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

第318部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第318部分

小说: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撸嵌僦さ模皇墙ブさ摹?墒俏颐强次迨危恳晃簧浦洞硪桓銎腥男形唬邮。略票惹鸪踝∑腥T票惹鸲。恢钡轿迨迨瞧障推腥竺娴氖晃欢际堑染跗腥皆猜氖焙蚴瞧障推腥岸僦しń纭保皇欠种な窃仓ぁ4蟪私汤锍莆捕俅蠓ǎ簧猜馈痘稀贰�

  我们修净土的同学,如果对这桩事情能够稍稍的体会到,那对我们修持有大帮助,怎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幅度的把我们的品位提升。为什么?《华严经》把这些性相、理事、因果讲透!我们虽然只是解悟没有证悟,但是对我们修行,对我们往生证得的品位确实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经不是跟我们修学不相干,我们读了这么长的时间,深深体会到,它能够帮助一切法门,不仅仅是净土,任何一个法门不离开这个原理,不离开这个原则。它的修行方法有纲领,方法是什么?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是总纲领,方法。原理,可以说是贤首国师这一部的论文,把《华严经》的理讲透了。这在佛法里面称为根本法轮,像一棵树一样,这是根、这是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法门,就像这个树的枝叶花果,这个根滋润所有的枝叶花果,我们才晓得这部经的殊胜处。经典学习的道场所在之处,就是佛菩萨所在之处,这地方再小也是大道场,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宣讲、弘扬的是诸佛菩萨的第一经,它怎么不是大道场!确实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我们同学要十分的珍惜。贤首大师举《华严经》五十三参末后这一参,弥勒菩萨会,‘举一楼阁为主’,前面说过它是表法的。‘一切楼阁为伴’,显示出主伴互现重重无尽的境界。这个境界也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给我们讲四种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我们应当细心去体会,应当去学习。六观到这个地方,我们学习圆满。后面大师给我们做总结:

  【此上所述六重观门。举一为主。余五为伴。】

  哪一个为主?

  【无有前后。始终俱齐。随入一门即全收法界。】

  这才是法门的真相,没有先后、没有次第。跟前面五止是一样的,五止也没有先后,六观亦如是。我们学习,学一种就可以,为什么?一观里面,其他的五观都在里头,任何一观,修止也是如此,这完全是看自己的根性,自己现前生活环境,我们用哪一种方便就用哪一种,没有拘束,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下面大师举个例子:

  【此理。】

  这个道理。

  【喻如圆珠。】

  用一个圆的珠子来做比喻。这个珠子:

  【穿为六孔。】

  ‘六孔’就是表示六观。

  【随入一孔之中。即全收珠尽。此亦如是。开为六门。】

  因为它里头是通的,一个得到,一切都得到,大乘法亦如是。所以祖师大德们常常劝导我们,一经通一切经就通,就怕你不通,一个法门通一切法门都通。诸位想想,如果我们不用五止、六观,我们用持名念佛行不行?行。万缘放下就是止,五种止全在里面,一句名号六观全收!我们观什么?就观佛,就观阿弥陀佛。观阿弥陀佛有十六种观法,你看《观无量寿佛经》讲十六观,十六观最后,诸位要晓得,最后那就是最重要的,佛一生讲经教学都离不开这个原则,最后讲的那就是最殊胜的。第十六观是什么?第十六观就是执持名号,超过前面所有的观法。前面说了十五种,为什么?这个我过去请教过李老师,我们初学不懂为什么持名超过前面?老师告诉我:你想想,前面教你十五种观法都着相,你不着相你观不成,既然用那么长的时间,印象那么深刻,譬如观“落日悬鼓”,这第一观,就是看晚上太阳下山这个景象,西方,看到什么时候才观成?你睁开眼睛,红太阳在你面前;闭着眼睛,红太阳也在眼前,清清楚楚,这个观就观成,不容易。观成之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要把这个相除掉,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除掉也很麻烦,好不容易观成,到西方极乐世界把这个洗掉也很不容易。他说:你想那个名号,名号洗掉容易,因为你知道那是假名,比那个相容易多了。我们这才明了,最后这一观不着相,所以它排在最后。

  像我们人间舞台表演,最后那一出戏叫压轴戏,最好的在后面。如果最好的在前面,后面不如前面,人家看了前面就回去,后头不看。把最好的放在后面,让你一直要看完,看圆满,就这个意思。你看看《楞严经》上二十五圆通,二十五圆通压轴的是谁?“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两个放在最后。按照顺序排,观音菩萨应该排在第二,它是按六根、六尘、六识、七大,二十五。所以把观音菩萨摆在最后面,把大势至菩萨也摆在最后。观音菩萨摆在最后是非常容易看出来,因为他本来是第二,摆到第二十五去,这一看就明了。大势至菩萨的换位不太容易觉察出,为什么?大势至菩萨本来是二十三,他换到二十四,二十四是弥勒菩萨,他跟弥勒菩萨两个换了位次。所以这个换得很小,很不容易觉察出来,不仔细看看不出来,仔细一看他两个调了位次。凡是不按顺序的叫特别法门,这最重要的,所以二十五圆通是两个特别法门,不是一个,观音、势至代表。在《华严》五十三参,末后代表的是弥勒菩萨、是普贤菩萨,所以表法的意思我们要懂得。这个比喻,比喻得好,这六个孔无论从哪一个孔入,都是一样的,在外面这是‘六门’,入进去之后,一门。就像我们一个房间、一个讲堂,周围开六个门,在讲堂外面不一样,哪个门东南西北不一样,进去都一样,进去你全都得到。

  【随入一门即全收法界。圆满教理。】

  后头这句话说:

  【法自尔故。】

  这个‘法’是一切佛法,大乘教里说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佛是什么意思?佛是觉的意思,是通达明了的意思。一法明了的时候,法法全通!世出世间没有一法你会有障碍,为什么?就是一法圆圆满满摄一切法。这个我们前面读了很多,意思应该能体会,你看一毛孔、一微尘里面有自性圆满的信息,就是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在哪里?在微尘里头,在毛端上面,没有一丝毫欠缺。这里头有大千世界,无量无边诸佛的刹土,不是一个佛刹,你要得一法,怎么会不都得!全都得到了。问题是你没有把障碍除尽,障碍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除尽,任何一法里头圆满显现出一切法,是这么个道理。这是自性的性德,本来就是这样。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还有一点时间,我在此地先跟诸位介绍《华严经》上所说,“佛十种教化不失时”。为什么要说这个?我们学经教,深深感佛的恩德太大,你不知道恩德,就不知道报恩;你知道这恩德之大,你才会发起报恩的心。报恩的心是孝心、是慈心、是爱心,江本博士实验水结晶呈现最美的图案,就是“爱、感恩”。让我们想到,老祖宗千万年前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报恩,世出世间的圣贤、诸佛菩萨、科学家都给它证实。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诸佛菩萨对我们无尽的恩德。这十种,第一种“成等正觉化不失时”,我们要从源头上来说,佛教我们,他要示现成佛,让我们亲眼看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三十岁为我们示现成等正觉,这个等正觉是无上正等正觉,不示现这个相,我们这个世间就没有佛教。这个示现就是建立佛陀教育的创始人,我们称他为本师,佛陀教学的根本老师。你看我们自己自称为弟子,弟子是学生,我们跟佛的关系要搞清楚,我们是师生关系。所以这是教育,它不是宗教,宗教里头哪有这种关系的?诸佛菩萨、阿罗汉也是佛的学生,跟我们什么关系?同学的关系,同个老师!他在我前,我们今天在后,他是我们的老学长,这是属于伦理,伦理是讲关系。你搞清楚、搞明白了,世间人虽然都说佛教是宗教,我知道佛教不是宗教,是教育,我们称老师,本师。

  你看我们,就是现在,寺院里面住持方丈,他称什么?印度人称叫和尚。诸位要晓得,和尚是梵语音译的,意思是什么?叫亲教师。亲教师是什么?他亲自主持这一个机构里面的教学,这机构就是学校,寺院庵堂是学校,他来主持教育的,和尚称亲教师;主持教育的,现在我们称为校长。诸位要知道,一个道场里面只有一个和尚,人称和尚,其他的人不能称,和尚是校长。你不能说各个都称校长,那不就搞迷惑了?这个诸位一定要清楚。其他的这些法师称法师,梵语称阿阇梨,阿阇梨翻成中国意思叫轨范师,就是他的言语、行为可以做我们初学人的模范,是这个意思。轨是轨道,范是模范,他是我们的轨道,他是我们的模范。不能称和尚,和尚只有一个,阿阇梨就很多,在这个寺院里担任教学的统统是阿阇梨,称阿阇梨。关系搞清楚就明白了,这是职称,这个机构里职务的称呼。这里面有首座,首座就是主管教务的;维那是主管秩序的,我们现在讲训导;监院是主管总务的。名称不一样,跟现在大学里面学校的组织、分工完全相同。中国过去佛教的丛林就是大学,丛林里面的主席就是和尚,称大和尚是校长。所以佛教要真正再兴旺起来,一定要恢复它的教学,而不是现在这个经忏法会,不是这个,这个不能兴教,要把释迦牟尼佛当年教学的这种精神恢复起来。

  下面说“谓如来出现世间,成佛道已,随机应感”,机是众生,众生有感,佛就来应,“适彼时缘,而起化导,是为成等正觉化不失时”。释迦牟尼佛慈悲为我们示现做这个样子。为什么说示现?因为他本来早就成佛,为我们表演八相成道。怎么知道他早就成佛?他老人家自己讲的,在《梵网经》里面,他把这个信息透给我们,这一次他到这个世界上来示现成佛,第八千次,常来。现在怎么不来?时节因缘,佛到这个世间是度人成佛的。换句话说,缘成熟,一接受佛的教诲,就能够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放下,他就来;如果佛菩萨来,我们这烦恼习气还是放不下,他不来。由此可知,当年他为什么出现在印度,不出现在中国?印度的缘成熟。真的,印度人在那个时候修学比我们高明,不要说别的,单单讲禅定,我们中国学术造诣也确实是了不起,但是没有从禅定这门下功夫。印度的宗教修禅定,印度的学术也修禅定,所以他们都有能力达到很深的定功,就第八次第定,四禅八定,他有这么深的定功。在定中,时间、空间的维次全突破,所以他们对整个六道,这六道多大?这是个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这里面的状况他统统明了。上面他能够到达非想非非想处天,灵界没有身体,没有物质现象,只有精神现象,他们可以达到这个层次,下面可以看到阿鼻地狱。

  六道这个说法从哪来?他们看见的,不是打妄想,不是猜测,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比佛教,现在世界上承认它八千五百年,我们佛教是二千五百年,它早我们五千年。而印度教就是婆罗门教的后身,现在叫印度教,就是从前婆罗门教。我跟他们有往来,他们告诉我,他不重视历史,所以还是传说并没有记载,传说他们这个教一万多年,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印度人确实很聪明,所以世尊示现必须要到这个地方,你看四十九年的教学,多少人证阿罗汉,多少人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成佛了。根熟了,应以佛身得度就现佛身去度化,印度人期盼佛陀出现于世间,他有这个念头这就是感。中国人没有,中国人没有佛陀的念头,中国人有什么念头?圣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我们中国有文字到现在才不过四千五百年,之前没有文字,文字是黄帝发明的,黄帝以前没有文字。也传说黄帝之前有神农,再前有伏羲,伏羲到神农大概是五、六百年,神农到黄帝也是五、六百年,这上面有一千多年没有文字记载的,伏羲之前当然还有。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最早也是传说,我们有理由相信。

  现在典籍里面所记载,古圣先贤的教诲传流在后世,这桩事情我们不能不感谢孔老夫子,孔老夫子是搜集这些古老的传说,用文字把它写出来,它才流传后世。所以夫子在《论语》里面告诉我们,真话不是假话,他一生所做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你看他一生,说明他什么?他自己没有创造、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