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第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有來去相,因著人相、我相而有,若菩薩著我相、人相、來相、去相即非菩薩。
何以故?菩薩觀諸法皆空,四相俱寂,所以無來去相也。
凡可見者,如電光石火,已見更不可見。諸法無常,速於電火,剎那變滅,前後
不到,更無再現之理。然常人於曾見物而後更見者,究其實則一幌便過;今所重見者
,乃棖樱皦m之影子,重現此影子而已。何以故?宇宙萬物,剎那頓生,剎那頓滅。
真見相者,無有所見。正見時無有所見,生滅不停故;已見時無有所見,前剎那滅故
;未見時無有所見,後際未至故。空一切相,空一切見,來無來相,宛然而來;見無
見者,宛然而見!見相泯然,問答一如,開不二門,迥絕兩途。
癡愛眾生,迷理迷事。迷理執有我,迷事不知業感緣起。執有我而愛有我,昧業
感而愛諸法。菩薩證真如,獲根本無分別智而空我,發後得不思議智而空法。空我空
法,心行平等,故能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任呱锨笙禄岳H环鸱ù缺
與世法仁愛,有無區別耶?如孔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其仁心可謂廣
溥。至若耶穌之博愛,墨子之兼愛,何一非與佛法慈悲相等耶?此在一方面之觀察;
若全體審求,則世法之仁愛,萬非佛法慈悲之足擬。何者?世法仁愛,根本有我、有
人、有家庭、有社會、有國家、有世界之見;先由我而愛人,愛我家,我社會,我國
家,我人類世界。其愛由小而漸漸發展,擴充廣大,總跳不出我之範圍。進言之、因
有我故愛我身,他人乃至世界,故縱我制人乃至制世界。彼此各愛我身,互相縱制,
則鬥爭以之而起。故國與國爭,社會與社會鬥,家與家爭,個人與個人鬥,全世界盡
成一鬥爭之場。甚者至於自殺,無非因有我愛而起。眾善之宅,反為萬惡之藪!溯其
淵源,世法之所謂仁愛,以分別有我,不平等之心,故演出不平等之劇。雖言仁愛、
行仁愛,無非是顛倒分別,妄想執著。佛法慈悲,乃根本無我、無人、無家庭、無社
會、無國家、無世界之見。得無分別之智,任吡鞒龃蟠却蟊降绕毡椤K阅軡
我、濟人、濟家庭、濟社會、濟國家、濟世界。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實無一眾生
得滅度者;是為佛法中菩薩慈悲之根本。豈世法仁愛可以望其項背乎!
七 不二門品記
甲、釋法門 一、法之門:法非門,依此能通之法,通於所通之門,故曰法門。
略述四義:1。如依名字言句顯其中意義道理:能詮名字言句,顯所詮意義道理;意義
道理所詮之法,由名字言句能詮之門而得顯,此明所詮而言法門。2。由所顯明意義道
理,依之而如實修行:行由理起,理為行依。以所依如實之理為法,以能依如實之行
為門。此明能所依而言法門。3。依所修如實之行,引發無分別根本妙慧:依行引發正
慧,慧由行引,以能引發之行為門,所引發之慧為法。此明能所引發而言法門。4。依
般若正慧得親證真如:以能證之般若為門,所證之真如為法。此明能所證而言法門。
二、法即門:前來重重所談,依能一邊皆門也;依所一邊皆法也。如依名字言句
顯道理意義,由道理意義而發起修行,由行發智,因智證如,皆具能通所通之義。反
此例而言,亦可謂由親證真如而發智,因智而導行,有行必依理,顯理須言句文字;
故無一非法也,亦無一非門也。言法即門,言門即法。
乙、釋不二 欲了不二,先了其二,二若不了,云何說不二?一切法相,皆有對
待,有對待者,非不二也。如言假,則有實與之對;乃至有無、垢淨、拢病⒁蚬
依正、主伴、生佛,莫不皆然。總而言之,凡為思想言語文字聲色,均非不二,不離
於相對待故也。設言是真,轉面即有非真與之對。待顯其真,即遮其非真,是真則非
非真。假使無是非相對立言,是真者奚啻諦無言?故說者、聞者,均不踰是非之埒也。
今所言不二者,絕是非對待。並不因有對待外,而立絕待為不二;若立絕待為不二而
謂非對待者,是亦百步五十步耳。如言一則有非一在,若立絕對即非絕對在;而所立
之絕對,恰與非絕對相待;雖言絕對,依然是二。然則必如何方為不二?不二者、不
過不二而已,非唯一也,非非唯一也。所謂絕是非,離分別,超言逾思。
丙、釋不二法門 一、不二法之門:要通不二法之理,須以不二法言句文聲為門
;欲修不二法之行,宜依不二法之理為門;要引發不二法之智,須依不二法之行為門
;欲證不二法之真如,宜依不二法之妙智為門。二、不二即法門。一切法皆門也,無
法而非門。一切門皆法,即無門而非法。深一層言:一切法門皆不二也,一切不二皆
法門也;一切門皆不二法也;一切法皆不二門也。不二也,法門也,皆迥絕言思,本
來不二!語欲言而辭喪,心欲思而懀鲆病
聞聲見色,一切諸法之相,各有五種:所謂自相、共相、差別相、因相、果相。
何為自相?非比量智知,非分別識識,即諸法實相。何為共相?眼見、耳聞、鼻嗅、
舌嘗、身樱⒁夥謩e,比量所知,即諸法之假相。如眼見白色,心起白想,不起非白
想;但是心想之白,非眼識現所親見之白,惟是白之意義。然心想之意義,非見白方
生,早儲心想間,故眼一見白,心想便發白之意義。故言心想之白,非親見之白。況
意義之白,概括十方三際之所有白色,屏絕一切之非白色;故意義之白,是心上共通
之緣影,非白之自體,是曰共相。然當親所見眼識現量之白,不落言思。凡言說所及
、思想所到,均是共相。於言思上,求白之自體,終不可得。諸法實體自相,離言思
相,故假智假詮不得諸法之自相。凡夫、二乘不明此理,於見聞覺知共相境上,執為
實法。迷真逐假,故有對待是非,亦名為二法。故凡見聞覺知之境,皆是意義思想上
諸法之共相。如承前言意義之白色,括諸法之白在內,不外哲學上所謂『概念』。然
有肯定白,必有否定非白,由否定非白,而顯肯定之白。如因明三支量上,立同喻異
喻:同喻即是肯定,異喻即由否定異喻一面,反顯肯定之同喻,以成立其前二支。是
知共相法,任若何善巧之言思,以由分別心等流而出,總是二相,非不二相。知得共
相是二,二相本空非有,由二而入不二,即於共相上得自相;非於共相外另覓自相,
所謂二即不二。差別相者:凡夫之人,於意義法上,起大小好醜之想相;如此白非彼
白等。良由昧諸法自相,於共相執實。於是是是非非執著生焉。於意義上,何啻執龜
毛之重輕,執兔角之長短!何謂因相?妄度諸法之由來,如言龜毛、兔角,因何而生
。何謂果相?妄度諸法之實相,如於龜毛兔角,因昔有所因,今有所果也。五種相,
言思所及者四,即共相等。言思所不及者一,即是自相。法法實體,絕言絕思,亡知
亡照,豈有一相?豈有非一相?一非一俱不可得,故法法皆不二。能了達此,則一法
能攝一切法,一切法歸一法攝,是為入不二法門。所謂一切法皆不二也,無一法非不
二也,即此言思亦不二也。
況夫菩薩修行,其原始要終,皆為眾生;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
竟。故一悟我空之理,親證真如不思議根本無分別智,所謂菩提心為因。不離真如不
思議如理智,即發不思議後得如量智,悟諸法空之事。是以不著真如之空理,起即空
而有之妙行,鑑機照物,度脫眾生,觀一切眾生如一子想,所謂大悲為根本。以大悲
故,和光同塵,起妙方便,曲權善巧,誘開凡愚,宏法度生;直至圓滿菩提,歸無所
得,不捨眾生。經云:『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又云:『菩薩取於淨國,皆為
饒益眾生故』。無不由同體大悲中流出,起方便妙用,所謂方便為究竟也。木村泰賢
曰:『佛家言有,經過空之極點成有,非同凡外之執幻有為實有,未經過空之極點者
可比』。此與良足信之。菩薩所行大悲妙方便,從如理智發出如量智,任呱锨笙禄
,不落思議。物我同根,自他一體,咸是大總相空空中幻現有有。建水月道場,作空
華佛事,無有相,無無相,無分別,無無分別,乃至十法界拢病⑷緶Q、因果、分別
戲論、諸相差殊,皆性空海中幻現泡沫耳。能如是實證體會者,方可於『逆流驚湍上
立足,石火電光裡安身,十方諸佛把臂同行,歷代諸祖共鼻出氣』矣!(象賢記)
(見海刊五卷八期)
(附注)原睿郝犔摲◣熢诠庑⑺轮v維摩詰經雜錄九則;末二則編入雜藏酬對編
,今改睿
維摩經意大綱
──十五年九月在星洲講──
一 維摩詰之故事
甲 維摩詰釋名
乙 維摩詰之歷史
丙 本經所演維摩詰之事實
二 示病及佛法與病之關係
甲 老病死三事之區別
乙 病之廣義及一切行為皆是治病
丙 一切佛法皆為治眾生病之藥
三 天女散花之故事
甲 天女散花之來歷
乙 散花時惹起與舍利弗之辯論
丙 天女與舍利弗互變之趣事
四 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之唯心義
甲 淨眾生心為因國土淨為果
乙 三界唯心說
丙 本經證明之事實
丁 種種旁證之事實
五 三界唯心與萬法唯識義
六 不可思議解脫與實際創造淨土
(海刊七卷第十期錄星洲新國民日報)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錄
──十九年十一月在成都佛學社講──
解睿
一 解經睿
二 解品睿
三 解譯睿
釋經
甲一 承前啟後分
甲二 正說行願分
乙一 長行
丙一 正說大願
丁一 標名列數
丁二 牒名別釋
戊一 總牒
戊二 別釋
己一 禮敬諸佛
庚一 牒名
庚二 釋相
辛一 所禮境
辛二 能禮因
辛三 能禮相
庚三 無盡
辛一 四喻無盡
辛二 三業無間
己二 稱讚如來
庚一 牒名
庚二 釋相
辛一 所讚境
辛二 能讚相
庚三 無盡
己三 廣修供養
庚一 牒名
庚二 釋相
辛一 出所供境
辛二 出能供因
辛三 出能供相
庚三 無盡
己四 懺除業障
己五 隨喜功德
己六 請轉法輪
己七 請佛住世
己八 常隨佛學
己九 恆順眾生
己十 普皆回向
丁三 結願令知
丙二 顯經功德
丁一 校量聞功德
丁二 顯餘眾行德
戊一 別明眾行
戊二 廣顯眾德
己一 通明五果
庚一 舉一行
庚二 彰五果
己二 別明淨土
庚一 顯法功能
庚二 別明勝果
庚三 究竟成咈
丙三 結勸受持
乙二 偈頌
丙一 標舉
丙二 正說
丁一 正頌大願
戊一 別頌十門
己一 禮敬
己二 稱讚
己三 供養
己四 懺悔
己五 隨喜
己六 請轉法輪
己七 請佛住世
己八 後三願
庚一 合頌三門
辛一 總表迴向
辛二 別頌三門
壬一 常隨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