的硬币放到乞丐老人手里时,他感激地用美式英语大声地对我说。我是在一个炎热的上午,在前往马尼拉公园做礼拜的路上遇到这位乞丐老人的,他当时正在路边拱手含笑向过往行人乞求施舍,他的嘴里一颗牙齿也没有了。
就要离开时,我发现老人正在不远处的一棵树下乘凉。我走过去坐在他身边。这时,一伙十几岁的孩子路过,直盯着我们看。毫无疑问,他们一定不理解,一个20多岁的年轻姑娘怎么会与一个又老又脏的流浪汉这样近乎!在与老人的闲聊中,我得知他的名字叫詹姆斯·莫雷诺,今年80岁。“皮纳图博火山爆发时我就在这里了。大量像你这样拥有爱心的人才使我活到现在,”他说。他除了随身带的包里装着的一件衬衫和过去的几件纪念品以外,一无所有。他每天就背着这个包滞留于公园。下雨时,他就躲到树下或能够挡雨的水泥建筑下面。
詹姆斯告诉我,他年轻时曾作为夜总会歌手在奥隆阿波市为美国大兵唱过歌。他就是在那里学得一口美国口音的。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爆发时,火山岩浆把整个城市淹没。他竭尽全力营救他的妻子和孩子,但他们还是死了。最后,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由于没处可去,他便来到马尼拉,以乞讨为生。
他从钱包里掏出一张50多年前拍的照片。这是一张很具魅力的照片,照片上的年轻人英俊潇洒,下颚突出,眼睛炯炯有神。“这是我在夜总会唱歌时的照片,”他自豪地对我说。詹姆斯的人生充满曲折,就像电影中的情节。他低唱起一首上世纪70年代末很有名的歌,他的歌消除了我对他故事的怀疑。“我泪流满面,你为我把泪擦干/我困惑不解,你使我头脑清晰/我出卖我的灵魂,你为我重新买回……你将我放于高架之上,让我看到遥远的未来/我需要你/我需要你。”他的声音很好听,而且唱得很动情。我禁不住落下泪来。
我的祖父母早就去世了,我问他,我可否认他为爷爷。“那是我的荣幸,”他高兴地朝我笑着说。这时,我们身边已经围了很多人。几分钟之前盯着我们看的那伙孩子此刻也朝我们笑了,他们很想听听我们在聊什么。“瞧,我在这里这么多年,很少有人在意我,但由于你的出现,他们开始注意我。”詹姆斯说。
我从包里掏出相机,请在场的人为我和詹姆斯合影。当那些孩子离去时,詹姆斯转向我,亲切地说,“我送你一句话:常怀感恩之心,珍惜你所拥有。命运给你一个苹果,你莫要怪它没有给你一袋。”
夜幕就要降临,我向老人许诺有空再来看他。此后的三年中,我好几次回公园找詹姆斯,但都没有找到。我时常惦记他,一个穷困潦倒、以乞讨为生的老人,竟能对生活这样知足,并一直保有一颗感恩之心,我们生活无忧无虑的人,难道还有什么不满足吗?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1期P32
短信平台
我真切地感受到那苹采酿的美味香甜和沃克先生对家人深深的爱。其实每个人都都拥有一罐“苹呆酿”,那就是家的温暖和家人的爱。这分爱就像一剂慰藉心灵的良药,当我们身处因境时,总能带给我们继续生活的勇气。
《苹采酿》安徽 / 邵军
不是只有万物萌发、和风细雨才代表春天,也不是莺歌燕舞、万紫千红才象征着春天。春天于人,更多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感,一种对人生的美好诠释,对生活的满腔热爱。如此,我们便能处处有感动,触手生春。
《春天的气息》河南 / 任亚辉
因为一脉相承的个性,彼此之间用伪装的冷漠爱着。当坚实的臂膀变成空洞的袖筒,爱也在微妙地升华。顽劣的少年终于成长为父亲坚实的依靠,失去“与父斗其乐无穷”的光阴,却体会到永远割舍不断的父子深情。
《终于承认你已经老去》山东 / 张俭
娘因病住院,我陪护她时,她说得最多的话是:去上班吧,我不会有事的。在娘动手术前,我为娘擦拭身体,握着她的手问:“娘,害怕吗?”娘安详地说:“你们都在,我不怕!”但她冰凉的手一直在颤抖,眼中含着热泪。我终于明白我们才是她最想依赖的。
《雪孩子》山东 / 赵玉明
如今农民工子弟不入城则成为农村留守人员,隐患多多;随父母进城读书却处在教育的边缘,屡进尴尬。年幼的他们对城市对整个社会能有什么好感呢?为何理想与现实只有一墙之隔却难以逾越?为何同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却不能共享教育资源 ?
《我的课桌在哪里》 福建 / 刘捷才
就算年己幕,事已故,初恋的感觉与情怀仍然唯美而清新。有情人未必终成眷属,但爱过有痕,刻骨铭心的回忆却能永驻心间。人生最宝贵、最独特、最纯真的美好就莫过于此吧。
《情人的味道》辽宁 / 可能
宁愿流浪在无际的蓝天,把生命支付给浩瀚的大海;宁愿为和平付出青春与梦想,却不愿做受保护的懦夫。一个作家、一名战士,用自己的鲜血回答了苟活还是毁灭的问题。哭过、笑过、战斗过、朝翔过,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小王子,天堂几点了》江苏 / 庄清涛
在这个充满压力和诱惑的纷繁世界里,有太多的声音告诉我们:要学会坚强,要懂得隐忍,要勇敢面对。即使想释放压力,也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哭泣。其实我们都需要一把“哭泣的椅子”,还自己一分真实,给他人一些理解和温暖。
《哭泣的椅子》河北 / 刘畅
盼望儿女成龙成凤,是人们的普遍愿望。追求高分,上名牌大学就是这种愿望的具体表现。殊不知,帮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休魄、健全的心智,以及勇敢而对人生的品质比什么都重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怎样生活,避免读书万卷而不亲不孝,满腹经纶却呆若木(又鸟)的悲剧。
《我家教子有方》 甘肃 / 安民
我从小到大,读书、工作、结婚、生子,都顺利得叫人嫉妒,朋友都说上帝特别眷顾我。我争辩过、迷惑过,偶尔也有些麻木,直到拜读了木梓的文章,心中才豁然开朗,原来自己幸运的奥秘正是:努力就好,不必勉为其难!
《不必勉为其难争第一》内蒙古 / 凌振娟
很多时候,会怀念踏上火车的那一刻灵魂开始逃遁的感觉。当列车缓缓开动,当车轮极过铁轨发出清脆的轰鸣声,当车窗外的风景渐渐倒退远去,所有逝去的过往,一切深藏的安宁与忧伤开始涌上心头。暗夜里穿过灯火辉煌的城市和灯火阑粉的小镇,那是属于我自己的旅途。就在火车逐渐被更黑的夜色吞没的瞬间,我只觉得无数的记忆一一消失,而黎明,尚在遥远的他处。
《这个夜晚的安宁与忧伤》江苏 / 张慧
摘自《读者》2007年第11期P63
帝王师张居正
● 熊召政
一
作为首辅,张居正是成功的。李贽誉他为“宰相之杰”,一点也不过份。作为帝师,张居正也是称职的。
隆庆皇帝是1572年旧历五月二十六日晏驾。半个月后,即六月十日万历皇帝登基。六天后,高拱的首辅被两宫皇太后罢免,张居正接任。八月六日,刚把祭祀大社、大稷的典礼举行完毕,张居正就以揭帖进奏“请以是月中旬,择日御文华殿讲读。”同时向小皇上建议:每月逢三、六、九日上朝接见大臣讨论国事。其余的日子则到文华殿参加日讲。他并亲自为小皇帝选择了马自强、许国、申时行、于慎行、余有丁等六位讲臣(这六人后来都先后入阁成为辅臣)。
当年的十二月下旬,张居正又向小皇上进献《帝鉴图说》。这本书是以连环画的形式,精选八十一则可以仿效的历代帝王治国之善举、三十六则引以为戒的祸国之恶行。讲述兴衰存亡的道理。每则故事配图画一幅。张居正主编这本书,可谓用心之深。在进疏中,他言道:
前史所载兴亡治乱之迹,如出一辙。大抵皆以散天法祖,听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