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第1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鋈J恰笆饺酪磺兄罘鹁灰嫡颉保闼嫡舛嘀匾馐腔 N颐墙裉彀讶M簦韬龅簦阅罘鸩荒芡桓【蛔诘母揪褪蔷灰等#谝桓瞿憧础靶⒀改福钍率Τぃ刃牟簧保奘埔怠保颐亲龅搅嗣挥校空馑木渥霾坏骄筒荒芡U馑木涫鞘裁矗烤褪俏颐亲罱饧改晏岢娜迨偷赖娜龈P⑶鬃鹗β涫翟凇兜茏庸妗罚忝窍胂耄圆欢裕看刃牟簧甭涫翟凇短细杏ζ罚竺嫘奘埔档溃狻妒埔档谰贰K裕兜茏庸妗贰ⅰ陡杏ζ贰ⅰ妒埔档谰肥俏颐茄Х鸬幕。Х鸬母尽U馊趺挥凶龅剑换痪浠八担硕济挥凶龊茫阍趺茨艹煞穑�
你再想想,世尊慈悲,把西方极乐世界介绍给我们,跟我们讲的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十善业道里头上善。我们佛念得再好,念得再多,我们的心行不善跟他不能起感应道交。我们怎样能做到上善?所以要晓得,我们今天十善业道为什么做不好?没有《弟子规》、《感应篇》的底子。这个东西好像三层楼一样,第一层是《弟子规》,第二层是《感应篇》,第三层是十善业。我们前面两门课没学好,所以十善业做不到,怎么学都学不成功。从这个地方,诸位就要晓得,我们真正想在这一生成就,这三个根可太重要了,疏忽这三个根不行!这三个根的分量不多,很少,你看《弟子规》一千零八十个字,《感应篇》大概一千六、七百个字,分量都很少,要认真努力去真干才行。我们想这一生真成就,那就得真干,真正的忏悔,忏除业障,依教修行,才能成就圆满功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三集) 2009/6/21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经文第十面第四行,我们从第二句看起,从一者:
【一者。随缘妙用无方德。谓依真起用。广利群生。众生根器不等。受解万差。乐欲不同。应机授法。应病与药。令得服行。维摩经中具明斯义。】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前面我们学过。第四这一大段是依前面三种周遍而行四德,这是四德里面的第一德‘随缘妙用’,最重要的就是前面两句,‘依真起用,广利群生’,这才是自性性德的根源。世尊在《华严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起用”是德,德的根源就是“依真”。真是什么?真就是前面讲的三段,自性清净圆明体从真起用现出依正二报。依报,宇宙的现象发生;正报,我这个相起来,我起来了,这个我是大乘教里面讲的四净德,这四净德讲“常、乐、我、净”,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有真常,真常是什么?自性清净圆明体是真常,永恒不变,惠能大师讲的“本自清净,本不生灭”,就是真常,不生不灭,这是真我。真乐,真乐是里面决定没有苦的现象,无苦就是乐。有乐呢?乐还是苦,诸位要知道,乐是坏苦。真乐是苦乐都没有,才叫真乐;有苦有乐都是起烦恼,苦是烦恼,乐也是烦恼。中国人讲七情五欲,七情里面,头一个就是喜,喜、乐、哀(悲哀),这都属于情,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五欲统统是烦恼。连欢喜这个现象都没有,你的心才是真乐。所以有真乐、真净,常乐我净四净德真有,这个地方讲依真起用,真有。
身不是我,身是会有生灭的,常乐我净都是不生不灭。净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能大师讲的清净,不生不灭是涅槃,“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真常、真乐、真净。真我,要知道,有,永恒的。身是假我,这个不是真我,这个在世间很短暂,真的像昙花一现。众生,特别是六道里面的众生,哪一个不是把身看作我?这就迷了,不知道真我,把假我误会以为是真我,搞错了,在这里面起心动念,错了。佛是真正觉悟,大彻大悟,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见到前面讲的一体、二用、三遍,三种周遍,这真相看到了。众生有感,如来就有应,感应道交丝毫不爽,这都属于因果。所以,因果也是跟宇宙依正同时发生的。
修行人真的要想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走妄尽还源这一条路,妄就是烦恼,虚妄的,妄想分别执着,《华严经》讲的三大类,大乘教里面讲的三种烦恼。妄想是无始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说的是一桩事情,《华严》跟大乘教里面名相上不同,意思是一样的,是指一桩事情。这三样东西障碍了我们的真常,我们四净德都不见了,不能够现前,不是没有,只是有了障碍,不能现前。我们如果真的想回头、想还源,还源就是回归自性,回归常寂光,用这本书里面的名词叫回归自性清净圆明体,在大乘里面一般讲究竟圆满成佛。我们现在从哪里下手?现在常常要提醒自己,也就是常常要觉悟,觉悟什么?觉悟身不是我,破身见,破我执。
《金刚经》在中国很流行,流通最广,不学佛的人也读《金刚经》,言简意赅。《金刚经》上讲得很明白,要破四相,四相是妄想,不是真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不是真的,身不是我,执着身是我,错了。我相要是破了,人相是跟我相对立的,那也不存在。众生相范围就大了,众生相就讲到宇宙,就是能生万法,森罗万象都是虚幻不实,那你就见到大乘教里常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就都见到,那是众生相。寿者相是时间,时间也是假的不是真的,所谓是一念九世。我们首先要时时刻刻提醒,不要再执着这个身是我,再不要为这个身去造孽,这就错了。你看《地藏经》上讲,“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道理在此地。《金刚经》一首偈子非常好,我过去把它写出来,印在透明的胶纸上送给同修,这应该是在二十年前的事情,二、三十年前。我印的小张,教人什么?教同修回去贴在家里电视上,透明的,印的是红字,就是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打开电视的时候你就看到这首偈,我们看电视要应作如是观,看电视也是在学佛,也会开智慧,也能够妄尽还源。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就是自度度他,广利群生。首先必须自度,自己没有得度决定不能度他,那度他是假的,一定要先自己开悟,才能够帮助别人,才能够影响别人。
下面,昨天我们学了,‘众生根器不等’,这个要知道。为什么不等?众生的根性是平等的,这个要知道,“器”是什么?是器用、作用,不平等,为什么?业力不相同,我们一般讲业障,业障不一样。有人业障轻,有人业障重,差别就很大,业障轻的根就利,利根,业障重的根就钝,迟钝,不相等。业障必须要懂得忏悔,普贤菩萨的十愿,最重要的是前面四愿,礼敬、称赞、供养、忏悔,这四愿非常重要。这四愿里头最重要的就是忏悔,前面三种是帮助你忏悔,如果没有前面三种,你就没有法子忏悔,你也不懂忏悔。为什么我们修忏悔不得力?我们的业障怎么忏也忏不了,为什么?你前面三个条件没有具备,你要具备前面三个条件,业障很容易忏除。这桩事情我们同学要细心去揣摩、去体会,你慢慢就明白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忏悔?头一个烦恼里面有傲慢。我不傲慢,你就已经傲慢,只要有我就傲慢,傲慢是跟我同时发生的。你们学过唯识的都知道,执着是什么?执着是末那识,末那识怎么形成的?四大烦恼常相随,有末那识就有四大烦恼。四大烦恼头一个我见,我见就是执着有个我,还不是执着身。六道众生有不要身体的,高级凡夫,四空天,四空天是无色界天,没有身体,但是他还是执着我,那叫我见。那个我是什么?我们一般人讲灵魂,没有肉体,没有物质现象,他还执着那是我,所以他出不了三界。你说这个东西多麻烦,这个错误的执着是多么厉害。他有我见、有我爱,爱是什么?贪。有我痴、有我慢,你们想想,慢是傲慢,傲慢就是瞋恨。你看贪瞋痴,我爱是贪,我痴是愚痴,我慢就是瞋,三毒烦恼,与生俱来,什么时候你有阿赖耶识,你这个东西就具足。到什么时候才没有?转识成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四大烦恼没有了,就平等,心就平;有这个东西心不平,我见、我爱、我痴、我慢。
所以常常提醒,不要再执着身是我,常常想着《金刚经》一首偈子好,它讲得很具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个有为法,诸位看《百法》就晓得,除了后面六个无为法之外,前面九十四个都是有为法,包括八识五十一心所,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不相应,统统叫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要常作如是观,你才能真正放下。常作如是观是看破,不再执着、不再分别是放下,这个修行功夫快。在日常生活当中得有助缘,有帮助你的方法,那就是“礼敬”。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他在大众相处,他不带头,他走在最后面,他跟人在一起他矮一截,这是什么?谦虚。谦虚还不够,圣人教导我们谦卑,卑是卑下,谦卑、谦下,我们一定是懂得尊重别人,谦卑自己;自己不谦卑,尊重别人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礼敬诸佛就是学谦卑。儒家里面的礼,礼的精神用一句话来说,什么叫礼?礼就是自卑而尊人,这个自卑是谦卑,这是礼。它的作用是什么?作用是降伏我们无始劫带来的贡高我慢的烦恼。谦卑能帮助你断这个东西,这也就是对治瞋恚的、对治傲慢的、对治嫉妒的,你看这个方法好不好!这是严重的烦恼,要学谦卑。
要学“称赞”,称赞绝不是巴结,为什么?看到别人真正有德行,他的思想、言行与性德相应,要赞叹,欢喜赞叹。赞叹是对治嫉妒的,嫉妒心也很严重,造的业很深,人人都有嫉妒心。从前我们跟李老师学经教,李老师常常告诉我们,你们都要记住,每个人都有,嫉妒心谁没有?他说连要饭的叫化子都有嫉妒心。那种人在社会上真是最低下的人,叫贫贱,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要饭的在社会上没地位,是最下的,他还傲慢。他看到富人、富贵人家从他面前走过,他有嫉妒心,他还哼一下,“哼,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他还在笑话别人,你看看,你就知道嫉妒心是多么严重。所以,称赞就是对治嫉妒。“广修供养”是对治我们贪心的。你看看礼敬、称赞、供养,供养就是布施,对治我们末那识里面的贪瞋痴慢,对治这个东西。有这个东西,我们就不是依真起用,我们是依烦恼起用。说老实话,我们今天起作用的话,统统是依烦恼、依贪瞋痴。依真就是得把贪瞋痴给断掉,要断贪瞋痴你一定要觉悟。贪瞋痴是什么东西?贪瞋痴就是末那的元素,四大烦恼构成末那识,末那识就是我执,执着有我,执着有法,我执、法执都是它,有它就没有平等,所以转末那为平等性智。我们《无量寿经》经题里面讲的清净平等,不再有染污你就清净,不再有高下你就平等。所以,礼敬是平等的。称赞就是与性德相应、与性德不相应,不相应的不称赞,相应的称赞。布施是平等的,布施供养是平等的。有前面这三条,我们的忏悔就有力量,真的能忏除业障。
王凤仪善人发明的“说病”,是用说明你这个病的因素,你真正听了之后觉悟了,从内心里面真正忏悔,病就好了。这个道理大小乘经里面佛讲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一般人都疏忽了。他很难得,他是生长在东北农村里面,农民生活太苦,很多疾病医治不起,没钱!看医生要钱,买药要钱,住医院是更要钱,没钱,生活都成问题。所以他就想,能不能有个什么方法治病不要花钱,不必请医生,也不必吃药,病就能治好,这个方法就妙极了,他天天想这个方法,想了一百多天。守墓的时候,他父亲死了,他守坟三年,在这个期间当中豁然开悟,把这个道理想通了。从他这段经历来看,跟禅宗里面的参究那个原理跟方法、功夫完全相同,一心专注就想这个问题,这是禅宗里头的疑情。没有答案,到心完全定了,没有杂念,豁然开悟。所以疑情,古人讲的,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他这是一桩事情,同情穷苦人没钱治病,把心专注在这个问题上,他也能开悟,悟了之后居然就能治病,一直传到现在还非常有效。他当年在世的时候,跟他学这种方法说病的,我看他的传记里面就有五、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