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应部经-第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帧⒒蚩唷⒒蚍强喾抢郑艘喾侨甑戎校逼耍四宋甑戎姘怖帧�
十
诸比丘!凡于此逝多林所存之草薪枝叶,人人得将运去、燃烧,或随各自所好而处置,于汝等亦有:“众人将我等运去、燃烧,或随各自所好,将我等处'置',有如是之心耶?””
“大德!不然。”
“此何故耶?”
“大德!此我等之我,亦非我所有。”
十一~十六
“诸比丘!正是如此,眼非汝等之所有,当弃此,弃此乃为汝等之利益安乐。色非汝等之所有……眼识……眼触……凡缘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非汝等之所有,当弃此,弃此乃为汝等之利益安乐。”
'一O二' 第九 非汝等有(二)
※ 二~九
'与前经之二~九全同,惟缺一O~一六。
'一O三' 第十 优陀罗
※ 二
“诸比丘!罗摩子郁陀迦作如是之语:
余实明智者
实一切胜者
不为所掘取
余掘取苦根
然而,诸比丘!此罗摩子郁陀迦为不明智者,却云:“余为明智者;”不为一切胜者,却云:“余为一切胜者:”不掘取苦根,却云:“余掘取苦根。”
三
于此诸比丘!应作如是言曰:
余实明智者
余一切胜者
不为所掘取
余掘取苦根
四
诸比丘!如何比丘是明智者耶?诸比丘!比丘如实知六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故。诸比丘!如是比丘是明智者。
五
诸比丘!如何之比丘是一切胜者耶?诸比丘!比丘如实知六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故。诸比丘!如是比丘是一切胜者。
六
诸比丘!如何之比丘是不掘取,而掘取苦根耶?诸比丘!苦为此四大所属,父母所生,饭粥所积,无常、蚀坏、磨消、破损、溃灭之法,为此身之别名,诸比丘!苦根为此渴爱之别名。诸比丘!比丘之抛弃渴爱,断苦根,如无头之多罗树,为非生成者,为未来不生之法故,诸比丘!如是比丘不为所掘取,而掘取苦根。
七
诸比丘!罗摩子郁陀迦作如是语:
余实明智者
实一切胜者
不为所掘取
余掘取苦根
然而诸比丘!此罗摩子郁陀迦为不明智者,却云:“余是明智者;”不为一切胜者,却云:“余为一切胜者;”为未掘取苦根,却云:“余掘取苦根。”
八
于此诸比丘等,当如是说:
余实明智者
实一切胜者
不为所掘取
余掘取苦根
弃舍品第五'终'
其摄颂:
二所摄取退
放逸者摄护
三昧与独想
非汝优陀罗。
'六处相应'第二 五十品
此品之摄颂:
无明与鹿网
病第四阐陀
弃舍五十经
此二五十品。
第一百经'终'
注1 原语idam是“此”之意,注释谓此是虚字,若为“余”即易解。注释亦如是注之,参照下文。
六处篇 六处相应(3)
第三 五十'经'品
第一 安稳者品
'一O四' 第一 安稳者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安稳者1之教、法教2,且谛听。
三
诸比丘!何为安稳者之教耶?
四
诸比丘!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乐、喜爱、诱生欲念。此等为如来所舍弃、断根,如无头之多罗树,为非生成者,为未来不生之法;又因此等之舍弃,如来说示适宜之教,故如来称为安稳者。
五~九
诸比丘!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乐、喜爱,诱心染于欲念。此等为如来所舍弃,断根,如无头之多罗树,为非生成者,为未来不生之法;又因此等之舍弃,如来说示适宜之教,故如来称为安稳者。
诸比丘!此为安稳者之教、法教。”
注1 “'由欲、有、见、无明之'四轭之'脱离'为安稳因,”(注)。
2 “法教者乃法因。”
'一O五' 第二 执取
※ 二
“诸比丘!何者之存在,何者之执取,生起内部之乐苦耶?
三
“大德!我等之法,乃以世尊为根据。”
四
“诸比丘!眼之存在,执取于眼而汝等生起内部之乐苦。耳、鼻、舌、身、意之存在,执取于意,汝等生起内部之苦乐。
五
诸比丘!汝等于此作如何思惟之:眼是常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然而凡物之无常,此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然则!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不予执取,而生起内部之乐苦否?”
“大德!不然。”
六~十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常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然则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然则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不予执取,而生起内部之苦乐否?”
“大德!不然。”
十一
“诸比丘!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耳、鼻、舌、身、意,因厌嫌而离欲,因离欲而得解脱,于解脱乃生:“我解脱”之智。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一0六' 第三 苦
※ 二
“诸比丘!我说苦之生起与灭没,且谛听。
三
诸比丘!何为苦之生起耶?
四~九
以眼与色为缘生眼识,三者之和合为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此苦之生起。以耳与声……以鼻与香……以舌与味……以身与触……以意与法为缘生意识,三者之和合为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诸比丘!此乃苦之生起。
十
诸比丘!何为苦之灭没耶?
十一
以眼与色为缘生眼识,三者和合为触,依触之缘生受,依受之缘生爱,依其爱之无余离却灭尽,则取之灭尽,由取之灭尽,则有之灭尽,依有之灭尽,则生之灭尽,依生之灭尽,则老死、忧悲苦恼绝望灭尽。如是而此一切苦蕴灭尽,此乃苦之灭没。
十二~十五
以耳与声为缘生耳识……以鼻与香为缘生鼻识……以舌与味为缘生舌识……以身与触为缘生身识:
十六
以意与法为缘生意识,三者和合为触,依触之缘生受,依受之缘生爱,依其爱之无余离却灭尽,则取之灭尽,依取之灭尽,则有之灭尽,依有之灭尽,则生之灭尽,依生之灭尽,则老死、忧悲苦恼绝望灭尽。如是而此一切苦蕴灭尽。诸比丘!此乃苦之灭没。”
'一O七' 第四 世间
※ 二
“诸比丘!说世间之生起与灭没。且谛听。
三
诸比丘!以何为世间之生起耶?
四
以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三者和合为触,依触之缘生受,依受之缘生爱,依爱之缘而取,依取之缘而有,依有之缘而生,依生之缘而有老死、忧悲苦恼绝望,此即世间之生起。
五~八
以耳与声为缘……以鼻与香为缘……以舌与味为缘……以身与触为缘……
九
以意与法为缘生意识,三者和合为触,依触之缘生受,依受之缘而爱,依爱之缘而取,依取之缘而有,依有之缘而生,依生之缘而有老死、忧悲苦恼绝望。此即世间之生起。
十
以何为世间之灭没耶?
十一~十六
以眼与色为缘生眼识,三者和合为触。依触之缘生受,依受之缘而爱,依其爱之无余离却灭尽,则取之灭尽……如是灭尽此一切苦蕴。
十七
比丘等!此即世间之灭没。”
'一0八' 第五 胜
※ 二
“诸比丘!何者之存在,以执取于何者,恋着于何者,有人或以“余为胜者、”或“余为同等、”或“余为劣者”耶?”
三
“大德!我等之法,乃以世尊为根据。”
四
“诸比丘!眼之存在,以执取于眼,恋着于眼,有人或以“余为胜者、”或“余为同等、”或“余为劣者。”
五~九
耳之存在……鼻之存在……舌之存在……身之存在……意之存在,以执取于意,恋着于意,有人或以“余为胜者、”或“余为同等、”或“余为劣者。”
十
诸比丘!汝等于此作如何思惟:眼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而不予执取,有人或以“余为胜者、”或“余为同等、”或“余为劣者”耶?”
“大德!不然。”
十一
“耳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十二
“鼻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十三
“舌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十四
“身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十五
“意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而不予执取,有人或以“余为胜者、”或“余为同等者、”或“余为劣者”耶?”
“大德!不然。”
十六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之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耳……于鼻……于舌……于身……厌嫌于意,由厌嫌而离欲,由离欲得解脱,于解脱而“我解脱”之智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一O九' 第六 系缚
※ 二
“诸比丘!为说可系缚之法与系缚,且谛听。
三
比丘等,何者为可系缚之法耶?何者为系缚耶?
四
诸比丘!眼为可系缚之法,凡对此生欲染,于此即是系缚。
五~九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为可系缚之法也,凡对此生欲染,于此即是系缚。
十
诸比丘!此等称为可系缚之法,以此称为系缚。”
(一一O) 第七 执取
※ 二
“诸比丘!为说可执取之法与执取,且谛听。
三
诸比丘!何者为可执取之法耶?何者为执取耶?
四
诸比丘!眼为可执取之法,凡对此生欲染,于此是执取。
五~九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为可执取之法,凡对此生欲染,于此即是执取。
十
诸比丘!此等称为可执取之法,于此称为执取。”
'一一一' 第八 了知(一)
※ 二~七
“诸比丘!于眼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则不足以破除苦恼。于耳……于鼻……于舌……于身……于意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则不足以破除苦恼。
八~十三
诸比丘!于眼知解、晓了、离欲、舍弃,则足以破除苦恼,于耳……于鼻……于舌……于身……于意知解、晓了、离欲、舍弃,则足以破除苦恼。”
'一一二' 第九 了知(二)
※ 二~七
“诸比丘!于色不知解、不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