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

第170部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第170部分

小说: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⑵⑵悄憔痛蟠硖卮恚耆涣私馐率嫡嫦唷:竺婊褂幸恍《挝模�

  【用则波腾鼎沸。全真体以运行。体则镜净水澄。举随缘而会寂。若曦光之流彩。无心而朗十方。如明镜之端形。不动而呈万像。】

  这几句话为我们显示出诸佛菩萨的境界,你看这境界多美、多可爱。在哪里?就在现实,觉悟了就是。这讲什么?起用,用就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真的像此地讲的‘波腾鼎沸’,像大海。佛常常把大海比喻作自性。大海里面的波涛汹涌,大浪波涛汹涌。‘全真体以运行’,真体是什么?真体是自性,就比喻这水,海水,统统是在海水,它在那里运行,波涛壮观。从体上讲,从水讲,水它不动的,它为什么会动?风吹了,它动。风是什么?起心动念。那要不起心、不动念,你看本来是水,本来水干净,没有污染,不动,风平浪静。最大的浪,他这里形容,讲得好,要知道,起心动念是微波,我们凡夫根本看不到;分别是大浪,执着是波涛,波涛汹涌,执着。谁在那里动?统统是自性,就是水,都是水。不起波浪是水,起了波浪还是水,到汹涌波涛还是水。要知道,水原本的相是清净不动。所以从体上来说。前面讲用,用就是我们今天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这起用。体什么?体如如不动,从来没有动过,从来也没有被染污过。

  ‘举随缘而会寂’,所以觉悟的人、明白的人知道什么?知道这个大浪、小浪、波涛都是幻相,不是它自体的真相。就从幻相上,看到它的清净寂灭相。一个波涛起来,落下来,没有风,它就平静。这是教我们从现象上去见性体,佛法里面讲“明心见性”。我们今天的心不明,所以见不了性,见不了事实真相。心为什么不明?心被染污,贪瞋痴慢是染污。心不静,动,动是什么?念头,妄念,妄念是动,像波浪一样,前念灭了后念又生。平常不觉得,如果想静下来,我们念佛止静,时间很短,不过十几分钟,这十几分钟就坐不住,念头就发现,好多念头。所以有人说,“法师,我不打坐没事,没有念头;我一打坐,怎么念头那么多?”其实不打坐的时候就那么多,没发现;一打坐的时候才发现怎么这么多;不是打坐的时候妄念就很多、不打坐就没有,哪有这种话!想静下来的时候发现,妄念这么多,那就是风动。佛在经典上说“境界风动”,就是指这个。

  你的心在动,你的念头在动,那个动一下,那叫心有所念,那个动一下,佛问弥勒菩萨,弥勒给你一分析,那个一下里面微细的动,你看看,一秒钟的时候,一弹指,弥勒菩萨讲弹指好,弹指比一秒还短,我们一秒钟的四分之一。你看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就像我们电影胶卷一样,三百二十兆张,一张一张的三百二十兆张,一弹指就过去,不是一秒钟。这就是心有所念。我们讲一个念头,这一弹指,一弹指有这么多念,有这么多的相分,有这么多的见分,这是阿赖耶的三细相。在哪里?就在这里。阿赖耶不是真的,一觉悟之后,他不动了,起心动念没有了,阿赖耶就没有了,阿赖耶回归到自性。阿赖耶的体就是真如自性。所以古来祖师大德常讲,阿赖耶是半真半妄,迷的时候它是妄,觉悟的时候它就是真,觉悟的时候它回归自性,它就是自性。起心动念,就是那个极微细,弥勒菩萨讲的那一念,阿赖耶就现前。有那么一念的话,阿赖耶就现前。一弹指是讲它的相续相,真的是念念相续,什么时候真的要断掉,断掉整个世界就没有了。就好像我们看电影,一下中断,中断没有了,看到什么?银幕上一片白光,大光明藏现前。大光明藏是自性,是自性的本体,这里面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我们什么时候能在波涛汹涌的时候看出清净不动的水面,你能看出这个就见性。

  “举随缘”,随缘是万事万象,能生万法,在万法里面你体会到清净寂灭的自性,这是真功夫。我们读这篇文字好像不难,实际做功夫真不容易。《华严经》上所讲的这些道理,讲的这些方法、境界是究竟圆满的性德,我们应当要知道。知道有好处,好处在哪里?我们这一生学习的方向目标正确,我就定在这里。我这一生勇猛精进,向着究竟圆满的佛果去迈进,你会把其他东西都放下,为什么?那些东西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种缘分、机缘不是随时可以得来的。佛在经教上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你要遇到这个之后,你把它舍弃,搞别的,那叫真可惜,你真错了。我们就得认真学习,认真修行,不拘形式,就是章嘉大师讲的,一个看破,一个放下。看破是什么?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放下是什么?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就对了。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个人出来做代表,这五十三个人你仔细去看,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整个社会各个都是,就在他本位上入华严境界。所以前面讲“法无分齐,起必同时”,没有分别。无论哪个行业,会了,会了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不会,你到哪里找都找不到,问题是你会不会。

  下面这个比喻也好,‘若曦光之流彩,无心而朗十方’。“曦光”是早晨刚刚出来的太阳,遍照十方世界。要怎样遍照?“无心”才能遍照,没有分别。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你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遍法界虚空界,遍一切众生。我们常讲,“爱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你无心,它就是。无心是什么?没有分别心,没有执着心,这个爱心就是遍宇宙。如果有分别就不行,就有障碍,有执着就更小。我们中国的文字,老祖宗发明的智慧的符号,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这个字你不认识,你也不知道它怎么念法,看它那个样子,你懂得它的意思,妙!所以它是智慧的符号。你看思想,这讲到思想,思是什么?你的心上有了分别,你看田字一格一格的,不是分别吗?有了分别就是思。想是什么?想,你心里头已经着相,着相是执着。心里头有个相。心里头你能够把相拿掉,把那个格子拿掉,那就是没有思、没有想,那叫真心,真心现前。无心,就是那个心,“而朗十方”。所以现在人讲思想,糟糕!思就是分别,想就是执着。有思就有十法界,有想就有六道轮回,糟不糟糕?我们老祖宗造这个符号造得多好,心本来是干干净净的,一加上这个东西麻烦了。

  底下一个比喻,‘如明镜之端形,不动而呈万像’。这举镜子。我们面对着镜子,或者是外面这个境界对着镜子,镜子照得清清楚楚;“不动而呈万像”,这镜子不动,呈现外面所有境界相,都隐现在那其中。这是比喻什么?比喻我们自己的心,心要端正,心里面没有东西,心就灵,所有境界都在你心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什么?没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心一动,心像镜子一样、像水一样,清净的,所以叫照见。你们常常念《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我们不是照见,我们是用什么见?我们用思见、用想见。问题碰到,让我想想,让我研究研究,一研究糟糕了,照就没有了。你起了分别,起了执着,真相就见不到。所以你要是用真心,用真心不能用思想,思想是妄心,妄心肯定有错误,有偏差。可是人非得要去研究研究、想想,我们大家来讨论讨论,愈讨论愈糟糕。今天世界、社会这么乱,怎么来的?就是大家在一起讨论来的。大家都不讨论,世界、天下太平。“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真的,一点都不假。最后这几句教我们怎么用心,要用真心,不要用妄心。永远保持清净心,事情一来,一问你,立刻就对答,为什么?你照见,不起副作用。你一用思、一用想,思就起波浪,想就染污,这个水是脏水又起波浪,它照不见,它怎么能照得清楚?如何能保持我们的心不动,这就是定。如何能保持这个心不被染污,心地清净、心地平等,平等就是不动。《无量寿经》讲“清净平等觉”,那是真心,觉就是照。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要明了。

  【故曰随缘妙用无方德也。】

  “大用无方”,没有边际。我们常讲,广没有边际,深没有底,这是真心,这真叫妙用。有两句话,所谓“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是大用无方。《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你要有知,你就有所不知。有知是什么?你心动。思想是有知,所以有所不知;禅定是无知,心是清净的、平等的,无所不知。这个道理我们细心去体会,认真去学习,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四德,今天我们把第一个德,第一个随缘妙用无方德就学到此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五集)  2009/6/26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十一面第三行从第二段看起,第二个小段:

  【二者。威仪住持有则德。】

  贤首国师这篇文章第四段是讲行四德。前面三段是高等的科学、哲学,确实我们看到之后是非常稀有。今天科学、哲学里面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师依《华严经》都把它说清楚、说明白。我们有理由相信,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明白之后,我们在这一期生命过程当中,怎么过日子、怎么生活,这是回到眼前。所以给我们讲行四德,这四德是中国古人所讲的道德的根本,这四条完全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第一条我们学过,“随缘妙用”,随缘容易懂,自性随缘,说自性随缘比较难懂,我们平常说“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好懂。其实从深到浅无不是随缘,问题在妙用。随缘又随顺性德就是妙用,随缘如果违背性德那就不妙。我们也说得很具体,古圣先贤、诸佛菩萨,你看给我们讲的十善、五戒,这是很浅的,但是它跟性德相应,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决定要随顺道德。在中国人讲的伦理、道德,那就是妙用。把它养成一种习惯,渐渐的把我们过去、今生一些不良的习气、不良的嗜好,完全离开、放下,把它消化掉,这样就是佛菩萨、就是圣贤人。

  接着今天这第二段,教给我们一些标准,就说随缘妙用里面的标准,怎么样才适合于妙用,跟佛菩萨一样,佛菩萨完全明心见性,所以他是自然的。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在日常生活所表现的行住坐卧,你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戒律。释迦佛是不是有意这样做?不是的,他本来就是这样的,那叫妙用。换句话说,我们本来也是这样的,本性本善,从本性本善流露出来的行为,就是道德、就是妙用。我们今天在日常生活当中,为什么与本善相违背,变成不善?这就是我们迷失了自性。怎么迷失?我们起心动念了,六根对六尘境界不知不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还罢了,起心动念是像水一样微波不算很严重,从起心动念又起了分别执着,这个麻烦大了,时间久了养成习气,分别执着就当了家。分别执着是什么?分别心、执着心,这种心当家了。诸佛菩萨呢?诸佛菩萨是无分别心、无执着心,所以他永远是本善,是本性本善的流露。我们现在变成本性本善不见了,没办法觉察得出来,而是分别执着在起作用,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末那识是执着,所以八识五十一心所起作用。不但六道里面所有一切众生是这样的,还包括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没转识成智,还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起用。但是四圣法界是受过佛菩萨教诲的薰陶,他们起作用都向善的这方面,恶的习气都淘汰掉、都放下。譬如放下执着,执着是见思烦恼,我们讲见思烦恼断了,他超越六道证阿罗汉果,跟我们的境界大不同,他的心比我们清净。我们比不上他,我们还有严重的贪瞋痴慢,还有严重的我执、有严重的成见,于是我们起心动念都是妄想分别执着,跟自性愈去愈远,这叫凡夫。所以佛菩萨慈悲,圣贤人无私,他们晓得,这就伦理上的关系,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

  我昨天在台北也跟一些朋友们谈到,我想我们从前念《百家姓》,小时候以前私塾童蒙念《百家姓》、念《千字文》。《百家姓》里面有四百多个姓氏,我相信这四百多个姓氏决定都是黄帝子孙,一个家族绵延了四千五百年,人口是愈来愈多,一家人。一家人如果不团结,不能够和睦相处、相亲相爱,为了一点小事还在争名逐利,互相的毁谤,你说老祖宗看到不天天流眼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