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

第1部分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第1部分

小说: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本《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是笔者计划中“孙子兵法”三部曲中的二部曲。
    读者们或许会觉得奇怪,不是在《你能懂的孙子兵法》中用了二十万字谈过孙子了吗?怎么还会有所谓“二部曲”?甚至可能“三部曲”呢?
    事实上,整部《孙子兵法》,虽不过六千多字,但二千五百多年来,无论中外阐释它的文字,早就以千万计了,相对于这个份量,区区二十万字,岂能详尽“孙子”之意!
    话说回来,为什么古今中外有那么多人,愿意竭尽心思,花那么多力气去研究孙子?
    道理不难理解,因为《孙子兵法》中,隐含了极丰富的战争哲学,由于时代因素,以及书写工具的限制,孙子无法畅所欲言,只有把文字简化,因而只能说其然,不能详述其所以然,所以,千百年来,大部分讲孙子的书,都是从“其然”去反推“所以然”。
    换言之,孙子兵法中,大都是讲战略(结论),较少提到战术(过程);也就是说,它通常只告诉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但很少说明:为什么?怎么做?问题是,战略若不够明确,战术执行就不会好;同样的道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就会做不好,孙子兵法之所以不易读,除了文字本身的障碍,最大的原因即在此。
    事实上,“其然”本身就不是很容易了解了,先天既不足,后天就难调,也因此而百家争鸣,各言其“所以然”了。就这个角度来看,想要把“孙子兵法”读好,读通,光读一本或一次是不够的,而这也是笔者事隔五年,再度提笔最重要的原因。
    笔者钻研《孙子兵法》近十年,每一次阅读,都有所新得,每一次思考,都有所新会,但至今未敢言已全然登堂入室,窥其堂奥;因为孙夫子那个上帝特别手工打造的头脑,几乎已窥破了所有战争胜负的规律,就看你有没有足够的慧根,循线追踪,触类旁通而已。
    和首部曲《你能懂的孙子兵法》最大的不同是,这一次不再以段落为主干,而是更进一步——从每一字、每一句、每一个观念直接切入,试图与孙夫子同步思考,当他在落笔时,是情在文中呢?还是意在言外?若是前者,就直接点明了讲,若是后者,就根据文义线索追踪,尽可能地把孙夫子的整个战略体系,用现代人的思考逻辑,现代人的语言,重新建构起来。
    为了让读者能真正地进入孙子的世界,笔者尽可能地逐字逐句探索、解释;更为了让读者不必半路转弯去读注释,以致破坏阅读节奏,干扰思考,笔者大胆地把注释融入内文,让注释文章化,最大的目的,要打破读者和孙子之间的那道“文字铁墙”,让读者真正享受到阅读孙子的乐趣。
    但最大的乐趣还不止此,笔者更尽量在每个重要的战略概念上,加进了生动的历史实例,我们深信,用现实经验验证理论,不但最有说服力,也是深化概念最有效的方法。
    特别向读者们说明一点,本书中,有好几个战争实例引用的次数较多,如:马陵之战、桂陵之战、李牧与匈奴之战、冒顿与东胡之战、参合陂之战、长平之战,井陉之战、诸葛亮与司马懿之战、萨尔浒之战、阏与之战、邓艾平蜀之战、淝水之战……。并非笔者偷懒,而是这些战役的战略、战术太精彩、太经典,就很多角度而言,其用战致胜之道,极其切合孙子兵法,最适合当做解释的实例。读者若想真正进入孙子的战略概念核心,不妨对这些战役多下功夫,当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关于孙子的大概生平及其战略哲学,在首部曲《你能懂的孙子兵法》中,已有专文谈过,请读者自行参阅,这里不再重复。
    最后,给读者们一个建议,阅读这本“二部曲”之前,最好先看过首部曲《你能懂的孙子兵法》,这样的读法,不但有助于深入孙子的战略核心,而且更能享受到所谓“抽丝剥茧”的最大乐趣。
第一部分第1篇 计(1)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有两个意义,狭义地说是指武器,广义地说是指战争、军事,这里的意思较偏重后者。
    兵法一开始,就把战争的严重性挑明了讲。因为兵凶战危,好一点呢?胜敌而益强;糟的话呢?国破家亡。当然,每个争战者都希望一举而胜,因而国益强;然而,战场上的事,千变万化,安危之间,呼吸成变,没人能打稳赢的包票。一旦输了,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孙子特别强调:
    这是关乎“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国之大事”;正因为兹事体大,所以,不可不仔细思量,好好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经的意思是:筹划、经营、管理。
    五事就是下文将提到的:道、天、地、将、法。
    校的意思是:考核、考察。
    考察什么呢?
    考察下面将提到的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不但要筹划五事,考察七计,还要对五事七计详细探索,深入研究,因为这是决定兵家胜负成败最重要的关键。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的意思就是:好的政治局面与好的政治措施。
    天,就是天时、时机、客观环境。
    地,就是地理环境、地利。
    将,就是将领或战略。
    法,就是法令、规章与制度。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有好的政治局面与好的政治措施,就是有道。有道就可以使上下同心;上下同心就能生死与共;能生死与共,就不怕危疑艰难。
    必须注意一点的是:这里的道,指的是“令民与上同意也”,目的是为了让部属与上司在战场上同生共死,所以,这里的道可以解释为高明的领导统御。在兵法上,就是高明的权术之道:有了高明的权术,就可以得部属之心;能得心就能得死力,能得死力,就能济患难;而这也是打仗时军队最重要的心理基础。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天指的是时机、客观环境。因为时机和客观环境都会影响到战争胜负,所以要出兵前一定要仔细探索,是否能应天顺人,因时制敌。而所谓天,则包含下列三种意义:
    (1)阴阳,就是星相、五行。这里要特别说明一点,孙子是不相信阴阳的;但不相信,并不表示可以不必懂。因为一体必有两面,能利亦能害。如果对手很相信阴阳,说不定可以用阴阳打败他;反过来说,利用阴阳,但却不可受制于阴阳。
    拓跋不信阴阳取北燕
    南北朝时,北魏开国之君魏道武帝拓跋就是个不信星相、五行的雄才大略之主。
    拓跋在位期间,不断开疆辟土,建立了强大的北魏帝国。
    公元三九六年,拓跋 率军攻取后燕,一路势如破竹,最后兵临后燕国都中山城下;正当拓跋要下令攻城时,太史令晁崇进谏:
    “今日攻城恐怕不太吉利,当年商纣王就是在甲子日败亡的;今天就是甲子日,兵家大都忌讳在今日出兵。”
    拓跋一听,哈哈大笑道:“商纣王败亡于甲子日,但周武王不就是在甲子日兴起的吗?”
    于是下令攻城,果然灭了后燕。
    阴阳像水一样,可以载舟,亦可覆舟,就看怎么看待。
    (2)寒暑,简单讲,就是天气冷热。
    (3)时制,就是时令、季节。
    前面的阴阳指的是无形的客观世界,而寒暑和时制指的则是有形的客观世界。打仗时讲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旦天时不对,地利不宜时,先天上立足点就不好,仗打起来,自然先立于难胜之地了。
    周瑜利用寒暑时制大破曹操
    汉末的赤壁之战,开战前,周瑜就胸有成竹地对吴主孙权说:
    “现在天气寒冷,野地无草,马料供应困难,曹兵又大多是北方士卒,不但不善于水战,而且容易水土不服,这都是兵家大忌。曹操虽号称百万大兵,但天时不利,地利不宜,其实未战已先败矣!”
    事实证明,周瑜的判断完全正确,赤壁之战最后以曹操大败告终,三国鼎立之势遂成,打破了曹操一统天下的美梦。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谋略家之一范蠡说:
    “天时不作,弗为人客。”
    意思是说,若客观环境不佳,决不主动兴起干戈。原因很简单:客观环境的制约力太强了,不是人力所能轻易对抗的;所以,聪明人做任何事,一定应天顺人,才会有较大的胜算。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地者,地形、地利也。这是有形的客观环境,包含下列三种:
    远近,路程距离。
    险易,地形的好坏,是否易于行军。
    广狭,道路的宽窄。
    死生,奋战则生,反之则亡,让人非生即死的险恶地形。
第一部分第1篇 计(2)
    看不懂地利 陈余兵败井陉
    汉初时,韩信攻破魏国,俘虏魏王魏豹后,立刻又转攻代国,大破代兵后,又把兵锋指向赵国。
    赵王及赵相陈余听说韩信领兵来攻,立刻率兵来到韩信必经的井陉口,准备以逸待劳,迎击韩信。
    陈余有个非常厉害的军师李左车,立刻出了个好主意:“韩信才刚和魏、代大战过,现在又来打我们赵国,这是乘胜而去国远斗;表面上看起来势不可挡,其实不然。为什么呢?韩军的后援补给线太长,粮食经常供应不顺,加上远道行军,吃不饱又睡不好,战力已大打折扣;不仅如此,他行军一定得经过井陉之道,而这条道路地形险恶,路又狭窄,马车不好走,骑兵不能并行。部伍拉长了数百里,为了赶路再加上地形的限制,粮草一定在最后方。我想向元帅您请兵三万,从侧翼绝断他的粮草、辎重;您守在这里,深沟高垒,不与他接战。让急于决战的韩军,前进不能战,后退不能逃;在合围的情势下,十日之内就可拿下韩信的人头。”
    这可是能致韩信于死地的狠招,高明至极。身为历史上最伟大军事家之一的韩信,自然很了解他所身处的地形是个死地,所以他也急于决战,而他最怕的就是李左车的这一招。
    然而,李左车和韩信都知道地形的利与不利,陈余却看不出来;看不出来当然就不会采用。这一来一回,韩信躲过一劫,陈余则在劫难逃;最后的结果是,陈余兵败被杀,赵王被俘虏。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好将领的五大条件是:
    智能发谋。
    信能赏罚。
    仁能附众。
    勇能果断。
    严能立威。
    再换个角度看:
    非智不足以料敌应变。
    非信不足以训人率下。
    非仁不足以附众抚士。
    非勇不足以决谋合战。
    非严不足以服强齐众。
    五大条件缺一不可,为什么呢?可从反面来看:
    专注智则贼。
    偏施仁则懦。
    固守信则愚。
    恃勇力则暴。
    令过严则残。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法就是法令、规章、制度,包含下列三种:
    曲制,军队的编组制度;也指部曲,也就是军队。
    一支没有经过严格演练、严密组织的军队,只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不能打仗,所以孙子把曲制列为法的第一项目。
    官道,管理将士的办法。有了训练、组织还不够,还要有一套周密完整的思想教育与赏罚升迁制度,让战力发挥到最高点,并乐于为我所用。
    主用,主要负责军队的资粮、车马、器械。用就是用度;整体而言,主用就是军队的后勤支援。
    打仗不仅是打战略、打战术、打人、更是打钱,尤其财政是战争最重要的基础。没有钱,哪怕训练再好,战术再精,将领再佳,天时加地利都没用,因为没有人能饿着肚子拼命。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
    以计,而索其情。
    上面谈的道、天、地、将、法五事,身为将领的一定得懂。知道得越详细,就越能胜;知道得越少,就越不能胜。但这还不够,还得将敌我双方做个对比,详细检视两者的强弱、消长。
    对比什么呢?就是下面将谈到的七计。
    主孰有道?
    主,就是政治首长的最高层,在这里指的是国君。因为国君是一国之中“核心的核心”。一个国家的强弱、兴衰,国君都居于最关键性的地位。
    尤其以战争而言,一个有道之君能选贤任能,甚至让智能之士自动归附;反之,一个无道之君,就算手下有奇才异能之士,不但不能为之所用,反而会离心离德,甚至为敌所用,回头来打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