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菩萨道(简体)全-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芦饮本生经》里,身为猴王的菩萨带领着八万只猴子。他发现到要喝某一座池塘的水会有困难。牠就拿起一根长在池边的芦苇,说句真实语再发愿使那根芦苇的节都通了,而那根芦苇也就整根变成中空了。所以牠的随从都得以用那根中空的芦苇饮水。然而其时猴子的数目太多了,猴王不能给牠们每只一根中空的芦苇。所以就决意地说:「让这池塘四周的芦苇变成中空。」猴王为了实现让每只猴子有得饮水之愿而作出的决意即是愿望决意。
《犬本生经》里述及,有一次波罗奈国梵与王的马车皮带被城里的狗咬坏了。由于误会是城外的狗咬坏的,兵卒们就去追杀城外的狗。所以城外的狗都害怕得躲到坟场去。作为狗群首领的菩萨(当时他是狗)知道是城内的狗咬坏皮带的,因此牠叫其他的狗等牠,而牠自己独自进宫去。当牠进城时,牠专注于省察自己的波罗蜜,再散播着慈爱,然后决意地说:「愿没有人能够用石头或棍子丢我。」这为了实现城外的狗得以脱离危害之愿而作出的决意也是愿望决意。
《摩登伽本生经》提及,有一次当梵与王统治波罗奈国时,菩萨生为一个低级的首陀罗,名为摩登伽。有一位长者的女儿名为「见吉祥」,因为她相信吉祥的预兆。有一天当她带同侍女们去花园玩乐的途中,她看到正在进城的摩登伽。虽然摩登伽已因为自己是低级的人而避开在一旁,但是看到了他的见吉祥还是感到不快。过后她就转身回去了,因为她觉得看到首陀罗表示那天对她来说是不吉祥的。她的随从感到非常生气,说:「为了你,我们今天没得好玩。」然后把摩登伽打得昏死过去才离开。过了一阵子,当摩登伽回复知觉时,他心想:「见吉祥的随从竟然折磨我这无辜的人。」他就去到见吉祥父亲的家,躺在门口,决意不赢获见吉祥绝不起身。摩登伽为了使见吉祥低头的决意也是愿望决意。
《律藏?大品》的注疏也提到:在刚开悟过后,佛陀在菩提树四周的七个地方入定七个星期,每个地方一个星期。在王处树下过了最后七天之后,达布沙和跋梨伽两兄弟供养糕饼给佛陀。当佛陀在考虑如何接受他们的供养时(陶师梵天供养的钵在佛陀接受善生供养乳饭时已消失了),四大天王来到佛前,以及供养四个翠玉钵给佛陀。然而佛陀拒绝了。四大天王再供养四个腰豆色彩的石钵给佛陀。此时,为了增强他们的信心,佛陀接受了他们所供养的钵,然后决意说:「愿这四个钵变成一个。」其时那四个钵就变成一个有四道环口的钵。佛陀的这项决意也是愿望决意。
决意与真实语的差别
看起来好像预兆决意、愿望决意和许愿真实语都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涉及实现愿望。
关于许愿真实语,当黄金晱摩的父母与多孙陀利女神各自说真实语时,他们都希望黄金晱摩所中的箭毒得以清除。关于预兆决意,当菩萨作出决意再把剪下来的头发丢向天空时,他希望若自己能够成佛的话就让那头发挂在天空中。关于愿望决意,当比豆梨作出决意时,他也希望自己的下衣能够完整无损。它们都与愿望有关连令到人们以为它们都是一样的。这是为何现今有些人把真实和决意两个不同的词作为一词来用,说:「我们在修真实决意。」
然而,事实上在十波罗蜜里,真实和决意是个别不同的波罗蜜。因此,它们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而它们的差别是:无论是善恶,只要是事实的即是真实。以真实为根基的愿望是许愿真实。没有以任何事实为根基,只是决意实现愿望的作法是决意。
再作进一步的解说,当黄金晱摩的父母说真实语时,他们说:「之前晱摩有修正法。」(这是作为根基的事实。)然后再说:「以这真实语,愿他的毒得以清除。」(这是他们的愿望。)因此以事实作为根基的愿望是为许愿真实语。
当菩萨把剪断的头发丢向空中时,他决意地说:「若我能够成佛的话,愿这头发留在空中。」他这么做时是没有以任何事实为根基的。他所作的决意是为了预先知道他是否能够成佛。
当比豆梨捉住马尾,就要跟富楼那迦离去时,他决意地说:「愿我的下衣完整无损。」他这么做时也是没有以任何事实为根基的,所以是愿望决意。
所以,真实语和决意的差别是在于有没有以事实为根基。
三、任务决意
在此任务是指布施、持戒等善行。当某人决意实践这些善行时,他的决意可称为任务决意,但只是决意并非已成就了决意波罗蜜。其原因是那决意是不属于过去与现在的。只有在未来他果真有如已决意的去实践时,他才是成就了决意波罗蜜。无论现在他的决意有多强,若过后并不能实践的话,那么他的决意是无用且毫无意义的。
《佛种姓经》里提及决意必须是坚定不移的,就好像犀牛角一样,只有一个,而不是两个。
之前所提及的布萨决意,以及关于袈裟和钵的决意,是不能被归纳在预兆决意、愿望决意及任务决意之内的,因为它们只是戒律指定必须作的决意而已。反之,入定决意和入灭尽定之前的决意,则是愿望决意。
菩萨与三种决意
在以上三种决意之中,菩萨实行预兆决意和愿望决意并不是为了成就决意波罗蜜,而只是为了符合情况的需求罢了。反之,菩萨修任务决意则是为了成就决意波罗蜜,以证悟阿罗汉道智和一切知智。
以下是摘自《行藏》形容菩萨如何修决意波罗蜜的经文之片段:
「舍利弗,当我是尸毗王时,我在皇宫里这么想:
『在人们所做的布施之中,没有一种是我不曾做过的。若有人来向我讨眼睛的话,我将心不动摇地把眼睛布施给他。』」
这是指尸毗王已经坚决地决意:「若今天有人来向我讨取眼睛,我将毫不犹豫地把眼睛布施给他。」
当帝释天王化成一个婆罗门来向他讨一粒眼睛时,他果真有如早已决意的,毫不犹豫地把双眼送给那婆罗门。尸毘王的这项决意是与布施有关的。
在槃达龙王一章里提到:
“Caturo ange adhitthaya semi vammikamuddhani chaviya cammena mamsena naharu atthikehi va yassa etena karaniyam dinnam yeva haratu so”
这段巴利经文形容了槃达龙在持戒时如何决意。它的意思是:「在对我身体的:一、厚皮与薄皮;二、血与肉;三、肌肉;四、骨四个部份作出决意之后,我就躺在蚁丘上。任何人想要用到我身体的任何部份,都可以把它拿去,因为我已决意用身体来做布施。」为了提升戒行,槃达龙王决意地说:「我将牺牲我身体的四个部份来保护我的戒。」
槃达龙王的这项决意是与持戒有关的。
在《瞻波龙王本生经》里,瞻波龙王告诉他的皇后什么是他遇难的兆相之后,就到人间去持戒。关于这点,注疏提到:
「在说完兆相及决意新月十四布萨日当天持戒之后,瞻波龙王离开了龙界,去到人间躺在蚁丘上。」
瞻波龙王的这项决意是纯粹与持戒有关的。
在以上的所有故事里,布施或持戒是一回事,而决意则是另一回事。尸毘王的布施在他把眼睛送出去时发生,但他的决意则在布施之前已发生。因此是决意在先,布施在后。在龙王持戒的事件,也是决意在先,持戒在后。在俗事里,一般上也是在决意「我将这么做」之后,才会真正有去做的行动。
德米亚王子的决意
有一次菩萨生为迦尸国国王的儿子,名为德米亚。(他父亲把他命名为德米亚是因为在他出生那天,迦尸国全国下了一场大雨,这令到百姓们都很欢喜。)当王子一个月大时,他的父亲抱着他审判四个小偷,每个小偷都受到处罚。当王子看到时感到很惊骇与悲伤,心想:「我应怎么做才能脱离这皇宫?」
隔天当他独自躺在白色华盖之下时,他想起了父亲的作为,而害怕以后会成为国王。当时保护那华盖的女神在过去其中一世是他的母亲,她抱起菩萨说:「孩子,别害怕。若你想要脱离这皇宫,你只须决意装成哑巴、耳聋及全身瘫痪,那么你的愿望就会实现。」其时王子就决意照着办。
在接下来的十六年里,王子受到了各种考验,但他还是对自己的决意坚定不移。最后他的父亲下令说:「我的儿子真的是哑巴、耳聋及全身瘫痪。把他带去坟场活埋了。」
虽然他在漫长的十六年里受到各种艰难的考验,他还是有如不受动摇的岩岳一般地坚定。他那坚定不移的决意是非常高难度的决意。只有人们能够有如德米亚王子一般尽全力不动摇地去实行任务决意时,他们才是在成就菩萨所修的决意波罗蜜。
决意波罗蜜一章至此完毕。
第九章:慈波罗蜜
慈的巴利原文是metta,pema则是爱。慈是一种特定的爱,pema则是爱的普遍用语。所以pema可分为三种,即:
一、爱爱(tanha…pema);
二、世俗爱(gehasita…pema);
三、慈爱(metta…pema)。
(一)爱爱是男女之间的爱,是由渴爱与贪欲所引起的。
(二)世俗爱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执着,是由于一家人相处所引起的。
爱爱和世俗爱两者皆是不善的,前者是爱欲(tanha…raga)后者则是贪(lobha)。
(三)慈爱是无界限地希望他人幸福。这是完全无执着、不会想要时常与他人相处的爱。人们可能各处一方,然而却在听到住在远方的那人生活幸福而感到快乐。这种分离不会令到他感到不满足。因此慈爱是清净与圣洁的,所以它被称为梵住。这即是说,培育慈心即住在梵心里。除了慈之外,悲、喜与舍也是梵住。
所以梵住包含了这四种美德;它们也名为四梵住。(梵住的另一个名称是无量心,因为它们是应受到培育与散播给无量众生的内心素质。)
我们必须小心地注意到培育慈爱并非培育不净的爱爱与世俗爱,而是清净与圣洁的慈爱。过后我们将讨论如何培育慈爱。
慈与无瞋
慈是一个究竟法。然而在列举诸究竟法(即心、心所、色及涅槃)时,慈并没有被列为个别的究竟法,因为它是包括在无瞋心所之内的。无瞋心所本身有很广泛的含意。所以慈是无瞋心所的一部份。
再进一步的解释:根据《阿毗达摩概要》,无瞋心所与五十九种美心相应。每当这五十九个心的任何一个生起时,无瞋心所也会同时生起。无瞋的目标有许多种,然而慈却只能以有情生命为目标。只有在取有情生命为目标,心想「愿他们健康快乐」,希望他们幸福时,所生起的无瞋心所才是慈。
关于之前所提及的忍辱波罗蜜,忍辱也是无瞋心所,但不是一切的无瞋心所都是忍辱。只有在受到他人的恶待,而能保持不生气时,那时生起的无瞋心所才是忍辱。同样地,不是一切无瞋都是慈,只有在希望众生幸福时生起的无瞋才是慈。
五百二十八种慈爱
关于慈,有些人说慈爱有五百二十八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应该知道,人们会这么说是因为《无碍解道》里列出了培育慈爱的五百二十八种方式。
在这五百二十八个方式中,五个是无限的,即:
一、一切有情;
二、一切有息者;
三、一切生物;
四、一切人;
五、一切有生命者。
当禅修者采用这五个方式的任何一个去散播慈爱给三十一界的一切众生时,一切众生都毫遗漏地被包括在内。由于没有任何众生是不被这五个方式包括在内的,所以它们被称为无限。(也称为五无限众生。)
散播慈爱给有限众生时,其分类法如下:
一、一切女众;
二、一切男众;
三、一切圣者;
四、一切凡夫;
五、一切天人;
六、一切人类;
七、一切恶道众生。
以上每一个皆是属于个别种类的众生,所以他们被称为有限众生(也被称为七有限众生。)
如此我们应该散播慈爱给这十二种众生,五无限的与七有限的。
我们应以下列的方法散播慈爱给这十二种众生:
一、愿他们得以脱离仇敌;
二、愿他们得以脱离身体的痛苦;
三、愿他们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
四、愿他们生活快乐。
当以这四个方式散播慈爱给每一组的众生时,散播慈爱的方式一共有了四十八个。在这四十八个方式里是没有方向的分别的。
在这四十八个方式里,若再依东、西、南、北、东南、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