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

第44部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第44部分

小说: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褚蚨癖ā�

  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决定不会有恶念,决定不会有恶言,也不会有造恶的行为。为什么?知道那个果报不好。纵然遇到冤亲债主,这是免不了的,六道里面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个事情任何一个人都避免不了。别人欺骗我、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能把六道真相搞清楚的人,你看他怎样来处理这些事情?他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我们一般人一定生怨恨心,一定报复,这就错了!他找你的麻烦,他为什么不找别人的麻烦?那你就晓得,过去生中你欺负他,你毁谤他,你侮辱他、陷害他,这一生遇到了,他来报复。搞清楚这桩事情,那我们遇到了,完全接受,欢欢喜喜的接受,没有怨恨、没有报复,这个帐到这里就结了,来生是好朋友。所以古大德教给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冤是过去生中结的怨,这一生遇到你要知道化解,你不能够再结怨;再结怨,来生报复得更严重,到哪一辈子才能化解?哪一辈子觉悟了,你就知道化解,不再结怨了。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屈辱,自自然然是心平气和。这个好,为什么?这个不但是化解冤业,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了,这讲德行。难忍能忍,这叫功夫!难信能信、难学能学、难成能成,这是我们这一生到人间来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来学习的,学什么?学断恶修善,学离染,修清净心,远离一切染污,修清净心,把自己的灵性不断向上提升。

  佛菩萨、我们的祖师大德教导我们一个非常好的方向目标,那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桩事情善导大师说得好,善导是唐朝初年的人,他说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只要你肯学,没有一个不成功的。而且经论不多,在唐朝那个时候所依据的就是三经一论,后来祖师大德加了两样,分量也不多,所以现在净土宗主要的经典是五经一论。五经一论都学,好,如果嫌太多,学一种也行。这就是念佛法门,你必须要知道念佛法门的宗旨在哪里、方向目标在哪里。它的宗旨就是心净则佛土净,我们是用念佛号的方法,持名念佛修清净心。怎么修法?特别是境界现前,境界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环境,顺境、逆境;一种是人事环境,善缘、恶缘。顺境、善缘,好!在这里头练什么?练不起贪恋,不生贪恋,保持着心平气和。如果是逆境、恶缘,那修什么?修不起瞋恚,不怨天、不尤人。贪瞋痴从哪里断?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所遇到的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把我们贪瞋痴慢疑都断掉了,好!稍稍能够断一点,还不是太多,念佛就能生净土,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很容易去。这就是善导大师讲的万修万人去。如果你在这个世间还有寿命,你不断向上提升,往生极乐世界的品位就愈来愈高。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常常讲,这个世间带不去的不要去想它,应当放下;带得去的,要认真努力去修学。带得去的是什么?你的业会带得去,那我不带恶业,我带善业;你的功德能带得去,福德也能带得去,我应当断恶修善,应当累积功德。我们应当是年年往上升,在这里往上升,将来在极乐世界就是品位步步向上提升。这是带得走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那个带不走。所以要向释迦牟尼佛看齐,你看佛陀当年在世,带不走的统统放下,一生过着苦行僧的生活。为什么要这么做法?那是大慈大悲做样子给我们看,难舍能舍,难行能行,他做了样子给我们看。我们有这个缘多做好事,多帮助别人,特别是现前的社会,现前社会是个动乱的社会,如果我们能够帮助这个社会化解冲突,帮助这个社会回复到安定和平,这个功德太大了,这个带得走的,要认真努力去做。绝对不能贪图名位,贪图名位就错了,你做的这些好事马上就报掉。你做了好事,人家请你做个什么主席、做个什么会长,报掉了,现世报掉了;我们舍弃,不报,那你的这个功德就保全了。

  释迦牟尼佛一生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他出家了,虽然没有外财,他是内财布施,你看每天不辞辛苦,天天教学,三十岁开悟,七十九岁圆寂,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不辞辛劳,那是内财布施;启发大众的智慧,是法布施;他所教导别人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能够舍去恶报,都能够得到好的果报,是属于无畏布施。这个应当学,愈学愈快乐!我能够体会到孔夫子《论语》前面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是从学佛才懂得这句话,那个悦是喜悦,喜悦不是外面的刺激,是内心的欢喜,佛家讲法喜充满。这个喜悦从哪里来的?从学习来的。习是落实在生活。到哪里学?每天从早到晚天天在学。跟谁学?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他是善人,他做的好事我看到了、听到了,想想我有没有,我要没有,要向他学习。他是个恶人,干了些不好的事情,我要反省我有没有,我要有,赶紧改过;我要没有,要勉励自己不要犯他的过失,他也是我的老师。善人是老师,恶人也是老师,所以夫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华严经》里面具体的显示出来,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是学生,这五十三位都是老师。这五十三是什么?就是社会上一般大众,佛把他分成五十三类,我们今天讲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他是善,跟他学;他是恶,我们反省,也是我的老师,反省我们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所以善人、恶人、老人、小孩、男人、女人,没有一个不是我的老师,你说他多快乐,你说他多欢喜!每天德行、学问、福报都在提升。所以有很多人讲,善财运气好,遇到那么多善知识,我怎么一个都遇不到。其实你从早到晚天天跟着善知识在一起,你不认识!你看到那个好人,嫉妒他;看到恶人,嫌弃他,你在造业!你三人行在造业,人家三人行作佛作祖去了。你看这个认知多么重要!这是我们不能不晓得的。

  今天我们这段文讲的是宇宙的来源,讲一念不觉。这个一念非常微细!我们学佛也是搞了几十年,对于这句话都有疑问,都解不开。对于这个问题搞清楚、搞明白了,在我也不过是大概五年,七十五岁以后的事情。读到经典里面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的谈话,这一下明了过来了。这里有这份资料在,这个也印得很多,我想诸位同学都看到过这篇谈话,“佛问弥勒,心有所念”,这讲我们凡夫,我们凡夫起个念头。佛问得好,心有所念,这个念头有几个念?这个我们就不懂了。有几个相?有几个识?实在说,他这段话就是我们现在读的这段文。弥勒菩萨答覆世尊说,“举手弹指之顷”,顷是速度很快,一弹指。佛问有多少念,弥勒菩萨说“三十二亿百千念”,这一弹指,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那个单位是百千,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个十万,这是多少?我们中国人讲的三百二十兆。这一弹指,三百二十兆个念头,我们怎么会知道?我们平常看电影,这种常识我们有,我们知道电影放映机里面的胶片,大家都晓得一格一格的,一秒钟它的速度是二十四格。你看镜头开关,镜头打开,这一个幻灯片照在这个银幕上,立刻就把它关掉,再打开放第二张,这个速度多快?一秒钟二十四格。我们在银幕上看就好像是真的一样,一秒钟二十四格。现在弥勒菩萨告诉我们,宇宙的现象一秒钟多少格?一弹指就三百二十兆,那我们弹指,大概我这个速度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再乘四,这假定的,再乘四,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头。就是一秒钟它这个镜头开关是一千二百八十兆,我们怎么会知道?太微细了,这个振动的时间太短,振动的频率很低,我们没法子发觉。所以我们念头很粗,我们起个念头,你看这里头那么多的细念成一个念头。

  佛不但是哲学家,也是科学家,科学最重要的是讲证据,不能随便说的,你要拿证据出来。佛法里有没有证据?有。佛告诉我们,佛用什么方法见到这个现象?用定功。你的心地愈清净,你感受的力量就愈强,这个微细波动的频率你能够收得到。什么样的定功?大乘经里面佛说八地菩萨,八地菩萨他见到阿赖耶了。这就是相宗讲的阿赖耶识,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就是自性变成阿赖耶,就是那个微微的一念变成阿赖耶。阿赖耶立刻就转相,转相是第七识末那,由末那立刻就生境界相,境界相是物质,末那是精神,所以精神跟物质同源。它的速度太快了,是有先后,那个速度多快?那你还要把这个一念,一念里面有成住坏空,你再乘上四倍,就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再乘四,那是讲什么?那是讲物质跟精神现象的生起。它是顿现,不是逐渐逐渐现的。这个说法好!你修定,修到八地菩萨那个定功,你就看到了,不是佛随便说的。佛说了,你不得受用。佛是说了之后,佛叫你必须证得,你才得受用;否则的话,那是佛说的,不是你的。如何把佛说的变成是自己的境界?这要靠自己去证实。所以佛法里面讲信解行,最后是证。你证得才算是你自己的,那叫真信;没有证得,不是真正相信。所以佛法前面第一个信,说老实话,那第一个信是迷信。你怎么就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你也没见到?信了以后佛给你讲解,真正听懂,它有理论依据,真正理解,有理论依据,才叫正信,这不是迷信,它里头有道理的。但是这个道理我还没有通过实验,我还没有证实,所以道理明白之后你要行,你得真干!依照佛所讲的理论、方法你去做,你做到你就能证实,做到少分就证实少分,做到多分你就证得多分,做到圆满你就证得圆满,这是科学。

  方东美先生早年把佛法教给我的时候告诉我,我跟他学哲学,他说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我相信他,他不骗我。我认真学习,学到今年学了五十八年。这五十八个年头,真的我很感激老师,为什么?我年年有进步,我不是利根,是钝根,没有办法顿悟,但是年年有进步,所以法喜充满。我才知道夫子那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把中国古人所讲的“活到老,学到老”,我后头加了两句,“真快乐,忘了老”,老都忘掉了。晚年快乐从哪来的?学来的。如果一天不学,就一天生烦恼。烦恼对于我们的身心伤害很大,我们中国古人讲“忧能使人老”,你心里有烦忧,你就很容易老化;你心里头没有烦恼、没有忧虑,身心清净,快快乐乐,年岁虽然不断的向上升,你不感觉到老化。为什么?快乐!我是从这个体会,所以就想到老人乐园。也想到什么?因果的事实。一个老人如果老年不快乐,有怨恨、有不平,这个不好。这种不健康的身心,将来死了之后,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他到哪里去?他到三途去,他有怨恨、有不平。三途就是饿鬼、地狱、畜生,他到那里去了。晚年如果快快乐乐,天天学习圣贤的典籍,圣贤的教诲,晚年跟圣贤在一起,这个快乐得不得了,那他死了以后至少来生还能得人身,甚至于提升到天道去,不会堕三途。

  所以我就想到养老院要重视精神生活,如何帮助他们?那就是要教学。老人院就是老人大学,给他讲什么东西?给他讲伦理、道德、因果,给他讲宗教。因为他这一生已经过去了,要告诉他还有来生,不是死了就完了,绝对不是的,还有来生。这一生我们觉得过得不太满意,希望来生更圆满,他有指望、有希望,能够把他的精神振奋起来,让他活得健康、活得快乐。这是帮助一个人,从三途把他拉到天道,这是好事,这是大功德,这是我们应该要努力去做的。我们看到了、听到了,所以我每到一个地区去访问,我都看看那个地方的老人福利事业,看看他们养老院,跟他们人谈谈,希望老人要着重老人教育,要着重文艺的生活。不只是去养老,要养到他们心情快乐,养到他们对于自己的前途有光明的一面,有美好的这一面,我们才能对得起这些老人。在中国过去,养老育幼是家族承担的,我们现在讲家族大家容易懂,讲家庭大家就不懂了。从前家族就是家庭,大家庭,不是小家庭。大家庭里面人口多,一般普通的人口大概总是五百人左右,这么样的一个家族,所以它重视家道、家规、家学、家业。它的功能确实做到了育幼,就是教育,对子弟的教育;养老,老人有天伦之乐;传宗接代,后人,晚辈有能力、有德行、有学术传他的家道,传他的家学,传他的家业。现在没有了。我们想想中国的家,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当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