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读书指津--(青年版·社科卷) >

第1部分

读书指津--(青年版·社科卷)-第1部分

小说: 读书指津--(青年版·社科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套书是为课外(或业余)阅读而编写的。

通常,这一类型的书多是这样编的:首先对所推荐的书籍做一个内容简
介;其次介绍一下作者生平或时代背景;再次是阐析一番该书的思想内容、
或人物形象、或艺术特色等等;最后附录些书中的名言警句与精彩片段。

这样的指导是否最有效、是否真正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是很可
斟酌的。

我们在做一种新的尝试。这尝试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读书的恒久魅力在
于读书生活的本身。当一个特定的人与一本特定的书相遇时,两者间所构成
的那种交流与心灵经历,是最诱人的。我们所要展现的,不仅是书本身,而
且也是这样一种读书生活,并注重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因此,每个书目的
导读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而谈,而是强调感受独到的一己之得;不要求固定
套路的千篇一律,而强调个性独具的百花齐放。这种将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摆
进去的写法,可能会给读者某些读书生活的感染,从而激发其读书的兴趣。

书目的选择,我们参考了“希望书库”、“百部爱国主义优秀图书”和
教育部历年向中小学推荐的图书馆必备书目等内容,又结合青少年的实际,
兼顾各领域知识的全面与平衡,认真地选定了这批书目。“儿童版”以古今
中外经典性的儿童读物为主;“少年版”以较典范的普及性读物或选本为主,
旨在开阔视野,构筑进一步深入阅读的基础;“青年版”以人类文化史上的
一些经典名著为主,可使读者对人类文化与历史获得一些较深入而系统的认
识。按照这样一个过程读书,我们想是比较实际和有益的。因此,这套书所
指定的书目也可以作为个人购书或学校图书馆藏书的一个重要参考。

书中“导读书目”与“提要书目”的区分,并不是重要性与否的区分,
许多列入“提要书目”的书,在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与影响力其实并不亚于“导
读书目”所列的品种。进行这种区别,一是希望在有限的篇幅里纳入更多的
内容,以给读者提供一个更大的择书空间;另一方面也考虑了不同的书对不
同年龄读者的适应性或代表性。所列书目的版本,一则考虑到其较强的权威
性,二则顾及它对读者的适应性,此外也兼顾了所荐版本的相对流行性,以
使读者便于觅得。有些书版本很多,我们就不作具体推荐了。

读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而且也是最有效的思维训练。即便是在“多媒
体”、“信息时代”的今天,文字阅读所必须诉诸的那种想象力与形象再造,
仍是别的媒体所无法取代的。所以,读书生活永远不会过时。


哲学、心理学

[综合导读]

哲学的英文单词是 philosophy。philosophy 由两个希腊字构成, philo
意为爱,sophy 意为智慧,合成爱智慧。由此可见,哲学是诉诸人的理性的,
理性中的最高境界是智慧,哲学是智慧对世界的分析和探索。这种分析和探
索的动力是爱。所以,说到头,哲学是从感性出发抵达理性的。作为一种心
灵智慧的学问,我们把心理学也放到这一块中来,以使哲学智慧获得一种认
识论的深化。

如今哲学已经成为一门学问、一个学科、一种专业。在专业分工日趋细
密的时代,哲学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在外行人看来,它似乎是某些
智力优越者的专利,是某些深奥费解的高头讲章,它拒绝所有人间烟火,在
某个高远的云端用智者的目光俯视芸芸众生。

我想,这种理解要么是我们的一种误会,要么是哲学家们进了误区。在
我看来,爱智慧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素质。在此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可以称得
上是爱智者,也就是哲学家。哲学并非某些人享有的特权和专利,事实上它
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时刻被人们体验、发现、爱。这种状态构成的是
一种哲学的生活。每个人都置身于这种哲学的生活中。此外,还有一种所谓
哲学的专业,它由一系列著书立说的哲学家及其著作学说构成。这是一个哲
学书的世界,哲学书的世界与人的世界息息相通,并从人的世界获得活力和
灵性。

人类文明悠久深远,积累而成的书的世界也堪称浩渺无边。哲学书和所
有图书一样,也有优劣之分。读哲学书和读其他书一样,也有循序渐进之说。
常规的想法,最初不妨读一些哲学史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汗牛充栋,选择
时自然应找名家名作,如罗素《西方哲学史》、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就
是。哲学史著作在某种意义上可比作地图,它使一个哲学书的读者对哲学家
和哲学书的世界有了一个全局的认识。接下来他应该去占领一个个重要的地
区。何谓重要?某种哲学初始的东西和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就可称重要。就中
国哲学来说,儒家必读《论语》,道家必读《老子》、《庄子》,法家必读
《韩非子》。这种源头性的著作一旦读过,就仿佛抓住了某种哲学的根本,
以它为本演化而成的庞大的哲学体系就可能迎刃而解。同样,某种哲学的代
表作,如启蒙主义哲学的《哲学通讯》(伏尔泰)、生命哲学的《作为意志
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存在主义哲学的《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
都应该是哲学的必读书。代表作好比某种哲学的顶峰,登上了顶峰,就等于
获得了俯视的高度,一切都变得一目了然、成竹在胸。

的确,读书既要有面的铺展、全局的把握,又要有体的纵深、奥义的索
解。读哲学更是如此。这一切其实都属于老生常谈,每个阅读者只有在读的
过程中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神会与妙悟。

(黄伟林)


[导读书目]

《西方哲学史》(上、下)

[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上卷,马元德译下卷,商务印书馆出
版。

罗素说:哲学史已经很多了,但据我所知,还没有一部其目的与我为自
己所定的完全相同。

套用罗素的句式,我想说:哲学史已经很多了,但我所读过的,还没有
一部像罗素这部哲学史这样富有魅力。

众多哲学史都有着罗素曾经指出过的毛病:每一个哲学家都是仿佛出现
于真空中一样;除了顶多和早先的哲学家思想有些联系外,他们的见解总是
被描述得好像和其他方面没有关系似的。

罗素的哲学史则相反,他说:在真相所能容许的范围内,我总试图把每
一个哲学家显示为他的环境的产物,显示为一个以笼统而广泛的形式,具体
地并集中地表现了以他作为其中一个成员的社会所共有的思想与感情的人。
他认为: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
的结果,他们也可能是塑造后来时代的政治制度及信仰的原因。罗素坦率地
陈述他写作这部哲学史的目的:我的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
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份。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
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

应该说,这部由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三卷合成的洋洋80
万言的《西方哲学史》是实现了罗素的目的的。它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
有力的论述,证明了作者的基本观点:哲学,从远古以来,就不仅是某些学
派的问题,或少数学者之间的论争问题。它乃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然而,这种富有个性和洞见的思想并未构成罗素这部哲学史的全部魅
力。作为一部哲学史,我认为,罗素不仅拥有与众不同的哲学观,而且拥有
大多数现代哲学家所缺乏的科学素养和文学才能。罗素常说:“哲学家太懒,
不研究数学,或太笨,不懂得科学。”这个评价实际上一针见血道出了现代
哲学家的通病。现代哲学家由于科学方面的无知,而满足于在自己营造的一
堆艰深概念中兜圈子,讨论问题缺乏一个宽大坚实的基础,表述的观点也往
往云山雾罩,含混玄虚。相比之下,罗素显得卓然不群,因为,他不仅是一
个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数学家,他曾与怀德海合作,完成了三大卷巨著《数
学原理》,对20 世纪的科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外,罗素又是一个举世瞩
目的文学家,一生中写了大量散文,甚至还出版过两部短篇小说集。由于他
在文学领域的造诣,他被授予瑞典皇家学院颁发的1950 年度的诺贝尔文学
奖。可以说,哲学,数学,文学是罗素一生驾驭的三驾马车,他驾驶着这三
驾马车,走过了一段漫长而且辉煌的路程。

一个人在一个领域取得成绩,这是容易理解的。一个人能在三个领域,
而且是跨度如此大的三个领域取得成绩,这在专业分工细密的20 世纪,堪称
奇迹。我们缅怀古典时代的大师,他们常常能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成就
于一身,在各种各样的领域显示他们卓越的智慧。然而,进入现代,人类的
智慧似乎已经高度职业化了,像罗素、爱因斯坦这种能超越专业领域,多方
面显示自身才能智慧的大师,已经凤毛麟角。正因此,他们的名字才能从他


们的专业领域超拔出来,成为人类最高智慧的象征;他们的精神才能从他们
生活的时代高高扬起,与人类各阶段的大师们的思想遥相呼应。

与众不同的哲学观,哲学、科学、文学全方位的博学通识,这一切已足
够说明罗素《西方哲学史》的巨大魅力,但我觉得还不够。我认为还值得指
出的是,罗素不仅博学、独特,臻于高远的精神境界,而且平易、求实,乐
于与平凡的大众交流。确切地说,《西方哲学史》不仅是一部令专家学者佩
服的书,也是一部让大众读者明白的书。罗素出身于名门贵族,但他的写作
从来不呈现高高在上、智力优越的姿态,他十分重视大众读者,尽可能把深
奥的哲学问题用平易朴实的论述加以表达,并努力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使
哲学变得生动和充满活力。瑞典皇家学院安德斯·奥斯特林在罗素诺贝尔文
学奖的授奖辞中就表达了这一看法,他说:“他论及人类知识和数学逻辑的
科学著作具有划时代意义,堪与牛顿的机械原理媲美。然而,诺贝尔奖并非
旨在肯定他在这些特殊科学领域里所取得的成绩。在我们看来,更为重要的
是罗素的著作为广大的公众所写,因而卓有成效的保持了大众对整个哲学课
题的兴趣。”

(黄伟林)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著,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上小学时,学校就开设有政治课。政治课中多少包括一些哲学内容。
上中学,则开设有哲学课。这哲学课一直开到大学。虽然我不是哲学专业的
学生,但哲学课却纠缠了我很多年。我把哲学当做一个想摆脱又摆脱不掉的
包袱。

然而,1985 年,也就是我大学毕业的第2 年,我改变了我对哲学的看法。
原因在于我买到一本刚刚出版的书,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
书改变了我原来对哲学的认识。我没想到,哲学竟然是如此有魅力的一门学
问。

首先,是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传统的理解打动了我。他认为,“中国
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
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他认为,“专就中国哲
学中主要传统说,。。它既入世又出世”;他认为,“照中国的传统,。。
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显而易见,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彻底刷新了我原来从教科书那
儿获得的对哲学的理解。尽管教科书都强调哲学是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但在我的感觉里,这所谓哲学都是离我们过于遥远的东西,它虽然正确到无
懈可击,但却与我们无关。冯友兰先生的理解一下把哲学从遥远陌生的国度
拉回到我的心里,或者说,因了冯友兰先生的指点,我发现原来哲学就隐藏
在我们心底。冯友兰先生这本著作把我们每个人心中必然存在的哲学感觉开
发出来了。

其次,是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历史的梳理打动了我。过去我一直认为
哲学是一种阐述普遍性的学问,是唯一绝对真理的代名词。然而,冯友兰先
生以从容冷静的笔调叙述了中国历史上各种哲学流派的发生和演变,探讨了
各种哲学流派的理念和方法。我因此始知哲学原来也是充满人情味和个性色
彩的学问。它并非高悬天际可望不可及的抽象说教,更非飞扬跋扈者专横霸
道的一元官腔。书中描述的所有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