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相应部经 >

第115部分

相应部经-第115部分

小说: 相应部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丘,应期许于修习八支圣道,多修习八支圣道。
  
  四
  
    阿难!云何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2,多修八支圣道耶?
    阿难!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3,以修习正见。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思惟。'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语。'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业。'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命。'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精进。'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阿难!如是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习八支圣道。
  
  五
  
    阿难!应依此理而得知: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此悉皆为梵行。阿难!以我为善知识,故有生法之众生,解脱生;有老法之众生,解脱老;有死法之众生,解脱死;有愁、悲、苦、忧、恼法之众生,解脱愁、悲、苦、忧、恼。阿难!应依此理而知,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此悉皆为梵行。”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一五(大正藏二、一九五b)、二八、二一(大正藏二二OOc)Arvadanasataka I。P。239第三相应一八经中(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二卷一五三页。)本经有引用。
    2 “修习八支圣道。”ariyam atthangikam maggam bhaveti之四语,原本本缺失由暹罗本补之。
    3 “回向于舍。”(vossagga…parinamin)以从汉译之相当此文“向于舍。”原别的地方有释,参见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二卷一七六注40
  
  '三' 第三 舍利弗
  
  一
  
    舍卫城因绿。
  
  二
  
    时,具寿舍利弗来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白世尊曰:
  “大德!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此悉皆为梵行。”
  
  三
  
    “善哉!善哉!舍利弗!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此悉皆为梵行。舍利弗!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之比丘1,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四
  
    舍利弗!云何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舍利弗!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见。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思惟。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语。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业。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命。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精进。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念。依远离、依灭
     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定。舍利弗!如是,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之比丘,以修习八支圣道,以多修八支圣道。 
  
  五
  
    舍利弗!依此理而知:有善知识、善伴群、善随从者,此悉皆为梵行。舍利弗!以我为善知识,故有生法之众生,以解脱生;有老法之众生,以解脱老;有死法之众生,以解脱死:有、愁、悲、苦、忧、恼法之众生,以解脱愁、悲、苦、忧、恼。舍利弗!依此理而知: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此皆为梵行也。”
  
  注1 “比丘”。原本bhikkhave是bhikkhuno之误。
  
  '四' 第四 婆罗门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具寿阿难,清晨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舍卫城乞食。
  
  三
  
    具寿阿难见生闻婆罗门,乘白马车出舍卫城。系以白马,配以白庄严、白车、白眷属、白绊、白刺棒、白伞盖、白帽、白衣、白履,挥白拂扇。众人见此曰:“嗟夫!梵乘,是梵乘色。”
  
  四
  
     时,具寿阿难,往舍卫城乞食。食后由乞食归来,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我于此处,清晨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舍卫城乞食。大德!我见生闻婆罗门乘偏白之马车,出舍卫城。系以白马、配以白庄严、白车、白眷属、白绊、白刺棒、白伞盖、白帽、白衣、白履、挥白拂扇。众人见此言曰:“嗟夫!梵乘,梵乘色。”大德!此法、律,能称为梵乘施设否?”世尊说曰:
    “阿难!能。阿难!此八支圣道之增上语,亦称为:梵乘、法乘、无上之胜伏。
  
  五
  
      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见,为究尽调伏于贪,为究尽调伏于嗔,为究尽调伏于痴。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思惟,为究尽调伏贪,为究尽调伏嗔,为究尽调伏痴。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语,为究尽调伏贪,为究尽调伏滇,为究尽调伏痴。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业,为究尽调伏贪,为究尽调伏嗔,为究尽调伏痴。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命,为究尽调伏贪,为究尽调伏嗔,为究尽调伏痴。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精进,为究尽调伏贪,为究尽调伏嗔,为究尽调伏痴。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念,为究尽调伏贪,为究尽调伏嗔,为究尽调伏痴。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定,为究尽调伏贪,为究尽调伏嗔,为究尽调伏痴。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定,为究尽调伏贪 ,为究尽调伏嗔,为究尽调伏痴。
    阿难!应依此理而知,此八支圣道之增上语,亦称为:梵乘、法乘或无上之胜伏。”
    世尊作如是说,如是说之善逝师,更作如是说:
    信慧诸法轭  常时为自辕
    惭轴意为魔  护念为御者
    戒资具为车  静虑以为眼
    精进而为轴  舍三昧为辕
    无欲为覆具  无嗔害舍离
    如是为兵器  忍辱以为锁2
    以趣于安稳  以此已具足
    为无上梵乘  智士出世间
    一向伏贪等
  
  注1 汉译阿含经二八、二二(大正藏二、二00c)。
    2 “铠。”原典dhammasannaha以vammasannaha订正之。
  
  '五' 第五 何义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众多比丘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彼诣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此处异学之修行者,问我等曰:“诸友等!为何2于沙门瞿昙处以修梵行耶?”大德!如是之问,我等答彼异学之修行者曰:“友等!为偏知于苦,于世尊之处修梵行。”大德!以如是之问,我等如是答者,是说世尊之所说耶?或无以
      非实诽谤世尊耶?以法随法说耶?无以堕同法论者、随法论者于呵责处耶?”
  
  四
  
    “诸比丘!对如是之问,汝等作如是之答者,乃说我所说,无以不实诽谤于我。以法随法说,无堕同法论者随法论者于呵责处。诸比丘!为偏知于苦,乃于我处修梵行。
     诸比丘!若异学之修行者,对汝等作如是问:“友等!又偏知此苦,是有道、有迹耶?”诸比丘!若如是问者,汝等对彼异学之修行者,应如是答:“友等!偏知此苦,是有道有迹。”
  
  五
  
    诸比丘!偏知此苦,云何为有道?云何有迹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偏知此苦,有此道、此迹。
  
  六
  
    诸比丘!若如是问者,汝等对彼异学之修行者,应如是作答。”
  
  注1 汉译阿含经二八~三六(大正藏二、二O二c)参照。
    2 “为何。”原本为kimatthi yam应读为kim atthiyam。
  
  '六' 第六 一比丘(一)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梵行,所谓梵行者,大德!何为梵行?何为梵行之究尽耶?
    “比丘!此八支圣道即梵行。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
      正念'、正定是。比丘!贪欲之灭尽、嗔恚之灭尽、愚痴之灭尽,此即梵行之究尽。”
  
  '七' 第七 一比丘(二)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言贪欲之调伏、嗔恚之调伏、愚痴之调伏者,大德!贪欲之调伏、嗔恚之调伏、愚痴之调伏者,是何者之增上语耶?”
  “比丘!贪欲之调伏、嗔恚之调伏、愚痴之调伏者,乃涅槃界之增上语。以此说诸漏之灭尽。”
  
  四
  
    如是谈已。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言不死,不死者、大德!云何为不死耶?云何为达不死之道耶?”
  “比丘!贪欲之灭尽,嗔恚之灭尽,愚痴之灭尽者,此名之为不死。此即八支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注1 杂阿含经二八、六(大正藏二、一九九a)。
  
  '八' 第八 分别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分别说示八支圣道,谛听,当善思念之,我宣说。”彼诸比丘应诺世尊曰:“唯唯!大德!”世尊说曰:
  
  三
  
    “诸比丘!云何为八支圣道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四
  
    诸比丘!云何为正见耶?诸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顺苦灭道之智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见。
  
  五
  
    诸比丘!云何为正思惟耶?诸比丘!出离之思惟、无恚之思惟、无害之思惟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思惟。
  
  六
  
    诸比丘!云何为正语耶?诸比丘!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诸比丘!此名之为正语。
  
  七
  
    诸比丘!云何为正业耶?诸比丘!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诣比丘!此名之为正业。
  
  八
  
    诸比丘!云何为正命耶?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断邪命,于正命为活命。诸比丘!此名之为正命。
  
  九
  
    诸比丘!云何为正精进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为不令生而起志欲、精进、发勤,以持策心。为断已生之恶不善法,而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以持'。为令未生之善法使令生起,而起志欲,'精进、发勤、以持策心'。以往已生之善法,令不忘失,而倍修习、广修习,为使令圆满,以起志欲、精进、发勤、持策心。诸比丘!此名之为正精进。
  
  十
  
     诸比丘!云何为正念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以随观身,而热诚、正知、具念、以调伏世间3之贪忧而住;于受以随观受,而热诚、正知、具念、以调
     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心以随观心,而热诚、正知、具念、以世间之贪忧而住;于法以随观心、而热心、正知、其念、以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此名之为正念。
  
  十一
  
     诸比丘!云何为正定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与乐,具足初静虑而住。寻伺寂静故内净、为心一趣,由无寻无伺之三摩地生喜与乐,具足第二静虑而住。离喜故,于舍而住,正念正知、以身集正受,如诸圣者之所宣说,有舍有念之乐住,即具足第三静虑而住。断乐、断苦故,及已灭忧与喜故,成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诸比丘!此名之为正定。”
  
  注1 长部经典第二卷大念处经二O节以下,中部经典第三卷二O三页参照。
    2 “诸比丘!”原本缺失。
    3 “世间之”云云原本vineyyaloke读为vineyya loke以下亦然。
    4 原本第十一节不分段。
  
  '九' 第九 芒
  
  一
  
    舍卫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