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

第49部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第49部分

小说: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面有一句话说到,是举《楞严经》的,《楞严经》第四,《楞严经》十卷第四卷,第四卷也非常重要,这一卷,“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这释迦牟尼佛示现,佛用一个按指的动作,海印发光,你能够看到如来的境界。因为有人问释迦牟尼佛,听说成佛都住净土,你老人家怎么会跟我们住在一起?佛说我住净土,我们两个虽然在一块,我住的土跟你不一样。怎么会不一样?佛就示现一下,一按指这个大地金色世界,跟极乐世界一样,让大家一下看到,佛真的是住净土。佛把他自己的境界示现给他看,就告诉他,你们这些凡夫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尘劳是烦恼,你们心里起烦恼,清净心不能现前。因为这四句里头有海印,所以他也把它说出来,那是海印三昧在发光,在起作用。汝这是指你们凡夫,你们六道凡夫,你看到释迦牟尼佛天天在一起,他住他的净土,我们住我们的秽土,我们手拉着手,也不一样,他还是在净土,我们还是在秽土。这说明什么?境随心转,这道理很深!如果我们的心清净,我们净土就现前,就是大乘教里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境随心转,这个道理太重要!所以心净则佛土净,极乐世界在哪里?只要你得清净心,你现在就住极乐世界,就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别人知道不知道?别人不知道,你不示现给他,他永远看不到。所以佛在此地做了一个表演让他看看,是真的不是假的。

  净土跟秽土是在一起的,所以叫净秽不二,不二而二。这个不好懂,我们用电视来做比喻,像电视两个频道,一个是清净的频道、一个是染污的频道,一个是净土、一个是秽土,如果我们把频道关起来,两个都没有。如果我们看一个净土,我们来听佛讲经,按这个频道,佛给我们讲经。如果我们按另外一个频道,不听佛讲经,看到的是阿鼻地狱、畜生、饿鬼,那是秽土。试问问,这所有景象是不是都在这频道里面?你不按就隐,你按的时候就显,它就现出来,隐现不同。所以它不现前,你不能说它无;虽现前,不能说它有,有无不二。我们今天用电视频道这个比喻大家好懂,在古时候把这个事情讲清楚、讲明白,让人听懂真不容易。可是这些事情,这都是讲诸法实相,这都是真实智慧。所以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我们讲用他的神通来示现给我们看,他真的住净土。我们在《华严》学了这么多,我们能够理解,佛所说的话句句真实,他不是在变把戏给我们看,他是真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十六集)  2009/3/28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12…47…1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四面第六行,从第二句看起:

  【言海印者。真如本觉也。妄尽心澄。万象齐现。】

  还从这个地方念起。文里面讲到‘海印’,我们从一些有关的资料参考说明什么叫海印,后面还有两小段我们把它念下去,这是接着前面的。“三藏法数三十九依宗镜录于海印三昧列十义”,这十义我记得好像上次讲过,“华严宗以此海印三昧为华严经所依之定”。我们把下面接着念下来,“华严经钞二”,《疏钞》第二卷,“如说法华依无量义处三昧,说般若经依等持王三昧,说涅槃经依不动三昧,故说诸经多依三昧,今说此经,依何三昧?即海印三昧”。三昧是一不是二,就是正受,永离妄想分别执着。用什么方法离的?那就有许多不一样,佛家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每个法门就是一个不同得三昧的方法,三昧是相同的,但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不一样。所以佛说经,给我们说出说经之所依,这里头太微细,我们很不容易体会。在一般说来,佛说一切经都是自性流露,自性怎么流露的?细说那就讲三昧。三昧它是法,大乘教里面佛告诉我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只要得一个三昧,一切三昧都现前,都得到了。《华严经》上常说,一个法门得到,一切法门都得到,一悟一切悟,一迷是一切迷。我们凡夫起心动念是迷,把自性里面无量的智慧德能全迷了,这个迷就是造成障碍让它不能现前。我们今天所修的是修什么三昧?我们用念佛法门、用读经的方法,读《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这都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很殊胜,世尊在《大集经》上说,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也就是说在一切三昧里面,念佛三昧是最殊胜的。念佛三昧不但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同时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加持。我们在《弥陀经》上看到六方佛赞,在《无量寿经》上看到十方佛赞,你就晓得诸佛赞叹,那诸佛就加持,所以这是很殊胜的。我们可以从念佛三昧,一得到的时候,像这里讲的海印三昧、华严三昧,诸多三昧的意思统统都能现前,如果不能现前,你一接触你怎么会通达?

  世尊给我们示现的,我们还不太容易体会;可是六祖大师给我们示现的,我们就不难体会。因为能大师不认识字,虽然五祖把衣钵传给他,他成为第六代祖,我们在《坛经》第一篇,那就是他的传记,我们在那里面仔细去读,才真正知道他连一天经都没有听过。五祖忍和尚在半夜三更传法给他的时候,也给他讲《金刚经》大意,因为那个时候传法是用《金刚经》印证,我们相信讲经的时候没有经本,只是说说《金刚经》里面重要的宗旨、义趣。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这是什么?一时顿舍,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舍掉了,就是放下。这一放下,自性清净圆明体,我们照《还源观》上这个名词,它就现前。这一现前就一切全都通达了,宗门里面所谓明心见性,性是什么样子,他就提出报告,说出他明心见性的境界,说了二十个字。“何期自性”,就是没有想到自性,是清净的、是不生不灭的、是本自具足的、是本无动摇的、能生万法的。这些话没有到那个境界说不出来的,忍和尚一听,就不必讲了,再讲就是废话,多余的,他亲自证得了,衣钵就传给他。

  他那是真逃难,躲避一些嫉妒障碍,旅途上,在曹侯村遇到无尽藏比丘尼,真是缘分。无尽藏比丘尼一生受持《大涅槃经》,我们知道《大涅槃经》有两种译本,分量都够大,《华严经》八十卷,《大涅槃经》一种本子三十六卷,一种本子四十卷,相当于一半的《华严经》。她每天读诵,虽然天天读诵,读诵久了,久了有个好处,她心定了,这是关键。定就有可能开悟,心要不定,心要不清净,读经不能开悟,所以读经要会读。怎么读法?就像《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教给我们的方法。你看他老人家说的,“离言说相”,这是讲听经你不要执着言语,读经,就离文字相,不要执着文字;“离名字相”,不要执着里面的名词术语;“离心缘相”,就是绝不起心动念。你有分别、有执着,那就是心有所缘,有所攀缘;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离心缘相。当然不起心动念很难、很不容易,至少要做到不分别、不执着,人才有悟处。从前修行人跟现在不一样,以前修行人老实、持戒,不管哪个宗、哪个法门,戒律是根本,没有不持戒的,所以持戒修定,心地清净。她念《涅槃经》,能大师听到了,他不认识字,他没有接触过,听到之后当然非常欢喜,等她念完之后,他就给她讲经里面的道理。无尽藏比丘尼听到非常惊讶,他讲得太好了,闻所未闻,他这一讲她就有悟处,就拿着经向他请教。他说他不认识字。她说:你不认识字,你怎么会讲?能大师告诉她,这个与认识字不认识字没有关系,没交涉。那是什么?三昧现前,什么三昧?这里讲的不动三昧。可见得能大师能够给无尽藏比丘尼讲《涅槃经》,就跟释迦牟尼佛讲《涅槃经》那个境界没有两样。世尊讲《涅槃经》是依不动三昧,能大师听她读《涅槃经》也是依不动三昧,让无尽藏比丘尼开悟。能大师一生在他会下开悟的四十三个人,那是第一个。

  这就是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我们如果在经教里头有悟处,你心不清净怎么行!能不能悟入关键在此地。所以,我们如果不能够把分别执着舍掉,真正放下,那个悟处很难。绝不是说那个人很幸运,那个人很了不起,不是的,都是一样的,决定没有差别。生佛平等,众生跟佛平等,生佛不二,差别是他心是静的,我们心是动的。他心为什么会清净?里面没有贪瞋痴慢,外面不受外头环境的诱惑,这就是不动三昧。所以他见色闻声都能够悟入,道理在此地,我们学佛重点也要在此地。佛依三昧而说经,依什么样的三昧那是细说,总说都是依三昧。这部《华严经》是依什么三昧?海印三昧。什么叫海印三昧,前面我们都学过了。海印三昧是自性清净心,像大海一样,把一切诸法的性相、理事、因果都照得清清楚楚。世尊说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他明心见性的报告,他这个报告详细,能大师的报告简略,一个是言简意赅,一个是细说端详,内容没有两样。《大方广佛华严经》归纳起来,诸位要知道,就是能大师讲的二十个字;能大师说的二十个字把它细说展开来,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不增不减。这两个人出现在世间,给我们后学做这种示现,不可思议。在我们这个地位上来看这桩事情,我们只能赞叹如来无尽的慈悲、无尽的智慧来启发我们。我们既然晓得三昧这么重要,不得三昧,你所修学的是佛学,我们世间人称之为佛学,完全落在自我的知见,不是佛知佛见,所以他不开悟,不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由此可知,三昧,我们不说三昧,说三昧一般人不懂,我们换个名词说清净心,清净心就是三昧,这个多重要。清净心从哪里得来?从持戒得来,持戒是手段,得定是目的,这是诸佛如来教导我们的,我们如果不从持戒下手,清净心永远不会现前。

  持戒从哪里下手?必须从日常生活下手,佛门里面讲到根本的戒律是十善业道,诸位看看《十善业道经》就明白了,经文虽然不长,义理深广无际。前后世尊两次提醒我们,从人天法,人天法是做人的道理、生天的方法,你生到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生天的方法,这是人天法,这是没有出六道,我们叫世间法。超越六道这是出世间法,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都是依十善业道为基础,都是以十善业道为根本,你说这个多重要。十善业归纳为十条,展开来多少?在小乘是三千威仪,在大乘菩萨是八万四千细行,那是十善业道展开的。这十句是总纲领,三千威仪、八万四千细行都是一条一条给你写出来,不是随便说的,不是笼统讲的。我们怎么学法?所以佛在《佛藏经》上教学生,教弟子们,这是一般讲上中下根,三根。像惠能大师那是上上根,他不在三根之内,那个可以顿舍、顿悟、顿超、顿证,上中下都是从渐修、渐悟、渐证。《佛藏经》上告诉我们,一定得先学小乘,后学大乘。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佛,李老师也是先教我们小乘经,我大概学了至少有二十种小乘经,然后才学大乘。可是在中国,唐朝中叶以后,在家、出家的这些大德们就把小乘放弃了,放弃怎么办?他找儒跟道来代替,就是用儒跟道的基础,行。你看这一千三、四百年间出了不少圣贤,无论是宗门、教下都有很好的成绩。

  最近这几年来,我们看到在这一代,特别是在最近这一甲子六十年当中,好像断层了,没有真正的高僧大德、在家的大居士出现,没有。我们细心去观察、去思惟,这是什么原因?我们把小乘丢掉,把儒跟道也丢掉了,这才是修行没有开悟、没有证果的真正因素。怎么样来弥补?我们才极力提倡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太上感应篇》,用这两样东西来弥补,帮助我们真正做到十善业道。所以要晓得,《弟子规》里面讲了一百一十三桩事情,《太上感应篇》里面着重在因果,都是十善业的展开,你细心去看,每一条都能够系在十善业的下面。我们真正能在这上面认真去学习,把它落实就是落实十善业,这是人天法。说老实话,连小乘比不上,为什么?小乘十善业有三千条,大乘菩萨有八万四千条,太细了。我们要因戒得定、因定开悟,这个路子理论上没错,实际上很困难。但是我们今天用这个方法奠定基础,念佛求生净土就稳稳当当,这就是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的持戒念佛,就这个意思,我们用这个方法来做到持戒念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