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合集)作者:刘心武 >

第15部分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合集)作者:刘心武-第15部分

小说: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合集)作者:刘心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料原来是谁订的货呀?是义忠亲王老千岁订的货。义忠亲王这个符码倒还罢了,当然级别很高。但是他又是老千岁,什么叫做千岁?我认为,千岁在这里就是指太子,就是指在皇帝薨逝以后,登基当新皇帝的那个人。
  有人跟我争论,说千岁是一个很宽泛的称谓,在戏曲舞台上,比如梅兰芳演的《贵妃醉酒》,戏里面的高力士、裴力士就称杨贵妃千岁;在明朝,皇帝把每一个儿子都封为王,让他们到各自属地上去享福,他们都可以被称为千岁;后来擅权的大太监魏忠贤,更让人称他为九千岁,因此,千岁并不一定意味着是当今皇帝没了以后,那个继承他皇位的人。但是我们现在讨论的是《红楼梦》,我的立论前提是,《红楼梦》实际上写的是清代康、雍、乾三朝背景下发生的事情。清朝跟明朝很不一样,清朝皇帝对其儿子的分封,从来都不是均等的。比如康熙分封诸皇子,那时候叫他们阿哥,他就不是一律都封王,就是有的只封为贝子,有的只封为贝勒,有的,像十三阿哥胤祥,都成年了,比他岁数小的十四阿哥都封爵位了,他还没被册封,他是直到康熙死了雍正当了皇帝,才被封为亲王的。明朝皇帝的儿子受封后,去封地居住为王,清朝皇子分封后,都留在京城里,极个别的让其住在城外,但也不是封到外省为王。在清朝的政治生活里,本来并没有千岁这样一种称呼;但是清朝在康熙那一朝,康熙曾经册立过太子,而且明确地告示天下,在他众多的儿子里,太子就是惟一被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因此,曹雪芹笔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就是暗喻康熙立的太子胤。这个太子很不幸的是,被两立两废,也就是最终坏了事,没能当成皇帝。康熙死了以后,继承他皇位的是他的第四个儿子,就是雍正皇帝。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这样的语境里,我认为,《红楼梦》第十三回提到的这个“义忠亲王老千岁”,就是指在万岁没有了以后,将升格为万岁的那个人。
  对这个人物,曹雪芹使用的语言非常地精到,他叫做“坏了事”。为什么这个人后来没把这个棺木拿去做棺材呢?这个人后来“坏了事”。“坏了事”这个含义既含混又清晰。含混在哪里呢?就是如果你不懂清朝政治的话,你就会觉得糊里糊涂,是不是死掉了呀?不是。为什么说它很准确呢?如果他死了,就说他死了,不就结了吗?但是它又很准确地传递出一个信息,他没说这个人死。这个人跟棺木的关系,并不是他死了没有用,按说他死了,不更该用吗?是不是?那个时代,人还在,也是可以先拿木材制成棺材,存放着备用的,但这位义忠亲王死活都不能拿它制作棺材了,为什么呀?因为他“坏了事”,因此他就没有用。他没用,别的人也都不大敢轻易地取用。总而言之,这个樯木是这样的人物才能使用的,所以当时薛蟠一说,家里还存有这样一个东西,贾珍立刻就要用。贾政还劝了一句,贾政他在政治上比较清醒,觉得这不好乱用,说恐非常人可享。但是贾珍一意孤行,很快就把樯木拿来了,就开始把它锯开了,涂漆,就做棺材了。这样秦可卿死了以后,就理直气壮地,甚至可以说是名正言顺地睡进了本来是给义忠亲王老千岁所留的珍贵木料——樯木制成的棺材里面。你说,秦可卿她应该是什么样的出身?
  到这儿我已举了那么多的例子,如果还是不能说服你的话,那我觉得我也不灰心,我们还可以往下讨论,咱们再讨论。比如说,她的丧事当中还有一些细节。她是宁国府的一个重孙媳妇,贾蓉连爵位都没有,只是一个黉门生,临时捐了一个头衔,这个头衔也很低,叫“龙禁尉”,就是皇宫里面的卫兵——当然这对平民来说,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头衔了。但是它和真正的贵族府第里面的那些头衔相比的话,微不足道。这么一个人死了,何至于惊动皇帝,惊动皇宫呢?书里面写得很怪,忽然就有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亲来上祭——大家知道,曹雪芹给一个人物取名字,往往都是随手谐音,有所寓意。很多红学家指出,“戴权”,它的谐音就是大权,就是宫里面太监的总管,大太监,权力最大的一个太监。大明宫的掌权的太监,他原来就已经履行过对秦可卿死去的礼仪了。但这一天,他还要乘了大轿,打伞鸣锣,亲来上祭,他都不派小太监来。如果没有皇帝的批准,他能来吗?就算是说大太监他胆大妄为,皇帝不批准,他也来,但他也不能够乘了大轿打伞鸣锣呀?打伞倒也罢了,你可能比较娇气,遮太阳;你鸣锣干什么呀?不是生怕人不知道吗?一路鸣锣而来,什么气派啊?如果要是贾敬死了他来,好像还不太稀奇;贾珍死了,他来也不算太稀奇,贾珍他毕竟有爵位,他是三品威烈将军,是不是啊?可是不是贾珍死了,甚至也不是贾蓉死了,是贾蓉的媳妇死了。在贾府而言,不过是一个重孙媳妇。可是大明宫的掌宫的大太监戴权要亲来上祭,这怎么回事?这如果不是因为秦可卿的出身特别高贵,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怪现象的。
  说到这儿,秦可卿的真实出身,也就是说,这个人物的生活原型已经呼之欲出了,是不是啊?眼看就要水落石出了,但是请你保留一点耐心,事情也不是那么简单,我将在下一讲里面,进一步地去探究,秦可卿的真实出身是什么,她的生活原型究竟是谁。这一讲就到这里,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七讲 帐殿夜警之谜


  在上一讲的末尾,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秦可卿的出身不但未必寒微,甚至还高于贾府。高于贾府,你想一想,贾府已经是国公级的贵族了,高于贾府,也就意味着她可能是皇族的成员,因此我们就应该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皇族里面去寻觅一下她的踪影,看有没有秦可卿这个角色的生活原型。
  这三朝经历的时间很久,皇族的成员也很多,特别是康熙一朝。康熙生殖力特别强,他一生生了三十五个皇子、二十个公主,光是他的子女就这么多;雍正的生殖能力也比较强;乾隆只比康熙生的子女稍微少一点而已,也挺多。所以我们要寻觅的话,说老实话,如果一个一个来说,那就太费时间,而且办法也很笨,那我们怎么办呢?这时我忽然想到,我们也许可以从康熙四十七年的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从那儿说起,顺着那个往下摸一摸,看能不能有什么线索。
  清朝,他们是马上得天下,就是八旗兵他们骑着马,拿着兵器,这样打进山海关,入主中原,统一中国的。所以说,清朝的头几个皇帝都特别重视保持这样一个传统,既然马上得了天下,那就应该马上治天下。当然,统一中国以后,基本平定以后,要重点地实行文治,但是武治、武备也不能松懈。尤其是在康熙朝,康熙皇帝非常重视保持满洲八旗的军事实力,他觉得满族的骑射传统不能丢,他亲自带头,每年都要率领王子、王公大臣以及浩荡的队伍去打猎,通过打猎来进行军事训练。因为一场围猎也等于是一次军事行动,在这个过程当中,是特别能够锻炼每个人的骑射能力的。
  那个时候,每年打猎的重点季节是秋天,所以有一个说法叫做“木兰秋”。木兰是一个地名,是一个围场,叫木兰围场,那个地方人们让它的植被自然生长,里面有很多的野兽自由活动。每年秋天的时候,皇帝就会率领浩荡的队伍到那儿围猎。我们都很熟悉的承德避暑山庄,既是当年皇帝度夏避暑的地方,也是秋前后作为进退驻跸的一个场所。现在河北省北部还有个县就叫围场县,这个名称就是历史留下的痕迹。当然那时的行政区划跟现在不同,如果按现在的行政区划来说,那么当年康熙秋所到的地方,不仅包括现在河北承德以北的围场县一带,还会更远一些,到达现在内蒙古一带,也会到达现在属于辽宁的地域。据有的研究者考证,《红楼梦》书里面提到的潢海铁网山,潢海其实就是辽海,位于今天辽宁铁岭地区,铁网山就是由铁岭演化出的一个符码。总之,康熙非常重视围猎活动,年年秋天要到那一带地方去打猎。后来,由于愈加重视打猎,康熙就提出来一年还要两次去围猎,有时候春天也去。远处一时去不了,就在京城附近打猎,比如在南海子,就是南苑的一些有水洼的湿地那里,甚至有时候就在紫禁城背后的景山里面进行一些小型的打猎活动。康熙晚年,六十六岁的时候,他自己统计了一下,说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只,熊三十五只,豹二十五只,猞猁狲十只,麋鹿十四只,狼九十六只,野猪一百三十二只,一般鹿上百只,野兔之类那就不计其数了,可见他的武功非同小可。他也希望自己的皇子皇孙能继承这个本事,他带他们去围猎,就是有意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培养。
  在木兰秋的过程当中,由于有时候会跑到比较远的地方,在过去那个时代,不可能一天到达,当然途中就要不断地宿营。宿营就要住帐篷,到了木兰围场更要住帐篷,皇上住的帐篷呢,就叫做帐殿,那是很尊贵的。据史料记载,当时去打猎的时候,最多达到一万五六千人,非常浩荡的队伍。驻扎的时候也是很大的一个营盘,当中皇帝以及他最亲近的随从所住的营区就叫做皇城,皇帝住的那个帐篷在最当中,应该是黄颜色的,用皇帝特许的一种颜色制作的布匹做的一个大帐篷,在最当中;外面就是保卫他的一些帐篷,从四面八方包围他,包围他的目的不是去对他不利,而是为了保卫他,从形式上来说是形成一个圆圈,这个叫网城,它们构成一个内营盘,叫内城;内营盘之外还有外城,外城营帐就更多了,整个营盘是内圆外方的形制,非常壮观。一路上,他们可能会宿营几次,到达以后就进一步安营扎寨,那个营盘一定就更加地宏伟,设施也更加周备。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不断去打猎。到了康熙四十七年,你想,康熙四十七年意味着康熙登基已经四十七年了,康熙是一个七八岁登基的少年天子,康熙四十七年的时候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但是,康熙这个人身体很好,上面说了,他打猎的能力也特别强,他的武功非常好。那一年,他又带着太子、皇子,以及其他随行人员去进行木兰秋。到达后,他当然住在最当中的帐篷里面,就是帐殿,但是没想到,接着就发生了夜警事件。夜就是夜晚、午夜、深夜,警就是一种危机的情况,一种险情就出现了。怎么回事呢?就是康熙他发现晚上的时候,有人在帐篷外面偷偷地窥视他的行动。你想这还得了?是不是啊?
  发生在康熙四十七年的帐殿夜警事件,令康熙大为恼火,也直接引发了康熙朝的时局动荡。那么,究竟是谁,竟然如此大胆,去偷窥康熙皇帝的行动?他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胆敢这么去做?
  要把这件事弄清楚,就还要再折回来,从头说起。
  康熙登基的时候,只是一个少年天子,他当时主要靠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进行政治方面的指导,指点他怎么来执政。在这个过程当中,在康熙十四年的时候——那个时候他已经早就完成了大婚,生了孩子,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做统治者、做皇帝的经验——他就在孝庄太皇太后的指导下,做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决策,就是要从儿子当中选一个来立为太子,公开向朝野宣布,清朝的皇位有了正式的接班人,这个接班人就是太子。
  清朝在康熙以前的几个皇帝的情况是这样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虽然已经称帝了,但是他们当时还没有完全打进关内,还没有成为一个统一的中国的皇帝;真正成为统一的中国的皇帝的是打进关内的那个皇帝,就是大家很熟悉的顺治皇帝。在当时的情况下,孝庄太皇太后她有一个考虑,这是一个很睿智的妇女,是一个大政治家,她考虑到从清朝皇帝的前几代情况来看,皇太极他的皇后没有生下一个儿子,就是说没有嫡子;到了顺治这一朝,皇后也没有生儿子,康熙本身也不是皇后生的,他也是庶出的,不是嫡出的。当时满族入关以后,已更深地接受了汉族宗法思想的影响,就是认为嫡出和庶出区别是很大的,这个在《红楼梦》里面是有反映的。大家记得吧?像探春和贾环就因为不是王夫人生的,不是嫡出而是庶出,就有无数的烦恼。特别是探春,那么一个“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女性,那么美丽的一个女性,那么有能力的一个女性,但是她就为自己不是嫡出的而深感痛苦。
  在康熙朝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情况,就是康熙的皇后开始生儿子了,康熙的正宫皇后赫舍里氏,她第一胎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