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第2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猓馐侵腔郏馐钦嬲跣选2恢阑饩梢担谰苫挂煨乱担歉雎榉炒罅耍獬霾涣肆缆只亍N裁矗克悄阍┣渍鳎阕叩氖焙蛩凑习ǜ础�
我们现在学佛同学都知道,过去生中的冤亲债主要给他供牌位,要来化解,眼前为什么不知道?眼前冤亲债主更要化解,这个道理要懂。所以我学到了,这一生当中毁谤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我感激,我给他们立长生牌位。你到我讲经的摄影棚去看,我给他们统统立长生牌位。为什么?感谢他,他造业障,替我消业障,我怎么能不感激?他毁谤我、侮辱我是替我消业障,他造业。我们将讲经、念佛功德回向给他,希望他造的业障能够减轻、能够化解,我们用这种心对他。时间久了,总有一天他知道,他知道我们是这样对待他,他就回意了,怨化解了,他对我们就好意了。这是不跟人结怨的修学方法。
我教过许多同学,他们很想学,很想把心量拓开,问我怎么做?你把你最怨恨的人供他的长生禄位,每天我们早晚课都给他回向,都祝福他。有人真做,告诉我,他说我已经做了三年,可是想起来还是恨他,问我怎么办?继续再做下去,为什么?你功夫还不到,一定要到任何时候想起来决定没有怨恨心,而且还祝福他生活能够过得更好、更幸福、更美满,如果他修行,祝福他道业能成就。我们这样用心,对自己的利益多,真正把我们真诚的爱心发觉出来,那是我们的性德,这个发觉出来会起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今天看到这段经文,我们很有感触。畜生在觅食的时候,它有德行,它有规矩,它能遵守,不是随随便便它就抓来吃,不是,体现出上天有好生之德。现在是人不懂,人不如畜生,这很遗憾,所以有这么多灾难。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八十六集) 2009/8/28 台湾 档名:12…47…8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十八面第一行,我们从最后这一句看起:
【华严云。譬如金翅鸟。以左右两翅鼓扬海水令其两辟。观诸龙众命将尽者而搏取之。】
昨天我们学到这里。我们接着看:
【如来出世亦复如是。以大止妙观而为两翅。鼓扬众生大爱海水令其两辟。观诸众生根成熟者而度脱之。】
前面是比喻,这边是法合。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当然这种示现无不是感应在起作用,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很多,现在将佛菩萨在这个世间怎样教化众生,他就是以止观两门,就好像‘金翅鸟’的两个翅膀一样,用这两门鼓动‘众生大爱海水’。这个海是苦海,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是众生落在大海里面,他就不肯回头。这个海是七情五欲的大海,这个爱是贪爱,所以佛法里面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这是净宗祖师常常提醒同修的话。为什么六道众生没有办法出离轮回?要是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贪婪、贪爱。贪的是什么?七情五欲。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五欲是财色名食睡,这里头有一条就出不去,如果统统具足,你怎么能够超越轮回?怎么能够出离生死苦海?这桩事情佛菩萨帮不上忙,神仙也帮不上忙。为什么?你要晓得,这苦海从哪里来的?是你自己生生世世不善业变现出来的。佛用一句话说得很简单,真把它说明白、说清楚了,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如果你要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放下,六道就没有,六道是一场梦,一放下,好比是梦里醒过来。所以这桩事情原来是自作自受。
诸佛菩萨、一切神圣,他们把这个事情真相告诉我们,芸芸众生果然明了事实真相,他就知道如何出离。这是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帮助众生的事情,可是众生不相信就没办法,那就无缘。所以佛菩萨教什么人?根熟者。这条件就说出来,什么叫根熟?善根、福德、因缘具足。在这一生当中,这三个条件具足不容易,非常不容易。如果这三个条件都具足,你在这一生当中肯定会遇到佛法,肯定会遇到大乘、会遇到净土。为什么?你这一生永脱轮回的缘分到了,你肯定遇到。这不是幸运,这是感应。自己根熟了,我们求佛菩萨加持,这是显感显应。很多人并没有求,可是条件真具足了,这是冥感,佛菩萨显应。我没动这个念头,佛菩萨来了。你没有这个念头,你条件具足了,条件具足的时候,这个振动的波,常寂光里面就收到了,自自然然就现相来帮助你一把,你这一生圆满成就。如果缘没成熟,佛菩萨来不来帮忙?来,没有善根,佛菩萨也来,不可思议!为什么?我们凡夫不知道,圆满觉悟的人知道,他知道整个宇宙是一体,决定不能分割,就是一个整体。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整体,我们汗毛上一根毛的毛端也是个整体。空中存在的一微尘,这微尘很小,空中有微尘吗?有,太多了。你要不相信,这很容易看到的,白天我们在房子里面,阳光从窗户照进来,我们留一个空隙,你看阳光里面的微尘多不多?每粒微尘也是全体,这无法想像,这不可思议。这是事实真相,佛经上说的“法尔如是”,就是一切法本来就是这样的。一微尘里面有全宇宙的信息,一毛端也是全宇宙的信息,怎么会没有感应?我们一点善根福德都没有也有感应,为什么?一体的。
佛经上为什么讲根熟众生?根熟众生他这一生觉悟了,他彻底觉悟了,这种人少,不多。而完全迷惑、完全不觉悟的人,这种人多,佛菩萨帮不帮助他?帮助他,但是他一生不能成就。帮助他什么?帮助他种善根,不是帮助他成熟,他没有善根,帮助他种善根。善根怎么种法?善根种在哪里?种在阿赖耶识,性识,怎么种法?让他有佛的种子。要知道佛的种子是本来有的,他迷了,迷而不觉,佛菩萨慈悲,帮助他开始觉悟。他知道这个世间有个佛,或者是见到佛像,或者是听到佛的名字,或者是接触佛法的法物,看到寺庙,看到佛塔,看到学佛的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或者看到学佛的居士。他看到这个,他就落了个印象,这个印象就是阿赖耶识里头的种子,他有个佛。这个印象很淡薄,并不深,初种。如果在这一生当中常常有机会见到,这个印象自然慢慢就变深刻。到相当深刻的时候,他就会生起佛到底是怎么回事情?打听打听,接触一下,慢慢他就理解了。理解,他才能生起信心。所以你看佛是先帮助众生下种子。第二步,有了种子,帮助他生信心;有了信心,帮助他去探索、去了解;真正了解,帮助他修行;修行功夫得力了,帮助他提升;提升到一定的程度,帮助他证果。所以诸佛菩萨那种慈悲心,没有人能够相比的,父母疼爱子女要跟佛比差一大截。所以世间众生不知道佛的恩德大。
佛弟子供养佛像什么意思?头一条,报本反始,报恩,纪念,不忘本。佛法谁传的?佛菩萨传的,要不是佛菩萨,我们怎么会知道?今天我们得到真实利益,对最初帮助我们的人,我们能忘记吗?所以供养佛菩萨跟中国人在家里面供祖先牌位的意思完全相同。现在家里不供祖先牌位,老人过世的时候,会把老人照片挂在客厅里面纪念。但是照片,现在我们只能看到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顶多你还能看到高祖父母,高祖父母之前找不到照片,没有了,所以这才供牌位。我们看中国人家庭里面很多,城市里面很少了,但是在农村里,偏僻地方我们都能发现他供的是什么?列祖列宗。这是正确的,永远不忘祖先的恩德。千百年前的老祖宗你还不忘记,你还念念感恩,眼前的父母你自然会孝顺。孝是性德里第一德。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根就是孝道,佛法是佛陀的教育,佛陀教育的根也是孝道。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从这里做起。你看头一句话,孝养父母。所以佛教在两千年前传入中国,很快融入了中国文化,跟中国文化变成一体,什么原因?立足点完全相同。中国文化是以孝道为核心,佛家的教学也是以孝道为核心,比中国传统文化讲得更广、讲得更深,佛法讲到孝顺一切众生,从父母师长扩展到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菩萨戒经》里面说得好,“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是把孝道发扬光大。这个男子、女人扩充到十法界,不仅仅限于人间,畜生里头有雄雌,雄就是男,雌就是母,他是这么教的。十法界里面有情众生都有男女两种性别,无一不是父母,这个孝顺才做得圆满。所以佛法到中国,很快就被中国朝野接受,欢喜接受,历代帝王亲自领导来推行这个教育,不是偶然的。这是称性的。下面说:
【依此义故。要修止观也。】
《华严经》上的比喻,比喻如来教化众生,他要用‘止观’二门。下面第二个问答:
【止观两门既为宗要。凡夫初学未解安心。请示迷徒令归正路。】
这问得好。‘宗要’就是最主要的,‘止观两门’是佛法修学最主要的科目。“止观”两个字展开来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再扩展就是无量法门。法门再多,不离止观。用章嘉大师的话来说,就是不离放下、看破,放下是止,看破是观。‘凡夫初学未解安心’,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学佛的人很多,抓到核心的人太少太少!达摩祖师初到中国,找不到志同道合,只好去面壁。面壁九年,遇到一个年轻人想亲近他,很不容易,达摩接见他,这个年轻人慧可。问他:你来找我有什么事情?他说:我心不安,请和尚给我安心。这是学佛人,他找到核心。达摩祖师伸出一只手出来: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我们现在看到很多达摩祖师的塑像,你看坐在那个地方,一只手伸出,就是这个意思。慧可听了这个话之后,是,我那个不安的心在哪里?拿出来请老和尚替我安心,找了半天找不到。最后慧可就说,“我觅心”,我找心找不到,“了不可得”。达摩祖师回他一句话,“与汝安心竟”,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他在这个时候一下就悟过来,恍然大悟,达摩祖师把衣钵就传给他,禅宗第二祖。这是慧可大师的故事。
真的,在六道里头,尤其是欲界,心浮气躁。细心去观察,所有众生无一不是,大概只有极少数修道人住山洞、住茅蓬,一生不跟外面接触,大概那些少数人他心是定的,其余你细心观察,心都是浮动的,都不安,像水上的浮萍,随波逐流。自古以来帝王将相、豪门贵族,有几个人能够世世代代相传,在一个地方不动?在古时候佛门里面,所谓祖庭,你能看到这些气象,祖师大德的道场,几千年、几百年,代代有传人。世法里大概只剩下一家,孔子,你到曲阜去看,孔子这个孔家到现在七十多代,我们只看到这一家承传,其他的没有了。民国初年以前,还能看到人家的祠堂,祠堂里面还能看到家谱,这个形相还有,实质没有了。可见得安心不容易!古人所谓“心安理得”,心安是什么?心安是定,定生慧,智慧开了,事理就通达明了,心不安,事理不可能通达明了。不能通达明了,肯定就出乱子,这个世间叫乱世,乱世是这么来的。所以这个问得好,问的人‘请示’,请你指示这些心不安的人,‘迷徒’;‘令归正路’,你能帮他安心,那你就是指示他一条正路。这就是这篇论文的题目“妄尽还源”,帮助他还源。妄是什么?妄是迷,迷破了才还源。这问得好!下面大师为我们解答:
【答。依起信论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
我们先看这一句,《大乘起信论》说的,如果你‘修止’,你真修行,也就是我们用通俗的话讲,大家好懂,“未解安心”,就是修清净心,用现在话说就是不知道修清净心,不知道怎样修清净心。《起信论》里告诉我们,你要想修清净心,首先要“住于静处”,你要找一个清静的环境,因为外面环境影响我们的身心。我们是凡夫,没有办法不受影响;能不受影响的那是圣人,那不是凡夫,他真有功夫,那个功夫就是看破。像《般若经》上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他知道那是假的。像我们看电视、看电影,我们知道电影的银幕、电视的屏幕什么都没有,干干净净,这叫清净心。但是频道打开,信息传来了,里面有音声、有形相,凡夫着了相,这些幻相能引起凡夫的烦恼情绪;顺自己心的欢喜,不顺自己心的就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