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 >

第10部分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第10部分

小说: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庶几有改乎,斯为君子”。我们也希望自己和自己的朋友都能善于改正错误,能成其为君子,不善于改正错误,不能接受别人批评的人绝非君子。所以我们要将改正错误,接受别人批评融入我们的身心,融入我们的事业和生活中去,从而善于调控自己,优化自己,真正做到有错必改。
“有善一,不善二,则学其一劝其二”。如果一个人有很好的优点,也有非常明显的缺点和错误,作为朋友要学其优点,同时又要善意的向这个人指出其缺点,并劝其改正。这就给我们指出了在面对具体的人和事的时候,所应该采取的方法和比较公正的态度,不能因其局部的错误而全面否定和抹杀这个人或事,要客观的对待具体的人和事,要养成这样的习惯,形成这方面的能耐。这是人的基本功。有些人率性而为,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作为一个领导人要有全局观念,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下属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才能更好的调度他们,要善于发挥他们的长处,规避他们的短处,并帮助他们修正自己的短处。这就是作为一个领导,作为朋友应该做的事。
“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恶也”,有些人大错不犯,小错不断,非大恶之人。“孰无过?焉知其不能改?改则为君子矣!”,谁能无错,谁又能肯定其不能改正呢?只要其能改正就是君子。“不改,为恶恶者。天恶之。彼岂无畏耶?”,如果执迷不悟,一意孤行,任性作为,把自己的缺点,自己的错误,自己的弱点当成是优点,且为其辩护,良言苦口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很多人都看不到这一点,其心就陷入了阴暗的危险地带,还继续为恶,就会受到大家的厌恶,与周围的人和事格格不入,长此下去,老天也会厌恶他,周围环境也就会处在他的对立面,早晚都会被踢出局。他难道就不害怕吗?他难道还不改吗?难道还没有悔过之意吗?
明白了这其中的因果关系,“乌知其不能改?”,那你怎么能知道他不会去改正错误呢? 当然我们要善于说,要善于提意见,那么别人也就会善于听并改正。有些人就曾请我在指责他们的缺点时,要下重药,要说重话,要拿棒子敲,要刻薄地提出意见,但大家都是成年人,所谓响鼓不用重锤敲,点到为止就可以了,何必把别人说的难堪呢?别人听得进尚好,听不进就有可能成仇人了。所以在对别人提出意见的时候,要有技巧,要循循善诱,要相信别人的自觉性和智慧,正所谓“教而无类”。作为自身来讲,也没有资格去批评别人,只能提出一些意见。
所以“故君子悉有众善,无弗爱且敬焉”,君子既能善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又善于对周围的人和事提出意见;既能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又能善于回避别人的短处;也就是善于圆满自己的人格﹑心性,又能善于帮助别人提升心性的修养。这样的人就会具有天下最美好的东西,就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周围的人就会“无弗爱且敬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这样的人,比如有些老先生,长老们,德行好,言谈举止都极富有他自身的魅力,有操有守,又有学问,又有道德,都值得大家对他们的爱敬,值得大家的拥戴。

题目: 《通书》第九讲 
————————
《通书?动静第十六》: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水阴根阳,火阳根阴。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四时运行,万物终始。混兮辟兮,其无穷兮。
本章和《通书?理性命第二十二》都是谈宇宙观,周惇颐的《太极图说》实际上就浓缩在这两章里面了,所以这两章在《通书》里也就有其独特的地位。什么是动静?在宇宙自然之中,万物无不在运动。西方理论就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而作为我们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圣贤们,又如何看待动静呢?又如何在本体论上谈清楚动静呢?又怎么样在认识论上说清楚动静呢?生命在于运动,万物无不运动,宇宙也在运动,动和静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中西方的哲学家们﹑宗教界都在不停地思考这个问题。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就具体的事物来看,它动则动,静则静。长江的水从青藏高原流入大海,它静不静呢?孔子就有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天上的风,天上的云都是动而无静的。但是如泰山,华山则是静而无动的。就一事物,它静则一直都静,动则永远都在动,是从相对的层面而言。一个地上的石头,表面看它是不动的,但当我们深入其内部,就会发现里面的如原子等都在不停地运动,而且太阳的照射,环境的风化作用,也都会使它发生变化,产生运动。所以运动是绝对的,只是相对与我们的感观而言,就可以看到我们周围的事物有些是动而无静的,而有些是静而无动的。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前面是从相对的角度而言,而这里是从绝对的层面来谈。我们精神,我们的思维本体,是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的,似乎是动的,但好象又是在静止之中,或动或静,或静或动。我们在前面就曾谈过:“无思,本也;思通,用也”,无思和思通之间的关系就是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的关系。如果我们的思想是动的,有相的,在运动之中,那就是有限的,是受到制约的,就不是万能的。只有无思,本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它才能让万事万物在我们的头脑中穿行,生生灭灭,你才能进行分析,归纳,判断,你才能感受,才能感知,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我们思维的功能,精神的功能,一方面是动的,又是不动的,另一方面他是处于静止之中,又不是静止的,正所谓佛云“如如不动,动亦如如”,而儒道则曰:“动而无动,静而无静”。这需要用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精神去体会,去感觉,才能品味其中的奥妙。我们平常可以打打坐,让自己的心思平静下来,安静下来,去体会我们的身心到底处在什么样的状态,就能真正的感觉到我们的思维本体就是动而无动,静而无静。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是处在同一个时间段的,是共存与万事万物之中的,物则不通。一江春水向东流,你说它是无动的说不通,一块石头你说它是无静的也说不通。我们要用哲学的思辩来看待这些问题。庄子就有云:“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鸟在天上飞,飞的影子是不动的。又僧肇的《物不迁论》:“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经天而不周”。这些都是从相对和绝对的两方面来阐述万事万物,从时间的连续性和时间的间断性来论述。时间是连续的,才能运动,但它是由每一个时间的点串联而成的,而这个点是静止的。就如同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照相机,即使被照的人或事物处在运动之中,而当你按下快门后,你所照下来的只是人或事物在某一时间点上的表象,那是静止的瞬间。虽然我们古人没有如现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测量,但在对动静的理解上却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物则不通,神妙万物”。只有当我们的思维达到了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的境界,才能够妙万物。什么是妙?康德就说过:“太阳出来把冰冷的石头晒烫了”。那块石头,从早晨的冷石头到中午的热石头,和太阳没有什么因果关系,建立这个因果关系的是我们人的感觉,是我们的感觉在石头和太阳之间拉上了因果关系。本来石头在地上,而太阳高高挂在天上,两者是毫不相干的,把他们联系的是人的思想。而当我们的思想将两者联系起来,这就成了颠扑不破的道理,即是太阳把石头晒热了。又如同我们从太空中看地球,是看不到地球上有经纬度的,是人给地球硬性规定了一个经纬度,规定了以后就成了定理,大家离不开这一点了。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认识:宇宙是什么样子,是我们人认识的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是我们人认识的什么样子。我们人都离不开我们的认识,来把万事万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起来,把万事万物与我们人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起来。如果离开了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思想,这一切都将不存在。这就是人心,就是神妙万物。物则不通,石头与石头有关系吗?苹果熟了要掉到地上,那苹果知道什么万有引力吗?地球也不知道它能把地球上所有的事物都能吸住。晓得的是人,人又凭什么晓得呢?是凭我们的精神,“神妙万物”。
“水阴根阳,火阳根阴”。水是阴性的,火是阳性的,按中国五行阴阳的观念来说:水的根是阳,火的根是阴。在八卦里,水是坎卦,它中间为实,两头为虚,主爻是阳爻;而火是离卦,它中间是虚,两头为实,主爻是阴爻。所以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火极生水,水极生火。这是中国对阴阳五行运动的观念,与现代西方科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面,是不能用西方科学理论来进行解释的,非类毋比。就如中医理论就不可能同西医理论紧密地联系起来,西医理论是建立在解剖刀和显微镜等底下的,它把人的一个一个细胞或组织分解开来,去找寻其中的毛病。而中医理论是建立在人体气机的平衡上,就谈不上什么细胞,所以两者各又各的运行轨道,世界观和认识模式都不一样,就不可比,就不能乱运用。曾有人用《易经》八卦推算出地球的第十大行星,还自吹自擂,岂不是在闹笑话吗?这就又谈到了我们在前面所讲的:“名胜,耻也”。这其实是妄用了中国的这一套数术理论,这与西方的宇宙理论完全是两个事情。你用易经八卦去推算点其他的事情是可以的,要用在自然科学就是乱用了。而你要用西方的自然科学或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解释中国易经八卦和其他神秘现象也是不可能的,是永远都不会有结果的。我们要搞中国的传统理论,就应该认可“水阴根阳,火阳根阴”,而不能用西方的知识来予以实践证明,不要进入这种思维的误区。
“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四时运行,万物终始。混兮辟兮,其无穷兮”。这是一套专门的理论,需要专门的时间,设立专门的课题才能进行阐述,在这里我们就不多讲了。
《通书?乐上第十七》: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大和,万物咸若。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燥心释。优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谓道配天地,古之极也。后世礼法不修,政刑苛紊,纵欲败度,下民困苦。谓古乐不足听也,代变新声,妖淫愁怨,导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贼君弃父﹑轻生败伦﹑不可禁者矣。呜呼!乐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长怨。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至治者,远矣!
前面我们已经谈了礼乐的关系,这里我们将重点讲乐。圣王在上,制订礼法,修教化,才能三纲正,即三纲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九畴叙,治理国家的九类大法都得到运用和实施,中央和地方,地方与百姓等各种关系都调理得有序;百姓大和,大应读太,即百姓太和。我们看到紫禁城里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是根据《易经》乾卦中所提:“保和大和,乃利贞”。就是指天下百姓处于非常和谐,生机无穷,一派喜气的状态,没有肃杀之气,没有暴戾之气,没有邪恶之气,称之为太和。万物也各得其所,各尽其用,不会暴殄天物,即万物咸若。
当整个社会和万事万物都处于和谐的状态时,从而“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天下大治了,衣食足则礼仪兴,礼仪的最大表象就是乐,圣王于是做乐。音乐有着一种神秘的力量,这在东西方都是共通的。在中国古代朝廷之中,乃至寻常百姓之中,音乐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化工具。从《诗经》开始,朝廷每年都会派官员到民间采风,要如实的了解民间百姓的想法,言论和音乐的内容,并整理记载下来上报朝廷,在汉代就叫乐府。以这种风格作的诗,在唐代以后就称之为“古风”。它不象孔子所批评的郑卫之音,也不象现在迪吧里的迪斯科,使人混乱,迷茫。
古代要宣八风之气,一方面要到民间采风,另一方面要予以纠偏。经过整理音乐才会”淡而不伤,和而不淫“,才能平静人们的心灵,不会使人产生诸多杂念欲望。这种教化的功能是音乐强大的魅力,才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