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第1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佛坐其上,王及菩薩前後導從──同乘法空慧也──,無量綵女歌詠讚嘆供
養於佛──依法空慧具修萬行,皆迴因行向佛果也──,往詣彼城』,是乘法空慧入
涅槃城義。
七、妙定通 如來入楞伽已,楞伽法會中之羅婆那王及夜叉眾,即喻無漏禪定神
通。故夜叉等興諸供養,佛為現諸神通變化,廣如華嚴十定、十通品明,即如來覺海
中之大定也。
八、大慧辯 大慧及一切摩帝菩薩眾,在除垢勝寶法會中,當喻無漏智慧辯才。
故大慧興種種問難,如十力、十智、四無畏、四無礙解等,即如來覺海中之大智也。
九、法界身 此除垢山勝寶城中之牟尼佛,即喻湛明空海之法界身。蓋染藏海已
轉為淨藏海,乃大圓無垢之如來藏覺海也。
十、願方便 如來隨行大比丘及梵釋等眾,則喻佛之大悲願風──幻境無明之風
轉成──,方便法浪──識浪轉成──,為如來覺海中之大悲願方便。融三世間以為
佛身,故佛入楞伽則楞伽法會皆成佛之自證心境。
丁 經
梵音為修多羅、修妒路、素怛溃弊g喻線,或喻結鬘,取貫穿諸法攝持群機義
。然舉經以簡非律、論,則限佛說或佛印可,有十方三世可常遵為法之義,適當華士
經字。復因契真理時機故,譯云契經。名通諸經,而在此即一部七卷十品之宏文也。
二 合釋
依六合釋之式,今為九重合釋於左:
一、大乘若指能詮教,則唯聲名文句故劣;入楞伽通教理行果故勝。將勝依劣,
大乘之入楞伽,是依士釋。二、專約能入行以言入,故劣;楞伽通於教理行果,故勝
。就劣顯勝,入於楞伽,亦依士釋。三、互為能所入,則入通教理行果故勝,楞伽城
名但所入處則劣。依勝彰劣,入於楞伽,則依主釋。四、入楞伽通教理行果故勝,經
但能詮之教故劣;依勝彰劣,曰入楞伽之經,亦依主釋。五、大乘通於教理行果,故
勝;經但聲名文句之能詮教,故劣。依勝彰劣,大乘之經,亦依士釋。六、直指教體
曰經,教體上有能入勝寶義用曰入楞伽;由用彰體,曰入楞伽即經,是持業釋。七、
經是教體,教體上有簡小咻d之義用曰大乘;由用彰體,大乘即經,亦持業釋。八、
或大乘為教體,教體上有契理契機貫穿攝持之用;由體持用,曰大乘經,亦持業釋。
九、大乘入楞伽是所詮,通境行果故勝;經是能詮,但名句文故劣。依勝彰劣,曰大
乘入楞伽之經,乃依主釋。(見海刊七卷二期)
楞伽大旨
──在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講──
所言入楞伽經者,斯乃諸佛心量之玄樞,群經理窟之妙鍵。廣喻幽旨
明深義,不生不滅,非有非無,絕去來之二途,離斷常之雙執。以第一義諦,
得最上妙珍,體諸法之皆虛,知前境之如幻,混假名之分別,等生死與涅槃。
大慧之問初陳,法王之旨斯發;一百八義,應實相而離世間;三十九門,破邪
見而宣正法。曉名相之並假,祛忘想之迷衿;依正智以會真如,悟緣起而歸妙
理。境風既息,識浪方澄,三自性皆空,二無我俱泯,入如來之藏,撸Ы饷撝
門。──節錄唐譯大乘入楞伽經序
楞伽經名,凡有四譯,今存其三。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劉宋求那跋多羅
譯。二、入楞伽經十卷,元魏菩提流支譯。三、大乘入楞伽經七卷,唐實叉難陀與復
禮等譯。譯意雖各異,楞伽名則一。梵語楞伽,譯不可往或不可入,乃南印度鍚蘭島
中一山名。山上大而下瞰海,故不可往、不可入。亦云城名,以山頂有夜叉王城故。
昔釋尊于此說法,因地得名,故經睿阗ぁ=褚砸蛎髡撌剑l明經義:
諸法皆幻。宗
以唯心現故,隨各類見不見故。因
如人見恆河,鬼見猛火。喻
所謂因明論者,略似西洋論理學,源唯佛說,文廣義散,備在眾經。後有陳那菩
薩,及其門人商羯羅主,覃思精揅,俱有製作,立破之則,乃確然立。論有三支法,
曰宗、因、喻。宗以建旨,故應在先。
本經──楞伽經──立『諸法皆幻』為宗。然幻非不有,以有幻相故。雖有而非
實,非實故不可執為有,有幻故不可執為空。非空、非有、非實,是為幻義。諸法、
為一極普通名詞,凡所有一切均該括之。諸法皆幻,即一切皆幻。易言以明,即有漏
無漏、有為無為之法皆幻。以是義故,立諸法皆幻為宗。
既立宗已,須明理由。故嗣說『唯心現故,隨各類見不見故』為因。云何唯心現
?謂一切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法,皆不離此主觀──心──而現。亦可說言:離心即
無能單獨存在之物,故雖有而非實。如夢時見山河大地等,覺後即失。唯心之義,亦
復如是。復次、隨各類見不見者,就通俗知識言:如同為天空,天文家能了別其間種
種動靜,餘則茫然。又莊子所說以美味供鳥,鳥見且厭,義亦正同。以是可知種類不
同、心量不同,而所見亦不同。更依佛法言:三界、五趣眾生,業力不同故果報不同
,果報不同故六根不同,六根不同故識用不同,識用不同故所見不同,所見不同故諸
法皆幻。唯心現故之義,安立無疑。
宗、因明已,且再釋喻。『如人見恆河,鬼見猛火』,此喻本經所舉。恆河、印
度河名,人見如河,鬼見如猛火。以人、鬼心量各不同故。離心量則無河、無火,亦
無他物。以故人、鬼所見均不能立。又如一石,若照以顯微鏡,則其伲鼮橄∈瓒菆
密;此亦隨心量見不見不同故。復次、心亦非固定之實體,乃流行活潑之幻化功能;
以是故能緣心、所緣法皆幻。如是成立諸法皆幻義竟。
諸法實相非幻。宗
離心意識故。因
如拢亲C第一義。喻
有難者曰:諸法實相非是幻,以離主觀體相──心意識──故。所謂主觀體相者
,即是幻因。幻因既無,云何是幻?如佛、菩薩、羅漢、辟支佛等所證,皆各有其清
淨境界。離言說文字思量分別一切諸相,乃拢撬H證。如人飲水,冷煖自知。如是
境界,應非是幻,拢亲C第一義非幻故,諸法實相亦非幻。
拢亲C第一義亦是幻。宗
拢C凡不證故。因
如人見恆河鬼不見。喻
此難不然。所以者何?以拢撬C第一義,須拢鞘寄茏C得。如佛、菩薩、羅漢
、辟支佛皆有其拢牵卜騽t不能證也。故仍隨拢差愋牧慷姴灰姡允锹}智證
第一義亦唯心現。唯心現故亦是幻;如人心量見為恆河、而鬼心量不能見。
諸法實相亦是幻。宗
離三界心意識之佛智所知故。因
如拢亲C第一義。喻
云何諸法實相亦是幻?以所謂離心意識者非斷滅故。若斷滅者,則無諸法實相。
是知離心意識者,乃離三界有漏心意識;擴大而言,即離九法界心意識。實相者,謂
如實了知離心意識之真實境,亦即如是了知諸法實相。法華經云:『諸法實相,惟佛
與佛乃能究盡』。又云:諸佛出世一大事因緣,唯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謂入
佛知見,即是了知諸法實相。諸法實相皆唯佛心所現,故應是幻。
復次、有我執法,即不能了知諸法實相皆幻。以執我故有煩惱障,執法故有所知
障,二障既生,愚癡無知造諸有漏業,遂墮生死海。又羅漢、菩薩等亦有微細法執,
如執涅槃、真如為實。故知諸法實相,唯佛智能知,離九法界心意識;此亦隨佛與九
界各類心量而見不見,故亦唯心現。唯心現故皆幻,拢亲C既幻,無為法亦幻。總言
之,諸法皆幻,唯心所現,而心亦是幻!故成唯識曰:『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
境,亦是法執』。如是通達諸法實相皆幻義,由解而行,精進不懈,即得涅槃、證大
菩薩。
以上所談楞伽義,僅其大旨。諸有智者,應更深究。( 王錫光、孫志鈞仝記 )(
見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第十一期)
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
──民國三、四年在普陀作──
一 判攝本經文義分
甲一 經序分
甲二 經宗分
乙一 頓問頓答懸示始終全義
乙二 委說委示等流智悲二教
丙一 悟證如來性覺
丙二 保綏菩薩心行
乙三 重請重告結歸理事唯心
甲三 經益分
二 會較餘部文義分
甲 會較四經
乙 會較四論
三 別明當部要義分
甲 本經始終唯令了達如來藏圓理
乙 本經始終唯令修證如來禪妙宗
丙 本經始終唯令頓究眾生心二本
丁 本經始終唯令直成首楞嚴三昧
戊 本經始終唯令選入耳根圓通門
己 本經始終唯令得就佛乘方便行
庚 本經始終唯令持心戒永斷婬愛業
辛 本經始終唯令持頂咒永脫魔邪障
壬 本經始終唯令確立因果常住信
癸 本經始終唯令必入解行相應地
四 散釋艱文澀義分
甲 經名
乙 經時
丙 流變三疊
丁 綰結解結
頂禮如來藏,滿分正覺者,
願仗加持力,攝顯深經義,
迴施諸有情,共入遍知海!
問曰:本經自度震旦,說之者已無懀О賻煟裨鞌z論意何所為?且了義教有多經
論,曷不擇之大藏,開所未開,乃獨取義已大明之本經,增枝業之辭乎?答曰:略有
六意造此攝論:嘗攷諸師說本經者,多列文逐句以疏解(諸解皆是),或斷章取義以
發明(若中峰或問、雲棲摸象等),今欲用懸判簡要之辭,攝全經周圓之義,令但聞
略說者總持無遺,一也。諸師多依此經以彰自宗(若賢首宗、天台宗等),或排餘說
以局當部(若正茫龋裼峤叹V張弛之綱,顯法門開合之巧,令遍究大藏者通達
無壅,二也。本經有多當部要意,諸師泛露一斑,樱д唠y窺全豹,今咸各別提清,令
應從本經部門入道者得專修習,三也。本經有多艱文澀義,諸師懸解多歧,樱д呓K泣
亡羊,今略疏通抉擇,令凡從本經文相懷疑者悉臻明了,四也。本經於震旦人根有深
因緣,未至而天台殷勤拜求,已度則歷代廣共宏揚,隨緣利導,信解易成,說之不厭
重煩,五也。本經於震旦佛法,得大通量(吾別有論,嘗謂震旦佛法,純一佛乘,歷
代宏建,不出八宗:曰少林、曰彛健⒃荒仙健⒃婚_元、曰天台、曰清涼、曰慈恩、
曰嘉祥,約其行相別之,則禪、淨、律、密、教是也。然一部中兼該禪、淨、律、密
教五,而又各各專重,各各圓極,觀之諸流通部既未概見,尋之一大藏教蓋亦希有;
故唯本經最得通量。雖謂震旦所宏宗教,皆信解本經、證入本經者可也),未嘗有一宗
取為主經,未嘗有一宗貶為權教,應量發明平等普入,觀之不妨互異,六也。
已明造論因由,次說立論分齊。論有四分:一、判攝本經文義分,二、會較餘部
文義分,三、別明當部要意分,四、散釋艱文澀義分。
一 判攝本經文義分
云何判攝本經文義?說契經者,皆判三分:曰甲一、經序分,曰甲二、經宗分,
曰甲三、經益分。(裕б唬┙浶颉⒔浺妫ふ粘M尽=竦〗涀诜终撝
從初卷阿難見佛頂禮悲泣、至十卷知有涅槃不戀三界是也。若略能詮層次,純約所
詮分齊,則可平分五品:一者、破妄惑開圓悟而頓獲真菩提心;二者、摺F業趣實證
而專修佛三摩提;三者、轉異熟成法身而直詣妙莊嚴海;四者、示七趣妄報扶律令遠
離業苦;五者、辯五陰妄境扶禪令淨除惑業。經宗全義,亦已攝盡。或但為二:一者
、理悟頓成(至圓通門章盡是也);二者、事修漸證。或復作四:一者、證悟(前三
卷是);二者、悟修(四卷初起盡圓通章);三者、修證(菩提路章);四者證成。
又分為三:一者、法性身真淨因(至四卷方悟神珠非從外得是);二者、受用身智斷
因(至八卷能除六品微細煩惱是);三者、變化身慈悲因(盡經宗分)。又分為三:
一者、真性菩
提;二者、實智菩提;三者、方便菩提(分齊同上)。又分為三:一者、實相般若(
至四卷心悟實相得未曾有是);二者、觀照般若(盡圓通章);三者、文字般若(盡
經宗分)。然未明文相生起之序,義門關屬之茫m依此亦可見本經大意,欲令文義
全暢,則應先剖經宗為三。
乙一、頓問頓答,懸示始終全義(從阿難見佛頂禮悲泣、至中間永無諸委曲相是
也)。
丙一、曷為問中頓問一經全義?此有捨、取二門。捨門又二:一