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相应部经 >

第31部分

相应部经-第31部分

小说: 相应部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 邪道迹(micchapatipada)不导涅槃之道迹(aniyyanika…patipada)谓缘起法之顺观。(SA。P19)对此之正道迹(sammapatipada)谓缘起法之还观,SA。P19)。
4 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一一、一O一a)。
5 五~九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O一b)。
6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七九。)经最初有‘一一尔时世尊住舍卫城‘之一文略而直入本文开始’‘二 诸比丘!云云’。
7 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O一c)。
8 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O二a)。
9 十三、十四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a)。
10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五c)。
11 方便(upaya)于方便有爱见之二。爱与见则由我,我所等之相,以囚于三界之法。谓之方便。(SA。II。P。33)。
12 ‘我之我云云’于原文“attamam eti“应读为“atta na me ti“.
13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一OOc)。
14 法随顺法(dammanudamma)者,谓含括大小之法。
15 若云云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O一a)。
16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六a)及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大正一四,七六八)。
17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六b)。
18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三c)。
19 身者‘自己之有识身’外之名,色者‘他外之有识身。’。 
20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四b)。
21 杂阿含四六(大正藏二、七七六a)。
22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八a)。
23 说随顺说(vadanunvada)原文虽有vadanupata此段之意是vadanuvada?‘然无难结者耶?’
24 触云云,即谓‘缘触为经验’是无如此道理之意。
25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三b)。
26 佛陀品第一,再出第二经‘分别’者。
27 见(ditthi)见道之意,(SA II。P。59)次之见(dassana)亦然。
28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c)。
29 二九、三O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a…b)。
30 原文‘以知老死’重复。
31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五b)。
32 波罗延那'经'于原文有parayana为parayana。parayanavagga是含于经集(sutta…nipata)。
33 ‘于此’者‘于此教’之意(SA。P。60)。
34 威仪(iriya)者,谓‘达善行住’之意(SA。II。P。60)。
35 此原文之idanti读为idami ti。
36 不生者(bhuta)谓五蕴,(SA。II。p。61)。
37 舍利弗云云此重复可不要。
38 中阿含卷第五智经(大正藏一、四五一a)。
39 于'因'尽云云,重复可略。
40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c)。
41 ‘见’者,以智眼见,‘知’者,以慧知之。‘没入’者,依慧而入(SA。II。P。67)。
42 法者,谓四谛法,或道智法(magga…hana…dhamma),四谛法或导智法不能导过未之道。更要观察智(pacca…vekkhana…hana)(SA。II。P。67)。
43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c)。
44 三五、三六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一00a)。
45 杂乱等皆与邪见同义语(SA。II。P。69)
46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四a)。
47 三八、三九、四O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一00a…b)。
48 系着(nati)为渴爱。(SA。II。P。72)。
49 圣法(artya naya)naya谓八正道及缘起法。
50 饮酒(Sura…maraya…majja…pamadatthayi)sura(窣罗)‘酿酒以饮’(俱舍论一四)meraya(迷丽耶)谓酦酵酒。
51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五c)。
52 顺世派(Lokayatika)谓巧诡辩法之Lokayata。诡辩法之师(Vltandasatta)(SA。II。P。76)。
53 世间之领域(lokayata)是loka+ayata(关于世间者)愚凡世间之领域,认为大也深也所行有见。(SA。II。P。76)。
54 四九、五O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八b)。
55 杂阿合一二(大正藏二、八二c)。
56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0b)。
57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0a)。
58 杂阿合一二(大正藏二、七九c)
59 五五、五六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七九b)。
60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七九a)。
61 住味观者,原文虽有adinavanupassino是assadanupassino之误。
62 一~四 D;N;XV;1(南传藏长部经典二)之始同。
63 六一,六二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一c…八二a)。
64 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O二b)。
65 肉片干(vallura)取坚肉部份干之,多液汁之肉片(sondika)取骨或腱之部份为酒肉。(SA。II P。104)。
66 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一O二c)。
67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0b)增一阿含卷三十八(大正二、七一八a)。
68 老死云云 原文重复可不要。
69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二a)。
70 取耶?否?原文(sammasatha no)但注为(sammasatna nu)。
71 亿波提(upadhi)注为五蕴。(SA。II。P。119)。
72 ‘我’于原文Atthato,但英译“as good“此应为之attato。
73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一a)。
74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八c)。
75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六b)。
76 完全智(anna)是阿罗汉果。(SA。II.P.126)。
77 ‘行耶?’原文“vasam vattethati,应为va samvattethati。
78 领受(samvarayati)原文误为samparayati。
79 七一、八一、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b)。
80 八三、八四、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O一b)。







第二 现观相应

第二 现观相应

'一' 第一 爪尖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其时,世尊为令取爪尖之小垢,谓诸比丘曰:“诸比丘!作如何思惟耶?我此所收爪尖之小垢与大地土,何者较多耶?”



  “大德!此大地土为多,世尊所收爪尖之小垢为少。世尊所收爪尖之少垢,与大地土相比,实百倍、千倍、乃至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诸比丘!同此,见具足之圣弟子,达于现观之人,即灭尽苦终较多,残苦为少。此则,灭尽前者之苦蕴而终者,与极七返生相比,此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五

  诸比丘!如是大利为法现观,如是大利,为得法眼。”

'二' 第二 莲池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譬如有长五十由旬,宽五十由旬,深五十由旬之莲池,其水盈满至岸。有人以草端掬水,诸比丘!作如何思惟耶?以草端所掬之水,与莲池之水,何者较多耶?”



  “大德,莲池之水较多,以草端所掬之水为少。以草端所掬之水,与莲池之水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诸比丘!同此,见具足之圣弟子,达现观之人,即灭尽苦终较多,残苦为少。以此前者之苦蕴灭尽,苦蕴终者,与极七返生者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五

  “诸比丘!如是大利,为法现观。如是大利,为得法眼。”

'三' 第三 合流水(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譬如有人于恒河,耶符那、伊罗跋提,萨罗游、摩醯,此等诸大河之合流,于汇合处,欲掬二、三滴水,诸比丘!汝等对其作如何思惟耶?所掬之二、三滴水,与合流之水,何者较多?”



  “大德,汇流之水较多,所掏之二、三滴水为少。所掏之二、三滴水与合流之水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诸比丘!亦同于此……”。

'四' 第四 合流水(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譬如此等之恒河、耶符那、伊罗跋提、萨罗游、摩醯汇入诸大河合流、会合,将其水留二、三滴、而灭尽终矣。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合流之水,灭尽为终者,与所留之二、三滴水,何者较多耶?”



  “大德!合流之水,即灭尽而终之水较多,所留之二、三滴水为少。所留之二、三滴水,与灭尽而终之合流水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诸比丘!亦同于此……

'五' 第五 地(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人于大地之一处,以七粒枣种子置于大土块中。诸比丘!汝等对作此如何思惟耶?大地之一处所置之七粒枣种子大之土块,与大地土,何者较多耶?”



  “大德!大地土较多,置于大地一处七粒枣种子大之土块较少。以置于一处七粒枣种子大之土块与大地土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诸比丘!亦同于此……”。

'六' 第六 地(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如除去七粒枣种子大之土,令大地土灭尽至终,诸比丘!汝等作如何思惟耶?灭尽至终之大地土,与存留七粒枣种子大之土,何者为多耶?”



  “大德,然则,灭尽至终之大地土多,而存留七粒枣种子大之土为少。存留七粒枣子大之土以比灭尽至终之大地相比,不及其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及。”



  “诸比丘!亦同于此……。”

'七' 第七 海(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如斯曰:“汝等比丘!譬如有人,从大海掬取二、三滴水,诸比丘!汝等作如何思惟耶?所掬之二、三滴水与大海之水,何者饺多耶?”



  “大德!大海之水为多,掬取之二、三滴水为少。将掬取之二、三滴水与大海水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不所能及。”



  “诸比丘!亦同于此……”

'八' 第八 海(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国。



  '尔时,世尊曰:'“诸丘比!譬如取存二、三滴水,而大海灭尽归终,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灭尽归终之大海水,与所收存之二三滴水,何者较多耶?”



  “大德!灭尽归终之大海水为多,所收存之二三滴水较少。所取存之二、三滴水与灭尽归终之大海水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诸比丘!亦同于此……”

'九' 第九 山喻(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譬如有人,于雪山王之一处,置七粒芥子种大之小石。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置于一处之七粒芥子种大之小石,与雪山王相比,何者较多耶?”



  “大德!雪山王乃较多,置于一处之七粒芥子种大之小石为少。置于一处之七粒芥子种大之小石,与雪山王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诸比丘!亦同于此……。”

'十' 第十 山喻(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譬如以七粒芥子种大之小石取存,至雪山王灭尽归终。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为灭尽归终之雪山王与所收存七粒芥子种大之小石,何者饺多耶?”



  “大德!此灭尽归终之雪山王较多,所收存之七粒芥子种大之小石为少。以所收存七粒芥子种大之小石,与灭尽归终之雪山王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诸比丘!同于此,见具足之圣弟子,达现观之人,灭尽归终之苦较多,所残存之苦为少,以此,苦蕴灭尽归终,则与极七返生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不能及。”



  “诸比丘,如是大利为法现观,如是大利为得法眼。” 

'一一' 第十一 山喻(之三)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譬如有人,于须弥山之一处,置七粒豆大之小石。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置一处之七粒大之小石与须弥山,何者较多耶?”



  “大德,此须弥山为较多,置一处之七粒五大之小石为少。如以置一处之小石与须弥山相比,百倍、千倍、乃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诸比丘!同于此,以异学之沙门、婆罗门、游方者之到达者,与见具足之圣弟子所到达之人相比,百倍、千倍、乃至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诸比丘!如是大达者,见具足之人,如是之大胜智。”
  此颂曰:
  爪尖与莲池   二之合流水
  二地与二海   三山之为喻

第二 现观相应 注
1 杂阿含 三一(大正藏二.二二四b)。
2 杂阿含 五(大正藏二.三四a)。


第三 界 相 应

第一 种种品

'一' 第一 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