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永刚笔下的蒋介石-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两家直接控制这两家银行,要彻底查清他们的全部资产是毫无可能的。
尽管美国总统杜鲁门得到的一些材料,那只是孔宋家族的凤毛麟角,然而已经令这位脾气暴躁的总统无法忍受了。他说:“他们全是贼,他妈的,没有一个不是贼……”
书包 网 bookbao 想看书来书包网
缅北反攻,打通中印公路(1)
1942年6月20日,新38师到达印度,8月初,廖耀湘的第22师也到达印度。史迪威费尽周折,同韦维尔商谈中国军队驻印营地、补给,以及收复缅甸的计划等事项。英军勉强同意将印度比哈尔邦的拉姆格尔军营,划归中国军队使用,并承担后勤供应。
拉姆格尔是比哈尔邦的一个小镇,位于加尔各答以西约200英里,这一带土地并不富庶,但风景很秀美,青碧的远山,弯曲的小河。军营周围面积约有20平方英里,营区内有纵横交错的沥青石子公路,交通便利。这里是曾关押过2万意大利战俘的旧军营,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史迪威在美国政府与蒋介石之间沟通,就中国军队接受美援与中国军队整编达成一致。新22、38两师初入印度时共有9000人,从9月起,中国每天向印度空运官兵400至500人,到1944年10月,拉姆格尔训练结束时,已有2600军官和32000多名士兵接受了训练。
1942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撤销“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长官司令部”,成立“中国驻印军司令部”,任命史迪威为总指挥,罗卓英为副总指挥(后由郑洞国继任)。
在拉姆格尔训练场上,经常出现一个骨瘦如柴的老人身影——史迪威,他身穿着短裤和开领短上衣,戴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硬边帽,沿着一排排卧倒的中国士兵来回走动,耐心地卧在每个士兵的身旁,为他们做示范,或校正瞄准点。他的举止和蔼可亲,而且很士兵化。强化训练和充足的食品,使官兵体格健壮,战斗技能大大提高。
除了军事训练、进行军事整编外,史迪威要做的第二件事是一手策划修筑中印公路。中印公路从西起印度莱多经过野人山区、胡冈谷地的新平洋,南至孟拱、密###,再南下八莫、南坎与云南出境的原滇缅路衔接,进入中国。1943年春,史迪威派惠勒尔少将指挥两个美军工兵团和###工兵团,以及大量印度民工,开始了修筑中印公路工程,为掩护筑路工程,孙立人的新38师114团被派进野人山区担任警卫。之后,新38师陆续开进莱多,为反攻缅甸作准备。
1943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会谈,决定1943年冬在缅北发动攻势,军事行动主要由中国驻印军和滇西中国远征军承担。同时,任命英国海军中将蒙巴顿出任东南亚战区统帅,史迪威为副统帅。
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的路线是由盟军指定的,从印度的雷多出发,经野人山区,进入胡康河谷的新平洋,向孟拱、密###、八莫一带进攻。随着中印公路修筑已进入缅甸境内,9月上旬,新38、22师已全部开到雷多附近。10月下旬,雨季结束,将正式开始缅北作战。
10月28日,驻印军攻克于邦,这是缅北反攻作战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显示了整训的功效。1944年3月5日,新38、22师和美军一个支队对孟关日军第18师团形成三面包围,经过激战,占领了胡康河谷日军的核心据点——孟关。曾猖狂侵略我国上海、广州、南宁等地的日军第18师团主力,被击毙1400多人,残部向瓦鲁班溃逃。6月25日新38师攻克孟拱。7月11日,新38师和新30师会合,打通了从加迈、经孟拱到密###的铁路、公路交通。这为驻印军攻克密###,打通中印公路,取得缅北反攻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4月17日,中美联合突击队向密###西机场发起攻击,一举占领,随即掩护中国空运部队着陆。当日,中美突击队开始向市区攻击,城内3000日军,凭着坚固工事,据守顽抗。中国军队苦战月余,没有战果。史迪威三次撤换前线指挥官,严厉督责,伤亡惨重,仍不见效果。驻印军副总司令郑洞国、新38师师长孙立人决定对密###日军发动全面攻击。7月7日,双方展开激战,战斗异常激烈。13日,中国军队在优势空、炮火力支持下,再次发动进攻,连战三天,日军固守市区,拼死顽抗。31日中国增援部队两个团空运到达,立即投入战斗。8月2日,第50师组成敢死队潜入敌阵后方,将日军通讯设备完全切断。翌日下午完全攻克密###,至此,缅北各要点完全在我军掌握之中。
书包网 bookbao 想看书来书包网
缅北反攻,打通中印公路(2)
〖;S*8/9;Z1,Y,PZ〗
〖TS(1*2〗〖HT5F〗〖JZ〗蒋介石宋美龄与甘地等人合影〖TS)〗
驻印军攻克密###后,蒋介石下令进行整编,新38师扩编为新一军,军长为孙立人;新22师扩编为新六军,军长为廖耀湘。罗斯福应蒋介石请求将史迪威调回美国,不久出任美军第十集团军司令,指挥美军在冲绳实施对日本本土作战。
1945年3月8日,新38师攻克蜡戍,滇缅公路咽喉被我驻印军掌控。3月16日,新六军第50师和英军第36师在乔梅胜利会师。至此,驻印军胜利完成缅北反攻任务,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工作宣告结束。
中国驻印军作战历时一年半,收复缅北大小城市50余座,进军2400多公里。至1945年3月攻克蜡戍,缅北作战结束。中国驻印远征军和滇西中国远征军共歼敌31000余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打通了中印公路,使大批物资输入内地,支援了我国抗战。
bookbao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史迪威与蒋介石矛盾斗争白热化(1)
1942年3月,刚开春不久,灰暗的树木就染上一层明朗的翠绿,在温熙的春日下有所期待地向上伸展。在重庆两路口至上清寺一带,是抗战开始后新开拓的城区,有些农田还来不及平整,旁边已仓促建起一座座高楼,高耸入云。
史迪威的美军司令部,就设在上清寺附近。现在,那奶黄色的大楼外,架起路障,设置了双岗,附近还有一支中国的巡逻队,日夜提防。美国的十轮大卡车在马路旁停了一排,从车上卸下了空运来的文件柜、铁皮箱、台球桌和行军床。一群美军进进出出地忙碌着。
一辆草绿色军用吉普车不同于一般,它的车头一面插着星条旗,另一侧则插着绘有两颗白星的红底将旗,每一名美军士兵都懂得它的含义:中将司令官史迪威正坐在这辆车里。后面是一长列随从车。
史迪威(1883—1946),美国职业军人,西点军校毕业生。1920年至1923年间曾来华学习汉语,后于美国天津驻屯军任职。由于他先后在华10年,能用汉语会话,了解中国文化,在美国被称为“中国通”。
史迪威到重庆的第三天,得到蒋介石的会见。一番应酬话之后,会见进入正题,史迪威述说他到中国来的职务:“这次本人奉罗斯福总统之命到中国,第一是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第二是租界法案物资分配人;第三是美国政府驻中国军事代表;第四是中国战区与南太平洋战区的联络人;第五是中印美国空军司令……”听着听着,蒋介石就沉不住气了,直想冒火,下面还有什么,可为什么就不谈是我的参谋长呢?他不禁问道:“就这些?”
“主要就这五项任务。对了,本人为阁下的参谋长,将直接受你的指挥。”史迪威说这话时有些油腔滑调,蒋介石听了也鼓不起劲来。他心里想:罗斯福派来的参谋长怎么附加了这些头衔?每一个头衔就像一条绳索,蒋介石犯了疑心:罗斯福要束缚住我的手脚。他需要的是参谋长,职责应该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帮助他争取美援,他需要什么,什么时候需要,随叫随到,如此而已。
蒋介石与史迪威的关系从这一天开始,就埋下了隔阂的种子,到史迪威最后离开中国,只有短短的两年零八个月,但却水火不容,充满火药味,直闹到势不两立的地步,弄得世人皆知。究其原因,颇为复杂,既有政治方面的,又有二人性格方面的。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赴缅作战,使蒋、史矛盾浮上水面。史迪威从印度跑回重庆,向蒋介石倾诉赴缅作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他并无实权,指挥不灵。他提议建立一支中国新军,由他全权指挥,蒋对此置之不理。蒋严厉指责史迪威要对入缅作战的失利承担责任,并不客气地指出,他的职责只是一个中国战区参谋长,应全心全意根据“租界法案”为中国争取更多的美援。蒋威胁说:“如果美国不更积极地援华,我就和日本单独媾和。”
三天后,蒋介石又给史迪威写信,提出三点要求:一、调美军3个师来华协助作战;二、在华建立一支500架飞机组成的空军,由陈纳德指挥;三、美国每月从驼峰向中国运送5000吨物资。当然,这种要求实际上并不过分,中国坚持抗战,人力、物力消耗很大,又处于西南地区,实是非常困难,美国为什么不可以给予更多的援助呢?此后,美国政府答应了蒋的部分要求。但蒋、史之间的矛盾却一步步深化。
蒋、史之间的主要矛盾是史迪威要求直接掌握军队,即直接编组、训练、指挥、补给国民党远征军。他借口高级将领不听指挥,曾当面求蒋介石将师以上高级将领和司令部全部撤销,由他统帅师以下部队对日作战。这是蒋介石绝对不能接受的。其次是史迪威提出:为了集中力量早日击败日本,主张以美国武器武装第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新四军),主张装备非蒋嫡系的广东、广西、云南部队。这一主张与蒋介石一贯的###政策相违,也是蒋绝对不能接受的,因此蒋介石对史迪威深怀不满。
史迪威与蒋介石矛盾斗争白热化(2)
蒋、史之间的矛盾实质是美国政府与重庆政府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两国政府在抗击日本的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彼此相互依赖,互有需要,美国政府出钱出物,中国出兵,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在此基点之上,双方又各有自己的动机。美国政府希望中国军队在抗战中能按美国的愿望发挥最大的作用,尽快地战胜日本,结束战争。从长远的目的说,是为了控制中国,防止苏联共产主义影响的扩大。然而要蒋介石发挥最大作用,尽全力去抗日,那就需要蒋介石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武装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解除胡宗南60万大军对延安的封锁,将其调往抗日前线,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这些合乎情理的事情,在蒋介石那里却根本行不通。蒋介石有他的目的,借抗日发展自己的武装,最后消灭共产党。
开罗会议后,由于罗斯福的直接介入,蒋、史矛盾白热化。罗斯福不满蒋介石没有按美国的意愿组织和发动全国力量去进行抗战,尤其是不满蒋没有把美援全部用在抗日上,而是用在###上,还有相当一部分被填进贪污腐败的黑洞。罗斯福完全倒向史迪威,甚至表示了要推翻蒋介石的意思,向史提出了“撤换”或“干掉”两种意向。这一风声传到蒋介石那里,蒋介石把这一切都迁怒在史迪威的身上。
导致蒋介石在罗斯福心中印象进一步急剧下降,因而也进一步影响他和史迪威关系的,是日本于1944年3月发动的豫湘桂战役。1944年中国战区的惨败,使罗斯福深感不安,他深深地感到蒋介石的政策会给太平洋战争带来可怕的影响,他下决心把蒋介石从军队的领导岗位上拉下来。于是毫不客气地致电蒋介石,要他把指挥权交给史迪威。让史“指挥全部中国军队和美国军队……包括共产党军队在内”。
蒋介石深知由于自己的不争气,已经失去了同罗斯福讨价还价的资格。他不敢公开顶撞罗斯福,也绝不想交出军权,此事涉及国家主权,是绝对不能让步的。他决定采取拖延战术,对罗斯福说,他要好好考虑一下,还要求罗斯福派一名特使来华做协调工作。得到了罗斯福的同意,他派来了赫尔利。
蒋介石继续消极抵抗,他一边答应把指挥权交给史迪威,一边在缅甸战场上与美军消极配合,以保存实力,史迪威还是干着急,左右不了蒋的军队……
罗斯福有些不耐烦了,他警告蒋介石:“如果不马上交出中国军队的指挥权给史迪威,就立即停止一切美援。”史迪威收到这份电报,心花怒放,乐不可支。史迪威决定亲自把电报送给蒋介石,他在日记中记下了当时的情景:“我把这支红辣椒做成的鱼叉递给花生米,只见他长叹一声,颓然倒下。这把鱼叉正刺在这个无用家伙的太阳穴上。这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