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越尘集 >

第4部分

越尘集-第4部分

小说: 越尘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亦可成为一修道次第。当然其基础具为出离心。维摩诘大士开示,
方便摄智慧(菩提心→清净见之次第)、智慧摄方便(清净见→菩
提心之次第)具为解脱道;离方便之智慧,离智慧之方便俱为系
缚道。
  方便与智慧双运是大乘修行的基本原则。所谓双运并不是完
全平行地前行,根据不同人的特点,可以智慧领先,亦可以方便
先行,但两者不宜差距过大。如同人走路,左右两脚交替前行。
  关于方便与智慧必须双运方能成佛的原理,宗喀巴大师在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精彩的论述,兄可仔细研读。

  二麻子:

  极是善说。

  齐愍:
  我在试图假设其中的一个可能,即如果发心是对着佛智发的,
则自然含摄了最究竟的出离,不需要另外发一个目的不明确的出
离心,而常常这样“发心”,可能的作用之一就是将菩提心的出
离部分,拆将开来加强锻炼,作为后面菩提心的前行,则作为一
种实践应是较为有效的,而认识清楚这一点则对于自己在相应阶
段中所修“出离心”会有较好的方向上的把握。如是而已。

  二麻子:

  这样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在理论上都是成立的,但只是对极少
数上上根器人。这类大根器有情,初发心也就差不多成佛了。对
多数人,前行引导是没法绕过去的。




  关于破四相

  QZ:

  恭敬请问麻叔和赵叔:
  1、破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必要?
  2、破的方法。

  ZF:

  “1、破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必要?”
  若急欲破除无明,解脱轮回,破此四相便为必须;若以往生
净土为此生首要追求,破四相便并非为必须。
  “2、破的方法。”
  思维修习缘起正见。正见立,邪见自破。

  常如:

  四相就是见我为常,见人,众生,寿者为常。破四相,即为
破此四常见。这样理解行不行,还需要注意什么?

  ZF:

  仔细体会四相,既有常也有断。以我见为例,对于此期生命,
生时为常,死时为断。常断二见实际总是成对出现的。其实,四
相中包含生灭、常断、一异、来出等诸种边见。

  二麻子:

  破四相的必要性与方法ZF兄答的很明白了。
  麻子不想答的真正原因是,其实问的人未必真知道自己问的
是什么。比如,现在要您先说说如何是这四相,特别什么是众生
相、寿命相,您能说出来吗?假如说不出来,那你问的是什么呢?
所以问问题时,藏着未知,问下一步会很麻烦的。
  简单说,四相通称我相,或我执,或执着。当分成四处说时,
“我相”一词着重表达此执偏重于“能”,“人相”表达执着偏
重于“所”。“众生相”表偏重于极细微“所”,“寿命相”表
执偏于极细微“能”。而经中如此的顺序正是学人依佛法修学时,
破执逐步深入的次序。也可说,这是种次第。
  佛法里面有些东西有偶然性。比如不吃蒜类,如果当时没有
特别的因缘发生,也许佛就不设这个戒了,所谓不犯不制。还有
些东西是必然性的。比如,无论如何,佛不会把无明说成有明确
来源的。
  这个无明不说来源,有其内在的必然。
  回到这个帖子谈的众生相与寿者相,这两相一定是模糊的,
不能是我们希望的那种清晰。您不妨翻遍佛经,看看哪里把这两
相说到你希望的清晰上了。为什么?我们习惯的所谓“清晰”描
述,是建立在强烈的能所对立上的。清晰本身就暗示着“明显的
不同,差别”。这只能是我人相范围里的事。对众生、寿命两相,
强行将他们清晰地表述出来,只是将他们换成了对应的粗分相,
就是人我相了。所以,这里的不清晰,模糊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嘻嘻。若清晰了,就不是了。这些东西真想知道,多数人要借禅
定。在禅定下观察体会,有可能体会到。靠说,希望不大。





  与贾兄问答

  问:“持戒与不执戒相是怎样的关系?那个重要。”
  答:都重要。对我等初心学人来讲,持戒(相)更重要。不
执戒相是要以坚固的菩提心愿力为根本的,初心人无此力。我等
初心人尚不能无执,故当择善固执。

  问:“为什么有人就把持戒与不执戒对立起来呢?”
  答:常劫串习使人常不自觉地用“彼彼空”。此正是要修习
处之一。

  问:“假设禅定起始阶段用“我不去想”应该是可以的吧?”
  答:不是不可以,而是难有效果,因为做不到!常人之心,
不仅是必需执个什么,而且执不久,必需不停地换执着对象,好
像狗熊掰棒子。所以如果仔细地观测自己的心念,就会发现念念
(想)生灭无有停歇,变幻不已。禅定之起始,不是先学“我不
去想”──太难。先学的应是“只想一个”,或说“我不变换”。
这“一个”就是修止时的“所缘境”。不变换,就是缘(想)于
所缘境。这个能做得差不多了,再去学“不想”。就从这开始,
要学会“不想”也不昏沉,没点高明口诀教授,再加自己真努力,
也还真不大容易学会呢。能“不想也不昏沉”了,再在“想”与
“不想”两凡夫心态中,去“体会”那从没变过的。这里“体会”
两字是不得不用,并不很准确。有机缘体会契入并稳固了,这才
开始可以真的在菩提道上用功了──见道而已,谈不到什么成
就!!
  口头禅与真家伙的差别在于,口头禅只是用思维心“知道”。
这里有离两边而“不变”,非常且非断的。如同麻子知道银库里
有金子。不过,口头禅没有真实体验,如同麻子明知有金也拿不
到手。麻子没法拿那金子去买东西,口头禅也没法靠“知道”度
八苦,只能说说,苦也是空性显现。当然是。苦得鬼哭狼嚎时也
是空性显现──那就只能受着了,也是空性显现吧。

  问:“我还不太明白,诸法虽空(空的不是境,因为本来不
存在的东西怎能空掉?)但梦境实有(大家都在做梦呀!),从
理上应该是能理解的呀!不管对不对,我一直想说这个。既诸法
虽空,梦境实有。”
  答:此说不好。诸法“性空”,梦境只是显现而无本质,不
好说实有。不如说梦境如幻。

  问:“以菩提本愿力,是不是就是基于‘佛教离苦得乐的愿
望’?”
  答:不仅是这“愿望”。三世诸佛诸大菩萨长劫行于此愿望,
使他们的本愿已成为极巨大的因缘力量。我们初心人,就算有此
愿,也还没有此力。
  贾兄所问,多是实际修学用功的问题,这是扎实修学的好方
向,麻子随喜赞叹。




实用主义学正见

  二麻子

  佛门各大宗都有自宗见,分别阐扬正法,如集诸宝珠光辉灿
烂。学佛人如果都能如佛坛几位高手般真懂自宗见兼通他宗固然
最好,只是要真通自宗恐怕即使穷其一生精力也未必人人都能做
到,更别说兼通他宗了。怎么办?对一时无力通诸宗的佛友,麻
子建议,不妨先实用主义一阵:首先建立个“够用”的正见,再
努力契入空性。契入后,再回头看各宗见,体会其不一不异。如
此,虽不能在细节上把各宗都搞得烂熟,却可一通百通地掌握各
宗之要领,并可大略体会各宗的殊胜方便。更可进一步校正自己
的见与行。麻子当年学数学,就用个类数学的比方。
  如果将真如比为三维空间中的一个点,一切语言文字逻辑思
维全体,就是这空间中的一个二维平面。不幸,真如并不在这个
平面上,亦即,语言文字逻辑思维无法完全表达真如。所有实证
的大德都挣脱了这个语言逻辑平面的限制。所谓开始契入空性,
就比为行人挣脱这平面约束向真如前行。
  初学时都是在思维逻辑的范围内学正见:向真如在思维平面
上的投影点逼近。实用主义的关键就在于,你不必真的一定先要
走到那个投影点后才可以向平面外跳。当然,离投影点太远更不
行,你会彻底搞错还自以为对。各宗见如果只在思维心程度上看,
都是在投影点很近邻域内的点,他们相互之间看上去相当不一样,
但距真如的距离是几乎一样的,所以无分高下,都属于佛门正知
见。故尔,如果陷于在思维上比较各宗见的细节──那可能穷一
生不得出──难以得个正确结论。同时,离切身契入真如仍是大
有距离。所以,正见在思维上建得差不多时,最要努力的方向是
契入真如,而不是思辩各宗。
  投影点是哪个?麻子个人看法,就是应成派的表述。真如本
离两边,强要用语言道,最不出错的就是应成派的否定性表述了。
但否定性表述也有不便处,一是难借此直接契入,二是未契入的
学人难免会用能所心作攀缘:既然这个不是那个不是一切都不是,
那就是没有!断见就这样暗暗埋下了。要知道,未契入空性的是
行人的多数!许多大师有鉴于此,乃设法校正。但限于语言表达,
只有一法:增益。(对否定性表达再减损就落断了!)但凡属增益,
在语言上就有落常见的嫌疑与倾向!
  增益又有两种增法,向染处增和向净处增。向染处增的例子
是八识阿赖耶缘(源)起说,向净处增的例子是如来藏说。尽管此
二说从一开始就反复否定八识和如来藏的“实有”,但因增益了,
总不免会受到“执有”的批判。现一般人中,愿接受如来藏说的
人多,小心,要仔细鉴别,很容易落常见的。想想,为什么对因
缘诸法我们非要安排个“源头”心里才舒服,这就是我们心中潜
藏的常见。这个源头又从哪来,岂不又需有源头?非有源头不可,
与基督教何别。如果因我心中的常见而喜欢接受如来藏或阿赖耶
说,那是吃错药了,应学应成见!如果为破断见或用来补应成表
述引导后学的方便,那就很好。
  然而,诸说之间距离实际远远小于从思维到实证的距离,抓
了芝麻扔了西瓜是不聪明的,此时应努力力行以突破思维限制。
如何突破,各宗有不同的方便,麻子难以代说了。
  回头说到各宗的大师,他们都是深入实证的,并深知文字本
身无自性。对真如空性,说有说无都不对,但也不一定错,全看
说法应机方便,以助学人菩提道上前行为目标。大师们之间并无
本质性争论。本质性争论是与外道进行的。后人不能深解而生争
论,有利有弊。利是争论本身常有助学人深入正见,弊大家也都
看见。金顶兄说,会家子之间争论,大战三佰合难分胜负,外行
间争论如鸡同鸭讲不得要领,说得很好!
  再,慈悲与智慧为菩提道行人的两足,不可缺一。几位都是
正式密教弟子,菩提心的教法定不比麻子知道得少,这次就不讨
论了。不可不提的是,菩提心教法是最直截无副作用的,安全可
靠。




几处细微见上的差别

  二麻子

  1、普特嘎罗于轮回之中以何为“载体”。
  此问题自部派时期就争论不休。然而,此非正问!问此问者,
实际已将“自性见”潜藏为前提了。轮回无需特定载体,轮回无
根。如同一切万法显现,并非需要某个“起源”,也非空性别生
显现,而是为空性本具显现。轮回中的“个体”究其本质,只是
妄执少分显现为我所成。无自性!这有点象大海里的一个浪峰,
在海里相对独立移动好像是个“个体”。然而学流体的人都知道,
其实这浪峰是大量子波的迭加,在传播中,任一浪峰都会消失,
特别在波列的前方更显著。浪峰无有独立存在性,却看似独立,
有相对独立的作用(在海边被浪打时,这点特明显)。

  2、“空”何意?
  这是词义问题。有些人用“空”这字时,说的是“没有”。
特别是指与“有”相反的“没有”。然而佛陀教法之“空”不是
指这种没有。楞伽经中佛说七空,对此种“没有”的“空”痛加
批判,称其为“凡夫恶取”,菩萨当远离。所以很多人包括麻子
提到“空”时多用“空性”以标区别。

  3、两分说。
  限于言辞思维,各宗说空性时,多有不得不分成几面来说的
现象,例如,说为三分:体相用。闻者当小心,分几面来说并不
是意味着空性是由几分(如三分)拼成的。如说手,需说手掌如何,
手背如何。但手并非手心手背拼成。手心手背不二,只是看的方
向不同。空性亦如此。如果学人下意识地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