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的开展-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仍然不能想象长度的四次方是个什么样子。要对四次元有概念,只有深入到四次元里去才行。在理论上,只有生存在高次元界的生灵才能知道高次元的一切;生存在低次元的生灵,是永远不能以低次元的经验去了解高次元的。
现在,一个切身的问题是:究竟我们的世界或宇宙是几次元的?这样来说吧:在一般人的概念里,我们的世界或宇宙是立体式的三次元。在近代物理学、天文学等科学家的概念里,我们(可感知)的世界是立体空间结合了时间的四次元。而在极其超越深奥的佛法法界里,至少是五次元或五次元以上。五次元是时空次元再结合了“识”的次元而成'1'。至于五次元以上(包括五次元在内),我们可以称之为“多次元”或“高次元”。在次元界里,又有不与其他次元特性相共的次元,可称之为“异次元”或“侧次元”'2'。不论“多次元”还是“异次元”,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故不打算(也无法)在这里提出讨论。
注释
'1'这是粗略而简单的说法,详情到第八章时自然分晓。
'2'“侧次元”将在第八章的附文中解释,此处暂且不表。
第三部分 2。次元之二
次元不能因量变而引起质变的特性。就我所知,次元有两个基本特性与学佛人的知见发生密切关系,那就是次元不能因量变而引起质变的特性及次元因素不能分割的整体性,现分述如下。
在数学上,“点”的定义是只有位置,没有大小,属于零次元。“线”的定义是只有长度,没有粗细,属于一次元。“面”的定义是只有长宽,没有厚薄,属于二次元。“体”或“立体”大家都知道,它具有长、宽、高,属于三次元。
一条一次元的线段,不论长短,都包含了无限量的点。一个二次元的面,不论大小,都包含了无限量的线。一个三次元的立体,不论宽厚,都包含了无限量的面。但是,无限量的点却无法联结成线。因为点没大小,没大小的东西,不论多少,连在一起还是没有大小,不能产生长度。同理,线与面,面与体,都是如此。倒过来说,一尺的线段,日取其半,在理论上,就算宇宙已经老死,还是不能使它变成没有长度的点。同理,面之于线,体之于面,也是如此。
这个特性在这里的意义是:如果我们想要下工夫去超越现在生存的次元界,就不能走“聚量”的路子。在学佛路上,最容易聚量的东西就是佛学中几乎没有止境的知识。换句话说,在学佛的路上,由于“人生苦短”,应把时间重点放在实修上。佛海既是无涯,只能择其要者而学之。否则,庄子就曾说过“殆矣”!理由很简单,因为即使是重要知识,也只能算是超越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知识犹之乎“点”,再怎么聚量,也不会成为“线”的。
相信已经有人注意到,佛灭度后的前五百年间,或者由于当时印度在文字运用上还不发达,僧侣们多把精力用在实修之上。那段期间真是人才辈出,证四果的“声闻”、“缘觉”为数众多。而佛灭五百年后,佛法传入了中国,由于中国文字的普及,研究佛法之风大盛。结果研究的知识分子愈多,真正能超越的人反而愈少。两千年来,除了百十来个大师级的人物外,在佛法的四禅八定的修程上,证得四禅、三禅甚至二禅的人几乎都快变得听不到了,实在可叹。佛法是大菩萨们不得已,用我们低次元的符号写出来的文字相,并非高次元的实相。文字于佛法的作用,譬如指月之手,譬如过渡之舟。我们需要知道的,就是因指而得月,因舟而过渡。如果我们不知得月,而努力于端详指月之手,不知用心于实质的过渡,而花大量时间、精力去研究舟身的结构和过渡的原理,这就等于烹沙不能成饭,说食不能成饱。低次元的知识“聚量”,实在不能质变成高次元之故也。
第三部分 3。次元因素不能分割的整体性。
次元因素不能分割的整体性。
这个特性关系到我们对“时空”的基本概念,“时空”是我们生活的大背景。谈整体性的目的,乃有见于人们普遍地对“时间”有所误解。当然,对“时间”既然有所误解,对“空间”也就不会正知了。(在此我想声明一下,这不是一篇学术性的“时空”专文。)
近代科学家们发现我们的世界是四次元的,是由时间和空间的次元构结而成。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构结,并不像组合家具那样,由组件相加而成。四次元的时空,本身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时间性相和空间性相,完全随着观察者的观察条件和取向而显现,它本身根本没有时间空间的划分。虽然如此,我们一般人在实际生活中,却常不自觉地把时间和空间分开。所幸这种分开只是认知上的主观错觉,客观的时空体并没有因我们的错觉而有所改变。把时空分开,既是一个错觉,这个错觉重要吗?那要看对谁而言。对科学家、哲学家来说是重要的,对学佛的人来说,这种错觉算是根本“妄情”之一,迟早是要破除的。如何说是妄情呢?把时间和空间从“时空”中分开,然后再把时间看成为一个长流就是妄情。在妄情中,进而又把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更是妄情中的妄情。在佛经里,大菩萨们也把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但曾明述那是“假”、“空”、“中”三谛法中的“假谛法”,那是为了适应我们根器才使用的“方便说法”,而非时空实相。现在试分析如下。
所谓过去,是指在时序上已经消失了的一切。所谓未来,是指在时序上尚未来到的一切。过去已不存在,未来也不存在,唯一存在的就是现在喽!什么又是现在呢?现在是这一刻钟吗?不是,因为这一刻钟是一个线性的时段。时段必然又可分成过去、现在、未来,所以说不是。是这一分钟吗?当然也不是。是这一秒钟吗?是几万分之一秒钟吗?都不是。那么,是什么呢?应该是时段上的一点吧!这一点之前是过去,之后就是未来。但这一点对时段而言,是“次(低)”于时段的次元,已经不算是时间了。难道我们都生活在非时间或时段的一个小点之上?有可能吗?没有可能又怎样呢?到此,这妄情之“妄”,就自然地全部暴露出来了。所以,在禅门里,真正“悟”了的人,很少说“现在”,而常说“当下”或“当下即是”。这种说法,就表现出了一种没有妄情的智慧。关于这点,值得我们多加玩味。那么,什么又是“当下”呢?我以如下的一首白话小诗来表达:
时间兄
请不要骗我
到底有没有过去
还不都在这里吗
到底有没有未来
如果没有过去又怎能有未来
我的存在只是一个感觉
感觉中的昨天
感觉中的今天
感觉中的明天
时间兄
请不要骗我
第三部分 4。次元之三——四次元空间
如前所述,四次元空间是拥有立体空间特性和时间特性的一个整体性空间。这也就是现代科学家们,在理论上对我们这个可认知世界或宇宙空间的认定。
在这四次元的整体中,凡有空间特性之处就有时间特性,凡有时间特性之处就有空间特性。我们一般人对这两种特性的认知,直觉上偏向于比较了解立体空间。至于时间呢,不问好像还知道,一问反而糊涂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时间呢?可以这样来说吧: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客观性的时间,只有客观上的“时间性”和主观上的“时间感”。时间性又是什么呢?就我个人的理解,时间性就是空间的弯曲变化性。一个没有时间性的空间,就是完全处于静止状态的空间,例如三次元的空间就是如此。有了时间性,虚空就会弯曲和变化了。
为什么说虚空会弯曲呢?虚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吗?什么都没有的虚空怎会弯曲呢?那个弯曲又是什么样子呢?其实,“什么都没有”是我们低次元的认定。空间是会弯曲的。从近代理论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虚空是真空不空的。虚空可以被看成是能量最后或最初的状态。这个看不到、听不到、摸不着的虚空,宏观来看近乎均衡平坦,微观则不同。微观时,则见到处都局部性地充斥着不能想象的变化曲度(物质就可被看成是高度卷曲的时空)。由于这种弯曲不属三次元,不是我们经验中(立体世界)的那种弯曲,所以我们不但无法正确地说出它的样子,我们甚至无法想象它的形状。或者,换个角度来说吧,这种弯曲也可看成是虚空密度的变化吧!
时间性已如上述。“时间感”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时间感来自变化快慢的比较,如果全宇宙只有一个变化,例如说虚空中只有一个球体在那里旋转,我们就无法说出它是转得快还是转得慢,只有当其他旋转体存在的时候,有了相对性的比较,快慢的意义和感觉才会产生。宇宙万有的变化是多样性的,所以相对比较也是既多样又复杂的。从一个深远的角度来看,“相对存在性”乃是时间的基础,也是“时间感”的发源。
如从高于四次元层面来看我们的四次元,将会发现这个拥有广大空间的宇宙,是一个充斥着局部曲度变化、蠕动不已的东西。
第三部分 5。附言
附言: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是,中国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出了一位传奇性的人物老子'1'。在他写的《道德经》里,有很多地方活像在描写这个四次元的虚空和宇宙诞生的过程。兹摘录片段,以供同赏。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这些话好像是在说,那个产生宇宙的、四次元的、看似寂寥的、唯一的大虚空啊!它在那永恒地运行着。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近代天文物理学,就是认为我们这个有形的宇宙,是从充满真空能量的虚空里,无中生有而来的。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是谓无状之状……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好像是说,那个看不到、听不闻、摸不着的虚空体,其实是充斥着曲度的,真空不空的,内含无形能量(精)的。这虚空体是有一定特性(信)的。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这好像在说,虚空曲变失衡,漏生了宇宙。漏生的隧道就是玄牝之门。
虚而不实'2',动而愈出。
出于无有,入于无间。
万有都是从无到有,最后又将复归于无。(可能是黑洞吞食或无限膨胀而虚化的结果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这好像在形容宇宙创生的过程。在太初之前,是一片无际的虚冥。后因失衡,产生了“量子穿隧效应”,因而产生了一个极其微小的“奇点”,相当于“一”。(“奇点”是天文物理学上的一个名词。在这里,这“奇点”为有形宇宙存在的第一点。)然后,再由这“奇点”发生“爆炸”和“暴胀”,遂逐步形成了今日的宇宙。在爆炸的瞬间,产生了正负极的基本微粒,相当于“二”。当膨胀速度减缓,温度降到某一程度时,即生成了中性(负阴而抱阳)的物质微粒,相当于“三”。以后这些物质微粒的一部分,再集结而生成了星球,并逐渐衍生孕育出了万物。
老子在2500年前就能说出这些话,如果不是有所“证悟”'3',他的想象力实在大到令人难以相信的地步。我以为这本《道德经》真称得上是人类睿智的奇迹,大大值得世人欣赏、探索。
第三部分 6。主张一种佛、道不分的理论
写到此,有必要作一个说明,那就是:本书的主旨在讨论佛法,却突然在此大赞老子,很有可能被误解,以为作者在主张一种佛、道不分的理论。其实并非如此。就作者的立场和态度而言,作者写这些东西,自知确实是在讨论佛法,但却不是从正面着力。作者是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从多方面来探讨一些与佛法有关的东西,希望对学佛人能提供一定的参考,并提高研究佛学的兴趣,所以,在字里行间尽可能不带宗教色彩,甚至不到万不得已,尽量少用佛教的词汇。
其次,作者以为大自然的种种境界与奥义,是人类共有的“无尽藏”,人人都有权利和机会去探索。在释迦牟尼诞生之前,印度固然出了不少可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