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面不晓得他怎么搞的,他好像还是有点天台宗的成见。所以我们客观的看法,《楞严经》的注解还是交光大师,那是个标准注解,是个好注解。可是古人的注解都深,你看圆瑛法师的《讲义》深入浅出,对於我们现在初学的人来讲,那是再好不过。所以你学东西,不背注解那怎么行的?要吃苦头、要下苦功。跟我来的,也有几个人学《法华经》的,你看他每天在外面一天念一部,一天念一部《法华经》,那是在家居士一天念一部《法华经》。所以我们看看别人,想想自己,我们怎么个学法?这些地方不可不知!我们自己是不是甘心情愿,这一生就这么样空过了?还是要发愤图强出人头地。这一品的大意,诸位自己去研究。末后说出来:
【大通智胜。一心也。十六王子。八识也。识本唯八。各具事理。】
理八识、事八识,所以有十六。我特别把这些字句念出来,就是告诉诸位,一切佛经无不是表法的,无不是说我们自家心性的。你要不懂这个意思,那你就没有门可入了,开经偈里面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你就不解如来真实义。处处都是讲的我们心性。末后讲:
【智积。心本无为。识则无所不为。】
理体上是无为,体上是无为,从体起用则无所不为。体是理,用是事,事者理之事,理者事之理,理事不二,这就是一心。底下提出两种修行两句,修行必要,一个就是以识观心,一个就是以心转识。这两句话,可以说把我们做功夫的要领,完全说出来,既简单又明了。那末后有几句:
【如来权说宝所。】
著重在『权说』。
【破彼执情。】
这是权说的义趣。
【化城若出。宝所无方。但曰在近。若悟自心。成佛尚不可得。何声闻菩萨之可分哉。】
这是把真实的情况,全给我们显露出来。成佛是对未成佛说,就是我们从比喻上来说,譬如我们有病,健康是对於病痛来说。如果说病没有了,没有了那个健康也没有意思,健康也没有了,健康是对病相对而建立,没有病怎么显得有健康,没有健康怎么会显得有病,互相显现的。佛与众生也是互相显现的,因为有众生才显示出有佛,有了佛才显示出众生,众生没有了佛到哪里去找?佛也没有。这是禅家所谓是「两头坐断」,是达到了这个境界,这是完全真实的利益。所以说你要真正悟了自性,大彻大悟之后,佛都不可得。《心经》后面讲「无智亦无得」,智是能证之智,得是所证之果。无上菩提,到这个境界能证之智没有,所证的无上菩提也没有,这个我们叫做究竟证。佛在《楞严经》里面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第一句告诉你圆满菩提,第二句接著归无所得,为什么?本来如是。所以经文一开端「如是我闻」那个如字,是真正是妙极了,到你到如来地的时候才恍然大悟,这个如是妙!一个字,就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所说的妙法,统统都包尽。一个字,放在经的前端,我们哪里晓得这个用意?放在这个前面,佛所说一切言语,与这个如都相应,都是通达这个如,如就是自性。下课了。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二十三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23
接著我们看下面一品,「五百弟子授记品」:
【前品喻明远因。则知声闻皆是菩萨。满慈由此开悟。是故经家连叙三事。】
『经家』就是结集经的人。
【以见其意。既知影响。故心净踊跃。赞佛希有。复作念云。佛德无量。我等言不能宣。我等内秘外现。深心本愿。佛所备知。当为宣说。故世尊称其三世佛所说法。皆为第一。】
『满慈』是说法第一,他代表的说法第一。这些虽然看起来都是声闻弟子,这个地方已经把他的本地风光泄露出来,都是『内秘外现』,内秘是什么?都是菩萨再来,外面示现的是声闻身。实际上不但里面有许多大菩萨再来的,还有诸佛再来的,正是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跟我们现在人不一样,你看我们现在人谁去拥护谁?若没有嫉妒、障碍就算是不错了,还谈得上什么拥护?佛法不是这样,释迦牟尼佛出现於世,等於唱戏他唱主角。诸位要晓得,唱戏如果没有配角,这个戏唱不来的,他一个人没有办法,必须要有配角。而且配角还要内行,要不内行不能把这个主角衬出来,谁来唱配角?诸大菩萨与古佛再来。你们要晓得舍利弗跟目犍连是早已成佛,都是古佛再来,来在这里故意装作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还是声闻弟子,这就是「内秘外现」。唯有这样的行持,才能够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诸位千万,脑子里头不要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什么?我一定要在别人之上,我要做个领袖人物,我才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你有这个观点错误。譬如这一个手表,手表你看表面上看两根针,它在那里指时间,实际上里面每个螺丝、每个齿轮,少一个它都不能动,它就会有偏差发生错误。所以这个功德,里头每个小螺丝,跟这个指针是同样的功德,不能说哪个功德大,哪个功德小,同样同等的。
所以佛当年在世的时候,佛的功德很大,佛的所有弟子都唱配角的,都是他的螺丝钉,少一个也不行,佛的功德也不能够显现出来。不但是这些声闻弟子、菩萨弟子,佛菩萨再来,大家同唱这台戏,连当时的护法也不例外。你们看看经里面所记载的,舍卫国的国王,这是大护法波斯匿王,四地菩萨再来的,现的国王身,在家身分,来护法。你看看内护、外护都是佛与大菩萨们再来的,来唱这台戏。不但连这些正面的是佛菩萨是再来的,连唱反调的、唱丑角的,故意在里面捣蛋找麻烦的,提婆达多也是菩萨再来,所以才叫圆满的功德。我们几个人晓得这个道理?这是我们要记住,将来在我们同参道友里面,哪一个法缘殊胜,我们就要把哪个人抬起来,不要去跟人家争去,要晓得功德是一样的。哪个法缘殊胜,等於说这个表一样,他来做指针,我们在里面做齿轮,我们在里面做螺丝钉,我们来拥护他。领袖只能有一个,不能有两个,大家懂得这个道理,要来拥护他,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这个道理!所以说决定不可以生嫉妒、障碍。你想拥护一个人,有的时候跟那个人没有缘分,你是真心真意想帮助他,他还不要你。不要我们怎么办?也能拥护,我们随时随处赞叹他,替他宣扬。他在某个地方讲经,我们处处赞叹,劝别人到那里去听,他在哪个地方有道场,我们劝人家去参学。我们跟他不见面,跟他不往来,拥护了,拥护的真正做到。万万不可这个有德的高僧,他有什么了不起,不能跟他学,他邪知邪见你跟他干什么?那就到处破坏,那这不叫拥护。
所以诸位要晓得,我们中国人从前的道场确实是僧赞僧,譬如我这个地方是讲《法华经》的,《法华经》道场,你到我这个地方学《法华》,我很喜欢你来跟我学。如果你的机缘在《华严》,你不想学《法华》,在《华严》,这个老师一定会劝他,你的因缘不在我这个地方,你在某个地方,介绍你到那个地方去参学,到那里去磨炼。这是彼此互相的赞叹,你的志趣是在《华严经》,我这个地方不教《华严经》,我虽然是《华严》专家,通达《华严》,那个法师在那边标榜的法门,一定要把你送到他那儿去。他那个地方如果有学生要学《法华》,那个法师一定把他送到我这儿来,互相的尊重。没有说是你学《华严》,不要紧,我的《华严》不比他差,你到他那里去干什么?没有这个道理的,互相尊重。你们去看看《高僧传》,看看禅宗语录,你就晓得,那个祖师一看就晓得,他因缘在哪个地方,不在我这个地方。同时学一个法门,同时学禅的,有的时候一看机缘不在我这儿,你在我这个地方开不了悟,他看看你的根性,你的机缘在什么地方,他指点你,你到某个地方去参,你的机缘在那个地方,到那里没有几年开悟。这什么道理?这种本事我们能不能具有?给诸位说能。实在讲很简单,一个是志趣,一个是恭敬心,你到我这里来,我一看看你对待我不太恭敬,就是没有十分的恭敬心。
我一定会问问你,你以前亲近过哪些知识,在近代这些大善知识里面你知道哪些人,你最佩服的是哪些人?这一问,我最佩服的是某人。你的机缘不在我这里,机缘在他那里,为什么?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成就。你对我只有三分恭敬,你跟著我只有三分成就;你对那个人十分恭敬,你到他那里去有十分成就。我不能够耽误你,我要把你推荐到他那里去,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这两个禅师,也不见得说那个禅师真的比我高,不是的。学生成败关键就是诚敬,这是印祖告诉我们的,你心目当中最崇仰哪个法师、哪个善知识,你跟他学一定成就。这是世出世间法里面可以讲这是真理,教学的真理关键就在此地。所以求学的人第一个就是择师,选择老师,选择老师就是从这里选择。跟定永远不改变,这就是说有耐心,有长远心!我对这个老师很尊敬,跟他几个月,别的老师也不错,心就动,就动摇了,那怎么能成就?这不能成就。老师有道,老师没有福报,苦得不得了,连饭都没得吃,宁愿饿死也不离开,你才会成就。那个老师没有道,福报很大,一切享受具足,这一看那边享受不错还是到那边去,那就完了。这是要我们自家会选择。在这章里面,就在这一品佛给我们说明,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各个都想如来给他授记,佛也满了他的愿。这些人将来成佛:
【同号普明者。】
因为他们是声闻众示现的,示现声闻身,这个授记昨天跟诸位说,全是从事相上说的,迹门上说的。为什么『同号普明』?这是因为:
【同因四谛发明也。】
示现的是小乘圣者随著世尊修四谛法门,各个因『四谛』开悟,最初开悟的是憍陈如尊者。到法华会上:
【佛许千二百。而别叙五百者。五百在会。其余在外。】
经里面讲:
【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
由此可知,世尊对弟子授记范围非常之广大,而且普遍。底下有几句话很要紧,我们应当要记住,在第八页最后的一段,第八行下半段当中开始:
【此中喻以衣下宝珠。本非外有。任意可用。但自迷背。枉受贫穷。】
这是从比喻上说,这是说一个穷子,口袋里面装了无价的宝珠,自己不晓得用,天天在外面讨饭吃,这多可怜。这就是比喻,我们每个人本来就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能,与十方一切诸佛平等不二,本来是这个样子。可是现在我们把本性忘掉,本性就好像『衣下宝珠』一样,现在我们在六道生死轮回,就好比在要饭吃,在外面讨饭,不晓得自己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比喻这个。所以说是『但自迷背』,这个贫穷是冤枉受。话虽然是这么说,可是我们今天没有福报,仍然受贫穷,这里面的事与理都深,没有入这个境界不晓得,没入这个境界给你讲,你也不会相信,你也不会懂的。我们不说别人,就是拿释迦牟尼佛来讲,佛当年在雪山六年的苦行,每天吃的一麻一麦,瘦得骨瘦如柴,苦到那样的程度,这是世尊示现的苦行。如果说佛的福报那么大何必要受这个苦?再问佛真受苦、是假受苦?给诸位说,示现给我们看的,他真受苦吗?他早就成佛,这是示现。就好比唱戏一样,戏台上表演的,给我们做个模范,告诉我们修行,再来人修行,也要经历这样的磨炼。我们如果说禁不起折磨,怎么会成就?
我们这不要说古人,我们比起古人差得太远了。但是你们这一代,比起我们这一代要差一大节,为什么?我们受的苦,你们没受到,这个成就不容易,不吃苦不行!所以佛法,释迦牟尼佛赞叹苦行,我们受苦自己会不会感觉苦?不感觉。为什么不感觉?因为我们心都在道上,把这个生活之苦、身体之苦把它忘掉,没想到这个事情,满脑子里头都是佛法,佛法里面有所悟处、有心得,充满了欢喜。像孔老夫子赞叹颜回一样,那颜回在物质生活上太苦了,一箪食一瓢饮。可是颜回乐,一天到晚乐得不得了,他乐的什么?乐的道。他不是乐的生活,生活方面他是不如别人,他乐的是道,法喜充满。所以修道人有法喜,身穷道不穷,这是道理;最怕的什么?身富道贫那就糟了。身可以贫,贫到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道不贫,法喜充满。我们今天讲精神生活丰富,物质生活缺乏,精神生活丰富,所以他的生活是自在的、是安稳的、是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