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

第259部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第259部分

小说: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十一心所;他们用得正,他们用对了,六道凡夫用得邪、用错了。四圣法界跟六道要两个相比,可以说四圣是净土,六道是秽土;四圣清净,六道染污。有染净,染净还是对立的,如果出离十法界,那是明心见性,对立没有了,不但善恶没有,染净也没有,叫一真法界,诸佛菩萨的实报庄严土。实是真实,不是虚妄的,真实,实报庄严土,他用真心,他不用妄心。法相宗里面讲,转八识为四智,八识是烦恼;转烦恼为菩提,四智菩提。我们现在用的什么心?第七识执着,第六识分别,第八识落印象,我们用这个,这就是六道凡夫。四圣法界里面的人绝对没有执着,他里面还有分别,分别心很弱,不是很强,有那么一点点,有起心动念。所以最后一句“以心除心”,用真心,不用妄心。

  在我们这个世间,也有些祖师大德提倡,譬如明朝,也是末年,跟莲池大师同时代的交光法师,他注的《楞严正脉》,他的著作,他里面就提出来,《楞严经》世尊的本意是教人舍识用根。识是妄心,根是真心,就是以心除心。高,非常之高!根是什么?六根的根性。识是六根的分别,譬如眼,眼识、耳识。识是什么?识是分别。眼见色,分别色法;耳闻音声,分别音声,分别是识。如果是根性呢?根性没有分别,根性叫了别,它明了,它没有分别。根性像镜子一样,镜子照外面的景象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有没有分别?没分别。没有分别那是见性,用见性见色,用闻性闻音声,用鼻性嗅香,用舌性尝味,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是用真心。我们平常用不用?说老实话,每个人都在用,你自己不知道。经教里面告诉我们,我们见色闻声,第一念,眼睛一张开,第一念接触的是见性见,可是第二念就变了,第二念就变成眼识见,错了,一下就掉下来。如果永远保持第一念,不落在第二念,这人是什么人?这是菩萨,法身菩萨,他住一真法界,他不是住在十法界。我们保不住,第一念见性,是见性,第二念眼识,眼识就当家作主,第一念疏忽了,自己也不知道。佛把这个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意思很深,叫我们常常想到我们并不是不用真心,如何能保持第一念,不落在第二念里头。我们知道了,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念念都是一念,没有二念。从第一念马上就落到二、三,那就是凡夫;二念,分别,三念,执着。这是事实真相,这不能不知道。下面再教我们方法:

  【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令归正念。】

  我们的心是散乱的,胡思乱想,止不住,前一个妄念灭了,后个妄念就生,想止止不住,怎么办?得要用善巧方便把它止住。归什么?‘归正念’,正念称性。下面他举了个比喻:

  【常勤正念唯心识观。一切魔境自然远离。】

  这确实是难得。‘唯心’是什么意思?法相唯识宗,过去我们初学佛的时候,李老师常常提到。学唯识,依照唯识去修行不容易,也不是我们能做得到的。“五重唯识观”,学‘唯心识观’有五个层次,我们连第一个层次都做不到。这个名词的意思是说“一切诸法,唯有内心,无心外之法,是谓唯心,亦云唯识”。由此可知,唯心的心不是真心,是什么心?妄心。我们用比喻来说,古人用金跟金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一切诸法是器,唯有内心这是金,无心外之法,这所有器皿全是黄金做的,除黄金之外一样都没有,每一样全是黄金做的。用这个比喻诸位就好懂。这就叫唯心,也叫做唯识。如果没有后面这一句,这个心到底是真心还是妄心?都能讲得通,加上这一句,这个心就不是真心,是唯识家所讲的心,阿赖耶。

  唯识家看整个宇宙,看整个人生,他是所谓离一切相,他不着相,他从相里面看到识。所以他说一切法唯识,除识之外,没有一切法,一切法的体性就是识,他这么个看法。所以这个地方讲的心,心识。心就是识,识就是心。这个心,法相讲“八心王”,八个心,阿赖耶、末那、意识,加上前五识,眼识、鼻识、耳识、舌识、身识,身体,身识。底下有解释,“心者,集起之义;集起诸法,故云心”,这是唯识家所讲的。集,因缘生法,集起就是许许多多的条件,集起。它生法,就是集起诸法,这是心的意思。“识,了别之义;了别诸法,故云识,同体异名也”。一个是从集起上来说,一个是从了别上来说。我们用个比喻,譬如一盏灯,灯也是因缘集起的,许多的物质条件集起。灯能放光,还照自己,也照外面,从照来讲就叫做识,从体上来讲就叫心,它是一不是二。了别的功能是自性,所以依旧是性德在起作用。

  世尊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一切众生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他没有说一切人,没有加上一切有情众生,他只讲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这个“众”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是此地讲的集起。所有一切现象不是单纯的,《华严经》上讲无量因缘集起而现的现象。但是它的速度太快,一念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就统统现出来,整个宇宙现出来了。这是大乘教义里无比精彩的一篇,稀有难逢,讲得这么清楚、这么透彻,不容易。唯心识观,你把这些事理统统都搞清楚、搞明白了,《华严经.十地品》上有一句话说“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大乘教里常讲“万法归一”。这个意思我们用比喻来说,还是前面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从器的现相上去看,千差万别,太多太多!你从它性质里面看,全是黄金。万法归一,那个一是黄金,除了金之外,什么都没有。我们前面举水做例子,水这个分子,它有气体状态,有液体状态,有固体状态,三种不一样,统统归一,水分子,水分子湿,它都是湿的,水蒸气是湿的,水是湿的,冰也是湿的。

  我们整个宇宙说“万法唯心”,心现的;说“万法唯识”,识变的,识会变。我们用电视来做比喻,萤光幕上能现相,现相是什么?是心,心能现;相千变万化,那是识。说识生的,也能够讲得通,没有识做为缘,自性不现。自性能生万法,要什么?要识。识,动相,阿赖耶就是动。阿赖耶的三细相,第一个是业相,业相是什么?业相是振动,就是弥勒菩萨所讲的那一念。这一念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就是那一动,第一动。第一动没有原因,所以它是虚妄的。一动它就现相,就能生万法。你说这个万法到底是自性现的,还是识现的?离开识不会现,离开性也不能现。所以讲心现,对的;识变,也是对的,没讲错。

  唯识论里有几句话,《入楞伽经》说,这是引用《入楞伽经》。“伽陀”是偈颂,偈颂里面讲的,“由自心执着,心似外境转”。我们今天在凡夫,心被境界转,你看到这个现象,这个现象顺自己意思,欢喜心就生起来,这刺激;看到这个现象不顺自己意思,瞋恚心就生起来,你自己做不了主。它会勾引你的七情五欲,会勾引你的贪瞋痴慢,你被境界转。今天这个社会,你六根所接触的全是在引诱你,它不是引诱你正的一面,全是引诱你负面的,你的烦恼习气,这很可怕,马上就造业,就造恶业。如果你心里不执着,你了解事实真相,下面讲“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你所看到这一切境界,外面这一切境界,知道它是空的、它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不会被外面境界转,这是功夫。凡夫看到什么?看到外面假相。你看到假相的真实,你就不会动了。由此可知,止观是一不是二。了解事实真相,你的心就不会动;心不动,真相你就看到,的确是一不是二。一定要止观等运,同时平等来学习、来修学,这才能起作用。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八十七集)  2009/8/29  台湾  档名:12…47…8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十八页倒数第二行,最后一句看起:

  【凡夫初学邪正未分。魔网入心欺诳行者。又无师匠谘问莫凭。依四魔功将为正道。日月经久邪见既深。设遇良缘终成难改。沉沦苦海出离无由。深自察之无令暂替。此义如起信论中说也。】

  贤首大师这一段话说得非常痛心。我们要知道,大师出现在隋朝末年,唐朝初年,距离我们现在应该是一千八百年的样子,在那个时候说出这样的话,好像就是跟我们现代人说。我们知道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的时候,东汉初年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而盛极最兴旺的时候就是隋唐,中国佛教十个宗派就是在那个时候建立的。日本,韩国那个时候是高丽,南面是越南,派这些留学生到中国来求学,来学佛法,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鼎盛的时代。大师为什么说这个话?我们今天读的,确确实实就像是对我们讲的一样,‘凡夫初学邪正未分’。在那个时候,你看看贤首国师是华严宗第三代,清凉是第四代,宗密是第五代,盛极一时,在那个时候学佛几乎没有不成就的。所以佛在经典上,祖师在注疏上,不单单是对当时人所说的,教化他们,还想到后世,想到末法时期。唐朝那个时候是像法,佛灭度两千年之后这才是末法时期,那是像法时期已经替我们想到。我们今天学佛真正是遇到这个困难,什么是邪?什么是正?

  五十八年前,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方老师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佛经哲学。我学佛不是从宗教入门,是从哲学入门。我当时很疑惑向老师请教,我说佛教是宗教,宗教是迷信,尤其佛教是多神教、泛神教。在宗教里多神教、泛神教是属于低级宗教,高级宗教只有一个神,唯一的真神。看到佛教什么都拜,这是让知识分子大惑不解,把它误会成为低级宗教,它怎么会有哲学?方老师告诉我,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老师说“你年轻,你不知道,释迦牟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我们从来没听说过,没有听人这么讲过。“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这是他的话,他这样告诉我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以后跟别人介绍,我不敢说佛教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我不说老师这句话,我把这句话改作是“佛教是高等哲学”,我从这里入门的。可是老师很有智慧,告诉我“你要想研究佛教,现在寺庙里面已经没有了。从前寺庙出家人真有学问、有德行,今非昔比,如果你真的想学,佛教在经典里面。”他这句话对我影响就很大,而且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到哪里去学,要到经典里面去学。我这才把从前对宗教、对佛教一些误会洗清了,才知道这是大学问,对宗教不敢再轻视,知道很尊重,要尊重它。

  方老师介绍我之后没多久,大概两个月的样子,我就认识章嘉大师,大善知识!这前清时候的国师,我们很有幸认识这个老人。我认识他的时候他老人家六十五岁,大我三十九岁,祖父辈的,非常慈悲,非常和蔼。真难得,这过去生中的缘分,他跟方老师一样每个星期给我两个小时,我们一个星期见一次面,我佛法的基础是章嘉大师奠定的。我跟他三年,他老人家圆寂了。我第一天跟他见面,我向他请教,我说方老师把佛法介绍给我,我知道佛法是大学问,是高等哲学。我请教大师,有没有好的方法让我很快就能够契入?我跟诸位说这个故事说了很多遍。老师听了之后很严肃,他看着我,我看着他。这是很多年之后我才明了,他看我什么?他看我心浮气躁,所以不给我说,看了半个小时。我看他等待他的开示,我们这样看了半个小时,心情整个定下来,他才告诉我“看得破,放得下”,我说话语气很快,他很慢一个字一个字的说。确确实实你看他那个样子,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以后我们读经,经文上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我们见到章嘉大师就想到这句话,站着、走着、坐在那里都像在入定一样,给我们很深的启示。

  我们今天学贤首国师这一篇论文,《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这一篇论文,文并不很长。这真正是教导我们怎样修行入华严境界,入华严境界就成佛了。也正是我向章嘉大师请教的这一句话,怎么能够契入?那个时候我刚刚入门,对佛法是一无所知。所以章嘉大师不讲止观,讲止观把我迷惑住,什么叫止?什么叫观?他讲什么?讲看破放下。这就真正的学问,真正善知识,看破就是观,放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