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明朝那些事全集 >

第310部分

明朝那些事全集-第310部分

小说: 明朝那些事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明宣宗时期,事情又变了,因为云贵川一带算是南方,可在当年是蛮荒之地,别说读书,混碗饭吃都不容易,要和南方江浙那拨人对着考,就算是绝户。于是皇帝下令,把此地列为中部,作为特区,而凤阳,因为是朱元璋的老家,还特别穷,特事特办,也给列了进去。

 

    当然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基础不同,底子不同,在考试上,你想一夜之间人类大同,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这套理论还在用。我管这个,叫考试地理决定论。

 

    这套理论很残酷,也很真实,主要是玩机率,看你在哪投胎。

 

    比如你要是生在山东、江苏、湖北之类的地方,就真是阿弥陀佛了,这些地方经常盘踞着一群读书不要命的家伙,据我所知,有些“乡镇中学”(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学生,高二就去高考(不记成绩),大都能考六百多分(七百五十分满分),美其名曰:锻炼素质,明年上阵。

 

    每念及此,不禁胆战心惊,跟这帮人做邻居的结果是:如果想上北大,六百多分,只是个起步价。

 

    应该说,现在还是有所进步的,逼急还能玩点阴招,比如说……更改户口。

 

    不幸的是,明代的叶向高先生没法玩这招,作为南卷的佼佼者,他有很多对手,其中的一个,叫做吴龙徴。

 

    这位吴先生,也是福建人,但他比其他对手厉害得多,因为他的后台叫沈一贯。

 

    按沈一贯的想法,这个人应该是第一,然后进入朝廷,成为他的帮手,可是叶向高的出现,却打乱了沈一贯的部署。

 

    于是,沈一贯准备让叶向高落榜,至少也不能让他名列前茅。

 

    而且他认定,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他就是这次考试的主考官。

 

    但是很可惜,他没有成功,因为一个更牛的人出面了。



'1365'
 
       主考官固然大,可再大,也大不过首辅。

 

    叶向高虽然没有关系,却有实力。文章写得实在太好,好到其他考官不服气,把这事捅给了申时行,申大人一看,也高兴得不行,把沈一贯叫过去,说这是个人才,必定录取!

 

    这回沈大人郁闷了,大老板出面了,要不给叶向高饭碗,自己的饭碗也难保,但他终究是不服气的,于是最终结果如下:

 

    叶向高,录取,名列二甲第十二名。

 

    这是一个出乎很多人意料的结果,因为若要整人,大可把叶向高同志打发到三甲,就此了事,不给状元,却又给个过得去的名次,实在让人费解。

 

    告诉你,这里面学问大了。

 

    叶向高黄了自己的算盘,自然是要教训的。但问题是,这人是申时行保的,申首辅也是个老狐狸,如果要敷衍他,是没有好果子吃的,所以这个面子不但要给,还要给足。而二甲十二名,是最恰当的安排。

 

    因为根据明代规定,一般说来,二甲十二名的成绩,可以保证入选庶吉士,进入翰林院,但这个名次离状元相当远,也不会太风光,恶心下叶向高,的确是刚刚好。

 

    但不管怎么说,叶向高还是顺顺当当地踏上了仕途。此后的一切都很顺利,直到十五年后。

 

    万历二十六年(1598),就在这一年,叶向高的命运被彻底改变,因为他等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此时皇长子朱常洛已经出阁读书,按照规定,应该配备讲官,人选由礼部确定。

 

    众所周知,虽说朱常洛不受待见,但按目前形势,登基即位是迟早的事,只要拉住这个靠山,自然不愁前程。所以消息一出,大家走关系拉亲戚,只求能混到这份差事。

 

    叶向高走不走后门我不敢说,运气好是肯定的,因为决定人选的礼部侍郎郭正域,是他的老朋友。

 

    名单定了,报到了内阁,内阁压住了,因为内阁里有沈一贯。

 

    沈一贯是个比较一贯的人,十五年前那档子事,他一直记在心里,讲官这事是张位负责,但沈大人看到叶向高的名字,便心急火燎跑去高声大呼:

 

    “闽人岂可作讲官?!”

 

    这句话是有来由的,在明代,福建一向被视为不开化地带,沈一贯拿地域问题说事,相当阴险。


'1366'
 
        张位却不买账,他也不管你沈一贯和叶向高有什么恩怨,这人我看上了,就要用!

 

    于是,在沈一贯的磨牙声中,叶向高正式上任。

 

    叶讲官不负众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在教书的同时,和太子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

 

    根据种种史料反映,叶先生应该是个相当灵活的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还广交了不少朋友,比如顾宪成,比如赵南星。

 

    老板有了,朋友有了,地位也有了,万事俱备,要登上拿最高的舞台,只欠一阵东风。

 

    一年后,风来了,却是暴风。

 

    万历二十七年(1601),首辅赵志皋回家了,虽然没死,也没退,但事情是不管了,张位也走了,内阁,只剩下了沈一贯。

 

    缺了人就要补,于是叶向高的机会又来了。

 

    顾宪成是他的朋友,朱常洛是他的朋友,他所欠缺的,只是一个位置。

 

    他被提名了,最终却未能入阁,因为内阁,只剩下了沈一贯。

 

    麻烦远未结束,内阁首辅沈一贯大人终于可以报当年的一箭之仇了,不久后,叶向高被调出京城,到南京担任礼部右侍郎。

 

    南京礼部主要工作,除了养老就是养老,这就是四十岁的叶向高的新岗位,在这里,他还要呆很久。

 

    很久是多久?十年。

 

    这十年之中,朝廷里很热闹,册立太子、妖书案,搞得轰轰烈烈。而叶向高这边,却是太平无事。

 

    整整十年,无人理,无人问,甚至也无人骂、无人整。

 

    叶向高过得很太平,也过得很惨,惨就惨在连整他的人都没有。

 

    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最痛苦的惩罚不是免职、不是罢官,而是遗忘。

 

    叶向高,已经被彻底遗忘了。

 

    一个前程似锦的政治家,在政治生涯的黄金时刻,被冷漠地抛弃,对叶向高而言,这十年中的每一天,全都是痛苦的挣扎。

 

    但十余年之后,他将感谢沈一贯给予他的痛苦经历,要想在这个冷酷的地方生存下去,同党是不够的,后台也是不够的,必须亲身经历残酷的考验和磨砺,才能在历史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因为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首辅,在不久的未来,他将超越赵志皋、张位、甚至申时行、王锡爵。他的名字将比这些人更为响亮夺目。

 

    因为一个极为可怕的人,正在前方等待着他。而他,将是唯一能与之抗衡的人。这个人,叫做魏忠贤。



'1367'
 
    万历三十五年(1607),沈一贯终于走了,年底,叶向高终于来了。

 

    但沈一贯的一切,都留了下来,包括他的组织,他的势力,以及他的仇恨。

 

    所以刘廷元、胡士相也好,疯子张差也罢,甚至这件事情是否真的发生过,根本就不要紧。

 

    梃击,不过是一个傻子的愚蠢举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情,能够打倒什么,得到什么。

 

    东林党的方针很明确,拥立朱常洛,并借梃击案打击对手,掌控政权。

 

    所以浙党的方针是,平息梃击案,了结此事。

 

    而王之寀,是一个找麻烦的人。

 

    这才是梃击案件的真相。

 

    对了,还忘了一件事:虽然没有迹象显示王之寀和东林党有直接联系,但此后东林党敌人列出的两大名单(点将录、朋党录)中,他都名列前茅。

 

    再审

 

    王之寀并不简单,事实上,是很不简单。

 

    当他发现自己的上司胡士相有问题时,并没有丝毫畏惧,因为他去找了另一个人——张问达。

 

    张问达,字德允,时任刑部右侍郎,署部事。

 

    所谓刑部右侍郎、署部事,换成今天的话说,就是刑部常务副部长。也就是说,他是胡士相的上司。

 

    张问达的派系并不清晰,但清晰的是,对于胡士相和稀泥的做法,他非常不满。接到王之寀的报告后,他当即下令,由刑部七位官员会审张差。

 

    这是个有趣的组合,七人之中,既有胡士相,也有王之寀,可以听取双方意见,又不怕人捣鬼,而且七个人审讯,可以少数服从多数。

 

    想法没错,做法错了。因为张问达远远低估了浙党的实力。

 

    在七个主审官中,胡士相并不孤单,大体说来,七人之中,支持胡士相,有三个人,支持王之寀的,有两个。

 

    于是,审讯出现了戏剧化的场景。

 

    张差恢复了理智,经历了王之寀的突审和反复,现在的张差,已经不再是个疯子,他看上去,十分平静。

 

    主审官陆梦龙发问:

 

    “你为什么认识路?”

 

    这是个关键的问题,一个平民怎样来到京城,又怎样入宫,秘密就隐藏在答案背后。

 

    顺便说明一下:陆梦龙,是王之寀派。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没有等待,没有反复,他们很快就听到了这个关键的答案:

 

    “我是蓟州人,如果没有人指引,怎么进得去?”

 

    此言一出,事情已然无可隐瞒。

 

    再问:

 

    “谁指引你的?”

 

    答:

 

    “庞老公,刘老公。”

 

    完了,完了。



'1368'
 
    虽然张差没有说出这两个人的名字,但大家的人心中,都已经有了确切的答案。

 

    庞老公,叫做庞保,刘老公,叫做刘成。

 

    大家之所以知道答案,是因为这两个人的身份很特殊——他们是郑贵妃的贴身太监。

 

    陆梦龙呆住了,他知道答案,也曾经想过无数次,却没有想到,会如此轻易地得到。

 

    就在他惊愕的那一瞬间,张差又说出了更让人吃惊的话:

 

    “我认识他们三年了,他们还给过我一个金壶,一个银壶。”(予我金银壶各一)

 

    陆梦龙这才明白,之前王之寀得到的口供也是假的,真相刚刚开始!

 

    他立即厉声追问道:

 

    “为什么(要给你)?!”

 

    回答干净利落,三个字:

 

    “打小爷!”

 

    声音不大,如五雷轰顶。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所谓小爷,就是太子爷朱常洛。

 

    现场顿时大乱,公堂吵作一团,交头接耳,而此时,一件更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作为案件的主审官,胡士相突然拍案而起,大喝一声:

 

    “不能再问了!”

 

    这一下大家又懵了,张差招供,您激动啥?

 

    但他的三位同党当即反应过来,立刻站起身,表示审讯不可继续,应立即结束。

 

    七人之中,四对三,审讯只能终止。

 

    但形势已不可逆转,王之寀、陆梦龙立即将案件情况报告给张问达,张侍郎十分震惊。

 

    与此同时,张差的口供开始在朝廷内外流传,舆论大哗,很多人纷纷上书,要求严查此案。

 

    郑贵妃慌了,天天跑到万历那里去哭,但此时,局势已无法挽回。

 

    然而,此刻压力最大的人并不是她,而是张问达,作为案件的主办人,他很清楚,此案背后,是两股政治力量的死磕,还搭上太子、贵妃、皇帝,没一个省油的灯。

 

    案子如果审下去,审出郑贵妃来,就得罪了皇帝,可要不审,群众那里没法交代,还会得罪东林、太子,小小的刑部右侍郎,这拨人里随便出来一个,就能把自己整死。

 

    总而言之,不能审,又不能不审。

 

    无奈之下,他抓耳挠腮,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解决方案。



'1369'
 
    在明代的司法审讯中,档次最高的就是三法司会审,但最隆重的,叫做十三司会审。

 

    明代的六部,长官为尚书、侍郎,部下设司,长官为郎中、员外郎,一般说来是四个司,比如吏部、兵部、工部、礼部都是四个司,分管四大业务,而刑部,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