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坛经讲记 >

第21部分

坛经讲记-第21部分

小说: 坛经讲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智常听六祖这段开示后,豁然大悟!于是,说了一首偈:“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这四句偈的大意,是说他自己以前的过失,确实是无端生起的知见。学佛之人最怕的就是著相,菩提是觉,著相是迷,哪有著相求觉的道理?你要想开悟,你有这一念就是开悟的障碍。所以,真正要求开悟,是心里一念不生,而一切境界了了分明,这才有入处。智常又说:“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自性’就是大觉的根源,称作佛性,亦称心地。‘随照’,随著见知照了万物;‘枉’是冤枉,冤枉是说念念迁流。这是讲凡夫地的境界。后两句是歌颂六祖开示之德,‘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若没有到祖师这里接受指导,必定依然是趣向于两头。‘两头’,一个是‘存无见’,一个是‘守空知’,这两头都是障碍,两头都不能悟入。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智常禅师问六祖:‘佛法常讲三乘法,又说最上乘,弟子不了解这个道理,希望祖师开示。’六祖说:‘你学道,要懂得观自本心。’观自本心,就是观照般若。在一般经论中,是以观世音菩萨做代表,观世音菩萨的方法就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闻是用的耳根,所以叫反闻。观是讲见性,叫返观;《心经》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者’即是。所以,要著重在‘观自本心’。这一句,大乘佛法虽然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无论讲多少法门都不离这个原则。我们能掌握这个原则,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很容易成就。‘莫著外法相’,只要你执著心外的法相,事情就麻烦,所有的障碍都起来了,我们俗话说‘放不下’。因此,不但世缘我们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譬如,我们念佛,念佛也得要‘三轮体空’。佛号二六时中绝无间断,不执著能念的我相,不执著所念的佛相,不执著所执持的名号,这就叫念佛三轮体空。所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种念佛法就是‘观自本心,不著法相’,如此才能得到一心不乱,上品上生。

 

六祖说:‘法,哪有四乘?四乘法是从人心有差别而说’。‘见闻转诵是小乘’,小乘根性小,仅依据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而勤诵经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像这样的人确实是有,不但有而且还不少。他虽然是念《华严经》、念方等经、念《法华经》,如果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还是修小乘法。‘悟法解义是中乘’,悟是觉悟,你对于佛所说的一切法义能够了解;换言之,你比前面一种要进步一等,前面是但诵不解义,现在你能解义而诵。可是虽解义,你没有实行,所以法的真正境界你无法证得。你所解的义,依然是别人所证的境界,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并非你自己亲证的境界,所以称为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他能依法修行,必定是义理明白通达,所以才能依教奉行。行帮助解,解也帮助行,行解相应,相辅相成,这样才是一个大乘菩萨。三乘是这么来的。最上乘,‘万法尽通’,对于一切万法无不通达,‘万法俱备’。这两句话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必得真正明心见性才能达到这个境界。要到这个境界,必须‘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这是最上乘人,也是圆满见性的人。

 

学佛,当然最好是要出家。‘出家’的意思,‘家’是指枷锁之家。佛说,离开妻子、眷属、田宅形式之家,并不重要,要紧的是要心出家,要出烦恼家、要出生死家、要出无明家,这个问题才能解决。莲池大师说,‘身出心不出’,这没有用处;‘心出身不出’,譬如一些在家居士,他心里向道,身虽然没有出家,他的修行果证与真正出家人并没有两样。真正出家人是‘身心俱出’,他才能有大成就,就是此地讲的‘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他无论修哪个行门,都会有卓越的成绩。

 

这次在南部讲经,有一位同修告诉我:高雄妙藏寺养著有一条狗,这条狗吃素,而且每天早晚课它都参加,到打三皈依它就退去。这件事情很久了,有一天,有一位外面的出家人到这地方来,大家就把这只狗的传奇故事讲给他听。这位出家人一听之后,心里就明白,这只狗是有来历的,必定是这个庙里过去的住持,转生投到狗胎了。它还带有前生的习气,还知道吃素,知道做早晚课,还像住持和尚一样,到打三皈它就退出去了。这位和尚把狗叫过来,给它一番开示,告诉它:你现在的身分不一样,你已经不是住持,必须早晚课做完才可以离去。这只小狗很乖,听了之后,果然以后每天早晚课做完它才离开。由此可知,修道之人,若不能了道,后果是不堪设想。这只狗,它的业障还并不太重,虽然堕到畜生道,它还能带著前生浓厚的习气。如果罪业深重,堕地狱、堕饿鬼,就不堪设想。

 

由此可知,修道之人,唯有了道(证道),在念佛法门来讲就是确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古德说:‘一子成佛,九祖升天’,我们若是为报恩、为偿还无量劫来与一切众生的债务恩怨,我们要想报答他、要想了结它,最好的办法就是修道要证道。换言之,你能真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问题就解决了,你的恩也报了,债也偿了。如期不然,恩不但不能报,债务只有增加不会减少。你要想了道、要想往生,此处几句话要特别记住,就是‘一切不染,离诸法相’。念佛、修道,最重要的是清净心、平等心。心不清净就不能见道,心不清净就得不到一心;换句话说,你在果地上就不自在。

 

六祖大师在此特别告诫我们,最上乘的法,不是我们不能修,人人都可以修。‘乘’就是行,就是讲的修行,不在口争。你必须要自修,不要问我。‘一切时中,自性自如’,认识心性之后,湛然不动,本自如如。智常禅师听了六祖开导之后,礼谢,侍从大师,一生追随都没有离开。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

 

志道禅师到曹溪请益,说明自己出家以来都是读诵《涅槃经》。《涅槃经》有两种译本:北凉时代昙无谶译,四十卷,称为北本《涅槃经》;另一种是刘宋时代译的,三十六卷,称为南本。此处是指北本四十卷经,在大乘佛法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志道禅师在这部经用了十年多的时间,虽然功夫用得这么深、这么勤,对于《涅槃经》的大意还是不能明达,于是到曹溪请六祖指导。

 

师曰。汝何处未明。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

 

六祖问:‘你对这部经哪些地方有疑惑、不明了?’志道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对这首偈有疑惑。’在大乘佛法里,这四句非常著名,古大德注疏常引用,这是出在《涅槃经》第十三卷。经中有一则公案,世尊在过去生中修道时,为半偈而舍身就是为这首偈。因为他出生在一个没有佛法的时代,那时他住在雪山,帝释天主见到这个修行人,心里感到非常惊奇,就故意变成一个罗刹的模样;罗刹是恶鬼,样子看起来非常恐怖。来到雪山离他不远的地方,说了两句话:‘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个修行人听到这声音就到处找,找不到人,后来发现一个罗刹在不远的地方,就问罗刹:‘这两句话是不是你说的?’罗刹说:‘是我说的。’他说:‘一首偈应当是四句,你只有上半偈,下半偈是什么?’罗刹说:‘我已经饿了好多天,你要我说出来,要等我吃饱。’他说:‘你吃什么?’罗刹说:‘我吃活人的肉。’这位修行人告诉他:‘你把下面两句说出来,我愿意舍身把身体供养你。’罗刹说:‘我怎能相信你为八个字就肯牺牲生命来供养我?’修行人说:‘我是一个修道的人,决定没有妄语,十方诸佛都可以为我作证。’于是,罗刹就为他说出后面这两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首偈确实是《涅槃经》最重要的思想。志道禅师对这四句有疑,确实是将《涅槃经》的中心大意掌握到。

 

师曰。汝作么生疑。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六祖问:‘你对这四句话为何生疑?’诸位细看志道这几句话,就知道他有许多地方曲解意思。第一个错误,志道说:‘一切众生皆有二身,一个是色身,一个是法身。’这是大乘经常讲的,可是在这里他就发生误会,殊不知佛所讲的色身与法身是一不是二,他把它看作二不是一,对这四句偈当然就解不开。第二点,他说:‘色身无常,色身就是我们现前这个身体;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法身是常住的,但是法身无知无觉。《涅槃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到底哪一个身寂灭?是色身寂灭,还是法身寂灭?哪一个身来享受乐?是色身享乐,还是法身享乐?若是色身的话,色身是有生有灭的,即有生有死,色身死的时候,四大分散,这是苦,苦怎么可以说乐?若要说是法身,法身寂灭,同无情的草木砖石一样,它也不会享乐!’志道又说:‘法性(法性就是法身)是生灭之体,五蕴(指我们的色身)是生灭之用。’体是一个,就是法性;用是五个,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一体五用,生灭是常’,这是假定的,如果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这个讲法,我们听起来似乎很合乎道理,实际上这是歪理,都是曲解意思,误会了。但是这种误会在我们凡夫常情看起来,似乎是这样的。‘若听更生’,更生就是再生、复生。‘如果生灭还能再生的话,有情的众生就不断不灭。不准许他更生的话,那就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一切诸法都被涅槃所禁止、所制伏,这样,连五蕴的色身尚且不得生,又何乐之有?’这一段就是志道禅师对于这四句偈的误会。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

 

六祖说:‘你是佛弟子,你怎么学外道?外道才有断见,才有常见。’志道说的‘若听更生’是常见,‘不听更生’是断见,这两种见解都是错误,这是见思烦恼中的边见。六祖说:‘你怎么可以拿边见来议论最上乘法?’这是首先指明他错误的根源,然后再为他开示,破除他的邪见,启发他的正见。‘据你所说,色身以外还有个法身?离了生灭再求寂灭?’这就是志道不能体会最上乘的原因,他不晓得色身与法身是一不是二,生灭与寂灭也是一不是二。最上乘人要在色身中见法身,要在生灭中见寂灭,这才能体会这四句偈的大意。六祖说:‘你又推测涅槃常乐,而说有一个身去受用它,这是执著、吝惜生死而不能舍弃,依然是耽著世间五欲之乐,病就在此。你应当要知道,佛陀是为一切迷惑的众生,这些迷人都是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虚妄分别一切法为外面的境界相,贪生怕死,念念迁流,不晓得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因为不能了解事实真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