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2007年合订本1-第1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传染哈欠,发挥催眠作用,故称之为“安眠像”。
打哈欠看虽不雅,却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每打一次哈欠,必有深沉悠长的吸气,有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到达血液。另外,打哈欠时咽部肌群及面部几十块肌肉随之收缩,可驱动携氧的血液流向大脑,提升用脑效率,对脑力劳动者尤为有益。
打哈欠优点多多。英国医生发现,打哈欠时的深长呼吸,有利于脱垂疝囊回纳,使病情得到明显的缓解。打哈欠可促使咽喉部肌肉运动,肌力增强,减轻因咽喉肌肉松弛而造成的打鼾症状。对男人而言,打哈欠和(禁止)勃起都是由一种氮氧化物所掌控的,这种氮氧化物在大脑中扩散开后,既可能到达控制呼吸的神经处,也可能下行至给(禁止)输送能量的血管。有时这两种功能可以同时发挥作用。
说了这么多打哈欠的奥秘与好处,可不要产生错觉,以为哈欠带给你的都是好事。如果你已迈进中老年的门槛,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疾患,出现了不自主地频繁打哈欠,可得注意了,可能是脑梗塞(缺血性脑中风的一种)即将临身的信号。临床医生观察到,大约有70%…80%的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前一周左右,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出现打哈欠现象。而且哈欠越频繁,意味着大脑缺氧越严重。这时,应及时向医生求助,万万不可听之任之,让病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7期P61
果子也会疼
刘心武
远郊那条公路两边,有许多果园,门外全都竖着“欢迎采摘”的大牌子。儿子儿媳妇轮流开车,拉着我们老两口,进入那条公路放慢车速,大家边往外张望边讨论:去哪个果园呢?一家果园门口有醒目的广告:“请来采摘火龙果!”儿子说:“火龙果长在树上还是藤上啊?去看看也好呀!”儿媳妇说:“那一定得进棚里摘,爸妈还是喜欢在阳光下的露地上采摘的。”我说:“采摘之意不在果,能在苹果树下走走就好。”老伴看见一家门口大字写着“美国布朗”,兴趣陡发,说:“如果里头人不多,那就摘点布朗吧。”于是儿子把车开进了敞开的大门里。
车子可以穿过两片果林,驶进果园深处。露出了红瓦灰砖的房子,有狗跑出来,不是狂吠,而是欢叫,紧跟着露出了果农的身影,乍看简直像个非洲黑人,露出两排白牙,指点停车的位置。那里已经停了两辆车,果园深处,有欢笑的人声。
“你们,头回吧?”果农问。
儿子说:“怎见得?”果农也不答,只是说:“有四种苹果、三样梨,还有大枣、柿子,可以混着称。”老伴就问:“不是有布朗吗?”果农说:“有哇。您摘吗?那可要贵上好些。”他分别报了价,说着递过装果子的塑料袋,又指指屋檐下靠着的一摞马扎,意思是可以随便取用,摘累了坐下歇歇气。
儿媳妇张望着,说:“比超市的贵那么多呀!”果农就说:“您采摘不是有个乐子吗?”我们就一人拿了一个塑料袋,又都取了个马扎。
果农说布朗树只有五棵,在果园深处,他领我们去。穿过许多苹果树和梨树,有时需要弯腰前进。我见一棵苹果树只有我那么高,也没张开树臂,却缀满了滚圆的红果子,就伸手去揪其中一个,没想到果农大喝一声:“您别!您那样,果子他疼!”我们全愣住了。果农站到我跟前,指点着说:“您得先来回瞅瞅,瞅准了那熟的,再轻轻先摸摸他,他冲您乐呢,您再这么把他摘下来……”他示范着摘下一个来,儿子说:“这个又不大,也不是最红,您怎么偏说他熟了?”果农就笑说:“熟不熟,看果把儿啊。”老伴评价:“您这么摘果子,跟相亲似的。”果农大表扬:“您心里亮堂。可不是跟搞对象似的。”我现在记录他的话,说到果子全不用“它”,只是不知道究竟写成“他”还是“她”更恰切。
终于走到布朗树下。紫红的布朗有的已经似乎快要胀破,但是我们都没轻易下手,因为懂得,首先要看果把儿。可是又怎么对果把儿下判断呢?围住果农,再听他解说,说实在的我也没太听懂,只记住他嘱咐“这样果子他就不疼了”、“那样果子可就疼坏了”的语音。儿子问他:“那我们吃果子的时候,果子不更疼吗?”果农严肃地回答:“那不。果子离了树,就是另外的事情了。果子疼不疼,全在下树的那一刻。疼过的果子,吃起来总欠点味道。所以头一回来我这果园采摘的,我都这么说一回。有的没听完,扭头走了,那是没缘分,走了好。二回再来的,全是懂得疼果子的。真有那比我还疼果子的,我就连钱也不收他的,晚上睡觉时候想起来,念叨给媳妇听,由她笑话,我心里头那个痛快劲儿,别提了,比喝了天宫的神酒还痛快!”
回到家里,大家围着餐桌清点采摘来的果子,老伴把布朗逐个拈起检验,把一只对着灯光细看,跟他道歉说:“真对不起,让您疼着了!”都听见了,都没笑,心里都有回音,我心里有个声音在呼应:凡世上能称得上果实的事物,从今后,都不该让他疼呀。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7期P56
公平的畅想
王建国
人间有各式各样的公平。例如机会均等,结果上的均等,起点上的均等,贡献上的均等,等等。然而这每一种均等,都有它不可克服的不公平的一面,并且带有一定的负面效果。机会均等,其结果就不会均等。就像买彩票,每人赢钱的机会是均等的,但其最终结果却只有少数人赢得巨款。市场经济的竞争是机会均等的,但结果却只创造少数富人。并且机会均等的机会的性质与游戏规则有关,而游戏规划总是只对适用规则者有利。因此机会均等已包含不公平的一面。结果均等就绝对公平吗?也不!结果上的均等掩盖了贡献上的不均等,收入上的均等掩盖了成本上的不均等。投入不同成本的人得到相同的结果,这种均等也必然会影响人们的效率。那么起点上的均等又怎样呢?人们在同一个财富起点上起步,因其能力和机遇不同,在结果上就一定不会平等。因此这也不能说是真正的公平。贡献上的均等可看成为多贡献多得,等贡献均得。其结果上仍是不均等的。
人间的公平充满了不公平。那么来自天上的上帝的公平又如何?上帝的公平充满了公平。在上帝的公平原则下,谁也不能多得!
如果一个人感觉上很幸福,那么上帝同时让你感觉上的主观时间流逝更快,因而主观感受上的寿命更短。如果一个人因财富、因恋情、因环境使其感觉很幸福,那么他一定会感到时间比别人过得快,因而主观上比别人短寿!
如果一个人因贫穷、失恋,或环境恶劣感到痛苦,那么他主观上就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因而主观上便觉得寿长。
福与寿不可兼得,顾此便失彼。这难道不是上帝的绝对公平吗?你追求幸福吗?那你同时就是追求短寿。反之亦然。
你富有吗?那么同一个感受便需更多的金钱才能获取。因而获取同一程度的幸福所需财富的公约数就大。你有100万元,一个单位的幸福便需花1000元,获取1000单位的幸福。你有1万元,同一个单位的幸福只需花10元,你也获取1000单位的幸福。上帝让你富有,但不会让你比别人更幸福。
你追求财富递增吗?那么上帝就让你的感受递减。你贫穷吗?上帝就让你感受递增。福与富不可兼得。这难道不是上帝的绝对公平吗?
你只享受而不劳动吗?那么即使是山珍海味吃起来也无味发腻,变得与粗茶淡饭并无差别。你劳动而缺乏享受吗?劳作而饥饿时吃粗茶淡饭也如同人参燕窝。你贫穷而必须劳作吗?其结果你因被迫“锻炼”获得了健旺、健康。你富有不劳作而整天锦衣玉食吗?过分的营养积在身体中便成疾成病损害你的健康。
享受与健康不可兼得;不劳与胃口不可兼得。这难道不是上帝的绝对公平吗?
贫穷吗?上帝让你知足。富有吗?上帝让你贪婪。劳作吗?上帝给你胃口,让你健康。享受吗?上帝让你乏味,给你肥胖。追求幸福者上帝让你感觉命短,遭受痛苦者上帝让你感觉寿长。
上帝的公平,是真正的公平,绝对的公平。在上帝面前,这才真叫人人平等啊!我不是基督徒,却不得不服上帝的能耐。不服不行啊!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7期P01
糕点师的梦想
欢颜
这是下午4点的非洲。
纳米比亚埃托沙国家公园里,一些动物们在水塘边饮过今天的水,正心满意足地离去。他站在空旷的野地里,等待着也许将在一个小时以后来喝水的长颈鹿。非洲在太阳不会对这个中国男人有半点客气,他钻进车里像被蒸烤,走到车外又会被曝晒。可是当太阳还有10分钟就要接近地平线,当整个天空变成深玫瑰色的时候,他看到3只长颈鹿在太阳最后的光晕里缓步走来。调镜头,按快门,这一刻,他不记得自己就在前一秒钟几乎被晒晕读者。
第一次见到相机是在实践的时候,同学的父亲正在擦拭一台老式海鸥相机,它深棕色的皮壳裹着一个神秘的内里,令他着迷。高中没毕业,他不顾家里反对去一家摄影公司当学徒。22岁这年,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台照相机。他记得它的价格是1700元,那是他第一个恋人,他一直对它一往情深家。
但是,他知道,他不能靠着一台相机吃饭,在20世纪90年代,生存与更好地生存比精神需求来得更迫切也更实在。在更现实的世界中,他把相机暂且包起来,选择了一个与生存与吃饭靠得最近的职业:糕点师园。
他用了7年的时间,将一间蛋糕店发展为一个投资1。5亿元的大型食品加工厂,在一切进入平稳之后,他重新拿起相机回归摄影。和身家亿万的富豪比起来,那才是他的“光荣与梦想”。
为了他的光荣与梦想 ,他出生入死,深入危险地带无人区,去捕捉动物的美丽。他在镜头里到金钱豹对视,他在雪山之巅仰望飞鸟,他知道乞力马扎罗大象的哀愁,他和奔跑而来的斑马不期而遇。
在连续9次进入非洲之后,他终于知道了几点长颈鹿“约会”,几点可以拍到角马的“演出”。他也终于知道,那是比创业更惊险刺激的行程,心总像被奶油裹着,安稳而甜蜜。可是在周围堆满奶油蜜糖的店与厂里,他从未有过这样的感受。
他在照片被挂在北京地铁里,那些姿态轻盈、眼神静谧的动物,在非洲炫目的色彩中与都市里的人默默相望,有一种蛋糕一样的柔美气息与梦幻气质。首发
驻非某大使与夫人在地铁里看到它们的。大使找到他,要把他的作品推荐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6年6月5日,在世界环境日这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他举办了个人影展,作为在内罗毕举办的 “世界环境日”系列纪念活动的主题活动之一。
2006年初,他宣布让出总经理职位,把自己的身份彻底从糕点师改为摄影师。先生存再追梦,他用迂回的方式接近理想,却走出一条以迂取直的通途。
他叫罗红,今年39岁,他的这家食品厂名字叫好利来。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7期P32
犯错的成本
莫小米
前些日采访一位高位截瘫者。他60岁了,从事体育理论工作,事业上很有成就。可是说来令人难过,当年他是一名英姿飒爽的体操运动员,参加过全国运动会,20多岁时从吊环上落地,一个动作出现差错,偏偏本应在一旁的教练又正好走开,导致了他的大半生在轮椅上度过。
也许是由职业决定的,这世界上有些犯错的后果是如此严重,比如司机肇事的差错,比如医生误诊的差错;这世界上有些犯错的后果又是如此轻描淡写,没关系,错了就改,没关系,算是交了学费,没关系,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
不怕犯错,有错就改,真是这样吗?
想起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是这样批改作业的:把我们的作业本拿起来对着亮光照一照,有擦过橡皮的痕迹就要扣分,超过3个痕迹就要重写,重写时标准还是一样,所以就有做一次作业用了半本练习簿的纪录。
他不许我们错,甚至不能容忍我们已改正的错,那时我们对他恨之入骨,长大成人后才知老师的用心良苦。在他的苛刻要求下,我们后来就很少写错了,再后来就基本不写错了,判断失误的差错当然是有的,但随心所欲的笔误是绝对没了。
老师让我们懂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