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普贤行愿品讲记+济群法师 >

第3部分

普贤行愿品讲记+济群法师-第3部分

小说: 普贤行愿品讲记+济群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在一座方圆40里的城市里,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全部堆放的都是芥子,天
上的人每过五百年下来一次,从这里拿走一粒芥子,一直到拿完这座城里的所有
芥子为止。从拿走第一粒芥子,到拿走最后一粒芥子,这么长的时间,就是一个
劫,这叫芥子劫。现在说的是极微尘数劫,不是一个劫,那就可想而知这个极微
尘数劫的数目实在太大了,这种时间实在太长太长了。

  上边这一段经文的主要意思,简单总结和归纳就是:如来的功德无量无边,
倘使十方世界的许多佛,拿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的时间,接连不断地去
演讲佛的功德,还是永远讲不完的。换而言之,佛陀的功德简直大得不得了!佛
陀的功德不可穷尽,没有办法说尽和说完。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呢?因为佛
陀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如何成就佛果功德

  那么如何才能成就佛陀的功德呢?这是佛教徒都很关心的问题。普贤菩萨告
诉我们:“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倘若有人要成就佛陀广大
无量的功德,应该要依普贤的十种广大行愿去修,从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十种大
愿,然后按照所发的大愿,至诚恳切地去修行、去实践。那么,就能够成就佛的
功德,可以成佛。  

  “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这一段经文,是普贤菩萨接着上边所说的十种行愿,把每一种
的行愿说出来,像是一本书的目录,或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先让读者知道,到后
边再详细地讲解明白。

  普贤菩萨前面只说了十种广大的行愿,并没有说明是哪十种。那么听法的人,
一定急着想知道。所以普贤菩萨又接上面的话题说道:我上边说的十种广大行愿,
是哪十种呢?然后把这十种行愿的名目,一个一个地说出来。下文将对十种行愿
的内容进行具体介绍和说明。


第三章 礼敬诸佛愿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
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
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
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
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
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
业,无有疲厌。】

礼敬的意义

  “礼敬”什么呢?礼就是顶礼、礼拜(问讯、合掌、低头、鞠躬)。礼的意
义在哪里?礼的意义表示恭敬,礼跟敬必须配合在一起。光有礼而不敬,行不行
啊?不行。

    记得《六祖坛经》有记载:永嘉玄策去参访六祖,他磕头的时候,头不点到
地上去。六祖说:“礼拜表达恭敬,本来是为了制伏我慢,可是你拜我,头都不
点地,这算什么礼拜呀?”这段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说礼要跟敬结合在
一起,礼敬的意义主要在恭敬。我们学佛首先要对佛陀生起恭敬心,包括对三宝。
恭敬,也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很平常的礼貌。就像世界上的人,对自己的长辈,或
是有德行的人,我们都要恭敬他们。所以,礼敬是一种很平常的法门,并不是佛
法特有的。

  修学佛法首先要对三宝产生恭敬心、虔诚心。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
能依教奉行。就拿社会上的人来说吧!一个学生,他在学校里,瞧不起他的老师。
那么,对老师讲课会不会接受,乃至会不会按照老师所说的话去做呢?我看是不
大可能的。一个孩子在家里对他的父母,没有丝毫的恭敬心,你说他会不会听父
母的话呢?自然也是不会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学佛对三宝缺乏恭敬心,那么能
依教奉行吗?我看是很困难的;即使能的话,也要打折扣。恭敬的意义,主要是
为了我们更好的修学佛法。

拜哪些佛

  第一大愿:“礼敬诸佛”。诸,是所有、全部、众多的意思。诸佛,不是指
一尊佛或两尊佛,而是指十方三世一切佛。我们礼敬的佛陀,到底是什么样的佛
陀呢?一般社会上的人,由于不了解佛教的关系,对佛教徒的礼佛,往往会产生
一种误会,他们以为学佛的人是把木头、石头雕塑的泥像,作为崇拜的偶像,这
是对佛教极大的误会。其实,我们拜的并不是偶像,佛教寺院中之所以供着偶像,
那是佛弟子表达对佛陀的追思!同时也是仰慕佛陀的智慧和道德,起到见贤思齐
的作用。

  我们拜佛,应该拜哪些佛呢?“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
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们所拜的佛陀,不是一尊两尊,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有很多人拜佛,只想着眼前的某一尊佛,如观音菩萨、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
只局限于拜某一尊佛。有的人甚至会用一种凡夫的心态去衡量佛的思想和境界。
担心现在拜观音菩萨,没有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会不会生气呢?在拜阿弥陀佛
的时候,没有拜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会不会生气呢?没有拜到其他的佛、菩
萨,如果得罪了他们,佛、菩萨怪罪下来怎么办呢?

  其实,这种担心和顾虑是多余的。因为我们拜佛着相,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心
态。现在普贤菩萨教我们怎样去拜佛。普贤菩萨告诉我们:我们所拜的佛,不是
一尊二尊,而是拜尽法界,也就是整个宇宙中十方三世的诸佛。过去世诸佛,是
指已经圆寂的佛陀;现在世诸佛,是指正在十方世界转法轮,说法的佛陀;未来
世诸佛,是指未来世界将会出现的佛陀。十方三世诸佛,就像世界的极微尘数那
么多,所有的佛陀,都是我们要顶礼的对象。所以,我们在拜佛的时候,不能执
著于某一尊偶像,而是要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样一来,在一拜中一切诸佛
菩萨都拜到了,你想想,这种拜佛功德,比起以往执著于某一偶像,不知要大多
少倍?我看百千亿万倍都不止!

怎样拜佛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多的佛我应该怎样去拜?这么多的佛陀我怎么拜得过来
呢?“我以普贤行愿力故”,现在我们要用普贤菩萨的思想境界去拜,拜的时候
“深心信解,如对目前”,相信十方世界都有佛的存在,假如信心不足,那是不
行的。在相信、理解、接受十方诸佛存在的同时,还要观想十方诸佛都在我的面
前。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悉,是完全的意思。我们面对无穷无尽、
无法用数目可以计算的诸佛,身体拜佛、口念佛、意念想着佛,完全用一片恭敬
虔诚的心去礼拜。拜佛的时候,心里不存丝毫的私心杂念,当我们没有任何妄想
的时候,心才能清净。所以,要以清净的身口意三业,常常修礼敬诸佛的大愿。
为什么有的人拜佛能得到感应,有人却不能呢?这跟你的心清净不清净、虔诚不
虔诚有关系。因为佛陀不是有意要在你心中显现出来,佛也不是因为要你去拜他,
才跑到你心里。假如这个人拜佛,佛跑到这个人心里;另一个人拜佛,佛又跑到
他那里。假如同时有几千万个地方的人都在拜佛,佛肯定会忙得晕头转向,肯定
会累坏。

  佛不是有心示现,他完全是无心的。佛随着他的愿力,千处有求千处应,就
像天上的月亮。月亮一直挂在天上,什么地方有水,什么地方就有月亮。不过,
有的地方虽然有水,为什么却见不到月亮呢?因为水只有清净如镜的时候,月亮
才能在水中映出来;如果水是浑浊的,月亮还能显现吗?每一个人也像一潭水,
一般人总处在妄想状态中,这就犹如一潭浊水,佛陀自然不能显现在我们心中。
一个人通过修行,以清净三业拜佛,犹如一潭清水,那么,佛、菩萨就能显现,
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感应道交。

  有这样一句话:“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什么地方有水,什
么地方就有月亮;天上什么时候没有乌云,什么时候就有太阳。同样的,什么地
方有一片虔诚、清净的心,那么,什么地方就有佛、菩萨显现。佛、菩萨可以说
成是佛陀、观音菩萨;也可以说是我们自心的佛性。假如我们离开了自己清净的
心,也就离开了诸佛菩萨。如果我们随时都能把握自己,让我们的心,随时处于
一种清清净净的状态。那么,我们随时都与诸佛菩萨在一起。所以,修学佛法不
能离开自己清净的心,到外面去寻找佛、菩萨,如果是这样的话,离佛道就会越
来越远。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
说佛刹极微尘数佛”。有微尘那么多的佛陀,在十方世界里。你说:我只有一个
身子,这么一来比例失调,一个人拜这么多的佛,我拜不过来怎么办?那么,就
要借助观想的力量,观想宇宙中有微尘数的佛陀。我呢?也不是一个我,我要显
出微尘数的身。有多少个佛,就有多少个我。我有千百亿个化身,想象着每一尊
佛的面前都有一个我。

    打个比方:我们在拜佛的时候,“我”的面前有一个佛,佛的面前有一个
“我”。如果前后左右上下都装有镜子的话,就会出现每一个镜子里都有一尊佛,
同时每一个镜子里也都有一个“我”。“我”在拜每一尊佛,同时每一尊佛都在
接受“我”的礼拜。这时候,你就不只一个身,而是有无数多的身。以无数多的
身去拜无数多的佛,这样就能拜得过来了。如果用这种观想的方法和力量去拜佛
的话,功德就能无量无边!这种功德就像虚空一样大。所以,虽然你现在是礼一
拜佛,却比起别人拜几十生几十辈子的功德,不知要大多少倍!

    我们以一种极大广阔的心境去拜佛,这个“我”就不是原来的“我”了。
我们要想成佛,就要把佛、菩萨的境界,变成自己的境界,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佛
陀、成为菩萨。我们拜佛也不是拜一天两天,初一拜了十五再拜,而是“虚空界
尽,我礼乃尽”。虚空有没有尽的时候?虚空没有穷尽,所以我的礼敬也没有尽
头。学佛的思想境界能有这么高,这样学佛才有出息。

  “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
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这段话里有三个比喻:一是众生界尽,二是
众生业尽,三是众生烦恼尽。众生有没有尽的时候?众生界没有穷尽的时候。众
生界、众生业、众生的烦恼,都是没有穷尽的。那么,我此礼敬也没有穷尽。这
是一种反衬的方式,显示我拜佛的这种愿望和行为。“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
念相续无有间断”。我们拜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长时间的,相续不断的,
心要时常想着,念着,没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你说这样会很辛苦,
休息几天再拜吧?不是的,拜佛是没有疲厌的。总之,礼敬诸佛是指礼敬已经成
佛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也可以把一切众生作为我们礼敬的
对象。

常不轻菩萨

  在《法华经》里,有位菩萨叫常不轻,他看见人就礼拜,时间长了,有些人
看见他觉得讨厌。有的人不明白,这个人为什么这么怪呢?见到任何人都拜,是
不是神经有毛病?甚至有些人不理解,扔石头打他,用脚踢他,用口水吐他。但
不管你怎样对待他,他也不生气,见人照拜不误。有一天,一个人实在看不下去,
走上前问他:“你一天到晚见人就礼拜,别人打你、骂你,你也不生气,这究竟
是为什么?”他回答说:“因为你们将来都会成佛的,所以,我不敢轻慢你们。”
这个故事说明两个道理:一是说明众生皆有佛性。常不轻菩萨这样做,实际上是
以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为去劝化普渡众生,使他们早日觉悟,提醒大家要自
尊、自爱。二是说明行菩萨道的人,对一切人都要恭敬、尊重。

  我们讲礼敬诸佛,不仅仅是礼敬已经成佛的诸佛,同时也要礼敬未来将要成
佛的一切众生。如果学佛的人,把普贤的礼敬法门,推广普及到日常生活中去,
我们能够尊重一切人,使人欢喜。那么也就功德无量了!
 

第四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