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

第98部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第98部分

小说: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ぃ鬃蜕芯褪墙涛癯ぃ蔷褪茄档汲ぃ嘣壕褪亲芪癯ぃ扑淙徊灰谎堑闹词峦耆嗤K灾泄粤值淖橹衷诘拇笱且谎模谜飧隼磁嘌瞬拧O衷诎煅У暮芏啵缙餐κⅲ懿荒艹删停炕故悄选D言谀睦铮磕言诿挥欣鲜ΑT缒辏依肟鸸馍骄偷交晕幕г喝ソ淌椋鞘焙蚪形幕г海畔逑壬斓摹N以谀歉龅胤浇塘宋迥辏陶苎担孟窠倘昙陡哪昙叮鹁苎АU畔壬煺飧鑫幕г海衷谑俏幕笱В液艽蟮钠羰尽0煅г阂鲜Γ运劝煅芯克械难鞘裁醋矢瘢克妒俊K飧鲅芯克遣┦堪啵芯克弦党隼粗笤侔煅г海蔷妥隼鲜Γг豪锩娴慕彩Α⒏苯淌凇⒔淌冢庋0炱鹄础K越裉煲旆鸾檀笱У米咚飧雎纷樱劝煅芯克嘌鹈诺难芯可?梢园炝礁霭啵妒堪唷⒉┦堪啵惺沾笱П弦瞪黾摇⒃诩叶伎梢浴S辛苏馀ψ试侔煅г海裳г涸倮┐缶头鸾檀笱В绻皇钦庋模秃苣咽盏叫Ч�

  所以我当年在文化学院这个五年,自己很有受用,体会也很多,将来佛教怎么个发展。可是这么多年,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是成就了自己,非常想帮助别人,不容易,因为学佛这一门学问跟世间学术不一样。学佛的条件,我常常讲十六个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你才能学佛,你才能入门。如果这十六个字沾一个,你就入不了门,这是佛法跟一般世间法不一样的地方。今天无论你是在家、出家,你能真把这十六个字放下,入佛门了,这十六个字没放下,没入门,这个自己不能不知道。在讲堂里面,我还说得更贴切、更真实的话,我说我这十六个字你统统放下,你是不是真的入门?用《华严经》的标准,只在门口没进去。要怎么样才能进去?必须是佛陀在经教里面给我们讲的标准,你真的入门。那个标准是什么?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你入门了。在《华严经》里面是初信位的菩萨,你证得了,在小乘里面是须陀洹果,你证得了初果,这才叫真的入门。所以我讲的放下十六个字,带你到门口,差一步,没进去,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我们这十六个字还没有放下的话,你距离门口还有相当的距离,远之远矣,你怎么能讲经?

  所以佛法难,难在这个地方,就是要把世间名闻利养舍掉,要把自私自利舍掉,然后进一步,真的符合世尊所说的条件,放下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入门了,真入门了。在大乘里面,你就是《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十信好比是小学,你就真正进入小学一年级,不是凡人,是圣人,小小果,非常可贵。为什么?证得这个果位,三不退里面你就得到一种,位不退。你没有离开六道,但是保证不堕三恶道,你在天上人间七次往返证阿罗汉果,阿罗汉是第七信的位次。七次往返,真的好像是一次往返提升一级,七次往返的时候证阿罗汉。证阿罗汉,六道就没有了。六道没有了,还到不到六道来?肯定会来,但是来不是受报的,不是受果报的。来干什么?来度众生的,来行菩萨道的。阿罗汉有这个能力与一切众生,与六道里面众生感应道交,六道里头有缘众生他心有感,阿罗汉有应,他以应化身到这个世间来,很多,也不是少数。从前李老师告诉我,在中国过去译场,就是翻译经典的场所,这里面从事于翻译工作的人,许多都是三果以上,所以他没有把经翻错,他不是凡夫。三果圣人是阿那含,四果是阿罗汉,这个阶级的人见惑断了,见惑的习气都没有了。思惑他们正在断,三界九地八十一品的思惑还没断尽,断尽就证阿罗汉果,这是真正入佛门。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难,然后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八万四千法门不容易修。那怎么办?诸佛如来慈悲,无一不是教导我们指归净土,特别是在末法,你走这条路肯定走得通。

  持戒念佛,把《弟子规》学好、把《弟子规》真正落实就是持戒。要真正做好,我们的业障习气太重,自私自利这个念头太强,想断断不了,怎么办?先求因果的教育。从哪里入门?我自己入门是从《了凡四训》,我得受用。云谷禅师传给袁了凡的功过格是什么?是《太上感应篇》。因果搞清楚了,依《太上感应篇》或者是《文昌帝君阴骘文》,认真的学习,学忏悔,明因果,忏除业障,我们才能够与佛法相应。真心学佛,我们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在这个世间,要记住,这个世间逢场作戏,人生是一场戏,人生是一场梦,不要再计较!没有一样不好,跟什么人都能够和睦相处,为什么?我过几天到极乐世界去。我也希望大家都去,你不去我也不能勉强你,你说你的心多清净,你的心多么广阔,多么自在,多么欢喜。从今而后,再不把别人的事情放在心上,别人的事情放在心上是伤害自己,伤什么?把自己的清净心变得不清净。自己的事情都不能放在心上,何况是别人的!心要怎么样?心要清净,心要无一物。

  能大师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无一物就是物质现象、精神现象都没有。我们从这一份《还源观》里面读到,自性清净圆明体,里头什么都没有,这是真心,这是本性。见性成佛,我们见不了性,就是因为心里东西太多太多。说东西你不能体会,换个名词,你的妄念太多,妄想太多。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妄想,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它是和谐的。真正和谐,对一切人和谐,对一切万物和谐,对整个宇宙和谐,里面找不到对立、找不到冲突,这是自性清净心,学佛不是学别的,就是学这个。心净则佛土净,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凭什么到那边去?凭清净心。不想自己,也不想别人,这就恢复到清净。在这个世间,人还没走,我们可以随缘尽分做一桩事情,这桩事情就是为正法培养继起的人才。找谁?找自己,真正发心。我们尽心尽力来营造这个缘分,这就是建一个小型的道场,不必富丽堂皇,不必很大。也就是凡是能够引发我们烦恼习气的这种缘,我们要把它断掉。所以古人为什么要住茅蓬、为什么住山洞,有道理,这样的场所把引诱你烦恼的缘断掉。

  说实在话,我们现代的人福报好像是比古人强,细心去对比一下,我们比不上古人。古人烦恼比我们少,也就是妄念我们超过古人太多太多,真的可以说不止十倍,至少也是百倍,可能到千倍,你说我们活得多辛苦!古人妄念少,生活简单,身体好,他们可以在树下休息,晚上在树下盘腿打坐休息,不怕风吹雨打日头晒。我们现在行吗?晚上在外面露天住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加护病房去了,不行!这就是说我们的福报比不上人家,人家每天晚上都露天,他能受得了。从这个地方看,我们现在物质生活条件好,身体差太多了,这什么?业障!从前的物质条件不好,他有个金刚不坏身。我们现在想想,我们还是羡慕从前那个,身体好才真好,能禁得起锻炼。所以我们要帮助真正发心的人,我们的心发得不够,他比我发得足,我就全心全力协助他、帮助他、成就他。这一个成就了,他的功德很大,我们的功德跟他一样大,为什么?我们促成他的成就。尽小小的力,也把他的功德分过来,他有没有损失?没有损失。像灯光一样,他那个灯光是明亮,我们也是一盏灯,没光,没点燃,我这个灯借他的光,借他的火把我的点燃,我的光跟他的光一样大,他没有损失。不是说他的功德分一半给我,他就少了一块,没这个事情,圆满的,这个道理要懂。我们分享他的,把自己的智慧光明燃起来。所以我们要留意,真正发心有这么一个方向,有这么个目标,这一生住世,住在这个世间提升自己的灵性。再说得白一点,提升自己往生的品位,不求别的,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我们要努力争取品位上升,我们这一生就没有白过。

  正法久住,弘法利生随缘随分,这是什么?这是我们报恩,知恩报恩。我们活在这个世间,这个身体活在世间,要靠许许多多的人力来帮助我们。你知道每天多少人在帮助我们?单从饮食上来说,你每天喝的茶水、每天吃的饮食,从哪里来的?你就想想多少人在服务。我穿的这件衣服,衣服从哪来的?这布料是棉制品,棉花是农夫种的,从根源上说,工人采集这棉花才能织成布。再想想织布的这些机器从哪里来的?如果常常这样想,你就知道这个世间所有一切众生对我有恩德,佛法讲报恩四重恩,父母恩,身体是从父母来的;老师的恩,智慧是老师教导的;国家的恩,国家保障你生活安全;众生恩,无量无边的众生在支持你,让你衣食住行得到这样的便利。谁没有恩德!你真的明白这里头的因果,你对于任何一个人不敢轻视,他对我有恩,一点都不假,你才懂得为什么要报众生恩。众生里面还包括树木花草、包括山河大地,因为那都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我们怎么能疏忽?

  今天我们读到“请佛住世”,是好事情,往往我们意思看狭、看窄,都认为请佛、请善知识,没有想到请自己。自己要真正发心,可以不必改变身分,不必改变我的行业,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知道,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佛、都是菩萨。可是在世间代表的是出家法师,在家有专门从事于弘扬佛教的这些居士,他也放下世间的行业专门来护持,跟出家人没有两样。民国初年我们所看到的江味农居士,夏莲居也是居士,梅光羲也是居士。在台湾早年,我们看到李炳南是居士,在佛光山我看到方伦居士、唐一玄居士,都是佛门大德,自己修得很好,佛学院教学,弘法利生。成就的秘诀是真诚心、忏悔心,成功的方法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以我们对佛要有信心,对经教有信心,这是远的;近的,对老师有信心。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说得好,说得很多,他说“一分诚敬得一分成就,二分诚敬得二分成就,十分诚敬得十分成就”。师生关系要懂这个道理。老师纵然成就不大,真正学习的学生超过老师,中国人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蓝是老师,青是学生,学生是老师教的,学生超过老师。什么原因?学生的诚敬心超过老师,所以他成就就卓著。如果学生轻视老师,学生就一无所成,老师高明你学不到东西,老师不高明你更学不到东西。老师不高明,你对老师十分诚敬,你还是十分成就,这个道理深!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老师看学生看什么?他没有神通,他不知道你将来有什么样成就,但是他能看出你诚敬的心态。你诚敬的心态真具足,老师心里有数,这个学生将来必定出人头地,他会有成就。为什么?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从真诚里面得来的,真诚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性德。外面那是助缘,里头有真因,一得外面的助缘他就豁然贯通,道理在此地。这一条我们就学到此地。

  再看下面一条第八“常随佛学”,这太重要!常是永远不间断,要跟佛学,跟佛学你才能成得了佛。学佛的什么?总的纲领上来讲、总的原则上来讲,章嘉大师教给我的,学佛陀的放下,学佛的看破,看破是什么?真明了。看破是从放下得来的,你要不放下你怎么会看破?章嘉大师教我,“看得破、放得下”,这是契入佛道的秘诀,从哪里下手?从放下下手。你要不放下,你亏可吃大了。你要是放下,你就作佛、作菩萨。佛菩萨跟凡夫没有两样,凡夫执着不肯放下,佛菩萨把它放得干干净净,知道执着是冤家,执着可不是一桩好事情,所以一定要把它放下。佛教导我们修学的,都是帮助我们渐渐放下,我们真的业障习气太重放不下,那就要跟佛学。在我们净宗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是“净业三福”,只有十一句,每一句四个字,四十四个字,最高指导原则。第一句“孝养父母”,我们要真做到,诸佛菩萨都是孝子,不孝父母你进不了佛门。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把孝养父母摆在第一。第二“奉事师长”,佛是我们的师长,要怎样奉事他?依教奉行。他教导我们的,我们都做到,我们都落实,这才叫奉事,不是别的。对老师的供养,经上讲得多清楚,大千世界七宝供养都不如学四句偈的供养,这说得多明白。佛要我们什么?要我们好好的学习,成佛是对他最好的供养。我们在佛法上有成就,那一点成就就是供养佛。

  下面才说“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