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上这些模式大都被用“烂”了。为了票房价值,好莱坞一方面总是企图在表现浪漫爱的题材上有所标新立异式的突破,另一方面则努力将一些老掉牙的模式重新包装,加以新的时空背景。
以近十多年来一些在美国影坛较有影响的片子为例。
《漂亮姑娘》和《离开拉斯维加斯》描写男主人公与妓女的爱恋故事。
《毕业生》讲的是一位大学毕业生经不住准丈母娘的勾引,同她上了床,但后来又得到未婚妻的谅解而破镜重圆。
《人鬼情未了》表现了人与鬼之间的情缘未了。
《无辜计划》从另一个视角提出了浪漫爱的伦理问题。一对十分恩爱的夫妇,因贫穷而无法购买自己的房子,甚至付不了账单。正在这时一位风度翩翩的亿万富翁闯入了他们的生活,他看上了那位妻子,竟提出只要同她睡一觉,就给他们100万美元。于是,丈夫和妻子陷入了生平未有的两难抉择。
《七年之痒》揭示了一个或许是人人心里皆有,而人人嘴里皆无的问题,就是夫妻在步入婚礼的殿堂之后,经过蜜月甜年,原有的好奇心、新鲜感和浪漫情调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却是生活中的不断摩擦、误解、冲突甚至怨恨。于是心内开始痒痒起来,便有了向外寻求新的刺激和慰藉的念头。产生这种心态的周期,大约为7年,故称为“七年之痒”,这个新词不胫而走,成了社会流行的口头禅,以至于后来又有了“六年之痒”、“五年之痒”……甚至“数月之痒”的更新延伸之词。
《廊桥遗梦》以一位已婚村妇与一位外来摄影师的邂逅,以及随后的数夜风流为线索展开了催人泪下的悲剧情节。
《可怜上帝的孩子》叙述了一所聋哑学校的一名聋哑女生与她的男教师之间的恋情。
《壮志凌云》里的男主角从战场回来后,发现老婆偷汉子,失望之下离家出走,路遇一名未婚怀孕的女学生。她请求他帮忙,假装充作其未婚夫,以应付家人和亲友的怪罪。他答应了,最后假戏真做,双双堕入了爱情。
《钢琴课》刻划了一位视钢琴如命的女钢琴师,因有地位的丈夫并不了解她的心境,而如何同一名保护了其钢琴的当地土人发生了性爱的故事。
《难忘巴黎》中的女主角,被恋人甩了,她搭机从洛杉矶飞往巴黎,要把他找回来。飞行途中,她结识了邻座的小伙子。小伙子得知姑娘连旧恋人的确切地址都不知道,便决定陪她一同寻找。找的日子里,两人都发觉,对方才是自己要找的恋人。
《西雅图不眠夜》是青年男女旅途相识发生的爱情故事,导演连亲吻拥抱以至上床的镜头都没拍,据说是为了表现“纯情”。上片后,“纯情”出乎意料地动人,还挺卖座。
《天使之城》是自《人鬼情未了》以来又一部讲灵界与人界的男女之爱。
1997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英国病人》最典型地揭示了浪漫爱中的伦理冲突。影片中的那个主人公“匈牙利伯爵”一连犯了道德选择的三个“大忌”:首先是不顾婚姻的约束,与已婚女子通奸;其次是不顾友情,与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的妻子通奸;再次是不顾社会正义,为了救护情人,竟将重要的地图出卖给纳粹德军,造成抗德义士和无辜百姓的牺牲。这部影片鼓吹的是“浪漫爱至上”或“惟浪漫爱主义”的理念,也就是说,为了爱情,可以不受任何善恶、是非、伦理、正义的约束,或者说为了爱情可以牺牲世上的一切。
《同有所获》的男女主角都同时获得1998年奥斯卡金像奖。这部影片把博爱、友谊、浪漫爱以及对动物的爱结合起来刻划,显得很亲切、诙谐和感人。
好莱坞的“浪漫爱”模式(2)
获1998年奥斯卡十一项奖、风靡全球的《泰坦尼克》把一个“老掉牙”的爱情模式——一个富家姑娘与一个穷画家小伙子之间火花似的浪漫故事,放进一个历史真实的沉船灾难事件中。影片利用全部现代电影科技手段、形象艺术审美手法及观众本来就对所发生历史灾难事件的强烈好奇,把“生与死”这一永恒的主题渲染得淋漓尽致。
从银幕杀夫到现实杀夫(1)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女权运动越来越兴起,女性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其中一个重要后果就是,传统的两性关系受到强大的挑战,同时引起更多的社会问题。有人惊呼,男女之间正展开着一场激烈而残酷的“战争”。
当然好莱坞绝不会放过这样一类耸人听闻的题材。20世纪80年代有两部影片最有代表性:一部是《与敌同眠》,另一部是《燃烧的床榻》。从一定意义上讲,它们是好莱坞“反浪漫爱”的模式。
《与敌同眠》的女主人公嫁给了一个英俊而富有的男人,他几乎能给她物质上所要求的一切,如豪华的游艇和海滨别墅等,但同时又把她当成了私人占有的“财产”。不能说这个男人不“爱”她,他简直把她当作惟一关注的对象,当她同别的男人有点接触,甚至只说了几句话,便遭殴打。一般东方女人能找到这样的男人正是梦寐以求的,完全可以终身有靠,即便受到他的掌控,皮肉受一点苦又算得了什么。然而,这种“爱”,却使影片中的这个女人无法忍受。于是,她巧妙地布置了一个意外落海死亡的假象,趁机逃离了那个男人。但不久,这个男人还是发现了这场“骗局”,终于追踪到她。影片的结局是,她开枪打死了他。
同样,《燃烧的床榻》的女主人公在其丈夫的百般虐待下,终于忍无可忍,最后趁其熟睡之时,用汽油浇满在床上,然后一把火将其烧成灰烬。
这类影片后来又出了一些。
其中《朵洛瑞斯·克莱伯恩》很细致地描写了一个名叫朵洛瑞斯·克莱伯恩的妇人的遭遇。她的丈夫是一个不可救药的酒鬼和虐待狂,竟还毫无人性地猥亵了他们惟一的女儿,使其受到身心的摧残。朵洛瑞斯后来到多诺万太太的家中做女仆,终于熬成管家。数年后,多诺万先生神秘地死于车祸。多诺万太太又先后两次中风,于是朵洛瑞斯便搬进这栋豪宅,成为多诺万太太分秒不得离开的伴侣。然而某日,多诺万太太突然摔死在楼梯下,在她的遗嘱里,朵洛瑞斯竟是百万家产的惟一继承人。当地警察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朵洛瑞斯为了早获遗产谋杀了自己的主人。此外,早在十多年前,她的酒鬼丈夫就意外地摔死在自家院里的一眼枯井内,警察把她当成谋杀嫌疑犯,后来证据不足,未能立案,但警察并没有放松对她的怀疑。
影片用时间倒叙穿插的手法,将朵洛瑞斯黑暗苦难的一生一点点揭示出来。她的丈夫从来不把她当作人,而仅当作免费的奴仆和泄欲器,随时可以打骂。他为了酒和赌,偷走了她为女儿上大学而千辛万苦攒下的3000美元。终于在她发现丈夫的乱伦行为后,下决心除掉他。富有戏剧性的是,在受到她所服侍女主人有意无意暗示“一场意外事故总是我们这些不幸女人的最好朋友”之后,精心设计了一个事故,终于将丈夫引至枯井而置于死地。
这部影片把不同女人的复杂心态展示得惟妙惟肖,如富有而曾经骄奢刁蛮的多诺万太太,吃苦耐劳但又刚烈的朵洛瑞斯,逃离家庭、后来成为女记者的女儿琳娜。它一方面揭示了美国家庭的某种创伤,另一方面又揭示了美国的某些女性在内心深处是如何承受这些创伤、而又被这些创伤如何扭曲了心灵和人格的。
这部影片的原小说作者斯蒂芬·金在扉页上引用了西方性心理学的开山鼻祖弗洛伊德的一句名言:“女人想要什么?”
对这样一类影片,有人叫好,认为大出了女性的怨气;也有人忧心忡忡,认为等于创造了形象直观的教范,使本来可以用其他温和方式解决的问题,用最极端的血腥方式来完成。
果不其然,电影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效仿,这以后,妻杀夫的案例屡见不鲜。
其中一个曾震惊全美的是“莉达杀夫案”。
原在美海军部任职的莉达,数年前因杀害同样是军官的丈夫约翰,目前正在佛罗里达监狱服刑。约翰生前经常毒打她,但她从来不敢向人诉说,总认为是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希望有一日丈夫能改弦更张。的确约翰每次动手之后,都不断地道歉、送礼物,保证下次再也不犯,她心便软下来。但不久情况更加恶化,于是她提出离婚诉讼,法院禁止约翰接近她用退休金在佛罗里达买的房子,但约翰毫不理会,每天都到房外骚扰,敲击门窗,并大叫要破门而入。莉达叫来警察,但他们也无能为力,便按社会惯例,劝她买枪自卫,结果酿成了悲剧。莉达一直说自己“大脑中一片空白”,只记得丈夫手里拿着刀,并没有留下扣板机的印象。
陪审团判断不出莉达行凶的动机。第一次审判时,虽然在亲友作证中,描述了她的人格特质,并展示了满身的伤痕,但检察官从所放的电话录音带中,指出她对约翰的威胁很令人震撼。她被控为一个冷血的、丧心病狂的、诱骗丈夫然后持枪等他前来送死的预谋杀手。这次陪审团没能作出判定。第二次审判,陪审团裁决她犯了二级谋杀。她的上诉被驳回。假释委员会也驳回她的申请。
一般检察官认为,婚姻发生问题可以遵循适当的法律途径解决,不必诉诸手枪,否则必须承担后果。为受虐妇女辩护的律师则反驳,认为反击是她们正当的防卫权力,即使丈夫在睡梦中遭杀害也是如此。然而陪审团通常同意检察官的说法。据统计,杀害配偶或男友的妇女一般刑期为15~20年。
从银幕杀夫到现实杀夫(2)
另一因枪杀男友詹姆斯被判17年监禁的伯德,满腹辛酸。她才21岁。当年她生下孩子才一个礼拜,詹姆斯就强暴她,而撕裂她缝合的伤口。好几次,她想离开,都被打得遍体鳞伤。她叫来警察,警察只给她一张警长的名片。庇护所早已人满为患,那里也只能告诉她一个咨询顾问的电话。当社会和法律都无法保护她时,她只有开枪结束一切。她说:“他们认为我是有暴力倾向的人,我说我不是。我做的只是想摆脱眼前的一切。”
华盛顿州的女居民艾丝茵,因多年来丈夫殴打她的孩子,又骚扰他们14岁的女儿,于是,便雇了杀手装成抢劫犯,在假劫案中杀死了其夫。检查官原起诉她一级谋杀,后来改为二级谋杀,判刑14年。
1991年,在大约400万名妇女被虐待的案子中,有1320件致死案,其中620件是妇女杀死她们的配偶或男伴侣。她们随即成为争论的焦点,社会反映相当激烈,并成为新闻热门的话题。
如今对莉达和伯德这样的女犯,社会上渐渐多了宽恕。佛罗里达的减刑听证会后,州长为莉达及其他因受虐待而犯罪的女犯减了刑。华盛顿州州长为艾丝茵减了刑期。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过美国妇女20多年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因不断受到暴力虐待而变得暴力的人,应该被原谅”的观点。虽是宽恕,但不能特赦,只是减刑。例如:密苏里州州长减少了两位自称正当防卫而杀死丈夫的女犯刑期;俄亥俄州州长减轻27位杀害或攻击施虐男性伴侣女犯的刑期。一般女犯上诉后,高一级法庭撤销她们谋杀罪的比例高达40%,而一般谋杀罪的撤销率仅为8。5%。
家庭暴力与“男女战争”
美国的家庭暴力问题日益成为上至总统、下至百姓的迫切问题。
据美国全国城市联盟1995年的统计,美国妇女50%以上受过男性配偶的暴力袭击,被送到急救室的妇女有22%~35%是由于家庭暴力,虽然也有女性施暴,但女性受害者是男性的6倍。更严重的是,连受孕妇女也不能幸免。
根据统计数字,美国妇女,不论贫富,受到男性暴力伤害比车祸、抢劫和强暴加起来还多。有关专家认为,即使妇女可以在法庭上陈述血泪斑斑的受害经过,陪审员却还是认为她本人不对,因为如果伴侣果真如此残暴,她为什么不离去,找寻其他庇护所,报警或向法庭提出诉讼?
新泽西的社会心理专家伯克玛对这个问题作出了一定解释。他指出,受虐者表面看来还有许多选择,但常常为了孩子,因为离去就意味着无法供养他们。有时她们生长在暴力的环境中,不知道会有其他方法解决;有时她们无法找到诸如住处和解决食宿等问题。另外一个受虐妇女不愿离去的原因是她们生怕会遭到更大的生命威胁。执法专家也同意离家出走可能会增加面临更大险境的机会。例如,佛罗里达州的一名失业餐馆工人格斯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