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第2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多数的人把生死看得很淡,不再怕死了。晓得怎么样?晓得自己没死,生死是身体,灵性不灭。一切人伤害我们,或者自然灾害使我们受到伤害,伤害是伤身体,灵性没有受到伤害。这些催眠师常说,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把灵性消灭,不可能的,它永远存在。也有人说它叫灵魂,都可以。但是灵魂跟灵性在佛法有差别,灵魂是灵性在迷的状态,也就是说,灵性迷了叫灵魂,灵魂觉悟了就叫灵性,佛说这个说得好。因为灵魂迷,迷你出不了六道,你的生活空间是在六道里;如果觉悟了,灵魂就变成灵性,它就脱离六道。
六道在我们看很大,三千大千世界是六道,可是在法界虚空界里面来讲,六道范围太小了。他一觉悟,他脱离六道,脱离六道也能够进来,来去自由,好像有通行证一样,他愿意来就来,愿意去就去。六道里面,他拿不到通行证他出不去,觉悟重要!佛陀、菩萨对六道众生最大的恩德是什么?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因。果是什么?果是永脱轮回,离苦得乐。六道里总是苦,不出六道不知道,出六道才知道,六道天上也苦。一出六道,这就四圣法界,比六道的范围大太多了,还是有苦,那苦是无明烦恼,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要是止住,放下了,十法界没有了,那就得大自在,你的活动空间是遍法界虚空界,“其量等虚空”。在遍虚空遍法界里,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立刻就应,没有距离、没有时间。没有时间,感应同时的;没有距离,立刻在现前,为什么?前面讲的入的意思你懂得,你的疑问就没有了,跟整个虚空法界融成一体。他在哪里?他就在现前,我们一念感,他马上就应了,我们的感没有了,他就消失了。他从哪来的?心现识变,佛讲得好,“一切法从心想生”,就是这个道理。你想什么,他就现什么,不是他有意思,他没有意思,他没有起心动念,我们起心动念,我们起心动念他就现相。理很深很深!
底下经文讲‘一切众生入’,我能入,你也能入,他也能入,个个都能入,一切众生入。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入,入就融了,入当融讲,跟自性融合成一体。佛经里有用水做比喻,比喻得好,佛比喻河水,印度恒河,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很长时间在恒河流域,这个河很长,像中国长江、黄河一样,几千里路长。恒河的水在河里面是河水,它流到海里去,六道里面众生就像你还没有脱离恒河,你是河水,你活动的范围离不开恒河,一流向大海,那就没有边际,一入海就变成海水。海水流到海里面去,跟以前这个水都汇合成一起,哪个先、哪个后?没有了,先后不可得。古佛跟今佛找不到了,没有古今、没有先后,融入一体。
我们如果回归自性,就像这水流向大海一样,在自性里有没有先佛、后佛?没有。有没有古佛、今佛?没有。有没有大佛、小佛?没有,统统没有了。什么时候见到这个现象?实报土里面就见到了,虽流入大海,流到性海里面去了,无始无明习气还没断。这在什么时候?将入未入。恒河的出口,那面是海,这边是恒河,你在出口之处,有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这个现象,是在河海交界这个地方出现的,一入到真正大海,那就是习气都没有了,究竟圆满佛。这个比喻很有意思,愈想愈有味道。可是,这四十一个位次,无始无明习气已经不妨碍你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不妨碍。你到了大海的边缘就不妨碍,能力就恢复,跟究竟圆满佛果上可以说是没有两样,而且很快他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诸位要记住,帮助的方法是破迷开悟,破迷开悟的方法是教学,你不教怎么行!教学的方法里面最重要的是身教,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现身说法,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他为什么能做得成功?孔孟在中国为什么能做得成功?没有别的,自己做出榜样,威仪有则,他做成功了。我前几年在老家安徽庐江汤池办了一个传统文化中心,我要求老师,告诉老师,释迦牟尼佛教学成功,孔子、孟子教学成功,靠什么?自己做到才教别人,自己没有做到,要求别人做,就不能成功。所以要求老师先自己把《弟子规》落实,《弟子规》里面一百一十三桩事情,我们认真努力条条都学到,自己真做到,然后你再去教就成功了。这就是佛法融入《弟子规》,把《弟子规》变成我们的思想见解,变成我们的言语行为。我们跟《弟子规》是合一了,我人就是个活的《弟子规》,表演出活的《弟子规》,你在我身上看到,成功。‘而实无所入’,你契入境界,没有入的痕迹。我们跟《弟子规》融成一体,实在讲,跟《弟子规》痕迹都没有。这个地方讲的是融入“大方广佛华严”,毗卢遮那佛的实报庄严土。这是这首偈的意思。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七十五集) 2009/8/15 台湾 档名:12…47…7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十五面第二行,从当中看起:
【又准入佛境界。经云。入诸无相定。见诸法寂静。常入平等故。敬礼无所观。】
这是经上的一首偈子。下面大师为我们解释:
【此乃一切众生本来无不在如来境界之中。更无可入也。】
我们就看到此地。‘准’,我们现在讲标准、准则,或者是依据,它都有这么多意思。什么叫‘入佛境界’?经论上有标准,下面举‘经云’,没有说哪部经,那就是《华严经》。因为这是讲《修华严奥旨》,所以不指经名都是《华严》。经上有一首偈四句,这是经文,‘入诸无相定,见诸法寂静’,这两句话重要,“无相定”,这个名词的意思很深,什么叫无相?所有的现相都是无相,《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话是真的,没有相。你要知道一切法没有相,你的心就定,定到什么程度?不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怎么会有分别执着,当然全没有!无相定是什么定?就是惠能大师见性的时候所说的,第四句话“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惠能大师见到,见到就入了。本来没有动摇,从来没有动摇过,这叫什么?自性本定,如来果地上的自性本定,谁有?各个人都有,没有一个没有,你现在有没有?有,你的自性从来没有动摇过。
一切万法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见诸法寂静”,他看到外面的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是寂静,相也没动,相是虚妄的,相没动过。这桩事情很不好懂,说实在话讲都不好讲,你怎么会懂?佛法里面常常有句话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怎么样?说不出来,说就错了。不但说不出来,你也不能想像,因为你一想你就动了念头,你也就错了。不能想、不能说,事实真相就在面前,从来没有离开过。内是我们的根身,这是法相;外面是我们的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自然现象,这叫诸法,统统是寂静的。我们讲到这桩事情,我常常用电影来做比喻,现代的人,没有说是没有看过电影的,都看过电影,电影银幕上所现的相,你说是真的还是假的?实际上电影银幕上现的相,跟佛经上讲的境界完全相同。电影银幕上什么都没有,不放电影的时候它没有,一片空白,叫常寂光。电影放映的时候它也没有,为什么?那个影像从来也没有黏到银幕上,也没有把银幕丝毫的染污。你把放映机一关,你就看到什么都没有,丝毫染着都没有;但是放映机放出来,它能够反射,能现相。这个比喻好,很像!
自性里面什么都没有,就像银幕上什么都没有,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物质现象,可是一动,振动,我们一按钮一动,相就在银幕上显现出来。虽显出来,你不能说它有;机器没有打开,没有显出来,你不能说它没有。没有显现出来的时候,就是惠能大师他都见到,“本自具足”,这是没显。显示出来,“能生万法”,这个万法就是宇宙森罗万象,包括自己。一生同时都出生,叫一时顿现,灭的时候也是如此,一时顿灭。我们这个世界你以为是真的,到我们死的时候,神识离开身体,这个世界就没有了。到底是什么回事情?就像作梦一样,所以佛经上用梦做比喻讲得很多,“梦幻泡影”,不是真的。幻、妄,幻是讲变化,妄是假的不是真的,你了解事实真相,你心就不会攀缘,你不会执着,你不会分别,你不会起心动念,自性本定。
佛告诉我们,见到事实真相,就是“入无相定,见诸法寂静”,是什么人?八地菩萨。我们修定,一层一层往上面去修,《华严经》上五十二个位次,修到第八地,那是多少个位次?十信修满,十住修满,十行修满,十回向修满,五十二个位次这已经修四十个位次,要到第八地再加八,四十八个位次。你看五十二个阶级,他到四十八个阶级,这个现象出现,知道一切诸相无相。我这有一卷放映电影的胶卷,幻灯片在银幕上出现的时候,它一秒钟放二十四张,你看这一张,就这么大这一张,一秒钟放二十四张,二十四张一秒钟,我们在银幕上就被它骗了,以为好像是真的。假的,一张一张张张不一样,它不是动的,它是静的,就像现在搞动画片一样,这个道理你就懂得,它不是动的,宇宙之间没有动的东西,它是静止的。所以诸法是寂静,因为它速度太快,你把它看成好像是真的。佛告诉我们,这是电影一秒钟放映它的速度二十四张,我们现前这个世界,我们六道里面这个世界,一秒钟像这样放映的速度放多少张?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千二百八十兆,单位是兆,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兆,你怎么知道它是假的?所以你要好好修定,修到八地菩萨。也就是《华严经》上五十二个阶级,你要修到四十八个阶级,你就看到。
为什么会看到?你的速度跟它的速度相等,相平等,你就看到它没动。好像两辆车一样,在高速公路上奔走,两个人速度相等,譬如你的车一个小时开两百公里,隔壁那个车也是两百公里,你认为永远在一起,你就看到;如果速度不一样,你就看不到,就这么个道理。八地菩萨心地清净到那个程度,他能够看到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在移动,他看到是单张的,是寂静的,张张不一样,跟电影道理是一样。我们要懂得事实真相,为什么?知道事实真相你就愿意放下。知道什么?不放下是错了,你在这里面受的苦是冤枉苦,冤枉受的。你本来是很安乐,跟诸佛菩萨一样大自在,怎么现在搞得这么可怜?
把事实真相全看错了,永远迷在这错觉当中,于是我们于一切法想错、看错、说错、做错。不是错了就完了,错了是造恶业,恶业反射出来恶报,这就叫因果。错误的因带来错误的果报,那有得受的,有没有做对了的因?给诸位说,没有。你以为什么叫对?善就是对,善还是要受,比苦好受一点,苦很难受,善好受一点,不自在,不叫正受。正受是什么?善恶二边都没有,懂得吧?那叫正受。正受是什么?正受是不造业,于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正受。还有起心动念,可以做到不执着、不分别也叫正受,实际上相似的正受,很低阶层的正受不是高阶层。大乘教里面真正高阶层的正受,《华严经》里面圆教初住以上是正受,为什么?他不起心、不动念这才叫正受。所以在十法界里面,十法界里面有佛法界、有菩萨法界,他是不是正受?一般也称正受,但实际上讲不是真的,为什么?他还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着。必须要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为什么?自性没有起心动念过,你回归自性了。
所以《华严经》上常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佛以方便法跟我们说的,不起心、不动念之后还有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你说是真有还是没有?我们在《华严经》学习过程当中,知道这桩事情不能说真有,也不能说真无,非有非无,有无二边都说不上。你说它没有,菩萨确实不起心、不动念,但是无始无明的习气在。习气不好懂,古大德的比喻好,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叫习气,古大德用酒瓶来比喻,酒瓶盛酒的,把酒倒掉倒干净,用干布去擦擦干净,确实一滴都没有,闻闻还有味道,那个味道叫习气。有没有办法除?除不掉,怎么擦闻起来还有味道。怎样把这个习气消除?你放在那里不要去理它,时间久了自然没有,所以说此处用不得力。法身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