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第3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饽颜返姆椒ǎ颐遣荒懿恢馈QХ鸬耐ВM喽嗳パ熬洌淅锩嬲庑┙萄捣浅V唷�
下面有个很重要的,第六段“佛被木枪刺脚缘”。这个业因是什么?是战争、杀敌,冤冤相报,战争不是好事情。释迦牟尼佛处理流离王灭释迦族,那个处理方法是智慧,不结怨。如果用战争,用抵抗、战争,这个事情麻烦,永远解决不了问题。你看他用的方法是劝导释迦族逃亡,知道他们的军队要来了,逃亡。释迦族真的逃出来一些,逃到哪里去?逃到后藏,西藏的后藏。这个事情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他说他们这一族这一部分人逃到后藏之后,以后在后藏就落户,就没有再回去。所以释迦佛的遗族,他那一族的人有一部分在我们中国后藏。这个处理正确。为什么流离王要出兵来打?那是过去世,过去这个鱼,讲得很清楚。释迦族的人灭了它一族,现在人家来报仇,所以不能抵抗,要逃避。绝不是释迦牟尼佛没有智慧,懦弱无能,不是。人家把三世因果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给我们处置的方法,绝不再结怨。
这个缘,我们看他这一段的文有很好的启示。他说“佛于罗阅祇竹园精舍,入城乞食,忽有木枪”,这个枪是木字边的,我们看到这个跟现在的武器不一样,从前是木棍,上面加一个矛头,称矛,也称枪,这是古时候战争时候所用的武器。去城里乞食,忽然这个木枪就在前面,也没有人拿住,就遇到它拦住路,不让他走。佛自己清楚,这是过去生中的宿缘,“我当受之”,没有办法避开。佛托钵不是一个人,总有几个弟子跟着他一起,他的僧团也相当可观,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加释迦牟尼佛就是一千二百五十六人。这么大的队伍,四处去乞食都分成小队,也很整齐,所以社会大众很尊敬,这个团体有秩序,他不乱来的,有规矩。乞食也是一堂功课,斋主供养的菜饭这是财布施,出家人接受之后,一定要为斋主说法,不说法也为他祝福,这是法布施。没有说是托了就走,这不可以,那是没有礼貌。所以我们在《楞严经》上注意能看到,《楞严经》发起的因缘也是入舍卫大城乞食。吃完之后,佛没有说法就走了,这很例外的事情。所以这些斋主们供养佛之后,就跟着佛,佛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为什么?听他说法。实际上,佛是知道阿难尊者出了问题,回去救他,这就说出一部《大佛顶首楞严经》。
一看到,突然几支枪摆在面前,大家感到害怕,这怎么回事情?佛晓得过去,“现偿宿缘”,这是示现,要酬偿过去生中造的业,“使众人见,不敢造恶”。佛就利用这个机会,这也是教化,他“踊身虚空,去地一仞”。佛就飞上去,虽然飞得不高,可是这个木枪奇怪,佛升高它也升高,跟着佛。“乃至七由旬”,七由旬相当高,大概差不多像现在飞机的高度差不多。一由旬,小由旬都四十里,比飞机飞得还高,那个枪也随之。“佛于空中化一青石,厚阔十二由旬”,佛站在这个石头上面,那个枪穿过石头,又出现在佛前。佛再变化为“水火风,各厚阔十二由旬,佛立其上,枪亦穿过,佛复上四王天宫”,佛到四王天,“次第乃至梵天”,梵天是大梵天,“枪亦次第而上,至于佛前”,这个麻烦大了,佛逃不掉。“所过诸天,与说宿缘”,佛是藉这个来说法,来告诉大家。“佛复从梵天下”,回到罗阅祇城,那个枪也跟下来。“国人随从看此因缘,佛恐众人见偿此缘,皆当闷死,故语众人,各自还归”。因为佛看到大家看到了都恐惧,佛怎么会遭这种难?有什么方法来代替?又叫这些比丘们各人回到自己房里去,就是他们的寮房。“佛便心念,当偿宿缘,遂叠大衣,敷座而坐,即展右足,木枪即从足趺彻过”,逃不掉,就接受了。这是木枪刺脚。
舍利弗这些弟子到佛的所在“礼拜慰问”,佛为他说这个原因。他说“往昔”,这都是过去生中,“两部主贾客”,就是做生意的,“入海取宝”,从事于海洋的贸易。“后遇水涨争船,第二部主与第一部主格战”,为了争船就发生战争。“第二部主以矛刺第一部主脚,彻过,即便命终,佛告舍利弗,第二部主者”就是释迦牟尼佛前身,第一部主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兜。他说“我时刺彼脚,以是因缘,受诸苦报,今虽得佛,由此残缘,故受木枪刺脚”。这一段因缘里面讲的是战争,这个两部主为了争船发生战争,战争里面杀害对方,杀敌,冤冤相报。这里面虽然没有看到提婆达兜,提婆达兜没出现,木枪出现了,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三种病因的第三种,宿业。宿业,宿世的罪业。可见得当时战争杀人那个心是非常之恶,非致人于死地不可,没有一丝毫同情怜悯心,以最残酷的手段来对付,这就变成业报。
从佛这个果报使我想起,这也是属于战争的,很麻烦。我在学佛之初,刚刚接触佛法,认识朱镜宙老居士,朱老居士跟李老师同年,那时候那一年他老人家六十九岁。他是学科学的,官也做得不小,抗战胜利之后,他是浙江人,他做浙江财政厅长。三十八年到台湾来,我们有缘有个朋友介绍,我那时刚刚学佛,他说他这边有个老居士,我介绍给你,跟他认识。老人非常慈悲,把我们看成小孩,他那时候六十九,我才二十六,祖父辈的人,常常讲故事给我听,全是他自己亲身遭遇的。他说在满清的末年,他们家乡,他那个时候十几岁,他告诉我大概是十五、六岁,家乡出了个怪事情,距离他,他们都住乡下,邻近的一个村庄,不远。有个举人,这家人还不错,中举了,他是个独生子,所以就没有出去做官,在家里面还是耕田,照顾父母。他也结了婚,还有一个小孩。有一天中午睡觉做了个梦,这个梦很奇怪,而且非常清楚,不是个普通的梦。他梦到什么?梦到有个人拿一张请帖,就像邀请函一样,牵了一匹马,敲他的门。他去开门,都在梦中,开门。开门的时候一看,对方的人告诉他,他说这封信你看看是不是给你的?他说是,是我的名字没错。他说我们大将军请你过去商量一个问题。他就说不大对,他说我一生虽然中举,从来没有跟做官的人往来过,我没有这样的朋友。那个人说既然名字相同,你就去一趟。他也是没法子好推辞,他说这个马就是给你准备的。就让他骑上马,骑上马之后,他就感觉得这个马不是在地面上走,是在空中飞。一会儿到了一个地方,下了马,那个地方是个很大的大殿,看到许多人在交头接耳,好像在谈什么重要的事情。他就问那些人打听,大将军是谁?人家告诉他,岳飞。他一听说岳飞,心里就感觉很难过,他说岳飞是宋朝人,那我不就已经死了吗?他说不行,我不能死,家里父母没有人照顾,妻子还有小孩这怎么办?
过了一会儿,岳飞升座,召集大家。他就告诉岳飞说我不能死。岳飞说没有关系,我们现在商量讨伐金兵。你看还是打仗,满清的前身就是金兵。他告诉这个举人,他说我们军队出发的时候还有半年,你可以先回去。他是聘请他来当秘书,从事于文书工作的。他说我送你回去,你回家料理后事。他读书人,对于岳飞非常崇敬,心里想想,死了以后能够跟岳飞也是很不容易得的,所以他就满口答应。岳飞就派原来接他的人送他回去。回去之后,他就告诉他的父母。父母说这是作梦。他说不是梦,是真的。到约好的时期,岳飞派人来真的把他接走。老居士告诉我,半年之后就辛亥革命推翻满清,他说推翻满清,半年前岳飞已经去讨伐,就是阴阳两面都开始,人间没有动,鬼就先动了。他说岳飞现在还在鬼道,什么原因?就是他分别执着没放下,念念不忘讨伐金兵,就这么个原因。跟这个是一样的道理,战争也会惹下祸根,麻烦!释迦牟尼佛前世,这是战争,遭这个果报。这是我们举这几个例子,害人的事情决定不能有,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三集) 台湾 2009/9/14 档名:12…47…10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二十一面,倒数第二行,从“五者”这里看起:
【五者。多身入一境像观。即事事无碍法界也。谓毗卢遮那十身互用。无有障碍也。】
我们就看到这个地方。这是六观的第五,‘多身入一境像观’。境像是比喻,这段讲的是应化自在,前面第四段讲是智照利生,普度群萌。这是“多身入一”,就是华严家讲的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这是什么道理?是‘毗卢遮那十身互用’。“毗卢遮那”是法身佛,有没有身相?没有身相,毗卢遮那是梵语,翻成中文意思叫遍一切处;这个意思就是第一段所讲的一体,自性圆明体,经文上大师提的是自性当中加上个清净。佛说得很多,过去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见性的时候,第一句话也是这个说法,“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贤首国师在这个论文也讲“自性清净圆明体”,由此可知,这是我们的真身,在现代哲学里面讲,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宇宙从哪里来的?一切法从哪里来的?我从哪里来的?就从这个体来的,这个体就叫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是法身佛,法,以法为身。什么法?一切法,遍一切处。为什么?依报、正报都是从它变现出来的。就像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地方讲的心就是自性,自性现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复杂的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那是识变的。识是什么?是分别、是执着。心(自性),自性里什么相都没有,但是它能现物质现象,宇宙,能现精神的现象,就是我们自己,这正报,依正庄严,它什么都能现。“十身互用”,这个十不是数目字,代表圆满,也就是像《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无量无边,众生想什么它就能现什么,现依、现正,也能现自然现象,虚空都是它现的。佛法讲到这些地方,确实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最高的科学,从理上讲是最高的哲学,事上讲是最高的科学,都讲到登峰造极,都讲到究竟圆满,这是大宇宙。
为什么这里头有苦有乐、有吉有凶,它统统都现,没有一样不现?毗卢遮那起作用的时候就叫阿赖耶,怎么会变成阿赖耶?佛在经上常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自性清净圆明体就变成阿赖耶,就不叫它自性清净圆明体,叫它做阿赖耶。所以阿赖耶的体就是毗卢遮那,这个诸位要知道。它起作用,万德庄严,不起作用,惠能大师讲,“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它没有一样欠缺的,它具足,但是它不现,佛家讲隐现,这个状态它在隐。隐的那个相是什么?就是我们净土宗讲的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就是自性,也就是宗门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常寂光。常寂光什么都没有,可是它能现。它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一念不觉。为什么会有一念不觉?没有理由;几时起的一念不觉?也没有时间,佛给我们讲就在当下。时间、空间都是假的,那是一念不觉起来以后的事情,就跟一切万法一样。这个道理很深,我们一下参不透,参不透不要紧,这是诸佛如来他们明心见性的时候见到这事实。在《华严经》上讲,到什么时候你见到?只要你无明破了你就见到。无明没破你出不了十法界,十法界是个大圈圈,里面还有一个小圈圈,就是六道轮回。这里面,在大乘教统统称作凡夫,六道里面叫内凡,六道以外的叫外凡,外面是四圣法界,有声闻法界,缘觉、菩萨、佛法界,这些统统都是用阿赖耶。无明破了,阿赖耶就没有了,再不叫阿赖耶,法相宗有个名词叫四智菩提,实际上就是自性,那就明心见性了。一念不觉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起心动念,就这么一桩事情。我们修行就修这个,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够了。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明心见性,他成佛了。这怎么回事情?就是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统放下,放下就是佛,放不下就是凡夫。所以转凡成圣确实是在一念之间,一念转过来你就成佛,究竟圆满佛。
大乘教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我们没有办法把这三种烦恼统统放下,放一种。佛教给我们,开始放什么?执着,不再执着。只要不执着,六道就没有了。六道从哪里来?六道是从执着来的,就是见思烦恼,有见思烦恼就有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