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

第220部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第220部分

小说: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Ω梅畔拢捶畔掠姓饷炊嗟暮么ΑJń纭⒘览锩娴目嘤涝栋谕蚜耍俚搅览锩胬窗镏磺兄谏髦种质鞠郑忻挥锌啵恐谏吹接校鹌腥忻挥校糠鹌腥耆挥校豢伤家椤7鹌腥绻校癫皇嵌槁淞耍挠姓庵值览恚糠鹌腥挥校鹌腥诒硌荩拖裎杼ǎ诽ǎ谀抢锉硌荩谘菹罚兆啪绫狙荩绫窘心憧蘧涂蓿心阈托Γ忻挥行模棵挥行模挥懈惺堋J兰淙擞懈惺埽裁此懈惺埽克星橹础U飧龆鳎鸶颐墙彩橇缆只氐恼嬉颍谝桓鲆颍灰姓飧龆鳎统霾涣肆缆只亍K阅闶紫纫鲜端词钦饷椿厥虑椤N颐前亚橹捶畔拢橹匆环畔戮捅涑芍腔郏辞橹淳褪侵腔郏缘氖焙蚓徒星橹矗趿说氖焙蚓徒兄腔邸N颐强梢哉庋捣ǎ橹词侵腔勖允У南窒螅腔凼乔橹淳跷虻南窒蟆J莱鍪兰渲挥忻晕虿煌酥饷挥幸谎遣幌嗤摹S蟹直鹁陀兴氖シń纾星橹淳陀辛缆只兀橹疵挥辛耍缆只孛挥辛耍直鹈挥辛耍氖シń缑挥辛恕V辽僖氐绞当ㄗ贤粒当ㄗ贤烈渤谱饕徽娣ń纭�

  这些道理要多听,为什么?不是我们一听就明了的,这世间上找不到这种人。早年我跟李老师学经教,在台湾自己没有道场,很辛苦,哪个地方邀请我们去讲经就到哪里去,讲完就走路,跟全省结了法缘。以后离开台湾走上国际,在全世界结了法缘。老师,有一次回到台湾我就看他老人家,他说:你这种做法对自己成就可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自己成就了,对别人帮助太有限了。这话怎么说?他说:你看到几个人听一部经就开悟的?古今中外去找,一个都找不到。老师跟我说:你看自古以来哪一个祖师大德不是一生定在一处,一生不出门,成就自己,成就别人。我跟老师说这个道理我懂,这个事我也明了,我也天天求佛菩萨,希望能有个道场,让我住在那里不要动。我说我这一生,章嘉大师告诉我,佛菩萨安排,佛菩萨安排我到处走,有什么办法?佛菩萨没有安排我一处住,我也知道我住一处,成就自己,也能成就别人。道场要天天讲经、天天修行,那叫道场,解门、行门,止观,止是行门,观是解门,要同时并进。这两门里面,如果一门没有,那一门肯定没有,没有解怎么修?盲修瞎练;光有解没有修,不能证果。解行两门相辅相成,才真正能得利益、得受用。这总在缘分,缘分不一样。一直到现在,我讲经讲了五十一年,还找不到一个地方。年岁这么大了,从来不攀缘,不攀缘在这个世间就没办法建道场。所以我想来想去,自己盖个小茅蓬,年岁大了,走不动,闭门好好的念佛求往生,这一生就没有白过。

  止观,止就是放下,观是提起,放得下要提得起才行,才有用处,放下提不起,就是小乘,提起放不下是凡夫,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要提得起、放得下。宋朝时候布袋和尚,这诸位知道,就是弥勒菩萨。我们现在一般寺庙里面,你一进山门,第一个面对着你的就是布袋和尚的塑像。他往生的时候告诉别人,他是弥勒菩萨再来的,说完之后,他盘腿一坐就走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说他是什么佛菩萨再来,说了之后不肯走,那是假的,那是骗人的。身分一暴露他就走。他每天在外面逛大街,背一个大布袋,别人供养他的往布袋里一丢,也不知道他的法名,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每天看到扛个大布袋,就叫他布袋和尚。满面笑容,欢欢喜喜,跟一切人接触,真的平等心,喜悦相,他就布施这个。示现这个教别人心量要大,对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曾经有人向他请教什么是佛法?他笑笑,把布袋放下,两个手一比一伸,别人看懂了,佛法就教人放下。放下之后怎么办?他把布袋拿起来,扛在肩膀上走了,理都不理。这表什么意思?放下之后你能提得起,放下是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个东西要放下;提起是什么?广度众生,表这个意思,不说一句话,这是菩萨示现。

  止观这里面的精神我们就能掌握到,止是什么?总的来说,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三个放下,我们就晓得,成佛了。大乘教里面佛教给我们,放下情执你就成阿罗汉,佛门里面第一个学位你拿到了,你证阿罗汉果,你成正觉。再说得细一点,我执放下,对立放下,不跟一切人对立,成见放下了,我想怎样怎样、我以为怎样怎样,没有了,这个念头没有了,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弥勒菩萨。贪瞋痴慢疑放下,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会有一个贪恋,顺境里不会起一个贪恋。逆境里面不会起一个瞋恚的念头,不会,怨恨的念头都不会起来,瞋没有了。痴没有了,痴没有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诸法真相你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一点都不迷惑。所以,你是智慧用事,你不是分别执着,是智慧。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无论是事是理、是因是果、是性是相,通达明了,没有疑惑,这个人是什么?阿罗汉。更进一步,于一切法连分别都没有,阿罗汉虽没有执着,有分别,分别都没有,他就提升,拿到佛门第二个学位,菩萨,正等正觉。他的知见等于佛,当然不是佛,等于。到最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成佛了,十法界没有了。

  这是什么?放下!首先你得放下情执、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可是起心动念,我们虽然说放下,其实放不下,为什么?太微细。起心动念你根本就不知道,你怎么能放下它?你必须看到了,你才有方法下手。这个难!佛告诉我们,到什么阶层你才能看到你起心动念?大乘教里佛常讲八地菩萨。八地菩萨是不动地,你说那个心多清净,他才发现起心动念,所以他才能转识成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八地菩萨。我们只听说有个阿赖耶,阿赖耶什么样子?佛经上怎么说的我们也套着说,实际上没见到,阿赖耶业相没见到,转相也没见到,境界相也没见到,那都是起源。精神世界的起源是转相,物质世界的起源是境界相,七地以前都见不到,也是听佛说的。

  所以我们修行从哪里修?道理都晓得,晓得之后有好处,不怀疑,佛讲的是真的,从哪里学起?我们自己哪个毛病最重,就从那里做起。贪心,贪财、贪名、贪色,哪一条最重我就先从那里下手,不再贪爱。这里面得要明理,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因果。从理上讲,你的智慧、你的德行、你的能力、你的财富跟诸佛如来是平等的,决定没有差别,为什么?自性里头本来具足。就像万花筒一样,里面无量无边那些图案,它本来具足,不是外来的,个个人都有,每个人都有自性,哪有没有的。可是现在怎么样?现在你迷失了自性。迷失自性,自性里虽有东西你得不到受用,它是天天在千变万化,你得不到受用,你还是苦不堪言。所以你要靠修德,靠修德什么?修善你就有善报,造恶你得受苦报。六道凡夫迷失了自性,性德是决定不会现前,只有靠修德。修德,在佛法里面讲“俱生烦恼”,因为它不是你这一世修的,过去世、生生世世的,这叫习性,这不是本性。习性有两种,一种是俱生的,过去生中带来的,一种是这一生学的。所以,善与恶就重要了,善因善果,恶因恶报。我们能够断恶修善,即使过去生中你命不好,就是过去生中修得不好,造恶太多,善修得太少,这一生你命很苦。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像袁了凡一样,明白了,认真努力断恶修善,我们这一生的命运可以改变。

  我早年学佛,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说了这个话之后,他又告诉我,有的时候你求也没有应,是不是不灵?不是的,不是不灵。什么原因?你有业障,你的业障碍住,不能现前。那怎么办?忏除业障,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议,你真正把业障忏除,感应就现前,有求必应。这是我早年年轻的时候老师教我的,我这一生得受用,我对于这桩事情深信不疑,真的在这一生当中有求必应。我没有求衣食住行,也没有求健康长寿,我求的是什么?弘法利生。弘法利生要法缘,跟众生结善缘、结法缘,所以法缘很好,这个要得三宝加持,我求三宝加持。讲经,凡夫,我又没有开悟,需要参考资料,古来祖师大德的著作,在那个时候我学佛是六十年前,台湾没有佛书,不像现在。要想找经本都得找寺庙,寺庙有藏的经,我们借来抄,手抄,很辛苦。古大德这些参考资料就很需要,我就求这个,不求别的。真的,有感应,我只要动这个念头,不会出三个月就有人把这书送给我,我拿到手的之后,好版本!木刻线装的版本,就有人送来。我在台中学了十年,每年都有人送书给我,我就求这个,我不求别的。真的,心里想什么,这个书就会来,真的有求必应。

  我们也要报佛恩,要报施主恩,所以我这一生当中学印光大师,所有一切供养我都用在印经书布施,别人给我财布施,我对人法布施。这一生作梦都没想到,你看现在送《大藏经》差不多快要到一万套了。那个时候刚学佛,想得一部《大藏经》多难!三年省吃节用把钱留下来,才能够买到一部《大藏经》。那时候还不能叫一部,那是半部,日本《大正藏》,全套是一百册,它前面五十五册,这是最重要的部分。台湾最初印的就印这五十五册,后面是一些日本的著作还有图像,就没有再印了。第一次在台湾印《大藏经》。五十五册我要积蓄三年才有这个能力,总算是得到了,所以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早年我在法华寺讲经,台北市西门町法华寺讲经,广钦法师来听过两次。有一位年龄跟我差不多的法师,那时候我讲《地藏经》,也讲到有求必应这一段。讲完之后,下来的时候他告诉我,他说:法师,有求必应靠不住。我说:为什么?他说:我就是求不灵。我说:你求什么?他说:我向佛菩萨求个电冰箱,求了三年都没有人送给我。我就问他:你道场住众多少人?就他一个人。我说一个人没有必要,所以佛菩萨不送给你,哪有不灵?我说我这么多年有求必应,怎么会不灵?灵,灵得很。你求得不如法,增长贪心,佛菩萨怎么能做这个事情,佛菩萨帮助你,成就你道业,不会帮助你增长贪瞋痴。所以要懂得这个道理。

  所以放下什么?放下自己的欲望。你看《华严经》教给我们多好,第一个教我们,不求五欲,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不求这个。这些生活都是必需的,随缘,有很好,没有也好,不要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第二个不求权力地位,经上讲的王位,不求。王位的范围很广,从国家领导人到地方领导人都叫王位,县市长,甚至于乡长、里长,都是属于这一类里的,不求。我们今天讲,不要权,不需要地位,不求这个。第三不求富饶,专门讲财富,不求。第四个不求自乐。第五个不求荣耀,现在讲的是名,不求名,现在讲知名度。佛具体给我们讲这五个。求什么?求成就道业,利益众生。利益众生里面什么是最殊胜的利益?教学。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教学,四十九年没有一天空过,一个人也讲,两个人也讲,几十、几百人也讲,遇到就讲,随时随地,没有空过,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后面的果报就是离苦得乐。

  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来的。世间人迷,不知道,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一无所知,这是迷。迷了就胡思乱想,就造业,造业他就有果报。如果随顺自己的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这是恶业,果报在三途,地狱、饿鬼、畜生,到那里去了。如果你明白这些道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能够与道德、与伦理、与因果相应,这善业,善业果报在人天。必须具备人天的善业才能学佛,没有人天善业,虽然学佛,那是什么?有名无实,跟佛结缘,这也是有必要的。我们这一生能遇到佛法,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与佛有缘,要没有缘那就当面错过。我们的讲堂,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大楼,现在在全世界都市里面都在大楼。隔壁的邻居,我们在这里讲经教学,他都不肯来,都不来听。有的很远,坐飞机来的、开车来的,开了好几天到这边来,我们在这里有个聚会,或是三天,或是五天,最长不超过一个星期,很远的地方他来,有缘!隔壁他就不来,这太多了。所以结缘很重要。

  佛接引众生也分上中下三等,上等的根熟,他过去生修得不错,在这一生当中他能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真正成就,为什么?他到极乐世界作佛去了,不但他出六道,他出十法界,这一类是上根,根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