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华美酒谈 >

第7部分

中华美酒谈-第7部分

小说: 中华美酒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包含到了里面。饮酒唱歌,言志抒情,是人们最惬意的事情之一,它可以使人尽情、尽兴、尽善、尽美。
  隋唐时期,为歌唱写作的诗人很多。李白、元稹、王维、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李益等诗人的不少诗,都曾被人们传唱,其中不少与酒有关,例如李商隐的《杨柳枝》: 
  暂凭搏酒胜元悔,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似惜长条。
  杨柳枝乃乐曲名。有白居易诗为证:“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又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唐代曾广为传唱。此曲原是一首琴歌,因琴歌将王维的诗重复了三次,故取名为《阳关三叠》。这首琴歌在流传过程中,渐渐脱离歌词成为一首古琴独奏曲。《阳关三叠》曲,成为七弦琴“琴歌”之代表作。《阳关三叠》三段歌词中音乐的处理,是一个曲调加两次变化重复。上阙音乐造成了一个低缓沉闷的气氛,抒发了亲友离别留恋、悲痛的心情。下阙音乐使人感情波动,依恋不舍,频频劝杯,只盼来日重逢。结尾几个角音的同时重复,更加强了无限留恋的感情。
  酒与音乐的结合在宋词中则发挥得淋漓尽致。词是隋唐燕光曲子的文学产物,主要特征是倚声填词,苏学士词需大汉抱琵琶歌大江东去,柳郎中词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作为词的极盛时期宋朝,词里随处可见酒的踪迹。
  宋代及其以后,宫廷仍然有大型音乐机构和音乐表演,只是更重视戏曲音乐的表演了。《武林旧事》中记载有南宋“圣节”时的饮宴乐舞盛况,共记载了43盏的饮宴乐盛,真是盛况空前。


三 酒与文学艺术(2)


  元代的歌曲——散曲,曲牌甚多,其中醉花阴、倾杯序、醉太平等都与酒有关。无论杂剧或南戏,还是散曲,以酒入词进行歌唱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例如白朴的杂剧《韩翠颦御沟流红叶》的女主人公宫女韩妇人所唱的一段煞尾即为:“稳坐着白象床,满斟着碧玉瓯;用鲛绡将红叶儿怀中搂。你与我递一盏儿新婚庆喜的酒。”
  明代和清代的音乐,最有代表性的是民歌与小曲。有些与酒有关的民间歌曲中,歌名中就有酒,例如《骂杜康》、《上阳美酒》、《醉归》等等。有的内容中唱了酒,例如吴畹卿传谱的《山门六喜》,唱的就是鲁智深醉打山门的故事。
  大型饮宴与音乐的结合只占浩如烟海的酒与音乐相伴的极少部分,酒与音乐的结合更多的是体现在民间。音乐与酒,都是人类情感的结晶。几千年来,在中华大地,美酒飘香歌绕梁。芬芳的美酒,美妙的旋律,丰富着人民的生活,成为中华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酒与书画
  酒,被当作是书法家、画家借以激发灵感的源泉。借助酒兴,可以使他们淋漓尽致地表现个性,展现生活的趣味,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作品来。
  古代书法家、画家在创作中亦离不开酒。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开始时向卫夫人学书法,后去作官,与东土士子日尽山水之游,饮钓自娱,书法更加精进。其著名代表作《兰亭集序》,便是他于绍兴兰亭和孙统、孙绰、王蕴等四十一人聚饮时写就的。唐代的张旭,可谓中国的草圣,唐文宗李昂将他的狂草与李白的诗歌、斐景的剑舞看成世间的“三绝”。而他的“草书”,往往是在酒后完成的。在杜甫的《饮酒八仙歌》中,有“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的诗句。时人称他为“张颠”,称他的狂草为“醉墨”。其实他也不是真醉,他在酒后呼叫狂走,不过是乘一时之趣,使平时练就的功夫得到更好的发挥而已。苏轼也对“醉墨”颇为欣赏,将其作为新建屋堂之名:“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消百忧。”
  宋代书法家苏舜钦,官运不佳,被谪放到苏州时,常练草书,有时酒酣落笔,较之平时更洋洋洒洒,别具一格,人争相传之。明朝遗臣朱耷,往往于醉后挥毫,人们知其嗜酒,闻字、画“皆得其醉后”,所以,为了得到他的作品,便“置酒招之”,将纸、墨置于席边,待酒兴大发,他便开始泼墨,结果是“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而“醒时,欲觅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万镒于前夕顾也!”(见《清朝艺苑》)
  绘画与书法一样,要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必须有娴熟而深厚的技巧和功底,并心有所感而寄于笔墨,理论上要求“得意忘形”、“逸笔草草”,“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仅书法家创作借助于酒力,许多画家亦然。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道子画人物……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有余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关于唐代画家吴道子饮酒的事,史籍上多有记载,如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说他“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在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有寺院主持以酒换取吴道子画的记载。这都表明酒与吴道子的画之间,一定有些关系。明代画家唐伯虎,筑室于桃花坞,饮酒作画,以卖画为生,求画者往往携酒而来,才可得一画。
  古代与饮酒有关的名画比比皆是:东汉壁画《夫妇宴饮图》;“砖印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之一——阮籍》;晚唐孙位的《高逸图》,此图原应是画“竹林七贤”的,因图只存山涛、三戎、刘伶、阮籍四人,故残卷得“高逸”之名;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南宋刘松年的《醉僧图》;明代刘俊的《雪夜访普图》,是宋代赵匡胤雪夜走访赵普的历史故事图;明代仇英的《春夜宴桃李图》,这是一幅文人士大夫宴饮的图画;明代丁云鹏的《漉酒图》,此图描绘了陶渊明过滤酒的场面;清康熙《五彩钟馗醉酒像》等。上述作品充分地说明酒与书画艺术不解之缘由来已久。
  我国古代借酒作书、作画者,远非上述。可以说,大部分画家和书法家的许多艺术精品的产生,都与酒密切相关。当然,他们之所以能创造出精湛的艺术品,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的勤学苦练。但是,也绝不能忽视酒对书画作品的诞生所起的巨大推助作用。
  4。酒与舞蹈
  中国的各民族大都保留着本民族的酒礼习俗和歌舞文化。而酒与舞的不同的结合形式,恰恰最能体现出各民族的生活习性和民族性格。在诸民族自发的礼仪交往中,酒与舞往往被视作最隆重的仪式和最热诚的接待,是最恰当、最美好的祝福和祝愿。在一些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酒与舞蹈被视为珍贵,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苗族人民居住的山寨往往被人称作“歌山”或“花山”,这正是苗家人喜爱歌舞的形象的比喻。苗家有一句俗语,“苗家无酒不唱歌”。可见,酒歌在苗族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酒歌优美的旋律和节奏,正是苗家丰富多采的舞蹈的伴奏。酒、歌、舞的结合构成了苗族豪爽、开朗的民族性格和他们好客、敬客的个性。从苗家婚礼酒歌中的“楼板舞”中,即可体会到这种民族的性格及其淳朴、憨厚的民族风尚。
  当某家的儿子通过自由恋爱的形式,娶到了一位称心如意的好媳妇时,村寨里的青年男女就要汇集到新郎家中讨喜酒吃。新人将朋友们邀请上小楼,打圈围坐在一起,这时朋友们唱起酒礼歌,新人赶紧捧出美酒来,供大家品尝。当酒酣歌兴之际,姑娘们走进圈内,小伙子们围在四周,拍手跺脚,旋转跳跃,跳起了“楼板舞”。掌声啪啪,楼板咚咚,歌声琅琅。狂欢之际,那新搭起的木板小楼似乎承受不住这么多的欢乐和幸福,嘎嘎作响,颤颤悠悠,整幢小楼似摇摇欲坠,这时家人们要赶快扛来大圆木在楼下支撑“抢险”。歌声、笑声、掌声、喧闹声、小楼板的咚咚声响彻山寨,传播着一片浓情,一片蜜意。
  《康熙鹤庆府志风俗》记彝族风俗云:“彝俗;饮必欢呼。彝性嗜酒,凡婚丧,男女聚饮,携手旋绕,跳跃欢呼,彝歌通宵,以此为乐戏。”寥寥数语,将彝族人民古朴、庄重、粗犷、豪放的性格刻画得十分鲜明。彝族人民不愧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让我们欣赏一下彝族姑娘出嫁时的“酒礼歌舞”:天黑了,在主人家门前院坝场子中,篱笆园内,天井溪旁,到处燃起一堆堆的篝火。人们纷纷围在火边,由“酒礼婆”唱“勺果车”(酒礼舞的开头歌)后,宾客们开始跳起“酒礼舞”。
  酒礼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女性跳,以歌为主,舞蹈为辅。舞蹈者列成长龙阵,逆时针方向边舞边歌,缓缓踏步而行。歌词内容丰富,有赞美父母养育之恩的,有表现姑娘与父母难舍难分的,有祝愿姑娘生活幸福的……通常人们唱一阵歌,跳一阵舞,饮几杯酒,辗转轮回,时起时伏,歌、舞、酒深深地融合在一起,场面十分隆重、热烈。直至通宵达旦,酒礼婆唱“鼠果者”(收尾歌),酒礼才告终。


三 酒与文学艺术(3)


  另一种是男性青年跳的酒礼舞蹈。歌声伴舞起,舞随歌势行,是这一酒礼舞的特色。首先唱祝酒歌,满桌的酒肉佳餐,是彝族的礼信,先民留给后生的古老习惯。舞蹈的基本动作是模拟“锄土劳动”的姿态,即以腰为轴心,上步弯腰,踏地,回步,端腿直立,手足上下合拍,一起一伏,自然舞动。
  接着是“补士”(男女双方的总管)对唱,众宾客手挽手,以“摆手舞”相伴。
  对唱歌声一止,酒礼场上群情激奋,同跳“阿左娥”。边舞边唱,舞蹈古朴庄重,节奏单一。领舞者还往往根据自己的感情变化,即兴编舞表演,群舞众人不断吼叫,使舞蹈气氛更加热烈,场面也随之更为壮观。
  生活在我国北方大草原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生活中更是离不开酒和舞蹈。无论是狩猎归来,还是放牧休息,牧民们燃起熊熊篝火,烧烤猎来的兽肉,此时和着悠扬的马头琴声,歌声此起彼伏。牧民们举杯对饮,翩翩起舞。在这些活动中人们体验深情厚谊和幸福欢乐。
  在一些带有竞赛性质的民间盛会中,例如蒙古族的“那达慕”,藏族的“跑马节”、“转山会”等,更是离不开美酒和舞蹈。一边是烈马奔腾,一边是歌声荡漾。一边是英雄畅饮,一边是舞袖飘扬。美酒敬壮士,艳舞舒芳心。酒舞融情,更是一种豪放,一脉柔情,总之都是美。
  中国几千年的酒舞历史,再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现象,如此丰富的酒舞生活,为古今艺术大师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舞台上,酒与舞的契合创造出种种风格美。昆曲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太白醉写》一戏中的“一点三颤”,“一歪一斜”,表现了“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的飘逸潇洒,豪放无羁,不畏权贵的艺术形象;京剧《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在突出“醉”字的同时,又立足于“舞”来刻画武松的威武勇猛。这些个性鲜明的形象,使人在欣赏之后,倍感那种酒与舞的结合带给人的畅快。无论是历史的真实,还是艺术的演绎,酒与舞蹈都极大地美化着人类的生活,丰富着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内涵。


一 中医药酒(1)


  1。 药酒的历史
  药酒,古代同其它酒统称“醪醴”,在中医方剂学上又称为酒剂。所谓药酒,顾名思义就是指酒与中药相配制而成的。通常是把药物或食物按照一定比例系数浸泡在白酒、黄酒、米酒或葡萄酒中,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于酒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去掉药渣所得的口服酒剂,也有一些药酒是通过发酵等方法制得的。其实,酒本身就是药,酒与医药结合可使某些药物更迅速地发挥药效,这就使酒与药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药酒方。可以说药酒的形成是我国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创举。
  酒与中药材结合,可以增强药力,既能防治疾病,又可用于病后辅助治疗。
  我国有目的地运用药酒,有意识地将药与酒配合的历史已源远流长。古代医生在治病时,为了使药物发挥更好的疗效,通常会借助酒来增强药力。可以说,药酒的起源与酒的产生是分不开的。《说文解字》记载:“医,治病工也。……医之性,然得酒而使。”即治病离不酒,和酒有密切的关系。距今2000多年以前,我国医学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就专设有“汤液醪醴论篇”。所谓“汤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