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

第306部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第306部分

小说: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辉僦醋拧V灰恢醋牛谰兔挥辛恕A来幽睦锢矗苛朗谴又醋爬吹模褪羌挤衬眨屑挤衬站陀辛馈<挤衬斩狭耍烂挥辛恕K粤朗羌俚牟皇钦娴模位门萦啊S兰未笫λ档煤茫懊卫锩髅饔辛ぃ鹾罂湛瘴薮笄А保怀∶巍K氖シń绱幽睦锢吹模可拧⒃稻酢⑵腥⒎穑幽睦锢吹模看臃直鹄吹模蟹直鹁陀兴氖シń纭H绻直鹈挥辛耍黄鹦摹⒉欢盍耍ń缑挥辛耍拧⒃稻酢⑵腥⒎鸲济挥辛耍际羌俚模鞘堑诙蔚拿涡选5谝淮蚊涡眩阍谒氖シń纾诙蚊涡眩氖シń绮患耍阍谝徽娣ń纾痘暇飞铣踝∑腥陨希氖晃环ㄉ泶笫克堑木辰绯鱿至耍饩褪俏颐蔷蛔诔=驳氖当ㄗ贤痢J当ㄗ贤潦且徽娣ń纾蛭锩婷挥蟹直稹⒚挥兄醋牛鹦亩疃济挥小F鹦亩疃济挥校绽硭的遣痪褪浅<殴饴穑渴牵芙咏共皇浅<殴猓褂邢窒唷U馐裁丛颍课奘嘉廾鞯南捌欢稀N奘嘉廾飨捌狭酥螅当ㄍ烈裁挥辛恕K浴栋闳艟飞辖玻胺菜邢嘟允切橥保飧龇菜邢喟ㄊ当ㄗ贤痢V挥谐<殴馐钦娴模篮悴槐洌乔寰坏模遣簧幻鸬模幌窒嗄悴荒芩邓挥校窒嗖荒芩邓小6宜纠床欢娼驳模昂纹谧孕裕疚薅 保孕员径ǎ欢钦娴摹N颐茄Х鹚淙幻皇裁创蟪删停颜庑┦虑楦闱宄⒏忝靼祝飧鲈稻头浅J馐ぁN颐窃趺粗赖模课颐鞘羌诺玫降模捉鹌腥鹌腥嫠呶颐堑摹�

  今天佛菩萨在哪里?在经典。学佛要依经典,不依经典你学什么?《金刚经》上说得好,佛菩萨不在世,佛灭了,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佛菩萨所在之处,接触经典就是亲近佛菩萨。古人亲近佛菩萨没有一个不开悟的,我们今天亲近经典为什么不开悟?这个原因印光大师给我们说出来了,他老人家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今天学佛,对经典没有诚敬心,所以不开悟,如果具足诚敬心,没有一个不开悟,关键在此地,我们俗话说不老实。开悟这个秘诀,大小乘教里都讲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是什么?规矩。你不守规矩你就不能得定,没有定你就不能开慧。教下能得定吗?能,怎么不能?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修定的,怪在什么?我们不会修。我们诵经,我们听讲,一遍听完了,这个我学会了,不知道学第二遍。古人怎么学法?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有没有念一千遍?为什么念一千遍其义自见?开悟了,一千遍怎么样?一千遍你得定了,你没有定功你能够念得了一千部吗?我勉励同学,学东西至少到十遍,为什么?你有个深刻印象,在日常生活当中你提得起观照功夫。如果你没有十遍以上,这个功夫,念是念过了,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管用,我们的习气太深,都是烦恼当家,这凡夫,我们虽然学了圣教,圣教不当家。

  前几年,好像是二00三年,已经离开新加坡,回到新加坡好像住了几天,三、四天,遇到北京的胡小林,第一次见面,不认识,他问我学佛怎么学法,他初接触。我就告诉他,你回去把《无量寿经》念三千遍,奠定基础,学《弟子规》、学《感应篇》、学《十善业道》,这是什么?这是行门,这就是戒律,《无量寿经》三千遍这是定功,三千遍念完就会开悟。他到现在大概已经念了一千多遍,他告诉我,他念到八百遍的时候他就有悟处,经里面的意思,没有学,自己就出来了,像泉水一样往外涌,法喜充满,他说:我才知道这个经的好处!佛法要从耐心当中求。实际上给你讲穿了,修什么?就是修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无量寿经》经题上有。

  清净心现前,烦恼就轻了。我们的心不清净,有自私自利、有是非人我、有名闻利养、有贪瞋痴慢,这是染污,心不清净。贡高我慢,轻视别人,这是什么?这是平等心没有了。还是迷而不觉,觉没有了。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这是三宝,清净平等觉得到了,果报就现前。觉是智慧,智慧开了。智慧是什么?是经题前面的“大乘”,大乘是智慧。平等得到了,平等是定功,对着前面,果报是“无量寿”。清净心现前,“庄严”就得到。所以在果上讲,大乘、无量寿、庄严,那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从哪里来的?经典上祖师大德常常告诉我们,“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你看还是心现识变的。什么心?清净平等觉现出来的,你心真的到清净平等觉,就现大乘无量寿庄严,这么来的。极乐世界现前,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华藏跟极乐是一不是二。差别在哪里?早年我在新加坡讲经,我跟大家说过,华藏世界好比是新加坡这个城市,极乐世界是乌节路,新加坡最繁华的一条道路,就像这个关系一样。所以要知道修什么,我每天念佛念的什么,我每天诵经诵的什么,修清净平等觉。

  我二十多年前在美国,也是有同学问我,希望我简简单单的把修学的纲领说出来。我写了二十个字,第一个是发菩提心,这是大乘教,净土是大乘教,没有菩提心不能往生。菩提心的体是真诚,没有一丝毫虚伪,别人虚伪对我,我要真诚对人。为什么?他没有学佛,他不知道,我们明了,我不能跟他一样。经论上都说菩提心的体,还有相、作用,作用有两个,自受用、他受用。菩提心的相就是戒定慧三学,它的作用,自受用就是清净平等觉,这自受用,他受用是慈悲,大慈大悲对一切众生,特别是对伤害自己的众生,这是你真修。他伤害我,我们要想到,肯定过去我伤害他,冤冤相报,他今天伤害我,我接受了,欢喜接受,没有怨恨,这个冤报到这里就完了、就结束;如果我没有伤害他,那就提升自己境界,好!他是我的善知识。

  你想想看,释迦牟尼佛成佛,要是没有歌利王割截身体,他没那么快,佛自己说的,绝不是妄语。他成佛在贤劫千佛里面原本是第五尊,第四尊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在先,他在后。现在实际上呢?实际上颠倒了,释迦牟尼佛提前,在弥勒佛之前,弥勒佛反而在释迦牟尼佛之后。什么原因?忍辱波罗蜜究竟圆满,把他提前。所以忍辱仙人对歌利王没有一丝毫怨恨心,感谢他、感恩他。因为他造的重罪,他会受地狱果报,佛把功德回向给他,希望他在地狱里面减轻苦报,这一般人做不到,地狱出来之后,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释迦牟尼成佛了,第一个得度的,证阿罗汉果的,憍陈如尊者,前身就是歌利王。我们一生在这个世间,这是我们学习的功课,就是要把烦恼习气统统放下,要断得干干净净,这叫修行。还是烦恼习气当家,那就毫无进步,一天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这个诸位要知道。往生的条件,心净则佛土净,经上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佛没有过失,经没有过失,你自己搞错了。这句佛号,把清净心念出来,把平等心念出来,把觉心念出来,这就对了,你就跟净宗完全相应。

  这个文里面讲到‘无有障碍’,我们讲如来果地上十种无碍,这都是略说,举例说明。十是个代表字,代表圆满,《华严经》都是用十来做代表。这都是《华严经》上讲的,“谓卢舍那佛说华严经,现法界无尽身云,真应相融,一多无碍”。卢舍那是报身佛,就是华藏世界毗卢遮那所现的,圆满报身,这有相,毗卢遮那没有相,这现相,现的土是实报庄严土。我们知道这个境界里,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统都没有,所以这个世界是无量寿,真的不是假的。极乐世界的状况很特殊,非常特殊,我将来如果有时间的话,我《无量寿经》重新讲一遍,跟从前境界不一样。讲《华严经》,当然得有身才能讲,卢舍那才能讲《华严经》,毗卢遮那不能讲,没有身,他是法性。卢舍那就现相,现法界无尽身云,这是从一身现多身,散在遍法界虚空界。真应相融,这个真身,卢舍那也是真身,为什么?没有生灭。为什么会有生灭?有分别、有执着就有生灭,没有分别执着就没有生灭。所以对我们来讲,最大的障碍就是分别执着,尤其是执着。执着没有了,六道就没有了,就超越六道。分别没有了,十法界就没有了,你就入毗卢遮那佛的实报土,也就是卢舍那佛。应是应化身,应化身从哪里来的?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心里喜欢什么样的身,他就现什么身,《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释迦牟尼佛是应身,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现菩萨身,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他就现童男童女身,什么身都现,无尽身云。然后你就晓得,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这个一定要懂。基督教是不是卢舍那现的?是的;伊斯兰教是不是现的?是现的;神道教是不是?是的,没有一样不是。再给你说,魔王波旬是不是的?是的,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都是的。

  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上跟我们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普贤菩萨教我们,十大愿第一愿“礼敬诸佛”,那个诸佛讲什么?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是一切众生,我们怎么敢不敬?我们今天看到蚊虫,我们合掌称“蚊虫菩萨”,我们看到蚂蚁,我们合掌称“蚂蚁菩萨”,是真的不是假的。所有一切身都是卢舍那身,都是毗卢遮那身,你不懂得《华严》,你不知道事实真相。整个宇宙是一体,一切恭敬,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就平等,你平等心现前,没有执着,你清净心现前了。你说我们修什么?念经重不重要?不重要。为什么我叫你念三千遍?那是方法,目的是让你心定下来,要懂这个道理。三千遍经念下来之后,你已经背得滚瓜烂熟,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处事待人接物,不定什么时候,一个回光返照,你就大彻大悟,智慧现前。这是方法,这个我们不可以不知道。

  “一多无碍”,一是报身,多是应化身。我们从性德上讲,一是自性,就是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是一。多是什么?多是他最后一句讲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生万法是多,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多。多是什么?相多,事多。一是什么?理是一个,性是一个。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虽常在此处,而不离他处”,这是我们众生分别,分别在这里、在那里,佛在哪里?佛常在此地,从来没有离开过。佛在此地,我们看不到佛的相?缘不一样。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降生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得到,那是缘具足。所以佛法讲缘生,就这个道理。“虽远在他方,而恒住此方。身虽不异,而亦非一”,八不中观里面讲的非一非异,不一不异,“同时异处,而是一身”。下面说“盖佛之体用,与法界同故。混万化而即真,会精粗而一致。圆融无碍,随机教异”,你这才是真正认识了佛教,真正认识了佛菩萨。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佛的十种无碍,第一种“用周无碍”,诸位要知道,佛不是别人,是自己。《华严经》上所说的,没有一个字是讲别人,字字是讲自己,自己的性体、现相、起用。不同在哪里?迷悟不同。迷了是凡夫,作用不自在,处处有障碍;如果觉悟了的话,你的作用跟毗卢遮那、跟卢舍那、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学佛没有别的,这个论文的题目上讲得很好,“妄尽还源”。我初学佛的时候亲近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教我“看破、放下”,看破就是还源,放下就是妄尽。这个妄是什么?起心动念,我讲起心动念大家好懂,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分别还是烦恼,叫尘沙烦恼,执着叫见思烦恼。《华严经》上用的妄想、分别、执着,一般大乘教里面讲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这个东西是妄。妄要放下,要放得干干净净,妄就尽了,你就还源,这是学佛的真功夫,其余的,祖祖相传的,那是佛门的形式。

  我第一次听章嘉大师讲,“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在其次,实质重要。实质是什么?实质就是放下。放下见思烦恼,放下尘沙烦恼,放下无明烦恼,这是实质。我一九九九年在新加坡,到新加坡没多久,跟纳丹总统见面,那时候他还没有当总统,他是驻美国的大使,回到新加坡,好像离开大使馆。我跟他认识是在他担任总统之前,我们在一起吃饭,在一桌我们坐在一起,他告诉我,他是印度教,他说他最尊重的是佛教,他说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我听了寒毛直竖,没人讲过这个话,我只最初听章嘉大师讲的,他能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