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越尘集 >

第10部分

越尘集-第10部分

小说: 越尘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正念,叫‘缘于所缘’,而排除一切其他妄念。作为凡人,我
们百分之百的会有妄念干扰,会随妄念而去,这时要靠正知来觉
察,来发现。发现了就要转回到正念上来。这是个功夫,没懒可
偷,‘自门而入者非自家珍宝’。在这点上任何人声称可以‘加
功给人’都是欺骗,借人贪心偷心另有所图而已,要小心。但只
要肯下功夫,人人都能学会,也不必要别人给。
  修止有两类办法,难易相当:易上手者难实用,难上手者用
起来却方便。难易分别就在所缘上。因为凡夫心是生灭心执着心
能所心,必须粘在个目标上。这目标的相越粗重就越容易执得住,
也就越容易专注得上。但佛门行人修定是辅助用于破除能所契入
本心,所缘相粗重的止就要修到不费心力也不散乱昏沉的程度,
也就是第九次第定,才可能心念断处能所暂消,才得力。反之,
如若所缘之相极细微,甚至几乎没有相,则上手很难,用心找不
到着落处,专注就更不易了。不过一旦学会就极有利于破除能所
对立而契入本心。无论是修到心念断处,还是修所缘无相,能不
能识得本心还要看行人的正见基础厚实与否,以及机缘。
  如何分别相的粗细?身外之物较身体内部来得粗,有形的较
无形的粗,动的较静的粗。下列几种常见专注对象大致是由粗到
细排列的:站桩,木球,观外在佛像,运转河车(周天),数息,
意守丹田,持佛号,持佛门咒语,观想。以木球为例,为身外实
物。缘木球修止不难,但佛门绝少见有教人系念于木球之类者,
因其能所既大又不见功德。那么在力所能及之内,是不是取最细
相为所缘来修止最好呢?一般而言,是。但不可一概而论。人人
根性有别,难易与相的细粗并不绝对一致,应选择自己可上得了
手的各种所缘中较细者为修止的方便。佛门,特别密宗有些修法
相很大,却极好极殊胜。盖因其极善巧地用了因缘力,行人依此
可极快地积累福慧资粮,功德极大,是为大相大用。再特别要提
到的是一个不太常见的所缘对象:正知。一般书籍中很少介绍止
于正知的方法,因为正知相极细很难上手。要注意的是,止于正
知是极高明的奢摩它,可以迅速趋于胜义,趋向止观不二,明空
不二。大圆满口诀部用之为前行。这种止于正知还可再分几种,
于极细微相中以趋于无能所者为上,直至突破能所入于大圆满正
行。一般并不建议初学者上来就取正知为所缘,但以明心见性圆
满菩提为修行的行人当知这是一条重要途径,将来可能要用到。
  选好适合的方法后,学止要有耐性,朝三暮四必无所获。禅
定的感觉时好时坏是常见现象,切勿自生动摇。但也不是说食谷
不化一成不变。一个方法试验一段时间后如果实在没效果就要想
一想毛病出在哪里。如果方法实在不适合自己,就要换一换。渐
修渐深到某些阶段,方法也要调整改进。在修学专注的过程中人
人都会遇困难犯错误,称禅病。病症虽然千变万化,根源有二:
昏沉与散乱,散乱病在丢了正念,昏沉病在丢了正知。
  初上来常常遇到的是最粗的散乱,比如持佛号,不坐下来还
好,一坐下不一会儿,必是心不由主胡思乱想,什么陈芝麻烂谷
子的事都翻上来,只这佛号偏于不知不觉中抛到九霄云外。此时
无它,一方面提高正知及时觉察,另一方面用心要狠,一发觉就
马上转回到佛号上来。再丢再觉再转,如此反复,渐渐会好。其
中的一个诀窍是:持佛号持咒要如挽重物,如推重车上坡,要用
上心力,同时还要听着自己心里的佛号音咒音。有口无心是没结
果的。胡思乱想克服后,最粗昏沉又来:不知不觉睡着了。这要
看情况处理,若是因疲劳,休息好了再来。打坐不是代替睡眠的,
硬坐会养成坏习惯,无法进步。若不是由疲劳引起,则要加强正
知,紧紧盯住自己,抓住佛号或咒音。以每日1-2小时计,果
真如此用功,几个月后最粗的昏沉散乱就能克服。这时,明显的
胡思乱想不常有了,座上人也不会困得要睡,感觉不错。麻烦的
是腿脚腰背要痛,牵人分心,这除了多练减轻外,要靠定力增长
来克服。如果腰腿不太痛,那感觉就好极了。小心!昏沉和散乱
已经一块到来:许多小思想小念头正在起伏不已,正是散乱;不
知道自己心里有这样一堆小妄想,是昏沉。这是第二个阶段,此
时仍属粗昏沉散乱,只要加强正知集中心力,继续努力对治就可
以克服,使禅定继续提高。
  在这阶段遇到困难前进不得的人很多,多因对自己心不够狠,
不舍得用力气去克服,反而以为佛法不灵。很多情况是听到佛友
抱怨:“我这人心乱,不管用多大力气在佛号上,妄想都停不下
来”。尽管不是有意妄语,这话不真。关键在于人不肯委屈自己,
有力量不肯用出来。做个试验就明白:把腿盘紧坐好,坐到腿很
痛,坚持再坚持,直到浑身冷汗忍无可忍才下座。问:临下座前
几分钟还顾得打妄想吗?顾不得了。可见只要心力用得象腿痛一
样强,妄想自会止息。心力能用得象腿痛那么强吗,能!能坚持
就是证明,问题是肯不肯用。话又说回来,软弱是大家的通病,
没什么可奇怪的。笔者自己当年也几乎在此退却,恰巧请教到敏
智老和尚,敏老道:此事如战场肉搏,你不杀它,妄想就杀你。
有进无退,有我无他,狠狠杀去,什么妄想不可调伏?自己想想,
有道理:打妄想与止妄想的是同一个人,其力相当。如人自割其
疮,不容易却也绝非做不到。照此发狠几个月,果然见效,粗重
妄想被管住了。乃知佛门戒杀生,不戒杀恶念妄想,狠有狠的正
用,阿罗汉又名杀贼,必有它的道理。或许有人会问:“大德教
人‘妄念起时不止不随’,没叫人发狠呀?”前贤的话须知其言
之所出,又不可割裂开来听:不止不随是对细妄念而言,现在的
人‘不止’容易,不学就会,‘不随’谁做到了?若还不能不随,
那就必须止,而且要狠才止得住。今日修止恰是为了明天不随,
从而不再需要止。
  上述两阶段过去后,行人如继续努力,则禅定进入崭新阶段,
而且是关键阶段。说它关键是因为,在这之前行人如于禅病处理
不对,仅仅没法进步而已,等于没修,也不至于出大毛病。对治
禅病,靠用心的技巧和坚毅也就大致可以应付了。到了这个新阶
段,禅病如果处理得不对,不仅不能进步还有危险。然而,若处
理得对,行人可渐渐走上佛门与外道不共的方向。在这阶段光凭
技巧毅力不够,还须要有正见。行人此时于禅座上已无粗妄想与
粗昏沉,感觉真是好极了。如果轻安境生起,那感觉好得非日常
经验可比,甚至连座下都觉察不到有烦恼存在。又如果持续得久,
不由的会自以为修得很好证了什么位了,慢慢生起骄慢。若自己
没有高度警惕,或不得明眼大德棒喝指正,大麻烦由此启兮。其
实,没有粗妄想粗昏沉不等于没有妄想昏沉,细妄想正打得紧呢。
许多人在这阶段时不时的见仙见佛见神见鬼,时不时的出超常视
觉他心等等幻境神通境,便不由自主地着上了。轻者由好玩而沉
入上瘾,渐渐步入歧途;中者以此眩耀于人谋取名利致使堕落;
重者立陷魔道如楞严经所说五十种阴魔。凡此种种皆因无正见,
不为正定,非佛门行人当为。佛门并非排斥神通,阿底峡尊者
“菩提道灯论”云:有神通菩萨一昼夜所积功德,无神通菩萨百
劫所不能积。但须得体,方能由体起用。未得其本的行人如果得
了神通力则如幼儿持利刃,不能得其利反必受害,所以神通玩不
得。如何防止?先要有正知见,知道什么是歧路,要知道相由心
生:种种境界种种神通不过都是禅定中细微妄念的显现,虚妄不
实,若着其相即背觉和尘。其次要能及早发觉自己的禅病,这要
靠正知。不能及时觉察甚至不觉察禅病正是昏沉的表现。所以这
阶段正知变得更重要。正知本身也要提高,对粗妄念,行人可以
知道自己在打妄想,这个知道属正知。对细妄念,‘知道’不够
——太粗太慢,要及时‘体察’到细妄念生起。这个体察颇难以
文字表达,有问题应当面请教明白人。若强用文字,大约‘明照’
二字差强可用,‘照’不是‘我知道’亦非不知道;‘明’不是
见佛见光的亮光光,而是一种无可遮蔽的透彻与明晰。到达这阶
段的行人,其修止主要力量应放在正知上。干脆以正知作正念,
以‘明照’为唯一着力点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此,则细妄念
难以兴风作浪,较易趋入正定。既使喜爱持佛号者也应在明照上
多分配些力量;持密咒道者更应知‘大巧不工,大咒无声’。相
反,如果忽视了明照,既使不为神通境所惑,也极易在不知不觉
中落入细昏沉,偏向无记,也非正定。青蛙冬眠不为不定,但无
明照,若死物然,何益之有?
  要学止于明照有三处难。首先,如何用心不易掌握,什么是
明照?摸不到。能所强了心用粗了就根本不是。禅密两宗于此都
有些‘私通车马’的口诀,而且两宗口诀十分一致,仅仅表达的
方式有所不同,但这些口诀现今少有人传。但也不必泄气,禅密
二宗真正有修持的大德现时仍不少,努力修行寻找总找得到的。
经书佛典里也有论及,只是往往在字里行间,不用心体会不到。
第二个难处是学会用心后,因明照几乎没有相几乎无能所,故要
用极大心力去持,难以持久。但这也在于毅力,坚持日久自可达
到。第三难难在放松,止得住后还要减弱所用的心力,前提是不
得落入散乱。只要不散乱,心力用得越小越好。这些地方都要有
人耳提面命方好,文字是说不明白的。学会止于明照又如何呢?
假设行人正见已具,这里距禅宗的破初关仅仅半步之遥,几乎探
手可入。这半步极有讲究——讲究如何远离误区。禅宗如古禅德
语录,密宗如龙钦巴尊者著作,今人如虚云来果老和尚开示录,
智敏慧华上师开示录,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禅海微澜集’
等等,均对跨越这半步大有助益。大略而言,朝破相破能所,不
执相不执能所的方向去,是正确方向。
  修止听上去好象就是用正念止妄念。其实在因地,念即是妄,
没有什么不妄的念。所谓正念不过是正用妄念罢了。严格点讲,
念不该断,也断不了。对应不同程度,处理念的方法大有分别。
对粗重妄念必须断必须止,至少也要能做到说止就止得下来,并
保持相当时间不起。非如此不能对治粗重烦恼,不能清除外围道
障,不能为进一步修持提供必要准备。对于细妄念,如神通境等,
止断都不是好办法,应以不随对应,以明照消融。还有最细念,
上文未提及,通常人根本觉察不到,也想不到这是念,表现为山
河大地依正二报等。这些最细念根本不用止断,唯不可执为实有。
当我执松动,本觉智明显显现时自会体察到这一切均是无碍,法
尔自显现,法尔自消融。这是将来的事。
  罗嗦了许多,以三句要点总结修止:一、止必须下功夫修。
二、断妄想用心要狠。三、止住粗妄想后,正知——明照是重心
所在。如果止得质量好,见正,机缘又巧,修止可以趋入本心。
如果还没能达成,下一步应修观以期契入空性。基本上,止是以
‘静’为行,而观却不离动相——不是一般人所习惯的,六根为
执着所惑的动相,而是综合动静两相去体会其全为空性之显现。
一般人为妄识复染常在妄动里,非止不见其静,如湍急之水流混
不见其底,故未止而观得力者未曾闻也。如果说在修止阶段是隐
含地使用了知见,那么修观就是深入直接地去分析错见,校正错
用心处及体悟心性——须得先有正知见才行!只要前行基础打得
好:菩提心愿,正见和一定的止力俱备,观并不难做,也并非只
能在座上做。光凭语言文字,虽长篇大论也未必能让人学会;真
正去校正错用心处却可能一下子就通,禅宗行人多有言下顿悟者
即是证明。通不了的原因几乎全是前行基础不够扎实,应于基础
上补。常见的错用心是什么样子,如何校正?有机会再略作讨论
(见拙文“观超越边见,突破无明的开始”)。
  愿此粗陋之文能如引玉之砖,带来大德们对禅定更深入精确
的讲述;愿佛陀教法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