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艺 2005年第12期-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藕瘢ㄈ刖场⑺笆蘸头课葑饬薜确矫妫枷硎茏湃靡话闳讼勰降拇觥1绕鸬蹦甑囊帐跚氨裁牵堑奶跫匀皇呛枚嗔恕
qikanGYLTKt0kw3pX3PrR
在几条小街的交汇处,有一个十字路口。中间是一座方形广场,广场上摆满了桌椅,四周用栅栏围着,看上去像国内常见的那种大排档。这是否就是让·保尔·克莱斯佩勒描述过的露天咖啡馆呢?里面座无虚席,人们悠闲地喝着咖啡、葡萄酒和各种饮料,却没有一点嘈杂声,安静得如同空无一人。我看见里面悬挂着一幅具有明显的印象派风格的绘画,不由自主地想,当年,毕加索和德加、阿波里奈尔他们大概也经常在这儿聚会,朗诵诗歌和讨论艺术见解吧。
qikanGYLTKt0kw3pX3PrR
从露天咖啡馆穿过一条小巷,再拐个弯,就是著名的圣心教堂了。
qikanGYLTKt0kw3pX3PrR
圣心教堂是巴黎建成最晚的一座大教堂,出自著名建筑师阿巴迪之手,如今已是蒙马特高地的标志性建筑和巴黎最负盛名的教堂之一。它全身乳白,远远看去,仿佛童话世界里的天堂那样圣洁完美。圣心教堂的风格颇有些奇特,既像罗马式,又像拜占庭式,四圆的屋顶和一个大圆屋顶,是典型的拜占庭建筑风格。站在教堂门口俯瞰巴黎,全部市貌一览无余、尽收眼底。虽然天色已晚,但参观教堂的人依然络绎不绝,由此可见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qikanGYLTKt0kw3pX3PrR
不过,上个世纪初叶,圣心教堂在蒙马特的艺术家们心目中可没有这样显赫,那时,毕加索等人对高地上突然耸起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感到匪夷所思;一般的居民也是如此,他们宁愿继续去一座叫圣·皮埃尔的貌不起眼的老教堂,也不肯光顾圣心教堂。
qikanGYLTKt0kw3pX3PrR
一阵潮水般的喧闹声将我的目光从圣心教堂移开了。转过身来,我看见依山而建的一排石阶上坐满了人,石阶下面,有一个黑人少年正在表演节目,他站在一块方形石块上,赤裸着,只穿一条肥大的短裤,上身往前弯下去,瘦骨嶙峋的身体与两腿呈90度,背上放着一只足球,少年将两条胳膊向上抬起,像鸟的翅膀一样不断地扇动,身子也灵活地蠕动着,他背上的那只足球便随之滚来滚去,像在足球场上一样。少年的表演博得了坐在石阶上观看的人们一阵阵喝彩和掌声。
qikanGYLTKt0kw3pX3PrR
此时天已经黑下来了,我看不清楚黑人少年的脸,只能看到他那努力向上仰起的小小的后脑勺。凭借巴黎上空明亮的市光,我隐约看见了他背脊沟里闪烁着一串晶莹的汗珠,汗珠与他漆黑的身体互相映衬,在我脑子里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
qikanGYLTKt0kw3pX3PrR
返回酒店的路上,我的脑子里飘动着这样一些思绪:蒙马特高地并非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是那些特立独行的天才为自己的艺术乌托邦缔造的一块世外桃源。恰恰相反,从雷诺阿开始,他们的日常生存就自始至终同周遭世界和现实生活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或者说,他们自己就是所处时代的一部分。这一点,尤为强烈地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如毕加索的《束缚》、《海边的穷人》和《小丑之死》等等。在蒙马特高地的那些年里,毕加索刻画的穷人或底层生活,超过了以往和后来的全部作品。离开蒙马特高地之后的毕加索,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
qikanGYLTKt0kw3pX3PrR
血雨腥风和动荡岁月,他的艺术观念和创作也发生了各种复杂的嬗变,不仅创作出了直接反映二战的名作《格尔尼卡》,还加入了西班牙共产党。其中蕴含的历史况味,实在值得人反复体会。
qikanGYLTKt0kw3pX3PrR
实际上,在20世纪初叶和以前各个时期的蒙马特高地,不仅催生过影响巨大的现代主义思潮,同样也是巴黎公社、无政府主义等一些政治团体产生的摇篮。艺术与政治,个人与时代,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复杂纠缠,在蒙马特高地上都能找到互相应证和比照的鲜活标本。
qikanGYLTKt0kw3pX3PrR
参观凡尔赛宫时,导游指着其中最大的一幅穹顶壁画时介绍说,这幅画的作者被路易十四招进宫,画了整整十年才最终完成,画完这幅画不久,画家就突然发疯,猝死在了凡尔赛宫。谁也说不清这位宫廷画家究竟为何发疯而死的,但我猜测,他在宫中作画的十年,肯定与世隔绝、心智迷乱,完全丧失了自我,这才是导致他窒息和发疯致死的直接原因吧!
qikanGYLTKt0kw3pX3PrR
在任何时代,真正杰出的作品都不是离群索居或孤芳自赏的产物,不能听命于强权的奴役和驱使,而始终同时代保持着血肉相亲的粘连和自由自在的呼吸。这或许是上个世纪初叶的蒙马特高地上,产生那么多灿若群星的艺术家和不朽之作的奥秘。
qikanGYLTKt0kw3pX3PrR
车很快驶进了灯火辉煌的巴黎市区。蒙马特高地被我们远远地抛到了后面,笼罩在日益下沉的夜色中,越来越模糊,仿佛一个虚无缥缈的神话。
qikanGYLTKt0kw3pX3PrR
我从车窗口向蒙马特高地投去了最后的一瞥。
qikanGYLTKt0kw3pX3PrR
只有我自己知道,那一瞥包含着从心底油然而升的敬意:向曾经在这块神奇高地上挣扎或邀游过的自由、卑微而伟大的灵魂。
qikanGYLTKt0kw3pX3PrR
徐迟与
qikanEn8T88IlAV1LSrWO
一
qikanEn8T88IlAV1LSrWO
qikanEn8T88IlAV1LSrWO
在徐迟长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文学翻译是贯穿始终的。而在他一生为数众多的译作中,《瓦尔登湖》是他最珍爱,也最有代表性的一部。
qikanEn8T88IlAV1LSrWO
1932年秋,18岁的徐迟因失学而赋闲在家,整天没有事做,就“舞文弄墨,做起诗来”。一直到1933年春天,徐迟投出的很多诗作都没有回音。1933年5月,徐迟终于收到了位于上海四马路的《现代》杂志的名作家、大编辑施蛰存的退稿信:“不要失望,再寄。蛰存五月四日。”
qikanEn8T88IlAV1LSrWO
这一行小字,给徐迟极大的鼓舞,不久,《现代》发表了徐迟的第一首诗。
qikanEn8T88IlAV1LSrWO
1933年7月,在上海报考燕京大学时,由施蛰存引领,在商务印书馆外文部,徐迟买到一本美国诗人维琪·林德赛(Vachel Lindsay)的《林德赛诗选集》,爱不释手。其中一首150行长诗《圣达飞之旅程》,最令徐迟激动。这年秋,在燕大一安顿下来,徐迟就着手翻译这首长诗。译好后交施蛰存在《现代》发表,这是徐迟翻译生涯的开始。
qikanEn8T88IlAV1LSrWO
1940年,徐迟到达重庆。此后的几年中,他做了大量的翻译工作,先后翻译了《伊利亚特》(选译)、《托尔斯泰传》、《托尔斯泰散文集》、《巴黎的陷落》(爱伦堡)、《解放是荣耀的》(裘屈罗·斯坦因女士)以及《我轰炸东京》(铁特·W·劳荪队长)等。
qikanEn8T88IlAV1LSrWO
到1945年二战结束前夕,徐迟已不仅是诗人、作家,而且是知名的翻译家了。
qikanEn8T88IlAV1LSrWO
也正是在徐迟文学创作的第一个旺盛期,徐迟接触到了《瓦尔登湖》。
qikanEn8T88IlAV1LSrWO
当时,徐迟在重庆王园山上买下了一座草堂,生活安定,随着二战战场盟军的节节胜利,徐迟精神十分振奋。他感到“写作是那样的愉快”。
qikanEn8T88IlAV1LSrWO
正当徐迟独自一人在他的草堂里构思他的代号为IN的长篇小说时,老乔(乔冠华)把他拉到了美国大使馆的文化参赞费正清和费慰梅两夫妇(John & Wilma Fairbonks)那里。徐迟说费正清是当时美国的第一号“中国通”。说得一口好漂亮的北京话。费跟老乔说他想在中国出版一套有20种书的《美国文学丛书》,老乔想委托徐迟与费正清进一步商量此事,就带徐迟见费。此后,徐迟又单独与费会面了两三次,商谈很成功,徐迟说费正清极为慷慨,表示可以付一笔以美金计算的稿费,将来出书还可以给—笔印刷出版的资助。他要求徐迟他们的只是先开列一份适合中国读者的译书目录。他还给了一本卡静的《在乡土的基础上》(Kazin:0n Native Grounds),供徐迟等人作选题的参考。这本书后来给了冯亦代,因为他决定译这本书。除这本书外,当时他们考虑的选题还有惠特曼、《美国现代诗选》(包括艾略特和庞德)、桑德堡(Sandburg)写的那本描写阿勃拉汗·林肯的书。徐迟当时的选题意向是想译曼尔维尔的《白鲸》或者梭罗的《瓦尔登湖》。
qikanEn8T88IlAV1LSrWO
这大概就是徐迟与《瓦尔登湖》一生结缘的开始。
qikanEn8T88IlAV1LSrWO
由于当时时局的剧变,日本无条件投降,国共和平谈判紧锣密鼓。译书的事被耽搁下来。后来,费正清夫妇随美国大使馆一起迁到南京去了。“丛书”只有等到大家回了上海后再商量。
qikanEn8T88IlAV1LSrWO
1946年3月末,徐迟离开重庆到上海,与原来留在上海的郑振铎等人有了经常的联系,并一起酝酿恢复中国文学家协会。《美国文学丛书》此间又提上日程,并决定由郑振铎主持丛书的编辑工作。徐迟说,“比起他来,再也没有一个更适合于编这样的一部规模很大的丛书的人了。”
qikanEn8T88IlAV1LSrWO
在上海借居6个月后,根据董必武的指示,徐迟回故乡的南浔中学教书。
qikanEn8T88IlAV1LSrWO
1947年下学期,徐迟到在上海福州路汉弥尔顿大厦的美国新闻处看望郑安娜。了解到《美国文学丛书》已交新闻处的耿美丽(Marion Gunn)小姐主管,而具体事情费正清已委托给了郑振铎,由他主编丛书,因徐迟不在上海,冯亦代充当了联络人。当时已决定《丛书》由北京和上海两地的翻译家共同承担,北京由马彦祥负责,上海则由郑振铎负责。印刷出版,由赵家璧负责。书目和译者都已确定,徐迟被选定为梭罗《华尔腾》(即《瓦尔登湖》)的译者。
qikanEn8T88IlAV1LSrWO
徐迟说:“原先他不相信这事会成功。这次他觉得这事不仅能成,而且办得很出色,阵容整齐、旗鼓堂堂。”
qikanEn8T88IlAV1LSrWO
当时,徐迟要译的《华尔腾》还没有动笔,他准备在下一个暑假里将它译出来。当年的暑假,徐迟一口气译出了司汤达的《巴尔玛修道院》,徐迟把书名译作《巴尔玛宫闱秘史》,这是一部40万字的长篇小说。徐迟当时就觉得《华尔腾》要比司汤达的小说难译得多。
qikanEn8T88IlAV1LSrWO
1948年上学期,徐迟有一次台湾之旅。回学校后,自己觉得“确实比较清闲”,也就开始为暑假译《华尔腾》作准备了。他要好好地把这本书看几遍,他说,“这本书不大好译,思想太深刻了,文采太精美了。没有动手就知道我译来会遇到困难的。一个暑假必须把它译完交卷,有20多万字,不会轻松的。好在书这样美,译它也是一种享受,会感到愉快的。”
qikanEn8T88IlAV1LSrWO
暑假很快到了。徐迟按计划到上海住在他的好姐家里,正式开始译《华尔腾》这本书了。
qikanEn8T88IlAV1LSrWO
译书的日子是十分可心的,他与原作者梭罗一同徜徉吟咏于瓦尔登湖边森林里,“虽然身子没有去,心灵可以说已全部贯注在湖里面了。”
qikanEn8T88IlAV1LSrWO
当时,徐迟在好姐家那间吃西餐的大餐间里,奋笔疾书,译这本“奇书”、“怪书”,头顶上有一把大电扇给他送来一阵阵的凉风。每当译得久了,有点头昏脑胀了,他就把头伸到自来水龙头下冲凉。前一个夏天译司汤达的小说时,他也用过此法。
qikanEn8T88IlAV1LSrWO
译完《华尔腾》,暑假差不多也过完了。全书22万字,徐迟每天约译出七八千字,只用了30来天,也算是很快的速度了。
qikanEn8T88IlAV1LSrWO
译完以后,也不写序跋,也没有仔细校对一遍。徐迟说当时都这样,就高高兴兴拿了这么一大叠的原稿送交给郑安娜,再由她转给耿美丽小姐,就算完成了任务。
qikanEn8T88IlAV1LSrWO
徐迟说正因为这时的匆忙草率,80年代再版出书时,他又花了很大的功夫作修订。
qikanEn8T88IlAV1LSrWO
按《江南小镇》的回忆,当时这本书的确令徐迟十分着迷,翻译的过程中更觉得兴味无穷。徐迟说:“这本书就不太好读,也不太好译,因为它有很多篇段极深奥,极晦涩,然而又有很多篇段很动人,很美妙。精辟之句,令人拍案而起。我自己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