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应部经-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五
弥迦奢罗!有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乐、常喜爱,诱生欲念。有比丘若不喜悦、不赞美此,不存念恋着此者,于彼则喜悦心灭。弥迦奢罗!我谓因喜悦心灭则苦灭。”
十六
时,尊者弥迦奢罗!欢悦、随喜于世尊之所说,从座而起,礼拜世尊,行右绕礼而离去。
十七
依此,尊者弥迦奢罗远离其他,唯独热诚专心不放逸而住,以善家之男子由在家而出家,得度为无家之身,对无上梵行之究竟为目的,则不久之后于现生自证知实现、逮得而住。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十八
尊者弥迦奢罗则成为阿罗汉之一。
'六五' 第三 三弥离提(一)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园。
二~三
时,尊者三弥离提来诣世尊之处……白世尊言:“大德!魔罗、所称魔罗,如何为魔罗、或魔罗之名义耶?”
四~八
“三弥离提!凡有眼、有色、有眼识,以眼识所识知之法,则有魔罗、或为魔罗之名义。有耳……有鼻……有舌……有身……
九
有意,有法,有意识,有以意识所识知之法,则有魔罗,或为魔罗之名义。
十~十四
三弥离提!凡无眼,无色,无眼识所识知之法,则无魔罗,或魔罗之名义。无耳……无鼻……无舌……无身……
十五
无意,无法,无意识,无意识所识知之法,则无魔罗,或无魔罗之名义。”
'六六' 第四 三弥离提(二)
※ 三~十五
“大德!有情、所称有情者。大德!如何为有情、或有情之名义耶?”
……
'六七' 第五 三弥离提(三)
※ 三~十五
“大德!苦、所称苦者,大德!如何为苦、或苦之名义耶?” ……
'六八' 第六 三弥离提(四)
※ 三
“大德!世间、所称世间者,如何为世间、或世间之名义耶?”
四~九
“三弥离提!凡有眼,有色,以眼识所识知之法,则为世间或世间之名义。有耳……有鼻……有舌……有身……有意,有法,有意识所识知之法,则为世间或世间之名义。
十~十五
三弥离提!凡无眼,无色,无眼识,无眼识所识知之法,则无世间或世间之名义。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法,无意识,无以意识所识知之法,则无世间或世间之名义。”
'六九' 第七 优波先那
一
尔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优波先那,住王舍城妥H林蛇头岩窟中。
二
然则其时,毒蛇落于尊者优波先那之身。
三
时,尊者优波先那,告诸比丘言:“来,汝等将余此身置于卧台运出室外,此身于此处,恰如一握之糠,立即散失。”
四
如是言时,尊者舍利弗告尊者优波先那曰:“然而我等亦不认为尊者优波先那身之异态,诸根之变坏。”
五
然而,其时,尊者优波先那如是作言:“来,汝等将余此身置于卧台,运出室外,此身于此处,恰如一握糠,立即散失。”
六
“友,舍利弗!若有人言:“余是眼也,”或“此为余之眼”……“余为耳……鼻……舌……身……意,”或“此为余之意,”有如是之心者。友舍利弗!则彼或有身之异态,或有诸根之变坏。友舍利弗!余无如是言:“余是眼,”或“此为余之眼”……“余是其……鼻……舌……身……意,”或“此为余之意。”友舍利弗!云何余有身之异态,或诸根变坏耶?”
七
如是尊者优波先那,久已根绝我见、我所见、憍慢、随眠,故尊者优波先那于 “余是眼,”或“此为余之眼”……“余是耳……鼻……舌……身……意,”或“此为余之意”无如是之心。
八~九
时,彼诸比丘将尊者优波先那之身置于卧台运出室外,尊者优波先那之身,于其处,恰如一握之糠散失。
'七十' 优波婆那
※ 二
时,尊者优波婆那来诣世尊住处: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优波婆那,白世尊言:“大德!现生之法,所称现生之法,大德!如何称此现生之法,为即时者,来见'可示导于涅槃,'智者一一可自知法耶?”
四
“优波婆那!此处有比丘以眼见色,感知色,且对色感知之染心,对色有染心,而觉知“我对色有染心。”优波婆那!若比丘以眼见色,感知色,且对色感知有染心,彼对色有染心,而觉知“我对色有染心。”如是,优波婆那!现生之法为即时者,来见'可示导于涅槃,'智者应一一自知者。
五~九
优波婆那!复次又有比丘,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彼感知法且对法感知有染心,对法有染心,而觉知“我对法有染心。”优波婆那!若比丘以意识法,感知法,且对法感知有染心,彼对法有染心,而觉知“我对法有染心。”如是,优波婆那!现生之法为即时者,来见'可示导于涅槃,'智者应一一自知者。
十
优波婆那!然此处有比丘,以眼见色,感知彼色,然对色不感知有染心,对色无染心,彼觉知“我对色无染心。”优波婆那!若比丘以眼见色,虽感知色,若对色不感知染心者,则彼对于色无染心,觉知“我对于色无染心。”如是,优波婆那!现生之法为即时者,来见'可示导于涅槃,'智者应一一自知者。
十一~十五
优波婆那!复次又有比丘,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虽感知彼法,然对于法感知不染心,对于法无染心,彼觉知“我对于法无染心。”优波婆那!若比丘以意识法,虽对于法感知,而对于法感知不染心,彼对于法无染心,则觉知“我对于法无染心。”如是,优波婆那!现生之法为即时者,来见'可示导于涅槃者,'智者应一一自知者。”
'七一' 第九 六触处(一)
※ 二
“诸比丘!任何之比丘不如实知六种触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则彼尚未果其梵行,离此法、律犹远。”
三
如是言时,有一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此处某者心不能平。大德!此某者不如实知六种触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
四~九
“比丘!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汝视眼,“此为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观照耶?”
“不也,大德!此不然。”
“善哉,比丘!于此,汝视眼,“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智慧对此作如实观者,则此为苦之终。汝视耳……视鼻……视舌……视身……视意
“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观照耶?”
“不也,大德!此不然。”
“善哉!比丘!于此,汝视眼,“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智慧,对此如实观,此即苦之终尽。”
'七二' 第十六 触处(二)
※ 二
“诸比丘!于任何比丘,不如实知六种触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为尚未果其梵行,离此法犹远矣!”
三
如是言时,有一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此处某者心不平。大德!此某者不如实知六种触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
四~九
“比丘!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汝视眼,“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观照耶?”“大德!诚然!”“善哉!比丘!于此,比丘!汝视眼,“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此,如是,汝之灭除此第一触处,将来不再令生起。汝视捸K…视鼻……视舌……视身……视意,“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观照耶?”
“大德!诚然。”
“善哉,比丘!于此,比丘,汝视意,“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者,如是汝则灭除此第六触处,将来不再生起。”
'七三' 第十一六 触处(三)
※ 二
“诸比丘!任何之比丘不如实知六种触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为尚未果其梵行,离此法犹远矣!”
三
如是言时,有一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此处某者心不平。大德!此某者不如实知六种触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
四
“比丘!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眼是常住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此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彼是苦耶?抑为乐耶?”
“大德!彼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耶?”
“不也,大德!非然。”
五~九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常住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耶?”
“不也。大德!非然。”
十
“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意,因厌嫌而离欲,因离欲而得解脱,于解脱有解脱之智。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鹿网品第二 (终)
此摄颂:
说鹿网二经
于三弥离提
以说为四经
优婆先那者
及优波婆那
六触处有三
第三 病品
'七四' 第一 病(一)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其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如是之精舍有一比丘,因是新参所知甚少,陷于病、苦、恼之状态。大德!愿世尊垂慈愍,赴彼比丘之住处。”
'八0' 第七 无明(二)
一~五
'全文同于前经'
六
“比丘!此处有比丘,有如是之所闻:“法不适于偏执。”比丘!若比丘之所闻:“法不适于偏执,”如是者,彼则知解一切法。以知解一切法,则晓了一切法。晓了一切法,则见一切微象与他相异。见眼与他相异……色……眼识……眼触……乃至……凡以此意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见与他相异。
七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之比丘,则无明消失而生明。”
四
时,世尊闻新参者之语,与罹病之语,知“比丘所知甚少,”乃往彼比丘住处。
五
彼比丘见世尊由远处来,见已,由床台移动身体1。
六
时,世尊告此比丘曰:“止之,比丘!汝勿于卧床移动身体,此有设座,余可坐此处。”世尊就坐于所设之座。
七
坐已,世尊告此比丘曰:“比丘!汝之病有少愈否?食养物充分否?苦痛之感觉减退而无增加,感减退而不感其增进耶?” “大德!余之病未少愈,食养物不充足,余增加强烈之苦感而无减退,唯感其增加而不感其减退。”
八
“比丘!汝有无何等之恶作耶?有无何等之后悔耶?”“大德!诚然,我有大恶作、有大后悔。”
九
“但,汝有无以戒故,而自为难耶?”“大德!不然。”
十
“比丘!汝若言不以戒故而自为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