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相应部经 >

第137部分

相应部经-第137部分

小说: 相应部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⒎⑶凇⒉呃谛摹V畋惹穑〈嗣�
  
  五
  
     诸比丘!以何为念根耶?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对久前之所作、久前之所说,忆念、随念。彼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诸比丘!此名为念根。 
  
  六
  
     诸比丘!以何为定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彼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对由离生喜与乐之初静虑,具足而住。寻伺静寂故,成内净、心一趣,无寻无伺,对由定生喜与乐之第二静虑,具足而住。离喜故,住于舍,对正念、正知之乐,于身正受,如诸圣者之所宣说,对舍与念乐住之第三静虑,具足而住。断乐、断苦故,及先已灭忧与喜故,对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具足而住。诸比丘!此名为定根。
  
  七
  
     诸比丘!以何为慧根耶?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有智慧、圣,决择而正顺苦尽,成就生灭慧。彼对此苦如实了知,此苦集如实了知,此苦灭如实了知,此如实了知顺苦灭道。
  
  八
  
     诸比丘!此名为慧根。诸比丘!此为五根。”
  
  注1 参照前经。
     第一 清净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清净二预流
     二之阿罗汉
     沙门婆罗门
     应观二分别
  
  
  
  第二 软 弱 品
  
  '一一' 第一 获得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三
  
    诸比丘!以何为信根耶?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信,对如来之菩提坚信:如是,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诸比丘!此名为信根。
  
  四
  
    诸比丘!以何为精进根耶?
    诸比丘!依四正勤获得精进。
    诸比丘!此名为精进根。
  
  五
  
    诸比丘!以何为念根耶?
    诸比丘!依四念处获得念。
    诸比丘!此名为念根。
  
  六
  
    诸比丘!以何为定根耶?诸比丘!于此,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诸比丘!此名为定根。
  
  七
  
    诸比丘!以何为慧根耶?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智慧、圣、决择而正顺苦尽,成就生灭慧。诸比丘!此名为慧根。
  
  八
  
    诸比丘!以此为五根。”
  
  '一二' 第二 略说(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注1 杂阿含二六、七(大正藏二、一八二c),二七、二四、二八(大正藏二、一九六c)。
  
  '一三' 第三 略说(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四
  
    诸比丘!如是,依根之差别,有果之差别;依果之差别,有人之差别。”
  
  注1 杂阿含二六、一二(大正藏二、一八三b)。
  
  '一四' 第四 略说(三)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四
  
    诸比丘!如是圆满行者,成圆满;一分行者,成一分。诸比丘!吾谓五根为不唐捐。”
  
  注1 杂阿含二六、一一(大正藏二、一八三a)
  
  '一五' 第五 广说(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一六' 第六 广说(二)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四
  
    诸比丘!如是,依根之差别,有果之差别;依果之差别,有人之差别。”
  
  '一七' 第七 广说(三)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四
  
    诸比丘!如是,圆满行者,成圆满;一分行者,成一分。诸比丘!吾谓五根为不唐捐。”
  
  '一八' 第八 向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向阿罗汉果现证;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此软弱者,则向不还果现证;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向一来果现证;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向预流果现证。 四
  
    诸比丘!若总照此五根者,则为外道,谓属凡夫之数。”
  
  注1 杂阿含二六、一一(大正藏二、一八三a)
  
  '一九' 第九 寂静
  
  ※ 二
  
    时,有一比丘,来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在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三
  
    “大德!根具足,所谓根具足者,大德!应以何为根具足耶?”
  
  四
  
    “比丘!于此,有比丘顺寂静、顺等觉之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修习顺寂静、顺等觉之慧根。
  
  五
  
    比丘!如是之比丘,为根具足。”
  
  '二0' 第十 漏尽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
  
    诸比丘!比丘修习、多修此五根者,则由诸漏尽,对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注1 杂阿含二六、八(大正藏二、一八二c)
    第二软弱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获得三略说
    与三之广说
    向乃至寂静
    以及漏尽等
  
  第三 六根品
  
  '二一' 第一 后有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三
  
    诸比丘!我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不能如实证知时,诸比丘! 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不被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
  
  四
  
    诸比丘!然而我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证知时,诸比丘!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被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又,我生智见,知:“我心解脱不动,此为最后之生,更不受后有。””
  
  注1 杂阿含二六、九(大正藏二、一八二c)
  
  
  '二二' 第二 命
  
  ※ 二
  
    “诸比丘!有三根。以何为三根耶?谓:女根、男根、命根是。
  
  三
  
    诸比丘!此为三根。”
  
  '二三' 第三 知
  
  ※ 二
  
    “诸比丘!有三根。以何为三根耶?谓: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是。
  
  三
  
    诸比丘!此为三根。”
  
  注1 杂阿含二六、一(大正藏二、一八二a)。其他参照大正藏一、五0b、二二八a。
  
  '二四' 第四 一种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一种者:较此软弱者,则为家家;较此软弱者,则为七返有;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注1 杂阿含二六、一二(大正藏二、一八三b)。
  
  '二五' 第五 清净
  
  一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诸比丘!此为六根。”
  
  '二六' 第六 预流
  
  ※ 二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三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之为预流,为不堕法,决定趣等觉。”
  
  '二七' 第七 阿罗汉(一)
  
  ※ 二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三
  
    诸比丘!比丘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无取解脱故,诸比丘!此比丘名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名为正知解脱。”
  
  '二八' 第八 阿罗汉(二)
  
  ※ 二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三
  
    诸比丘!我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未如实证知时,诸比丘!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不被称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诸比丘!然而我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证知故,诸比丘!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又,我生智见:“我心解脱为不动,此为最后之生,更不受后有。””
  
  '二九' 第九 沙门婆罗门(一)
  
  ※ 二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